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杜鲁门卡波特的介绍
杜鲁门·贾西亚·卡波特(英语:Truman Garcia Capote,1924年9月30日-1984年8月25日),本名杜鲁门·史崔克福斯·珀森斯,是一位美国作家,著有多部经典文学作品,包括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 (1958) 与《冷血》 (1965)。卡波特1924年生于新奥尔良,他自幼父母离异,17岁便高中辍学,受雇于《纽约客》开始写作生涯。在《冷血》一书中,卡波特开创了“真实罪行”类纪实文学,被公认是大众文化的里程碑。两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2005年好莱坞在大银幕上再现了这位传奇作家写作《冷血》的经历,该片为菲利普·塞默·霍夫曼赢得了奥斯卡影帝。
2,卡波特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卡波特,1924年出生于美国新奥尔良。17岁开始就在许多刊物上发表作品,如《纽约人》和《大西洋月刊》等。他早期探索梦境和现实、虚构和真实之间的分界线的哥特式作品,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传统,但他不承认是南方作家。这类浪漫式哀婉和梦魇式恐怖相结合而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短篇小说,后来均收集在《黑夜之树和其他故事》(1949)中。他的第1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1948),叙述一个13岁的男孩反常早熟的故事。此后写的中篇小说《草竖琴》(1951),探讨邪恶和离奇的事物,富有强烈的社会意识。以后10年间,他试验多种写法进行创作,1958年发表的一部描述一个放荡不羁的男人在纽约追求名誉地位的小说《在蒂法尼的早餐》,使他成名。这一时期,卡波特还试验创作他本人和托姆·沃尔夫、诺曼·梅勒共同称之为非虚构性的小说。第一部是《缪斯们受人倾听》(1956),记述美国表演民间歌剧《波吉和贝斯》的黑人歌舞团1955年访苏的情况;此后他以6年时间实地调查堪萨斯城两名凶手谋杀人的案件,以一种对凶手和被害人一概不表同情的态度写成《凶杀》(1966),赢得了普遍的赞扬,使“非虚构性小说”顿时成为一种纷纷受人仿效的文学形式。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有关上层社会和艺术界人士的生活的报道。收成一集,题名为《狗叫:知名人士和禁地》(1973)。1966年他发表了一部回忆幼时生活的《一次圣诞节的回忆》。卡波特作为美国著名小说家,1975至1976年,他很据日记和亲友来信写真人真事的报道,题名为《应答的祈祷者》,后因一些被报道者表示抗议,指责他辜负了他们对他的信任,于是停止发表。1980年出版新的短篇小说和非小说集《给变色龙听的音乐》。
3,卡波特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卡波特》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5kGswKoyxTJS9_gTVu7BA卡波特 Capote 2005.mkv2229.86M 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b2ms复制提取码跳转?pwd=b2ms 提取码: b2ms《卡波特》导演: 贝尼特·米勒编剧: 丹·福特曼主演: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凯瑟琳·基纳、小克利夫顿·克林斯、鲍勃·巴拉班、克里斯·库珀、布鲁斯·格林伍德、艾米·莱安类型: 剧情、同性、传记、犯罪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05-09-02(特柳赖德电影节)、2005-09-30(美国)片长: 114 分钟、110 分钟(多伦多电影节)又名: 冷血字传(港)、柯波帝:冷血告白(台)、凯波特电影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卡波特写作小说《In Cold Blood》的历程,深入到卡波特敏感而又残酷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角的原型是1959年美国一个凶残杀手佩里(克利夫顿·克林斯 Clifton Collins Jr.饰),他为了区区100美金而杀害了一家四口。敏感的卡波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饰)嗅到了这桩新闻的写作价值,他得到了杂志社的帮助,前往案发地调查关于杀手的一切,一篇纪实文学在卡波特心里酝酿,而功成利就的欲望也在他内心翻滚。 然而,当他和佩里展开长时间的访问接触,却发现眼前这个凶手和自己惊人的相似。佩里把卡波特视为知己,一次次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然而,在卡波特心里,佩里也只能让位于他的作品,他的名利。 佩里沦为自己深信的人手中的一颗棋,而卡波特,也在作品成名后,终生无法为自己的残忍而释怀。
4,杜鲁门卡波特的人物生平
