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提供长江沿岸工业基地分布图铁路分布图主要河流湖泊名称
沿岸工业:上海£南通£南京£芜湖£安庆£九江£鄂州£武汉£荆州£宜昌£重庆.
沿线铁路:上海£无锡£南京£芜湖£安庆£九江£鄂州£荆门£宜昌£万州£重庆£宜宾£樊枝花.
江河湖泊:太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赣江、汉水、湘江、嘉陵江.
百度地图就行啊
2,长江的源头在哪里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源流主要有沱沱河、当曲河和楚玛尔河三支,其中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全长358公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壮丽的河流之一。它全长约6300余公里,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自西向东,先后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长江,我国古代称作"江",也叫"大江"。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俗话说,河有头,江有源,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古代先民们和现代的科学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关于长江源头的位置就有了说法。在《尚书-禹贡》中,提到了"岷山导江"。这本来是说大禹治理长江,施工曾达岷山,但也包含着认为长江发源于岷江的意思,即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山海经?中山经》也有"岷江,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的记述。由于《尚书》是儒家的必修经书,因而"岷山导江"之说影响久远。到了西汉武帝时,通西南夷,在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建立一批郡县,人们对西南地区的地理知识比以前增多了,于是发现了若水(今雅砻江)和绳水(今金沙江)。当时虽然已经知道绳水远远长于岷江,但《尚书?禹贡》是"圣人之典",所以一般人仍沿袭旧说,以岷江为江源。唐初,文成公主人藏,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往来。由于人藏通道要经过今天的通天河流域,因此当时人们的认识范围已经扩展到金沙江上源了。宋元时期,对江源认识没有多大的进展。明崇祯九年(1636年),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四年的云贵之行,克服艰难险阻,在对云南山川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成了《江湖考》(又名《溯江纪源》)一文,鲜明地主张把金沙江作为长江的正源。他论证道:"岷江经成都至叙(今宜宾)不及千弔,金沙江经丽江、云南乌蒙至叙,共二 千余里",认为岷江汇人长江就像渭河流人黄河一样,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而已,从而明确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的著名论断。当时,著名文人钱谦益说,徐霞客论江源"能被桑径、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评价是相当公允的。不过,根据现有的记载推测,徐霞客最远只到了云南丽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而上,离江源还非常遥远,江源还有待于后人的发现。清朝康熙后期,为了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曾多次派人探测青藏地区,包括江源在内。因此,在朝廷内府地图《皇舆胜览》上,明确标示金沙江上源为"木鲁乌苏河"。不过,使臣在1720年到达江源地区,面对密如渔网的众多河流,不知所以,只好在奏章里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就是说那里的河流多得就像扫帚一样,千头万绪,不知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可见,这个时候对江源地区河流的认识还是模糊的。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国籍的所谓探险家们也曾经多次踏上青藏高原。沙皇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67—1885年的18年间,曾五次率领武装"探险队"窜入我国新疆、青藏地区活动,其中两次到达通天河上游。1889年和1908年,沙俄乂派科兹洛夫率人两次经过柴达木盆地,翻越巴颜喀拉山,来到通天河北岸。1892年,美国人洛克希尔更深人到现在青藏公路西侧的尕尔曲。1896年,英国人韦尔伯曾到达过楚玛尔河上游。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也曾到达柴达木盆地的南缘昆仑山附近。