武汉鹤归酒业有限公司黄鹤故乡,凤舞楚天来自湖北湖北为什么被称为白云黄鹤的故乡

本文目录一览

1,凤舞楚天来自湖北湖北为什么被称为白云黄鹤的故乡

因为湖北省省会是武汉,武汉三镇中最有名的景点就是黄鹤楼,有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楼中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墨宝诗文更是数不胜数,因而或有称:白云黄鹤的故乡。“凤舞楚天”,如果你指的是国庆的彩车的话,官方说法是为了彰显湖北六十年的辉煌和荆楚儿女的风采,与后半个问题并没有直接联系。

凤舞楚天来自湖北湖北为什么被称为白云黄鹤的故乡

2,黄鹤是谁

近日,省城街头出现不少卖包摊点,一个叫“黄鹤”的人随之出了名。摊贩放着录音,自称被江南皮革厂老板欺骗。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这是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能够产生暴利,录音是批发皮包时送的,律师认为这种销售方式属于商业欺诈。  另类营销广告现身济南街头  “浙江温州最大皮革厂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王八蛋老板黄鹤吃喝嫖赌,欠下了3.5个亿,带着他的小姨子跑了,原价都是100多、200多、300多的钱包,统统20块,黄鹤王八蛋,你不是人,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干了大半年,你不发工资,你还我血汗钱。”近日,这段录音响彻济南街头。  7月31日中午,解放桥一个遮阳伞下,一个小伙子守着皮包摊点,旁边音响里同样义愤填膺地控诉着“黄鹤”。小伙子说,皮包不只是20元,30元、50元、80元的都有,他不是江南皮革厂的员工,只是趁着暑假来打工。  顺着历山路走到东关大街,有一个相同的摊点,促销的噱头同样是痛骂江南皮革厂的声音。女摊主家在济南,与江南皮革厂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给济南这边的老板打工,济南这样的皮包摊点有几十个,她是7月27日开始在东关大街卖的。  “这段促销广告语真雷人,听着像RAP,挺搞笑,现在一些商家光利用消费者的同情心做买卖,拿不到工资这回事儿肯定是假的,不过可怜了黄鹤,在大街上被人骂。”不少网友对这种促销方式不屑一顾。  网上批发皮包免费送录音  黄鹤是谁?记者调查发现,2011年5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专题报道了《江南皮革3亿债务悬疑:董事长黄鹤神秘消失》的新闻,该新闻证实录音里放的江南皮革厂倒闭、老板黄鹤失踪都是真的。  可该新闻报道也指出,江南皮革厂是生产皮革的,是制包的成卷材料,而不是生产成品皮包的。另外,皮革厂所有工人的工资也都已经结清,根本不会存在像录音里说的那样,用皮包换工资的情况。  其实不仅在济南,宿迁、武汉、合肥等地也曾于近期出现了类似促销方式。江南皮革厂老板跑路已经两年,为何现在才有人想起来当成噱头?记者在淘宝网上查询发现,有十多个以江南皮革厂倒闭为关键词的网店。  记者发现,这些网店注册地址多在浙江义乌,记者拨通义乌市博浪皮具厂的电话,对方明确说,骂“黄鹤”只是一种新兴的促销策略,所销售的皮包一般工厂都能生产,短包批发价6.5元,长包8.5元。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场上的短包销售价为20元,每天最多能卖三四千元。  该公司的工作人员说,批发箱包可以送录音,成功付款后可以通过QQ或者旺旺直接发送,该公司有9种不同的录音版本供选择。律师说法如此促销涉嫌商业欺诈  山东京鲁律师事务所律师郝纪勇说,录音是皮包商家主要利用的销售工具,可录音内容隐瞒了事实真相,诱使消费者做出购买的意思表示,如此雷人的促销方式涉嫌商业欺诈。  郝纪勇说,销售皮包的摊点不止一个,而且不具备开具发票的能力,如果数额非常大、数量非常多,该行为还涉嫌偷税、漏税以及非法经营。  记者采访时,有市民开玩笑说,“黄鹤”被放在街头痛骂太无辜了,虽然人家跑路不对,可莫须有的骂名也是一种伤害。

