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张桂凤傅全香,梁祝版本里谁演的最好

1,梁祝版本里谁演的最好

原始版本电影袁雪芬和范瑞娟。算是老祖宗。
吴奇隆版本的好看
卢叶弓演粱山伯最好,但是华渭强配音
越剧版的袁雪芬和范瑞娟两位大师的最好。京剧版的{个人认为}叶盛兰杜近芳两位的最好。 近几年茅威涛新编的那个我不大看好。
白银飞。吴凤花的梁山伯
最好的应该是范瑞娟和傅全香,袁雪芬更适合演青衣,傅全香声音比袁雪芬甜美,形象也佳,相比较更适合祝英台这类角色。除去这两位大师之作,范傅弟子中演梁祝最好的莫过于方雪雯和颜恝。

梁祝版本里谁演的最好

2,越剧梁祝原唱是哪二位

  越剧梁祝原唱应该是傅全香与范瑞娟,因为他们二人是最早表演梁祝的,后来有很多人去表演,可以说应该是傅全香与范瑞娟就是梁祝的原唱。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后来被艺术家们搬到舞台上,经典剧目时越剧的《梁祝》。

越剧梁祝原唱是哪二位

3,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派由范瑞娟创立。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阳刚之美。傅派由傅全香创立。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在越剧唱腔艺术发展史上,袁雪芬是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943年,她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了“尺调腔”,把越剧唱腔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越剧的所有流派都是在“尺调腔”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袁雪芬创立的“袁派”对越剧旦角唱腔的发展、提高和里派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袁派唱腔的风格是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4,越剧记得那年乔装扮 唱词

越剧《梁祝-记得那年乔装扮》唱词:记得那年乔装扮,钱塘道上初相会。我与你草桥同结拜,情投意合相敬爱。到后来同窗共读有三长载,我心中暗托你梁山伯。可记得你看出我有耳环痕,使英台脸红耳赤口难开。可记得十八里相送长亭路,我一片真心吐出来。我叫你比作鸳鸯成双对,我叫你牛郎织女把鹊桥会。我叫你井中双双来照影,我叫你观音堂上把堂拜。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坠,拜托师母做大媒。约好了相逢之期一个月,临别亲口我许九妹。我以为有情人终成好眷属,想不到美满姻缘遭拆开。梁兄啊我与梁兄难成对,爹爹允了马家媒。我与梁兄难成婚,爹爹受了马家聘。我与梁兄难白头,爹爹饮过马家酒。爹爹之命不能违,马家势大亲难退。扩展资料: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后来被艺术家们搬到舞台上,经典剧目是越剧的《梁祝》。《梁祝》是越剧传统骨子老戏,越剧诞生之初,男班老艺人便已在舞台上演出《梁山伯》。三十年代女班兴起,《梁山伯》一剧被更多越剧艺人的搬上舞台,剧名也被更名为《梁祝哀史》。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袁雪芬马樟花的《梁祝哀史》,马樟花有袁雪芬觉得传统《梁祝》剧本内容充满迷信、色情等因素,于是重新整理剧本,去其糟粕,获得成功。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梁祝

5,梁山伯与祝英台谁是主演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2) 导演:李翰祥 编剧:李翰祥 主演:乐蒂 高宝树 凌波 井淼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6,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谁谱的曲

