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道,贵酿酒业的君道系列酒怎么样

本文目录一览

1,贵酿酒业的君道系列酒怎么样

贵酿君道系列属于贵酿酒业生产的酒贵酿的生产基地位于茅台镇优质酱酒的核心产区,主打产品皆为高端的纯粮大曲坤沙酱香型白酒。属于高端酱酒

贵酿酒业的君道系列酒怎么样

2,文言文君道的中心道理

《君道》出自战国时期荀况的著作《荀子》。阐述封建帝王治国的基本理念与统治权术,其核心内容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仁义"原则。《君道》的主要方面是:屈己纳谏 任贤使能 君道不只是由君主来完成与发展执行,而是在君臣共理的情况下,由君主为代表而施行的统治理念与权术,它是整个统治阶级最高层的使命。恭俭节用 宽厚爱民这两方面是贞观君道的关键方面,也是唐代繁荣的重要前提。作为人主,光任用有能力的卿相还不够,还应有广泛了解下情的人在身边,同时还要有能够体现人主意志、协调四邻诸侯关系的外交使者。必须了解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是人主应具备的能力。满意请采纳,谢谢。

文言文君道的中心道理

3,君道不明由贪欲昩心

君道不明,由贪欲昩心这句话的解释是:君主不清楚自己的为君之道,是因为被贪欲蒙蔽了自己内心的缘故。是劝诫君王体察人民的疾苦,要尽到为君者的职责,要懂得知足!
人性的弱点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君道不明由贪欲昩心

4,吕氏春秋认为君道应该如何去做

最近有一个小小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很多管理智慧,值得今天从事企业管理的人们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君道无为",即君之道,在于 "无为而治"。"无为 "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善于为君。第一,不要有具体的想法,第二,不要做具体的事情。他的任务是努力发现人才。例如,在《回应》的评论中,有以下的话。主知何处,不欲先言。人歌我和,人先与我,以其出为入,以其言为名,取其实以责其名,则曰人不敢妄言,而主之人持其至。这就是说,君主即使有意见,也不必先表达出来,而是让臣民先说出来。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了解大臣们的想法和做法,评价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不会被善变的大臣附和,也不会被狡猾奸诈的大臣游说。这里还有一个。故古之善为君者,劳于人论而失于官事,得其典也。这里,"劳于人 "是指选拔人才,"失于官事 "是指不做应该由下级做的事情。接着,有专门的《人》篇,提出了八种观点,六经、六气、四藏。这八种观点包括。通观其赋,贵观其进,富观其养,听观其行,止观其善,习观其言,穷观其所不受,贱观其所不为。在判断时,要看他尊敬谁;当你是权贵时,要看他推荐谁;当你是富人时,要看他支持谁;除了听他说的话,还要看他的行为;当你是闲人时,要看他喜欢什么;当你被领导宠爱时,要看他不接受什么;当你是卑贱者时,要看他不做什么。这六种考验包括。喜以验其守,乐以验其僻,怒以验其节,惧以验其持,哀以验其人,苦以验其志。至于 "六气",是指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和儿子。而 "四藏 "指的是 "友、旧、乡、男、郭",即一个人的生活圈:亲戚、朋友、邻居等。观察他或她周围的人对了解一个人有很大帮助。此外,书中关于 "王道 "的其他观点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如顺应潮流、选择时机、见微知著、去除主观欺骗、行侠仗义、重新强调德治等等。我想,小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地方长官,不妨看看。

5,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D 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c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表明君主远在统治中心无法直接统治地方,所以采取设置机构监视地方的方法进行统治。故答案应选择的是体现监察性质的备选项,所以答案选择c项。

6,君道古诗文文言文翻译

为君之道。就是做君王、做一国之主的规律和道理。君 道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王谓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对曰:“人君之事,无为而能容下。夫事寡易从,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获罪也。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圣人寡为而天下理矣。书曰:‘睿作圣’。诗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孙其保之!’”宣王曰:“善!”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吾骤谏君,君不吾听而愈失威仪。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在风所由而草为之靡,是故人君之动不可不慎也。夫树曲木者恶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号,垂显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于身,加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动而万物变化。诗曰:‘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此之谓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纵恣焉,不亡必弑。”灵公闻之,以泄冶为妖言而杀之,后果弑于征舒。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对曰:“有之。”哀公曰:“何为其不博也?”孔子对曰:“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也?”孔子对曰:“为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间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之甚也!”孔子对曰:“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则百姓之亲之也,亦不能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闻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微孔子,吾焉闻斯言也哉?”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当舜之时,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险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许,曰:‘谕教犹未竭也,究谕教焉,而有苗氏请服,天下闻之,皆非禹之义,而归舜之德。’”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虞人与芮人质其成于文王,入文王之境,则见其人民之让为士大夫;入其国则见其士大夫让为公卿;二国者相谓曰:“其人民让为士大夫,其士大夫让为公卿,然则此其君亦让以天下而不居矣。”二国者,未见文王之身,而让其所争以为闲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故书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谓也。成王与唐叔虞燕居,剪梧桐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旦可谓善说矣,一称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义,有辅王室之固。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大理,益掌驱禽,尧体力便巧不能为一焉,尧为君而九子为臣,其何故也?尧知九职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

