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去尼雅遗址要什么手续

本文目录一览

1,去尼雅遗址要什么手续

法律分析:文物保护区域,需要找民丰县文物局办理手续。尼雅遗址是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的,尼雅遗址不能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现在还属于非开放文物景点,所以是受到保护的,所以不允许游客前去游玩。有着“东方庞贝”美称的新疆尼雅遗址长久以来就遭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威胁,所有相关政府就规定,在未开放区域禁止参观旅游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加强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地域的保护还有管理。所以普通游客是没有办法去参观游览的,就算是考察的工作人员进去也要提前申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去尼雅遗址要什么手续

2,尼雅文明为什么会衰落曾经创造出了哪些辉煌的历史

尼雅遗址上的古代居民,曾创造了相当高的古代文明。然而现在的尼雅,却沦为没有生命的死亡废墟。这沧海桑田的变化,给每一个进入尼雅考察的人,都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就是尼雅的巨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尼雅废弃的原因是什么?有生命的东西,都离不开水。无论是对动物,或植物,都是如此。作为人类来说,对于水的需求,要比其它动物、植物更为迫切。古代尼雅人是以农业耕种为生,当时的农业耕种,完全是一种水浇地。没有尼雅河水的灌溉,耕种即无法进行。现在的尼雅遗址范围内,全部都处于干涸状态,见不到一滴水。河流干涸了,森林枯萎了,苍蝇、蚊子、老鼠都见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然无法生存,要离开这里。因此,尼雅河下游河水的消失、干涸,是引起尼雅文明衰落的基本原因。斯坦因在考察尼雅遗址以后,曾指出尼雅河“河道干涸,三角洲无可置疑的后移,应必然是遗址放弃的直接的或惟一的原因”。斯坦因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尼雅河的退缩,已经成为千真万确的事实。然而尼雅河的退缩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尼雅河同和田河、克里雅河、牙通古孜河、安迪尔河一样,都是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由高山冰雪融化所形成。如果说尼雅的废弃与人类有关的话,那么可以说是尼雅人的活动破坏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引起沙漠化的结果。尼雅河是在黄土层上流动,黄土层是不漏水的。在尼雅人的耕种破坏了黄土层以后,导致地下的粉沙层暴露出来。粉沙层的透水性很强,河水流到粉沙层上,就会漏入地下,变得无影无踪。在河水非常充足的条件下,河水挟带的泥土会沉积下来,形成黄土河床,这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由于尼雅河水的流量不断减少,它已经失去了这种沉积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尼雅人的活动,对于尼雅河的退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尼雅文明衰落了,尼雅人离开了尼雅,但是尼雅人不会消失,而是迁移到其它地方居住生活。至于尼雅人是什么时候离开尼雅的?尼雅人离开尼雅以后,迁移到什么地方去了?现在的尼雅人是什么人?尼雅人与现在的维吾尔人有无关系?这些重要的问题,由于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水平所限,目前还很难作出确切地回答