只知曲调好听,不晓曲谱何人。 首先谢邀请! 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经典传统节目,版本很多,流派也不一样,所以作曲也各不相同。虽然我对这个剧本很然悉,而且其中的多段唱段还能唱几句,但谁是作曲家还真搞不清楚!抱歉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的传统剧目也是优秀的保留剧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家喻户晓。越剧保留了故事质朴的特点,经过许多代越剧前辈们的艺术加工,让梁山伯与祝英台更加生动、更加优美也更加浪漫了。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曲们 越剧在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至1921年(民国10年) 小歌班时期就有《十八相送》等梁祝题材的折子戏了,最早的越剧梁祝唱片是1936年(民国25年),男班艺人支维永和陶素莲(戚雅仙的老师)演唱的《十八相送》 ,所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最早的作曲者很难知晓了。 我不知道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至1949年各大越剧团的《梁山伯》、《梁祝哀史》、《新梁祝哀史》的作曲们。 我知道的是 1950年4月东山越艺社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领衔) 的《梁祝哀史》作曲是王元坚 (越剧电影《柳毅传书》的作曲之一); 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上海越剧院前身)排演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是陈捷、薛岩, 同年8月至9月 上海越剧界抗美援朝义演剧目《梁祝哀史》的作曲是陈捷、刘如曾、王元坚 ; 1953年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 (袁雪芬、范瑞娟、张桂凤主演) 作曲是刘如曾 ;1954年至1962年上海的越剧团(比如合作越剧、天鹅越艺社等) 大多用的作曲是刘如曾、陈捷和薛岩的 。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图片源于网络) 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图片源于网络) 1960年浙江越剧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是贺仁忠 【合作越剧团作曲贺孝忠的二哥,贺家除了大哥贺国忠是甬剧演员、其余五个兄弟(贺仁忠、贺孝忠、贺世忠、贺富忠、贺惠忠)都从事的是越剧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贺孝忠在戚毕《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里创造了新的过门; 1985年5集越剧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范瑞娟、傅全香、张桂凤主演) 的作曲是顾振遐;项管森 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乐曲 。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流派纷呈,有许多的作曲我并不知道,欢迎大家补充。 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幕后照片(图片源于网络) 越剧与《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1958年何占豪提出来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曲调基础上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孟波同意了何占豪的提议,何占豪以前是浙江越剧团的乐队演奏员,他对越剧曲调很了解,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尹派的《红楼梦》、《白蛇传》等剧目中吸取了精华。1959年何占豪、陈刚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大获成功,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提琴协奏曲。 俞丽拿独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图片源于网络) 总结 不论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享誉海外,还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举世闻名,它们都不是一两人的功劳,而是众多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结晶,是让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宝贵文化财富。 1.越剧"梁祝"有许多版本,如:范瑞娟、袁雪芬版;范瑞娟、付全香版;还有尹桂芳版梁山泊、王文娟、戚雅仙版祝英台等,版本不同,唱腔和音乐也各不相同。 2.电影"梁祝"是范瑞娟、袁雪芬版。范瑞娟创造了"弦下调"、袁雪芬创造了"南调",唱腔和音乐基本围绕着这两个流派、两种调设计。电影的改编和创作是集体共同完成的,这一集体由:南薇、徐进、宋子由、陈羽、成容、弘英等人组成,其中就包括了对戏剧音乐的选定、审定。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59年上海音乐学院的二位学生何占豪、陈刚,采用电影版范、袁流派"梁祝"的许多音乐元素作出的曲子。经俞丽拿演奏后,传遍全国,也传到了世界各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很快成为了世界名曲。自此后,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梁祝",连西方乐团也开始选定"梁祝"来演奏、演出了。 在一些资料和唱片说明书上,看到过袁范版和范傅版的作曲是刘如曾和薛岩。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版本,作曲是翁持更。 其它流派和剧团的就不知道了。 应该是顾振遐先生(1931-2010) 一级作曲,江苏省泰县人。

7,剑蝶原名武侠梁祝

名称 : 武侠梁祝 又名 : 剑?蝶 导演 : 马楚成 编剧 : 马楚成 主要演员 : 吴尊、蔡卓妍、胡歌、庾澄庆、狄龙、冼色丽、谭俊彦、邵兵等 影片监制 : 禤嘉珍 动作指导 : 程小东 拍摄地点 : 上海松江-浙江-无锡 影片类型 : 爱情 / 古装 开拍日期 : 2008年4月18日 制作公司 : 天下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 : 美亚娱乐资讯集团有限公司 上映日期 : 预计国庆前后在内地上映 角色分析 《武侠梁祝》角色演员对照表 演 员 : 吴 尊   角 色 : 梁 仲 山 演 员 : 蔡 卓 妍   角 色 : 祝 言 之 演 员 : 胡 歌   角 色 : 马 承 恩 演 员 : 庾 澄 庆   角 色 : 逍 遥 派 师 叔 演 员 : 狄 龙   角 色 : 祝 言 之 之 父 演 员 : 谭 俊 彦   角 色 : 江 湖 大 盗 演 员 : 邵 兵   角 色 : 大 将 军 演 员 : 冼 色 丽   角 色 : 银 心 《武侠梁祝》和经典爱情故事《梁祝》没有太大关系,说的是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轮回到了下一世后,吴尊饰演的梁山伯和阿Sa饰演的祝英台变成了逍遥派的人物“梁仲山”和“祝言之”,善於使剑,而由胡歌饰演的“马承恩”也成了被祝英台辜负了的痴情汉。 阿SA向记者介绍,影片《武侠梁祝》其实讲述的是传统“梁祝”化蝶故事中的几个主角,在来世再度相遇,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导演马楚成介绍说,片中梁山伯、祝英台和马文才都是武林高手,并各属门派,其中马文才和梁山伯的功夫都非常高,而且梁祝擅长用剑,在片中有一段二人舞剑的精彩段落,马文才擅长用刀,他曾经以一己之力救了祝家全家。吴尊告诉记者,这部电影是一部悲喜剧,既有搞笑段落,也有让人落泪的凄美爱情。 剧情简介 十世相爱十世分--传说天上有一对金童玉女,因犯下弥天大罪,被判下凡间:十世人生中都要这一对金童玉女相爱,但结局却要生离死别…… 这对金童玉女就是相爱不能结合,殉爱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不过,传说没有因此而终结,在东晋一个武侠世界中亦发生了一段同样哀怨、同样令人心伤的故事……而故事主角梁仲山与祝言之,正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转世…… 电影介绍 “主人公其实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转世,新版中,祝英台女扮男装读书的情节和两人最终化蝶的结局都将保留,但中间过程将完全改变”。这次,马楚成把梁祝后传故事搬到了南北朝,“那个时期的服饰和建筑都非常漂亮,影片的外景地会选在梁祝的故乡浙江”。 导演马楚成要将这部梁祝后传融进现代人的爱情观点。“为什麽爱一个人只能和她死同穴,却不敢勇敢去拼争一下呢?”导演马楚成说,“男人的爱应该积极一些、勇敢一些,死时再化蝶还不如生的时候努力到最后一刻。”