7,说苑 君道

《说苑·君道》:“成王与唐叔虞燕居” 《说苑·君道》:“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 《说苑·君道》:“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 《说苑·君道》:“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 《说苑·指武》:“周公对曰臣闻之” 《说苑·反质》:“曰臣闻之天子” 《说苑·君道》:“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

8,君道的古文翻译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1);民者,影也(2);仪正而景正(3)。君者,盘也;民者,水也(4);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5);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6)。楚庄王好细腰(7),故朝有饿人(8)。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注释〕 (1)仪:日晷(gu!轨),利用日影来测定时刻的仪器。一般是在刻有时刻线的盘(晷面)的中央立一根垂直的标杆(晷针,也称表),根据这标杆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长度来确定时刻。此文仪即指此标杆而言。(2)《集解》无民者影也四字,据《广韵》君字条引文补。(3)景(y!ng影):影之古字。(4)《集解》无民者水也四字,据《广韵》君字条引文补。(5)盂:盛液体的器皿,此下当有民者水也四字。(6)决: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象骨套子,俗称扳指。这里用作动词。(7)楚庄王:见11.4注(8)。据《战国策·楚策一》、《墨子·兼爱中》、《韩非子·二柄》等,庄王当作灵王。楚灵王:名围,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据《墨子·兼爱中》记载,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他的臣下就都只吃一顿饭,等到一年,朝廷上的大臣多面黄肌瘦。(8)古代一般的肚子饿叫饥。饿是指严重的饥饿,指肚子饿得受到死亡的威胁。 〔译文〕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测定时刻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盂;民众就像盂中的水;孟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君主射箭,那么臣子就会套上板指。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身心,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贞观政要>之<君道第一>节选翻译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翻译:当年隋朝,统一了天下,士兵铠甲坚锐,三十年间,雷厉风行,威风凛凛,一旦举国人民背弃了它,就被他人取代。隋炀帝难道就不想天下安定,社稷长久,故意效法夏桀的暴虐,因此而走向灭亡吗?凭借国力富强,不担心后面的灾难。迫使天下人来满足他个人的欲望,收集天下的财物来满足自己的享乐,挑选疆域的女子来满足自己的淫乐,寻找远方的奇珍异宝。装饰宫台园林,建筑高大的歌台舞榭,不定时地向人民摊派,不停息地发动战争。表面上看起来严厉稳重,内心大多是阴险猜忌,阿谀奉承的小人必然受到福利,忠良方正的大臣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上下蒙蔽,君臣隔绝,人民不堪忍受痛苦,天下分崩离析。于是受人敬仰的四海君王,死在匹夫手里,绝子绝孙,被天下人耻笑,这难道不值得悲哀的吗?   圣明的先哲趁着这个机会,救济天下苍生,修正八根歪斜的柱子,更新四周松弛的角落。边陲近郊得到安宁,没有过期;打败余孽,还不到一百年。现在你居住着宫殿楼榭,收罗奇珍异宝,美女娇妻,都侍侯在你的左右;五湖四海,全是你的老婆。你如果能够吸取隋炀帝的教训,想到自己为什么能得到这些东西,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很想休息也要强达精神投入到工作中,烧毁鹿台的宝衣,焚烧阿房的宫殿,在高大的屋檐下害怕危亡,在寂静的宫殿下能居安思危,那么你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无为而治,这个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如果成功没有消失,就仍然这样,放下那些你不急着做的事情,减少了还要再减少,用茅草覆盖屋顶,用泥土来代替玉砌做成的楼梯,让人们高兴地从事他的工作,而不用光他的力气,常常想到在房子里过日子很舒坦,工作是很幸苦的,百姓因为你的到来而感到开心,群寮因为你满足了他们的本性而仰慕你,这个是道德的其次。如果圣上没有想到这些,不够慎重导致国家突然灭亡,忘记创业的艰难,以为依靠上天的意志,忽视采办椽子的廉洁,追求雕墙的铺张浪费,依靠他的地基来阔张它,增加修饰它破旧的地方,触类旁通,不知道满足,人民看不到国家的道德,而天天就听到劳力苦役,这个是下下之策。就好比如背着木柴救火,把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图阻止住沸腾,用暴力代替动乱,与动乱同路,这个是无法挽回的,而后代的子嗣会怎么看待呢?事情无法看待,人民就怨恨,人民怨恨就导致神灵愤怒,神灵愤怒那么灾害丛生,灾害已经发生,那么必然引发祸乱,祸乱已经发生,那么能够保全性命的人就几乎很少见了。顺应天命,将会得到七百年的福运,子孙萌荫,留传万代(怎么可能呢?),这个是很难得到却容易失去的,难道不应该慎重吗?