他们虽然都已到达了江源地区,但都未能到达长江源头。晚清及民国年间,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很多,1946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一千八百千米,为我国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北源曰楚玛尔。"既然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而长江又源出该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当时中小学地理教科书都是这么写的,并且介绍5 800千^长的长江是世界第四大河,因而谬传甚广,影响极深,以至于直到解放以后,这种观念仍然盛行于世。真正认识长江源头,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6年8月,由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人力到长江源头的曲麻莱等地实地查勘,发现长江分南北二源:南源为木鲁乌苏河,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北源为楚玛尔河,发源于可可西里山南麓。虽比过去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未找到真正的发源地。1977年,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单位组织的江源考察队,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地区,结果发现长江的真正源头是在唐古拉山北麓的各拉丹冬冰峰下,它的正源是沱沱河。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査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各拉丹冬是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 621米,是一片南北长50多千米、东西宽30千米的冰川群,共有50多条巨大的冰川。这里的冰川叫山岳冰川,它们有的像一片美丽的冰塔林,有的像直刺蓝天的宝剑,有的像千姿百态的宝塔。冰塔林中,有高高耸立的冰柱,有上尖下粗的冰笋,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这些高高的冰川群下,还有许多冰斗、冰舌、冰湖、冰沟等。它们都是用之不竭的固体水源,也是孕育长江的伟大源泉。沱沱河的最上源有东、西两支,东支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海拔6 621米)的南侧,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海拔6 513米)的西侧,东支较西支略长,故长江的最初源头应是东支的上段是一条很大的冰川(姜根迪如冰川),冰川融水形成的涓涓细流,便是万里长江的开始。新华社于1978年1月13日公布了这一江源考察的新成果:"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査勘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 800千米,而是6 300千米,比美,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和非洲的尼罗河。"第二天,美联社从日本东京发出一则电讯:"长江取代了密西西比河,成了世界第三长的河流。"直到这个时候,才揭开了"万里长江的真正源头在哪里"这个千古之谜,纠正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对江源情况的错误记述。长江源头的自然景观十分奇特和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雪线下的天然草原上盛开着各种花朵,有的嫣红,有的姹紫,有的金黄,有的雪白,真是千姿百态,艳丽多彩。为了抵抗暴风雪,这些花草长得都比较矮小,或呈星座垫状,或匍匐在地。由于日照长和紫外线特别强的缘故,花草色泽鲜艳夺目。草原上不仅放牧着成群的牛羊,还有野牛、野驴、马熊、猞猁、旱獭、黄羊、藏羚羊、雪鸡等珍禽异兽。长江,从各拉丹冬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发源时,是由冰川、冰斗融水汇成的一股小溪流,这时的水面宽约3米,深约0.2米,然后向北流过9千米在巴冬山下接纳了尕恰迪如岗雪山群的冰川融水,经过一条长约15千米的谷地,继续北流,便形成了分别宽6米和4米的两条小河。小河两旁的谷地还有许多辫套状的水网,这就是沱沱河(也叫套套河)的上源。
3,我 国是黄酒的发源地主要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黄酒色泽鲜亮营
