觚,献以爵而酬以觚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1,献以爵而酬以觚什么意思

这句话里面的“爵”和“觚”都是指酒器;献以爵而酬以觚的意思就是:用“爵”来敬酒,用“觚”来回敬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献以爵而酬以觚什么意思

2,觚怎么读

1、觚,拼音:gū,异体字:?。12、古代酒器,青铜制,盛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初期,喇叭形口,细腰,高圈足。3、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操觚。4、棱角:“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5、剑柄:“操其觚,招其末”。6、古同“弧”,独立不群。

觚怎么读

3,簋鬲甗觥觯匜觚分别属于什么类

酒器:觥(饮酒其中容量最大,常用来罚酒)、觯(与尊相似而小,容量三升)、觚(大口、细腰、长身,四面有觚棱,有方形和原型两种,容量二升) 食器:簋(敛口的圆形器皿)、鬲(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甗(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放食物) 水器:匜(盥洗器,腹深盛水,前有注水用的“流”,后有握持用的“鋬”) 仅供参考

簋鬲甗觥觯匜觚分别属于什么类

4,镬 俎 斝 觚 觯的发音分别是什么

镬huò⒈〈古〉大锅。镬与鼎常用作残酷的刑具。⒉〈方〉锅:铁~子。~子盖。俎zǔ⒈〈古〉祭祀时放置牛羊等祭品的器具。⒉切肉或菜时所使用的砧板:刀~。斝jiǎ〔名〕古代酒器 ,青铜制,圆口,三足,用以温酒。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如:斝耳(古酒器名) 觚gū⒈〈古〉一种盛酒器,喇叭口,细腰。有青铜制的。⒉〈古〉写字用的木简:操~(拿木简写作)。觯(觯)zhì〈古〉用于饮酒的器皿。
镬huò俎zǔ斝jiǎ觚gū觯zhì
镬 = huo (4)俎 = zu (3)斝 = jia (3) 觚 = gu (1)觯 = zhi (4)

5,觚楞这个词啥意思啊

觚楞。――>中华民族最早的兵器就是八角的觚楞木棒叫做殳。――>殳与桃木有联系,避邪用。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释】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 【译文】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评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6,觚的同音字

觚的同音字在新华字典149面,左边顺数第三个大体字的觚,汉语拼音gū读第一声。与骨、估、姑、咕、沽、轱、鸪、菇、蛄、酤、辜、呱、孤、軱、菰、同音。
觚的拼音:[gū][部首]角[笔画]12[释义]1.古代一种盛酒器具。2.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简。 3.棱角。觚(gū)的同音字:姑呱骨菇孤辜估箍咕蛄毂蓇轱鸪泒笟菰嫴箛杚稒磆巬軲篐軱唂酤罛鮕鸪巭柧唃沽橭苽鈲……
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可以迅速查出汉字的信息:【觚】第5244号通用规范汉字。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4页有解释:【觚】gū ?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古代写字用的多棱形木简。? <书> 棱角

7,觚字开头的成语

觚,是不是一种瓜名啊~~~!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破觚为圜 拼音 pò gū wéi yuán 释义 觚:主;圜:圆。毁方为圆。比喻去严刑而从简政。 出处 《汉书·酷吏传序》:“汉兴,破觚而为圜,斵琱而为朴,号为罔漏吞舟之鱼。” 操觚染翰 拼音 cāo gū rǎn hàn 释义 觚,木简;翰,长而硬的鸟羽。指写作。 出处 宋·无名氏《灯下闲谈·梦与神交》:“松拜而更之,乃操觚染翰;表成,呈于王。” 例子 ~,骚客之所用心也;呻章吟句,童子之所业习也。★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率尔操觚 拼音 shuài ér cāo gū 释义 觚:方木,古人用它来书写。率尔:不加思索;操觚:指作文。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没有慎重考虑,轻率地写。 出处 晋·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 例子 望溪文最讲义法,而叙事颇沿俗称,不免~,以此为后人弹射。(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七)
这字念什么

8,觚不觚觚哉觚哉

你把这句话发出来,是想知道什么呢?你的目的不明确怎么能越快越好呢?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觚,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觚不觚:觚不成其为觚。形容似像而又不像的意思。我们知道,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觚如果做得不像觚,那它还能叫作觚么
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都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直白译过来就是:觚都不像是觚了,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这个跟当时的状况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所以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