尼雅文明为什么会衰落曾经创造出了哪些辉煌的历史

3,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精绝国故地流沙中深藏丝绸之路繁华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1901年一个叫斯坦因的英国人开始了他的新疆考察之旅,这次他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边, 发现了一些刻有奇怪文字的木简、精美的丝织品…… 斯坦因的发现,让尼雅这个深埋流沙将近2000年的遗址进入了大众视野,100多年里多次的考古发掘,更是让它名声大噪。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为代表的各类织物;众多的的佉(qu,一声)卢文简牍;来自埃及的玻璃珠….每样背后都是 历史 ,每件文物都有故事。 本期,灶物者带您走进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看看丝路上的精绝古国~ 斯坦因在尼雅的发现让他震撼不已,因此尼雅成了斯坦因每次中亚考察的必经之地。他一生四次来到尼雅,拿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梵文、佉卢文简牍文书、钱币、绘画、壁画、石刻等等。 1931年2月,斯坦因的这次尼雅之行,发现了一枚汉简,虽然已经残破,上面的话却还分辨的出来:“汉精绝王承书从(事)….” “承书”等字眼的出现,说明这枚汉简记载的内容是典型的汉代“下行文书”。 简单的说,就是上级官吏向下级官吏下达的命令使用的比较固定的格式。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说明了三个重要的事情。 第一——确认了精绝国的存在 说到精绝国,我们可能会想到《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觉得它神秘诡谲,地下埋葬有价值连城的珍宝。可艺术创作必然来源于现实, 历史 上确实是有精绝国的。 第二——证实了史书关于精绝国的记载 不少史书中都有关于精绝国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班固的《汉书》。 通过这段记载,可知精绝距离长安的位置,再加上其它几个参照,可以判断精绝国的大体位置,但这枚汉简,以及更多文物的出土,证实了史书记载的精绝国的位置是对的,而且给了人们对精绝更清晰的认识,它,就在此。 第三——精绝是受汉中央政府管理的小国 汉简上写到让“汉精绝王”去做某某事情,证实精绝受汉王朝管辖,是汉王朝的附属国。而且精绝国的首领称为“王”。 影视剧中,胡八一、Shirley杨他们去精绝古城寻找鬼洞族,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遇到一阵强风沙,将他们卷入,掉进一个洞里,无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墓葬….. 那实际的精绝国什么样? 从史书“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这句话可知,精绝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国家,只有480多户人家,3000多人,这个规模可能还比不上那时中原的一个城市。 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不宜居,少数的绿洲是人们生活的乐土。精绝人就生活在一其中一块绿洲上,经过考古探测,一条河流穿城而过,人们就在河流两岸生活,这条河就是尼雅河。 与其说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还不如说是精绝人选择了靠近水源的地方定居。在没有太多水利设施的古代,靠近河、湖是绝对的生存之道。世界上所有古文明的故事中,都有一条大河。 从已经探明的遗址范围平面图可知,精绝国南北狭长、东西向窄,有点像鞋底的形状。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不少房屋基址,南北都有,不少房屋基址旁还有用来养牛羊的围栏,整个遗址内还有各类果树的遗存,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可以做陶器、弓箭等日常用品。 丰富的考古资料,说明精绝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牧业、手工业都有,生活应该还不错,和其它地方相比,也并没什么神秘。 20世纪90年代,中日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尼雅遗址进行发掘,收获颇丰,尤其是1995年发现、清理的两座墓葬,规格很高。它们被命名为M3和M8,M8叠压在M3之上。 墓中有丰富的陪葬品,还有写着“王”字的陶罐,大名鼎鼎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也出自这个墓葬。 虽然墓中没有印章等物品直接表明墓主人的身份,但这些高规格的随葬品,说明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精绝国的其中一任国王。 要说尼雅遗址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类物品,丝织品绝对可以排第一,尤其是织锦,基本件件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 因为我针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写过一篇详细的文章(“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精绝国小小织锦,为何有此神奇预言?),在这里就不讲它了,我们来看看其它的。 首先说一说“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 这件织锦出土于和M8有叠压关系的M3号墓。这种有”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 字眼的织锦是汉朝锦署专门为地方王侯织造的一种婚礼专用锦,应该是中央政府赏赐给精绝国王的。 尼雅遗址出土的大部分织锦都是汉晋时期四川成都制造的蜀锦,这件也不例外。 为什么确定它们是蜀锦? 从时间上来说 ,蜀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四川成都,有2000多年 历史 ,是四大织锦中最早的一个; 从 历史 上来说 ,四川的蚕桑纺织业一直十分发达,古蜀国的开国王就叫做蚕丛; 从兴盛期来说 ,汉朝是蜀锦的兴盛期,政府在成都设置锦官监督织造蜀锦,影响深远,以至于成都至今又称锦官城、锦城。 织锦是一种采用重组织织成的多彩提花织物。简单是说,织锦和其他的丝织品不同,它的颜色和花纹不是织好布后染出来的,而是直接用彩色的线织成的。 经线、纬线相交成布。试想一下,如果你要织一块宽20厘米、长20厘米的布,每一厘米有100根线,每织一根纬线,你需要把这2000根经线上下分开,让它们形成开口,把纬线穿进去。如果是单色的线,还挺好操作,反正上下数量一样,有个开口就行,很好织。 但如果要你织一匹宽50厘米,每一厘米有150根线,而且不是单色,要用五个颜色的线织出花纹,你该怎么做?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原物就是差不多50厘米宽,每厘米有170根经线,分为白、蓝、红、黄、绿五个颜色,因为汉晋时期织锦用经线显花,要织出不一样的图案,五种颜色的8500根线,每织一纬,都要重新排列一次。 