提及中国黄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记载: 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江南风俗》P114) 会稽就是今日之绍兴,而越王勾践以酒来激发军民斗志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酒乡人所传颂。 无独有偶,同是浙江的另一个酒乡——嘉善,也有一个有关黄酒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曾驻扎嘉善一带。并自南而北建立了几十里防线,准备与越国交战。 嘉善处在吴越之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而黄酒是当地特产。每次出征或前线凯旋,将士们都喜欢豪饮。日久天长,营盘外丢弃的酒瓶(陶制品)堆积如山,巍然成景。 嘉善县城南门的瓶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处,后被邑人列为“魏塘八景”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水利部门在嘉善市河疏浚工程中,在瓶山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大批盛酒用的陶罐。据专家考证,这些一截截竹筒状的陶罐,确系春秋战国时间的遗物。 在嘉善有关伍子胥的传说很多。柳亚子先生在《五十七年》中说: 乡先辈沈北溪(刚中)的《分湖志》稿本内,引有明代沈遇黄的“分湖赋”,中间有两句道:“吴军呼渡而南来,伍相引兵而东跨。”(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P40-41) 它...提及中国黄酒的酿造历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记载: 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江南风俗》P114) 会稽就是今日之绍兴,而越王勾践以酒来激发军民斗志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酒乡人所传颂。 无独有偶,同是浙江的另一个酒乡——嘉善,也有一个有关黄酒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大将伍子胥曾驻扎嘉善一带。并自南而北建立了几十里防线,准备与越国交战。 嘉善处在吴越之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而黄酒是当地特产。每次出征或前线凯旋,将士们都喜欢豪饮。日久天长,营盘外丢弃的酒瓶(陶制品)堆积如山,巍然成景。 嘉善县城南门的瓶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处,后被邑人列为“魏塘八景”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水利部门在嘉善市河疏浚工程中,在瓶山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大批盛酒用的陶罐。据专家考证,这些一截截竹筒状的陶罐,确系春秋战国时间的遗物。 在嘉善有关伍子胥的传说很多。柳亚子先生在《五十七年》中说: 乡先辈沈北溪(刚中)的《分湖志》稿本内,引有明代沈遇黄的“分湖赋”,中间有两句道:“吴军呼渡而南来,伍相引兵而东跨。”(柳亚子文集《自传·年谱·日记》P40-41) 它生动地描述了春秋战国时,伍子胥在嘉善汾湖(亦称分湖)一带领兵去侧袭越军的情景。 2400多年前吴越战争时代流传下来的胥山、伍相墓、伍子胥磨剑石、伍子塘、伍子滩、石底荡等等,脍炙人口,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致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著名民间文学作家陈玮君先生,对嘉善境内发现了这么多有关伍子胥的地名传说而叹为观止。 其实,在嘉善关于酒的民间故事也不少,如果搜集起来,说不定还真可以出一本书哩!有关“汾湖善酿”的酿制,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写了一首《哭善酿纪叟》的诗,以纪念一位在民间酿酒的朋友。诗曰: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当时在汾湖东南的胥塘集市(据考,为现西塘镇西栅外约一里处),有位聪明的酿酒师傅,他酿造的酒不同于当地盛产的黄酒,当地的酒虽醇香,但其色泽为乳白(俗称“三白酒”),而他的酒专用集市东北的“胥亭泉”之水。据说,当时此泉与武水(现魏塘镇)的幽澜泉、丁栅的东泉(因泉在湖荡中央,故后被冠名:东泉荡)为嘉善一带最有名气的“三泉”。另外,那位酿酒师傅酿的酒,要比别人多几道工序,因而这酒不但色泽橙黄透明,而且醇香浓郁。 每到冬酿时节,这里方圆几里酒香弥漫。于是四方顾客遂呼之谓“香煞人”,而那位初通文墨的酿酒师傅,总觉得这名字不雅致。一日,他抄得李白的《哭善酿纪叟》诗后,觉得诗题中“善酿”两字甚合意,既道出了酒的用水和酿制的工善,又包含了嘉善酿制,便给家酿酒取名“善酿酒”,又称为“太白酒”。这是有关嘉善“善酿酒”传说的一个最新“版本”。 据了解,历史上嘉善一带比较考究的酒作坊,制作黄酒一般选用地下水(即泉水),过去曾听说过:有酒坊制酒取水必到汾湖中央(深水区),而且要在旋涡处勺取。传说,汾湖底下有多口泉眼,且泉水常年涌出。 酿酒业有“水为血,曲是骨”的比喻,而嘉善黄酒的制作历来非常注重用水。手头有一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6年)李益源酒坊(嘉善酒厂的前身之一)的传人——李见为亲笔撰写的有关“古镇西塘的酒坊”的资料。