黄鹤是谁

3,黄鹤的由来和它的简介

  黄鹤的由来  韩吉辰  故人西辞黄鹤搂,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流诵千古的诗篇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依依惜别友人孟浩然时真实感情的流露,现在人们吟颂起来仍然感人至深。  黄鹤楼与岳阳的岳阳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其实,三国时在此临江建楼,是出于军事需要,后来逐渐演变成人文景观,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大火。可以说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历代名人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苏东坡、陆游、范成大、黄遵宪等曾先后到这里吟咏,留下了许多豪放激越的诗篇。  其中,唐朝诗人崔颢的诗篇最为有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篇突破了时空,发挥了想像力,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这座千年名楼中“黄鹤”一去不返的怅惘怀念之情。据说后来号称“诗仙”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一首歌咏“黄鹤楼”的诗时,却见题在墙壁上崔颢的“黄鹤楼”诗,读后感慨万分,自愧不如,只好无奈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美好传说,使黄鹤楼的名气大盛,由自然景观成为一处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  那么,人们尽情吟咏的“黄鹤”从何而来?自然界果真有如此神奇的黄鹤吗?这里面还有许多深奥的知识呢!  “黄鹤”从何而来?  学者们长期认真深入的进行了考证,结果提出两种学说。一些学者认为:“黄鹤”应当是“黄鹄”的误传,古老的黄鹤楼应当正名为“黄鹊楼”。  主张这种“误传”学说的学者主要有两个理由根据,一个理由是在自然界并没有黄鹤这个物种。我们知道:鹤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现存15种,多属于珍禽,亚洲尚存9种。这9种在我国均有分布,像白头鹤、丹顶鹤、白枕鹤、灰鹤、黑颈鹤、白鹤、赤颈鹤、白头鹤、衰羽鹤等,大多属于严禁狩猎的一类保护鸟类,尤以赤颈鹤更为濒临灭绝危险的珍禽,自然界仅存10余只。在世界各国的鹤类中,动物学家却从来没有发现过“黄鹤”,而在江汉地区一般多见的仅是“灰鹤”。  那么黄鹤楼的命名从何而来呢?这些学者认为,原来“黄鹤”是从“黄鹄”通变而来的。文章开头说过,武昌蛇山上有一地名叫“黄鹄矶”,上边盖的楼自然应该叫“黄鹄楼”,就如岳阳楼地处岳阳一样。人们又好奇地问:黄鹊是一种什么鸟呀?答案是:它就是美丽的天鹅。清《说文通训定声》谓:“鹄形似鹤,色苍黄,亦有白者,其翔极高,——名天鹅。”《辞源》介绍:“鹄,水鸟名,似雁而大,全身色白,颈长,嘴根有瘤,色赤黄,故又谓之黄鹄。俗称天鹅。”《中国动物志》中也指出:“古之鹄即今之天鹅。”  原来“黄鹄”就是普普通通的天鹅啊!而在我国古文中,鹤与鹄是互为通用的两个字,《元和志》中指出:“黄鹤楼在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也记有:“黄鹤山,一名黄鹄山。”这些史料都可以证明古文鹤与鹄是互为通用的例子。于是由此“黄鹄楼”逐渐演变而成“黄鹤楼”,以讹传讹,流传至今。这就是主张“误传”学者的第二个主要理由。  神秘的“仙鹤”传说  可是大多数学者却不同意“误传”的说法,他们认为,“黄鹤”就是神仙乘坐的仙鹤,凡世间没有才增加了神秘色彩。古代帝王都以黄色为富贵尊严之色,为五色之尊。史书《寰宇记》中记载了一个优美的传说: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费棉”的仙人,经常“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还有另一个优美传说,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原为辛氏开设的一个小酒店,辛氏非常勤劳善良,一次,有一位老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黄鹤”,告之这只神奇的黄鹤它能下来起舞助兴。每当酒店开门,体态潇洒的黄鹤就下来高声鸣叫,起舞助兴,舞姿优雅。从此宾客盈门,小酒店的生意非常兴隆。过了10年,老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在众目睽睽之下,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勤劳善良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她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在春秋时代,就开始驯养鹤了,而“黄鹤楼”的楼名,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记载,可见黄鹤楼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自东汉以后,道教盛行,鹤与神仙相伴,成为仙鹤,号“蓬莱羽士”,身价显赫,成为统治者相互赠送的贵重礼品。