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山战国酒厂在哪,战国时中山国的开国皇帝是谁

1,战国时中山国的开国皇帝是谁

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中山国。中山国,早期称鲜虞。鲜虞之名,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绵亘于春秋、战国时代。
中山文公 前?年-前415年

战国时中山国的开国皇帝是谁

2,战国时的中山国势力范围大致在我国哪几个省内

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一带
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中山国。中山国,早期称鲜虞。鲜虞之名,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绵亘于春秋、战国时代。 1974年,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平山县上三汲村一带,勘察了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之后发掘了中山王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为研究中山国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中山灵寿故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选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中山灵寿故城遗址位于平山县三汲乡东部,东南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垣依自然地势夯筑而成,北高南低,地上部分已荡然无存,地下夯土城基尚在。从夯土城基看,西城墙最宽处35米,隔墙最窄处25米。城址分东、西城,中间有一道南北向隔墙。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中山王陵墓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 1975年至1979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对两座大型墓葬进行了发掘,打开了一个在地下封闭2000多年的巨大的艺术宝库。其中位于城址外的一号墓是中山王系的第五代中山王墓,位于城址王陵区内的六号墓是第四代中山成王墓。两墓建制基本一致,墓室构造奇特,建造精致,规模宏大。但椁室以及车马坑已被盗扰、焚烧,出土文物较少。而与椁室不相连的藏器坑,依然保存完好,出土文物十分丰富,达19000余件,其中有大量孤品、珍品出土,令世人震惊。 反映中山国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铭铁足铜鼎”、“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等,三件重器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刻铭铁足铜鼎”又称王鼎,王即位十四年时(公元前314年或公元前313年)采用分铸工艺制作而成。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盖钮与腹足部之间刻铭文77行469字,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从这座铜鼎以及“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的铭文中,可以大致推出王 及其前后的中山国诸公的在位年代。 “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这两座墓出土了许多铜错金银器,其造型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图纹之精美,充分显示了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工艺。“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打破了传统的“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以静为基调,底部由四只表情温驯的梅花鹿承托一圆圈,四龙四凤扭结盘结,翼尾相接,构成一个内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几案,稳定而舒展,呈现出一种静态美。“错金银虎噬鹿铜器座”,原是一曲尺形屏风的座足,其造型形象生动奇特,以动为特色。一斑斓猛虎,三足着地,一爪腾起,弓身挺尾,双目圆睁,正在吞食一只花斑小鹿。小鹿垂首蹬腿,拼命挣扎,似从微张的口中发出凄切悲鸣之声,一个弱肉强食的场景活灵活现。还有“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犀牛器座”、“牛器座”、“双翼铜神兽”等等,都反映了中山国手工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达3000多件,在中国玉器考古史上实属罕见。玉器的器形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取材十分广泛。技法以透雕、浮雕、阴刻为主,刀法随花纹不同而变化。中山国的玉器雕件,以其新颖的纹饰和技法,毫不雷同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器的独特风格,反映出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 中山国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礼器、货币,这些繁多的出土文物,都对研究中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以及服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中山在当时燕国和赵国之间,超过85%的国界线与赵国接壤。应该在现河北自北向南保定到高邑之间,西到山西阳泉位置,东不出河北
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中山国当时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都于顾,后迁都于灵寿(今中国河北省灵寿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 中山王其间,北攻燕国,南侵赵国,国势大为强盛。至中山王 (妾子)
在中原地区
河北省