因为异样的童年遭遇使卡波特敏感、反叛而早熟,不愿意上大学走普通人的道路,而是去著名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做小工。慢慢地,他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作品,短篇小说《米里亚姆》(Miriam)得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奖,也为他赢得了出版商的注意,随后出版了几本较有反响的小说集。作为一个公开的同性恋,他写作之外的另一大爱好就是社交。纽约名流圈聚会的生活细节被他写进中篇小说《蒂法尼的早餐》里,获得了极大成功。卡波特一直在寻找机会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希望创造出一种文体,能够把他的小说技巧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结合在一起。1959年,机会来了。一件发生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凶杀案引起了卡波特的强烈兴趣。他邀请儿时伙伴、女作家哈珀·李同行(后来李发表了著名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花大量的时间采访调查,做了6000多页笔记。期间,他常常与已经定罪、并被判绞刑的杀人犯之一的佩里·史密斯深谈,使卡波特对佩里悲哀的生存状态有了深层了解,特别是他们相似的被父母抛弃的童年遭遇,让卡波特又生出一种超出友谊之外的同情和爱怜。卡波特有能力替佩里请位好律师,以争取上诉不被绞死,但最终是他对于写作的“私心”占了上风,需要一个更加“悲剧”的形象出现在他书里,因此他亲自目睹了佩里的绞刑,而这个杀人犯确实成了他书中最具个性的人物。历经6年,《冷血》问世,并在全美国造成轰动。它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纪实文体,既具有时效性、可读性,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它也成了涉及犯罪心理学、美国中西部心脏地带的民风民情等多方面的经典。但是《冷血》的成功,使得卡波特更加沉醉于声名娱乐:举办盛大的化装舞会,在电视上频频露脸,不停地透露自己下一步写作计划,却没有东西出来,公开承认酗酒吸毒的嗜好。卡波特构想自己的另一部巨著是刻画上流社会的荒淫生活,但一篇暴露名人隐私的短篇不仅让评论家失望,也使他从此被纽约名流圈除名。此后,他再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生活开始迅速下滑。 1940年代卡波特的早期主要作品包括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别的声音,别的房间》和5篇短篇小说:《黑夜之树》,《米丽亚姆》,《无头鹰》,《关上最后一道门》,《悲伤主人》。这些作品被称为“黑夜情调的故事”,作品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和恐惧。作品中充满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情节离奇怪诞,神秘恐怖。作者认真地探讨了人的心理激变、童年的恐惧经历的缘由。 1950年代这十年,卡波特的作品反映的主题多种多样,作品甚丰。这个阶段的作品通称为“白昼情调的故事”。他写过自传性的故事,如《圣诞节的回忆》;中篇小说《竖琴草》,后来改编成剧本;短篇小说《花房》(与人合作),后来改编成音乐喜剧;配有照片的游记文集,如《地方色彩》,《观察集》(与人合作);电影脚本《打倒魔鬼》 ,《天真无邪者》;一部集喜剧、游记为一体的非虚构小说《缪斯为人们所倾听》,书中叙述美国文艺团体出访前苏联演出的欢乐场景。最后一部书书名为《蒂凡尼的早餐》,这部作品标志卡波特非南方文学创作阶段的开始,也是卡波特“白昼情调的故事”的创作顶峰。《蒂凡尼的早餐》在人物刻画和叙述手法上均达到了戏剧性的效果。它不同于卡波特的南方文学作品,他将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置于开放的、公众的社会大背景下,使主人公的遭遇和美国的整个社会因素联系起来了,因而产生震撼人心的社会效果。在这期间,卡波特在文学创作中着重把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描写成是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事实。但是,梦想毕竟不是现实,意欲增强一份乐观明朗的情调,背后却隐藏着更加深沉的惆怅和茫然。因此,作品显得似乎虚幻朦胧,不及早期作品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个时期,卡波特的作品文笔优美清新,富有诗意,文字更趋于娴熟、精炼,获得众人的赞赏。例如,诺曼·梅勒称赞卡波特“写出了最漂亮的句子,句句锤炼、字字推敲”,并肯定《蒂凡尼的早餐》将成为一部不朽的精品。 1960年代1960年代,卡波特文学创作生涯达到了顶峰。1960年代中期,他完成并出版了举世瞩目的非虚构小说《冷血》。此外,他还发表了短篇小说《感恩节的来宾》,《三部曲》(与人合作),《去伊甸园的途中》等等优秀作品。卡波特这时走出了个人情感世界,放眼于整个社会,观察、探索人的精神苦难及其社会根源。