9,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刺史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刺史制度符合题意。所以选D。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君主)之守司(官吏)” “不可不略知也”说明君主要对官吏实行监督,由此可知本题选择a。bc和材料反映内容不符合。d是元朝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

10,君道的古文翻译

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也(1);民者,影也(2);仪正而景正(3)。君者,盘也;民者,水也(4);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5);盂方而水方。君射则臣决(6)。楚庄王好细腰(7),故朝有饿人(8)。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注释〕 (1)仪:日晷(gu!轨),利用日影来测定时刻的仪器。一般是在刻有时刻线的盘(晷面)的中央立一根垂直的标杆(晷针,也称表),根据这标杆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长度来确定时刻。此文仪即指此标杆而言。(2)《集解》无民者影也四字,据《广韵》君字条引文补。(3)景(y!ng影):影之古字。(4)《集解》无民者水也四字,据《广韵》君字条引文补。(5)盂:盛液体的器皿,此下当有民者水也四字。(6)决: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拇指上用来钩弦的象骨套子,俗称扳指。这里用作动词。(7)楚庄王:见11.4注(8)。据《战国策·楚策一》、《墨子·兼爱中》、《韩非子·二柄》等,庄王当作灵王。楚灵王:名围,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据《墨子·兼爱中》记载,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他的臣下就都只吃一顿饭,等到一年,朝廷上的大臣多面黄肌瘦。(8)古代一般的肚子饿叫饥。饿是指严重的饥饿,指肚子饿得受到死亡的威胁。 〔译文〕 请问怎样治理国家?回答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不曾听说过怎样去治理国家。君主,就像测定时刻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正直。君主,就像盘子;民众,就像盘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里的水也成圆形。君主,就像盂;民众就像盂中的水;孟是方形的,那么盂中的水也成方形。君主射箭,那么臣子就会套上板指。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朝廷上有饿得面黄肌瘦的臣子。所以说:我只听说君主要修养身心,不曾听说过怎样治理国家。<贞观政要>之<君道第一>节选翻译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阶,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翻译:当年隋朝,统一了天下,士兵铠甲坚锐,三十年间,雷厉风行,威风凛凛,一旦举国人民背弃了它,就被他人取代。隋炀帝难道就不想天下安定,社稷长久,故意效法夏桀的暴虐,因此而走向灭亡吗?凭借国力富强,不担心后面的灾难。迫使天下人来满足他个人的欲望,收集天下的财物来满足自己的享乐,挑选疆域的女子来满足自己的淫乐,寻找远方的奇珍异宝。装饰宫台园林,建筑高大的歌台舞榭,不定时地向人民摊派,不停息地发动战争。表面上看起来严厉稳重,内心大多是阴险猜忌,阿谀奉承的小人必然受到福利,忠良方正的大臣都保不住自己的性命。上下蒙蔽,君臣隔绝,人民不堪忍受痛苦,天下分崩离析。于是受人敬仰的四海君王,死在匹夫手里,绝子绝孙,被天下人耻笑,这难道不值得悲哀的吗?   圣明的先哲趁着这个机会,救济天下苍生,修正八根歪斜的柱子,更新四周松弛的角落。边陲近郊得到安宁,没有过期;打败余孽,还不到一百年。现在你居住着宫殿楼榭,收罗奇珍异宝,美女娇妻,都侍侯在你的左右;五湖四海,全是你的老婆。你如果能够吸取隋炀帝的教训,想到自己为什么能得到这些东西,一天比一天谨慎,即使很想休息也要强达精神投入到工作中,烧毁鹿台的宝衣,焚烧阿房的宫殿,在高大的屋檐下害怕危亡,在寂静的宫殿下能居安思危,那么你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无为而治,这个就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如果成功没有消失,就仍然这样,放下那些你不急着做的事情,减少了还要再减少,用茅草覆盖屋顶,用泥土来代替玉砌做成的楼梯,让人们高兴地从事他的工作,而不用光他的力气,常常想到在房子里过日子很舒坦,工作是很幸苦的,百姓因为你的到来而感到开心,群寮因为你满足了他们的本性而仰慕你,这个是道德的其次。如果圣上没有想到这些,不够慎重导致国家突然灭亡,忘记创业的艰难,以为依靠上天的意志,忽视采办椽子的廉洁,追求雕墙的铺张浪费,依靠他的地基来阔张它,增加修饰它破旧的地方,触类旁通,不知道满足,人民看不到国家的道德,而天天就听到劳力苦役,这个是下下之策。就好比如背着木柴救火,把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以图阻止住沸腾,用暴力代替动乱,与动乱同路,这个是无法挽回的,而后代的子嗣会怎么看待呢?事情无法看待,人民就怨恨,人民怨恨就导致神灵愤怒,神灵愤怒那么灾害丛生,灾害已经发生,那么必然引发祸乱,祸乱已经发生,那么能够保全性命的人就几乎很少见了。顺应天命,将会得到七百年的福运,子孙萌荫,留传万代(怎么可能呢?),这个是很难得到却容易失去的,难道不应该慎重吗?

