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南郑酒厂,印面上刻着篆字南郑县印字排满了整个印面印面有间隔把

1,印面上刻着篆字南郑县印字排满了整个印面印面有间隔把

从描述看,这是个不懂官印制度的人臆造的伪品。原因很简单,印面文字是南郑县印,那肯定是官印。姑且不论印文真伪。按你的描述,从纽制看,就不符合历代官印的规范制度。龙形纽自秦汉以下,一律为皇帝及后妃所独有,而且材质最低也是铜质镏金,不可能出现铜质龙形纽的印章。同理,南郑县按印章制度也绝对不会使用龙形纽制的官印。这个物件的出现不会早于民国。因为在古代,私铸官印是重罪。

印面上刻着篆字南郑县印字排满了整个印面印面有间隔把

2,谁有这样的城固特曲

城固特曲:金色年华46度 75元/瓶
以高粱为原料的大曲酒的生产兴起,远在明代中叶,清康熙二十六年城固县奉文豁免酒税,亦证明此前酿酒业比较发达。因玉米不能久藏,农家多用其烤酒,糟喂猪,玉米酒生产极盛。城乡酒坊遍布,嗜酒者多。1952年6月南郑酒厂迁入城固县,与三合酒厂合并,成立城固酒厂。此后的10余年,年产量约400吨左右。1973年,引进河南、山东液态发酵半机械化麸曲酒生产技术,产量增加,年产突破千吨,职工增加到200余人。这就是城固特曲的由来。

谁有这样的城固特曲

3,汉中历史和这个名字的由来

汉中的来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是因汉水得名,即被水所绕之意。但后来研究汉中地方史的人,都无法解释,便生出许多臆测。其实最早的汉中并不是现在的汉中,而是另有所指。汉中盆地最先称为褒国,再就是南郑县了。 公元前451年秦国从蜀国手中夺取了汉中,秦国已实行县制,在此设立南郑县。南郑县的名字取得,是因为当年西戎入侵,部分郑国人南奔来汉中,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国为了巩固和加强南郑的军事力量,派左庶长修筑了南郑乡城,其址就在今汉中市,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称南郑,后来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国在南郑立足未稳的机会,重新夺回南郑。蜀王封弟弟苴侯于汉中,称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从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郑。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郑为基地,取道五丁关、金牛道灭了蜀。金牛道又称石牛道,即今天川陕公路沔县至剑门一段。途中以金牛峡、五丁关等处最险。金牛峡、五丁关一带为石炭岩地质,崖峻谷深,谷状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给蜀王能粪金的石牛和珍宝美女,蜀王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开山通路将石牛运回国内。秦人尾随五丁之后,灭了蜀国。这条路便称为金牛路。在宁强境内仍有金牛峡、五丁关、金堆铺、烈金坝等与传说有关的地名 。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民富国强,已有并吞天下之志。灭巴蜀后安顿好了后院,着手进一步蚕食楚国。公元前312年秦夺取楚丹江流域,又败楚汉中,置汉中郡。 楚汉中郡在什么地方呢?《战国策》苏代对燕王说: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条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区,有三条,在江夏入汉。《史记正义》引《括志地》说:房陵即今房州房陵县,古楚汉中郡地也。房陵县即今湖北房县 ,属竹山地区。汉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区,其地理上正被汉江和沧浪水所围,沧浪水又称汉水,所以被称为汉中。此地正是秦头楚尾。汉中是一片连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汉平原即楚国内腹的一道屏障,因处秦头楚尾之地,成为楚秦、楚巴的争夺焦点。 楚人在蚕食汉江诸国后,前后以汉水命名的并非汉中一处,还有汉东、汉北等处。 秦取得统一后,实行郡县制,汉中郡扩大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郡治新城(今安康),正处在汉中郡中部。东汉时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实力增强,汉中郡治才迁到南郑,有加强防范的意思。 东汉末年,曹操从张鲁手中夺取汉中郡,此时汉中郡的下游古汉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郑都成为吴蜀争夺的军事要地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遂于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设立魏兴郡,古汉中设上庸郡。南郑仍设汉中郡。从此以后,二千年来一直被沿用下来,汉中就专指汉水上游的盆地了。这种地名上的张冠李戴现象,地理上称“地名漂移”。

汉中历史和这个名字的由来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