这位现年80多岁的老人,在谈到原来镇上酒坊取水时说: 李益源酒坊用水有别于其他作坊。当时,李益源酒坊坐落在镇上的许家浜东侧,该坊酿酒取水就在浜里头。此浜长度虽只有百米左右,但浜中水质却常年清彻,偶尔有人将飘浮物投入浜兜,也会自然流向浜口,入于港河。据说该浜底原有泉眼,地下水源源涌出,因而在此处取水制酒,几近矿泉之水。惜乎许家浜早已被填平,成为西塘镇建新路的一条支路。 而据嘉善酒厂保存的原始资料记载,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嘉善黄酒的酿制已全部采用深井汲取的地下优质矿泉水。西塘古镇地处汾湖水系,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太湖流域治理和其他小流域治理的成功,以及水乡古镇西塘作为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当地政府以及县里的环保和水利等部门,加大了水环境的整治与保护力度,因而这一水域的水质清澈、纯净,方圆几十里没有污染。 诚如酿酒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蒋泳清所说:“名酒出自佳水。嘉善黄酒取得的业绩,这里头有着水的一份功劳。古镇西塘地面水清澈、洁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堪称是酿酒业难得的一块宝地。” 去年,李见为老人在向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赠送“西塘‘李益源’百年纪念”酒瓶仪式上,对嘉善黄酒的成功总结了“三个好”,即:水好、米好、地理环境好。 嘉善处在“野稻自生”、“禾墩秋稼”的嘉禾地区腹地。从省级文保单位——大往圩遗址发掘的稻谷和两面刃石犁,可以证明嘉善先人早已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了稻作生产。这里水道纵横,湖荡棋布,遍地肥壤沃土,气候温和湿润,农民世代以种植水稻为主业,在历史上被称为“浙北粮仓”。 据史料记载,自隋唐起这一带就是全国有名的“贡米”产地。解放前,“西塘薄稻”风靡上海,当时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申报》,定期刊发嘉善“西塘薄稻”的行情。建国后,这里更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产区之一,‘粮食政策’放开之前,这个县曾是全国粮食贡献最大的百家县市之一。有资料称,自1953年至2000年,嘉善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近50亿公斤。 谷物酿酒,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7000年前后,原始社会的人们,就已经会利用谷物来酿酒。而历朝历代谷物酿酒,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的。嘉善黄酒的酿造生产,每年大约要消耗2万多吨大米,而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丰富的优质大米资源,为酿酒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酒类消费不再是停留在“口感好”一个方面,而已考虑“营养”和“保健”的功用。我国清代养生大家、嘉善学者曹庭栋,在其著述中曾介绍过以饮酒保健养生的经验: 饱食竣,复设小碟以侑酒,其犹存古意欤。米酒为佳,曲酒次之。俱取陈窨多年者。(《老老恒言》卷一P8) 好米酿好酒。由于嘉善黄酒生产均选用优质的糯米、晚粳米为原料,因而这种酒不但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据专家测定:嘉善黄酒含有丙氨酸、精氨酸、谷氨酸、脯氨酸和赖氨酸等21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含量超过啤酒和葡萄酒,所以酌量饮用嘉善黄酒,还有益于健身养生。值得一提的是“汾湖”善酿酒,它不仅水、曲、米俱佳,而且酿制工艺别具特色。此酒先是以秀水、佳粮酿制成黄酒,再由糯米配入陈年黄酒于冬令酿制。 解放日报记者张也平写过通讯《“汾湖”冬酿》,对黄酒“冬酿”作了如下记述: 时值寒冬,记者来到汾湖下游西塘镇的嘉善酒厂,只见繁忙的冬酿现场,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在传统的酿酒车间里,那刚刚淘洗出来的精白大米输进蒸饭机,蒸出来的米饭又香又糯,加上酒药和麦曲,发酵到一定时间,再加米饭和麦曲继续发酵,并兑入陈酒贮存,存放时间越长,酒味就越醇香浓郁。冬酿时节,(嘉善酒厂)每天投料6万多公斤大米,产酒100多吨,仍然供不应求。(1995年1 月5日解放日报) 善黄酒的生产,将传统的酿酒工艺与现代科技成果有机结合,“天人合一”自成佳品。因而在全国评酒会上,专家们对“汾湖”善酿酒等名酒给予极高评价。总之,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嘉善黄酒”已脱颖而出。而今,吴根越角的“嘉善黄酒”与山阴的“绍兴黄酒”,成了中国黄酒制造业的并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