11,唐太宗君道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个人认为,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隋朝灭亡的教训,和天下刚刚安定,民不聊生,需要调养生息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它的影响在于使得君道思想在这一代有了新的高度和认识,对后世有了教育意义,同时也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才有了开元盛世。
积极: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消极: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12,贞观政要君道第一白话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决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演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对答说: “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到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族怎么办,詹何说: "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因此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更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竟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又慎才是。”许多国君,秉承上天的使命开创基业时,没有哪一个不是深切忧虑、谨慎行事而且德行显著,而大功告成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减。开始时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就很少。难道不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如今守住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创业时处在深切的忧虑中,必然竭尽诚意来对待下属;一旦得志,就放纵情欲,傲视他人:当竭尽诚意待人的时候,即使像北胡南越那样极其疏远的人也会亲密得像一个整体;当傲视别人的时候,即使是骨肉兄弟也会疏远得像过路人一样,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威风与愤怒去震慑,但下属总是采取苟免祸患的方法应付,内心里不怀好意,表面上恭恭敬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用腐朽的绳索去驾奔驰的车子,它的危险是可以忽视的吗?唐太宗亲自写诏书回答魏徵说:我看到你屡次上书,实在非常忠诚。你的言论很切合实际,我翻阅时竟然忘记了疲倦,常常直到深夜。不是你关心国家的感情深厚,重大义而开导我,怎能将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给我看,补救我的不足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留心治国。晋朝丞相何曾在一次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见主上,他都不商讨治国的长远之策,只是说些平常话,这不是能把江山遗留给子孙的人,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又指着他的所有孙子说“:这一辈人一定遇到乱世而死。”到何曾之孙何绥,果然被东海王司马越滥用刑法杀死。前人写的史书赞美何曾,认为他有先见之明。我看不是这样,我认为何曾不忠于他的国君,罪恶是很大的。做为人臣,上朝时应考虑为国尽忠,退朝后应考虑修身补过。国君有美政要顺势助成,国君有过失要匡正补救,这是君臣同心治国的方法。 何曾官位高至丞相,地位高而名望重,应该直言不讳、严正劝谏,论述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如今退朝后才发出那番议论,在朝廷上却没直言劝谏,把这样的人当做明智者来赞美,不是很荒谬吗?国家危急而不扶助,怎能用这样的人当丞相?你所陈述的意见,使我知道了自己的过失。我将它放在几案上,就像西门豹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那样,随时警戒自己。必定可望在这方面及时弥补,收到效果。 我以年终为期,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只在虞舜的时候盛行。君臣之间如鱼得水的关系,终于明显地出现在今天。回答你的善言虽然迟缓,但希望你仍然不怕冒犯,毫不隐晦地直言得失。我将虚怀若谷,安定心志,恭敬地等待着你的善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保持已经取得的政权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徵回答说“:很难!”太宗说“:任用贤能的人,采纳臣下的意见,就可以了,怎么说很难呢?”魏徵说“: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当他们处于忧虑危急的时候,就能任用贤能,采纳意见。等到安定快乐的时候,就松驰懈怠下来。对陈奏事情的人,只准他们战战兢兢、谨慎畏惧地说话,照此下去,国势就会一天接一天、一月接一月地衰落,因此走到危亡的境地。圣人所以能居安思危,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安居时能怀畏惧之心,难道不算难吗?"
只有贞观政要 君道第一的第一段 贞观初年,太宗对侍臣说:“当皇帝的道路,必须先存在百姓。若折磨百姓,而用在自身,就好象割掉屁股不断喝水,肚子饱了而人却死了。若安天下,必须先端正自己,自己都行不正影子当然也会弯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西想伤还自己身体的不是外物,都是嗜欲变成祸害。若沉迷于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有的欲又很多,所的损害也大,既妨碍政事,又扰乱生民。而且又会出来一个没有理的(皇帝)之类的言论,万姓为之解体,怨讟既作,离开背叛也会兴盛起来。朕每次想到这儿,就不敢纵逸。”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庸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他能够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其所以会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古代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贤路,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