经过十年的探索、实践,卡波特不仅找到了新的创作题材,而且开创了新的文学样式,为新的文学流派的创立树立了典范。 1970年代这个阶段他创作甚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频频的社交活动上。1973年发表的《犬吠》还是从他早期写成的作品中选出十七八篇集合而成的。70年代初,他也曾着手以真人真事为依据进行写作,曾定书名为《回答祈祷者》,刚在杂志上刊登了4个篇章:《莫佳韦》,《巴克斯山珍宴》,《不曾宠坏的调皮鬼》和《凯蒂·麦克劳德》,便因题材问题招惹一部分人的极大愤慨,引起了轩然大波,卡波特甚至公堂受讼。1980年,卡波特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作品,书名为《给变色龙听的音乐》,起初打算定书名为《奇怪的齿》,后来才改为现在的书名。这部集子收了一个中篇《袖珍棺材》,该作有一定的深度。
5,杜鲁门卡波特告诉你一个冷血的人背后的故事
几声枪响过后,位于霍尔科姆村的克拉特一家四口被害。这起发生在1959年11月中旬的血案,如果不是杜鲁门·卡波特,相信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两个年轻的犯嫌疑人制造了这起震惊全美的血案,却只得到了几十美元、一个望远镜和一台收音机。报纸登出这桩血案后,当时已经成名的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对这个案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同朋友哈发·李赶往当地,展开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在整理了6000多页笔记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冷血》。 《冷血》的出现开辟了一种新的小说文体,卡波特称之为“非虚构小说”。《冷血》出版后迅速荣登畅销书第一位,这本书也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当然它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也凭借这本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 不过卡波特也绝非浪得虚名,他的文章字字珠玑、妙趣横生。村上春树也曾说过,看了卡波特的小说,认为自己缺乏写小说的才能,所以29岁以前都没有尝试要写小说。 抛开这些荣誉不谈,我相信就案件本身来说带给卡波特的就足够多了。杀害四个人就得到了区区几十美元,怎么看都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俩人为何如此冷血?不仅仅是卡波特,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 01我的人性只够怜悯我自己 这是犯罪嫌疑人佩里对自己做出这桩血案的解释。从迪克对佩里的描述中,也能证实他的确是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 一个天生的杀手——头脑绝对冷静,但却毫无怜悯之心,不管有没有动机,都可以实施最冷酷的致命打击。 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呢?或许他的经历能够给出答案。 用佩里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得到温暖的人,无论是从家庭中还是从社会中。幼年时父母离异,他跟随酗酒的母亲生活,但是母亲根本不管他,导致他染上了很多坏习惯。后来多次被关到教养院,结果因为尿床被女看守毒打。虽然长大后参军了,由于自幼没有受到良好的教养,使的他的军队生活并不顺利。他在部队也多次惹是生非,最后在华盛顿服完兵役。可是童年的恶习已经养成,他屡次因为盗窃罪入狱。就在狱中他认识了迪克,也就犯下了后来的那桩血案。 几乎所有的人会认为童年的创伤是最难以治愈的。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不就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佩里的原生家庭中,他的几个兄弟姐妹除了姐姐芭芭拉,其余的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当他被捕入狱后,世上的亲人只有这个姐姐和父亲了,但是他们却从没有打算去看望他。他的姐姐甚至告诉前来调查的警察,希望不要将她的家庭住址告诉佩里,因为“她害怕他”。亲情的温暖在他这里完全是一句空话。 其实佩里有相当高的音乐天赋,他吉他弹得不错。他天生敏感,只要不触及他的底线,他还算是个有同情心的人。在去往得克萨斯的路上,遇到了一对可怜的爷孙。尽管他的同伴迪克强烈反对,但是佩里还是坚持捎了他们一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是一张白纸。至于被塑造成什么样,大部分要看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虽然现在网上很多反对原生家庭论的声音,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真的很大。