8,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历史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及《访友记》、《同窗记》传奇,又名《双蝴蝶》,诸多的戏曲剧种都搬演过这一经典的爱情名剧,其中以越剧的《梁祝》和川剧的《柳荫记》最为知名,京剧也有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时期推出:如建国初期沈阳京剧院秦友梅等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京剧大师程砚秋整理的《英台抗婚》、叶少兰和杜近芳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以及近年来迟小秋和朱强创排的新版《梁祝》等。   该剧的大意是: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笔者曾看到过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因电影版的广泛传播而成为这一题材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名剧。   袁雪芬与范瑞娟初演《梁祝哀史》的时间是1945年,1951年,华东越剧实验剧团重排该剧,增尾“化蝶”,剧本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执笔,黄沙导演,陈捷、薛岩音乐整理,幸熙、苏石风布景设计。范瑞娟饰梁山伯、傅全香饰祝英台、张桂凤饰祝公远、吕瑞英饰银心、魏小云饰四九、金艳芳饰师母。该剧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演出一等奖、音乐作曲奖、舞美设计奖,主演范瑞娟和傅全香获演员一等奖、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吕瑞英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第一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由徐进、桑弧编剧,桑弧、黄沙导演,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   川剧《柳荫记》也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   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   《柳荫记》由王瑶卿设计唱腔,杜近芳、叶盛兰在1953年首演。全剧分10场,重要场次有“英台别家”、“柳荫结拜”、“书馆谈心”、“山伯送行”、“英台思兄”、“祝庄访友”、“祭坟化蝶”。此剧最大的特色在唱词方面,典雅华丽,优美隽永,许多语句打破京剧传统的七字、十字句,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美感,同时在唱腔设计上很是精致,无论是曲调的选择,还是板式的变换,即保持了传统韵味,又出新求变。被公认为是建国初期戏曲推陈出新的代表作。   1954年,京剧大师程砚秋参考其它剧种的相关剧目编演了一部不朽的程派名剧《英台抗婚》,此剧是程砚秋解放后编演的唯一一部大戏,也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作品。此剧剧情无变,包括“别家”、“结拜”、“书馆”、“相送”、“惊聘”、“拒婚”、“祭坟”、“化蝶”等场次,后来,因觉前部结构较散,便从“惊聘”开始了。这出戏的唱词和唱腔有很多突破性的创造。以唱词看:“望爹爹退婚礼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亲爱的老严亲”,“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这样几乎等同于散文诗的句子竟然被大师“装”进唱腔,且严丝合缝,感人至深,不能不让人叹服大师的功力。李世济曾在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时上演此剧。   芗剧传统剧目《山伯英台》由邵江海编剧,源出“锦歌”唱本。剧本保留了“锦歌”唱多白少、通俗易念的特色,几乎每一场都有大段独唱或对唱。其中“英台哭灵二十四拜”最为突出,一百多句唱词缠绵悱恻,曲牌使用了芗剧的所有哭调,一拜一调,连接紧密和谐,组成了类似曲牌联缀体的成套唱腔。在“安童买菜宴山伯”、“楼台宴请十二盘”等出中,从菜名、菜谱到俗例、俗语都来自闽南特有的民情风俗。“讨药”一出,山伯相思病重,英台剪青丝、割裤带寄赠,也属闽南风俗。全剧情节不同于其他剧种。如英台无父而有母张氏,马俊也同在杭城求学,无“十八相送’,而有游春见景暗喻。“英台祭墓”一出着重表现英台奔丧哭灵。幕表戏尚有“山伯英台游地狱见证前身”、“还魂生子征番”等情节,较有特色的是“山伯相思哭更”,尽情倾吐了梁山伯爱、恨、恋、怨的复杂心情。1978年岁陈德根根据邵江海本、台湾歌仔戏和越剧演出本综合整理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在一个剧场曾连续上演三百场。1979年,钱天真、洪彩莲分别扮演祝英台、梁山伯,获得福建省优秀青年演员的称号。   另外,豫剧、评剧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剧种都有该剧的整本或折子戏传世。   近年来有两台重新敷衍的梁祝故事剧目引起争议。一台由沈阳京剧院迟小秋和朱强主演,一台是杭州越剧团排演。这两台新戏无论是情节设置还是主题开掘,特别在舞台的呈现方式上都有大幅度的反传统般的“跳跃”,由于演出场次不多,范围也不广,笔者无缘窥其全貌也就不好妄加评论,只就所见到过的迟小秋的“哭坟”一折说几句当时的观感。这一折戏给我的整体感觉尚好,尤其是水袖功的重新编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回忆部分的唱腔设计也很感人,只是在唱段的开始几句有些“绕”,听起来不顺。   近年,浙江越剧团的傅派传人陈艺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坟”和“化蝶”两场。   总之,经典就是经典,仿佛有演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意韵,道不完的感叹。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