唐代是鹤的鼎盛时期,更加身价百倍,文人雅士争相颂扬,以至“家家皆养鹤,鸡鸣鹤亦鸣”,在当时真可能出现“鹤立鸡群”的景象。此时,雍容华贵、身姿潇洒的仙鹤,其地位仅次于传说中的凤凰了。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江河湖泊星罗棋布,还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这些都是鹤类喜爱的条件,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产鹤最多的国家。已经有许多学者正式提议,将珍禽丹顶鹤作为我国的“国鸟”。  的确,自然界中鹤身姿潇洒,步履轻盈,寿命长,是鸟类中的老寿星,能活80多岁呢!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人们经常取名“鹤寿”、“鹤龄”、“鹤年”,就是企望健康长寿之义。鹤属候鸟,它的飞翔力极强,春秋时节,南北往返迁移,需要行程漫漫数千里,能飞跃世界最高山峰,有登山队员亲眼看见鹤群飞过喜马拉雅山的壮观场面。鹤还是“爱情忠贞”的象征,由于鹤属于单配性鸟,一旦配偶,结伴终身,成对栖息,双双起舞,配偶去世,孤单一生。另外,由于“黄鹤一去不复返”这一句唐诗流传很广,寓意深刻,后来人们引申永不再现的事物为“杳无黄鹤”。  除此之外,还有的动物学家特地指出:经过考古发现,远古时期地球上曾有30多种鹤,后来由于环境变迁,陆续灭绝了一半多的鹤种,这灭绝的鹤种仅留下骨骼化石,它们中是否有黄鹤谁也说不清。而且在古代也会有物种变异,偶然出现一只黄羽毛的“黄鹤”,也是很有可能的。古代文人见到或听到罕见之黄鹤,认为不是凡间之鸟,加上丰富的想像力。就与天宫神仙相连,称为仙鹤,也是很自然的。当然,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科学设想,因为目前谁也无法证明啊。  重现“鹤绕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古老的黄鹤楼现在已经修缮一新,以它那优美的传说和雄伟的建筑,迎接中外游客。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楼前,有一只伸颈扬头、舞姿潇洒的黄鹤塑像,引发游人无限神奇的想像!  黄鹤楼内部共五层,层层的风格各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谨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在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和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精美长卷壁画。  最近传来消息:鹤绕“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即将在武昌蛇山变成现实!有关部门正在实施一项“千年鹤归”计划,招来30只丹顶鹤为名楼增色。“千年鹤归”计划将从黑龙江引进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以其替代传说中的黄鹤(因为谁也无法找到“黄鹤”啊),这些珍禽丹顶鹤经过多年驯化,能听懂驯鸟师的指令,还能翩翩起舞,每天上午和下午,将安排丹顶鹤从黄鹤楼北边的牌坊处一起起飞,环绕黄鹤楼飞行一次。

黄鹤的由来和它的简介

4,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什么意思怎么解读表达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解读: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出处】:唐代·崔颢《黄鹤楼》【原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乘:驾。去:离开。空:只。返:返回。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乡关:故乡。【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诗。【赏析1】: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诗人未必是有意在写拗律,但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赏析2】:分联详析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作者简介】: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