这样的排列组合是一个天文数字,织工很难记忆,即使有先进的踏板提花织机、有事先做好的花本,做这样一个织锦,依然非常困难,所以丝织物品种几十种,只有锦是金字旁,且自古就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踏板织机本质上是用竖着的经线显示花纹的一种织机。 使用之前先根据每织一纬,经线的排列顺序,分成不同的组,每一组有一个脚踏板来控制,称作综。总的来说,控制背景色叫作地综;花纹的颜色叫作花综。 如果经线的排列组合太多,织机在纵向上会特别长,而且越是后面的组合越不太好织,所以织一台织机不能有太多的经线排列组合,所以汉代织锦的图案不会太大,有的织锦幅度很大,但仔细一瞧,图案都是循环的,一般几厘米就循环一次。 织锦每多一个色,并不是增加一个排列组合,而是成倍计算量的增加。所以那时候织锦的颜色并不多。有 三种、四种颜色织锦就挺厉害了。而 这件织锦和“五星”锦一样有五个颜色,是汉锦中颜色最多的,可见其价值。 除了这件 “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我个人还很喜欢尼雅遗址431号墓出土的这件“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 。这个织锦,被作成一个枕头的形状,而且两边向上翘,在尖部各有一个公鸡头,所以叫做鸡鸣枕。 鸡鸣枕是用来陪葬的明器,一般放在死者的头部下面。 汉代的织锦,最为常见的就是用蓝色和红色做背景色,这点在尼雅遗址出土的织锦上也有所体现。 汉朝,用来给丝线染色基本都是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利用自花、草、树木的茎、叶、果实、种子、皮、根提取色素作为染料。一般的染色植物加上明矾等一些媒染剂就会呈现出很多种的色彩。 汉朝的蓝色一般是用蓝草来染,只要能染蓝色的都成为兰草。 汉朝的红色最早是由茜草来着色。但茜草染出的颜色比较深,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红花,逐渐改良染色技术,到了唐初,才有了非常艳丽的“真红色”。 汉唐时期,成都生产的红色织锦那可是非常有名,敦煌博物院有一件文书,写的就是当时丝绸之路那些商人卖的织物,开头就是:“西川织成锦、红川锦、软锦….”。说了四川的织锦,还强调了红色的织锦,可见红色织锦的受欢迎程度。 尼雅遗址中,“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安乐绣文大宜子孙”锦、“万事如意”锦等都是红色的。 这种汉隶书的吉祥文字,再配合“云气”纹、神兽纹、茱萸等花草,体现了汉朝中原地区人们的审美。 织工把这种审美融入到丝织品中,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流向各个地方。得到它们的人,用它们做衣服、裤子、鞋子、枕套、荷包…..中原的丝织品,却也是他们的生活。 新疆干燥的气候,让很多丝织品深埋千余年,依旧光鲜。它们就像一把钥匙,用它就可以打开一千多年前的时光。 那时候的精绝虽说是一个小国,却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丝绸之路按照东西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基本每一段又分为南北两条路。而精绝国就在丝绸之路中部的南段这个位置。 丝路漫漫,沙漠无垠,不论是商人、僧人还是政客,这条路都不好走,一个个绿洲就成为他们途中唯一可以休整的地方。 精绝就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站,人员交流、货物往来。因此这里出土的文物体现出非常多元的特点。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 佉 卢文简牍。 佉 卢文是一种看上去有点像蝌蚪的文字,现在已不再使用。1901年斯坦因首先在尼雅发现了这种文字。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健陀罗地区(今天南亚次大陆巴基斯塔北边、阿富汗那片地方)的一种古文字,后来逐渐在整个中亚流行,2200多年前, 这个地方随着一系列民族迁徙,佉卢文逐渐东传。考古工作者除了在尼雅,在新疆昆仑山北麓、天山南麓、罗布泊沿岸等遗址中都发现过佉卢文的简牍。 目前在尼雅遗址发现的佉卢文简牍至少有700多件,文物学家对这些简牍进行解读,可知这些简牍内容涉及 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各个方面,可见当时, 佉 卢文应该是精绝国日常使用的文字之一。 这些资料对研究精绝国的 历史 、文化生活有很大的意义,而且大量的佉卢文简牍的出土也有助于这种文字本身的研究。 除了佉卢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就是——佛教。 精绝国的人是信奉佛教的。 仔细看尼雅遗址的平面图,不难发现所有的房屋、果园等全部都围绕着一个佛塔布局,那个佛塔在整个遗址的正中间,想必它也是精绝国人们生活的中心。 历史 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洛阳白塔寺的修建是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没错,佛教是东汉年前传入中国的,按照白马寺建成的时间算,距今也有将近2000年了。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陆路、海路两种说法,陆路就是进入新疆,然后再向中原传播。 所以像精绝这样的国家,它会比中原的人们更早的接触到佛教。 在佛教刚进入中原的时候,精绝应该已经有很多信众了,他们把佛塔修建正在中心,在已经出土的佉卢文木简中,也有很多内容中有“僧人”“长老”这样的字眼。 除了中原的丝织物、从西边传来的佉卢文、佛教这些特别明显的文化元素外,尼雅遗址出土的很多文物也与交流有关。 来自埃及、大量蜻蜓眼玻璃珠,泥封、浮雕上戴钢盔、执盾牌,以及其他的希腊神话神祇;家具、木板、壁画上的大象纹饰、有翼神兽;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的钱币…..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活跃时间并不长,西汉时期,它和汉朝亲善,关系不错,但到了东汉时期,就被鄯善国吞并,之后随着河道变迁、环境改变,整个精绝都被埋入地下。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也没有那么神秘,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国,这里的人们信奉佛教,种地、饲养牛羊、还可以做出漂亮的工具和工艺品,和中原人差别不大。 时间长河中的精绝国,文化面貌保存完好,是研究汉晋时期塔克拉玛干地区聚落形态、生产状况的重要参照;也是探究丝绸之路南道,东西方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证据。 1.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95MNI号墓地M8发掘简报[J]. 于志勇. 文物. 2000(01) 2.尼雅遗址农业考古研究报告[J]. 卫斯. 西部考古. 2018(01) 3.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J]. 林梅村. 文物. 1996(12) 4.从出土文物看唐代以前新疆纺织业的发展[J]. 武敏. 西域研究. 1996(02)

尼雅遗址位于新疆和田精绝国故地流沙中深藏丝绸之路繁华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