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也曾说过,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儿童早期父母对儿童的管理方式是日后儿童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 就像佩里,一个本质不算坏的人由于得不到好的教养,最终误入歧途。 02如果说佩里的不幸是由于家庭的原因,那么迪克的堕落大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 迪克的家庭生活很正常,父亲严格管教,母亲勤劳能干,总是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直到他被捕入狱,在他的母亲眼里迪克还是最好的小孩,相必迪克也从他的母亲那里得到了许多关爱,甚至是溺爱。至于他为什么会堕落,大概从他第一次喝酒开始吧。 根据迪克的自述,在第一次感情失败后,他就迷上了喝酒,曾经有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都是醉醺醺的。之后就没心思工作了。然而花的钱比赚的还多,就开始有了一些不正当的心思,从偷东西开始最后发展到开假支票,直到锒铛入狱。 迪克正是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一团糟的情况下开始走上犯罪之路的。 心理学大咖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到 孩子在青春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他们在应对人生的三大问题时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孩子对未来心存畏惧,他自然会选择最简捷的方法来应付。但是最简捷的方法往往毫无用处。 我们来看看迪克的经历,似乎也认证了这一点。阿德勒说的人生的三大问题是指学业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在学业上,迪克的篮球打得很好,想要去大学打篮球可是家里没有足够的费用去供他上大学。在职业问题上,迪克原本有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可是赚的没有花的多,而且他总是去买一些自己根本负担不起的商品,所以他才会动歪心思去满足自己的欲望。两性关系就更不用说了,早早的结了婚,然后婚内出轨。后来和妻子分手了才发现自己没有爱过她。 在人生的问题上理不清,遇到挫折时迪克要么逃避,要么“走捷径”,就是不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也是个人教育的欠缺造成的。 我们人性中天生都会有一些弱点,安逸、虚荣、懒惰都是我们性格的敌人。我们受教育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要和这些敌人做斗争,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健全性格的人。 03卡波特和佩里:从同一所房子里走出来的人 《冷血》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的经历和佩里有些相似。对于他和佩里,卡波特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在同一个屋子里长大,我是从前门走出来的,而佩里是从后门走出来的。 卡波特的原生家庭也很不幸,父母在他很早时候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和继父生活在一起。不久母亲也去世了。幸运的是,卡波特早就将自己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了。或许是有这方面的天赋,14岁时卡波特开始写作,16岁开始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22岁就拿下欧亨利文学奖。成名作《蒂凡尼的早餐》一问世,立刻在纽约上层社会掀起一股狂潮。卡波特也跻身于纽约名流之列,完成人生逆袭。 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我们无从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过卡波特的人生也没那么圆满。少年成名之后,他开始了毫无节制的奢靡生活。随之痛苦而来,也许是灵感枯竭,《蒂凡尼的早餐》之后,很长时间他写不出一部小说来。 佩里的出现给了卡波特新的素材,卡波特也许是从佩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俩人惺惺相惜,卡波特承诺给佩里找最好的律师辩护,佩里对卡波特无话不谈,但是最终佩里还是被判处死刑。 有人说这也是卡波特的“冷血”之处,他并没有为佩里请律师,尽管他完全有能力。他的作品需要有一个悲伤的结局,所以需要用佩里的死来成全它。 《冷血》之后,杜鲁门·卡波特再也没有如此轰动的作品问世。晚年的他生活毫无节制,尽管不断的公布写作计划,却再无作品问世,上帝给与他的天赋仿佛是收回了一般。他吸毒、酗酒,在59岁的时候,猝死无友人家中。 关于他的一生,杜鲁门·卡波特自己早有评判: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