战国时的中山国势力范围大致在我国哪几个省内

3,宛渠国在哪

同意楼上所说 春秋战国时期不止十国 下面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地理分布情况:楚国地理环境: 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 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 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国国都是郢。之后楚国攻 灭了越族的扬越,即南越,夺取了今广东、广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 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安徽省寿县)。公元前445年,灭亡了杞(今山东 安邱东北),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 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 南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a阳,形成矩 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a水的堤防筑成的。到战国楚顷襄王时 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南向到达穰县,又形成一 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 另外,在楚国北部边境设有冥觊、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 有?I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 郢都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 *地方郡县: 宛郡: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汉中郡:楚怀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东 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地名新城得名, 辖有今河南伊川一带。 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 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山得名,辖有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 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赵国地理环境: 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 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 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 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 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 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赵国的有南北两条: 赵的南长城,于公元前333年所筑,是由漳水、滏水的堤防扩建的。从当时的战 争形势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河北武安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 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南。 赵北长城,建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从留存的遗迹来看,北长城大体上 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沿今狼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 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北,沿乌拉山向东,沿着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北、卓资和集 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 为了防御的完善,赵国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句注塞和鸿上塞,在西北设有高阙 塞和挺关,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地名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面与韩的上党郡相 接。 雁门郡:因雁门山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以北到内蒙古 一带。 云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辖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 代郡:因代国得名,管辖着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带。 安平郡:因城邑安平为名,管辖着今河北安平周围。 齐国地理环境: 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 莒、杞、鲁等国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卫、赵交接。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 博西临淄北)。 齐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公 元前350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城。”齐长城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 期就扩建为防御工程。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 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秦国地理环境: 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达黄河沿 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的灵宝。全境东和魏、 韩以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绵诸、乌氏等戎国相接,北和义 渠、朐衍等戎国交界。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 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 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秦长城建立于昭王破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修建的。西端起于临 洮,沿洮水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又北到今皋兰,沿黄河, 经今兰州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秦统一全国后,把秦、赵、燕的北边长城 连结起来。 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 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武关。函谷关和武关 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临晋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 *地方郡县: 上郡,河东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阳郡,陶郡 (后被魏夺走,以后未设),上党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东郡,雁门 郡,云中郡,颖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辽西郡,砀郡,楚郡,泗水郡,薛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代郡,辽东 郡,齐郡,琅琊郡,闽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内使区(京都地 区) 燕国地理环境: 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东胡 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 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燕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 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南易水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A水 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赤峰 一带,全长约30里。 燕国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设有令疵塞和居庸塞。 *地方郡县: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 延庆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 以东及天津以北地区。 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 辽西郡:因在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 西以东地区。 右北平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河北承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 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 魏国地理环境: 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 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 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 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 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国 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 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长城依靠洛水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水和洛水,经历今大荔、澄 城、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 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 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 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 黄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 一带。 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得名,管辖着今山东嘉祥以南金乡等地,还包括今江苏 丰县一带。 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河南商丘和江苏砀山等地。 韩国地理环境: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 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 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 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上蔡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 越国地理环境: 自今山东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 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 北面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 越相接。在越王勾践灭吴后,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台),公元 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江苏苏州)。 其余部分小国: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 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 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之间,国都在邹(金山东莒 县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 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 8,杞国:在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安徽省滕县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 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 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另有:中山国,尽管属于白狄族,但是其国君也姓姬,与周王同姓,这说明中山人与周人本是同族,只不过周人很早就进入农业文明社会,而中山人在春秋战国之际才放弃游牧生活.  中山国境:北自保定和满城南部,南至石家庄地区南部,西抵太行山,东达蠡县 、安平 、深县 、新河 、巨鹿一线,大致相当于河北省中西部.  中山国是战国年间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唯一国家,地方五百里,且拥有游牧民族的强悍性和先进的骑射技术,尽管总体实力不及“七雄”,但公元前323年中山与齐、魏、赵、燕等“五国相王”,并长期骚扰燕、赵,这也是赵武灵王主张“胡服骑射”改革的重要原因.
不知你是从哪里复制过来的,这个我也不追究了,但是我要请问三点:1)同意楼上所说 春秋战国时期不止十国.......(这句话应该是哪个贴吧的吧,复制时能否看仔细些,把这句去掉??目前造成“前言不搭后语”)。2)文章中多次出现【?a】,请问是什么意思?3)文章很长,但通篇也没说到我提问的【宛渠国】在哪,说那么多【春秋战国时期不止十国的小国】作甚??

宛渠国在哪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