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酿酒有限公司,安徽省濉溪县古坊酿酒厂46瓷瓶十年窖 16500ml 多少钱一箱

1,安徽省濉溪县古坊酿酒厂46瓷瓶十年窖 16500ml 多少钱一箱

2 3 000 吧
30

安徽省濉溪县古坊酿酒厂46瓷瓶十年窖 16500ml 多少钱一箱

2,古井贡酒的产地在哪里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在亳州有几个分厂,有包装厂,酿酒设备厂,包装材料厂等。我们本地人说的包装厂就是他最大的那个厂,也就是出成品货的厂
安徽毫州市
安徽亳州。

古井贡酒的产地在哪里

3,谁知道这酒的详细资料只知道是古井贡 94年产的好像是亳州是古井镇

古井贡酒的生产地处大京九铁路之侧,105国道以西6KM的古井镇,坐落在魏武帝曹操和神医华佗的故乡――亳州。1959年国家在原减店酒厂也就是公兴糟坊旧址的基础上投资兴建了古井酒厂(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古井酒厂建成后,利用原来的两条老窖池,在减酒传统的"老五甑"操作法的基础上,又吸收了现代酿酒科技,酿出了浓香型独特风格的"古井贡酒"。厚重的历史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九酝春酒是古井贡酒的源头,减酒为古井贡酒的前身。

谁知道这酒的详细资料只知道是古井贡 94年产的好像是亳州是古井镇

4,古井贡酒的介绍

古井贡酒是亳州传统名酒。产自安徽省亳州市,属于亳州地区特产的大曲浓香型白酒,有“酒中牡丹”之称、被称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古井贡酒在中国酿酒史上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其渊源始于公元196年曹操将家乡亳州产的“九酝春酒”和酿造方法晋献给汉献帝刘协。以“色清如水晶、香纯似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独特风格,赢得了海内外的一致赞誉。古井贡酒先后四次蝉联全国评酒会金奖,荣获中国名酒称号。1988年在第13届巴黎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登榜首。古井集团以古井贡酒为主导产品,现已发展成为集酒业、酒店业、房地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等为一体,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发展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5,口子窖酒价格五年口子窖多少钱一箱

口子窖在安徽卖的挺好的,我们网站卖的不到90元吧,具体的可以上网看看。
口子窖 净重 400(ml) 酒精含量 46(%) 生产厂家 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价格:82.00元/瓶 口子窖 净重 450(ml) 酒精含量 46(%) 价格:80.00元/瓶御尊五年口子窖 净重 400(ml) 酒精含量 46(%) 原料与配料 小麦 价格:128.00元/瓶真藏贰拾年口子窖新品 净重 500(ml) 酒精含量 50(%) 原料与配料 小麦 生产厂家 淮北市原产地口子酒业 价格:299.00元/瓶真藏十年口子窖新品 净重 500(ml) 酒精含量 46(%) 原料与配料 小麦 生产厂家 淮北市原产地口子酒业 价格:198.00元/瓶五年口子窖酒 酒精含量 46(%) 原料与配料 水.谷物 价格:480.00元/件十年口子窖白酒 净重 400(ml) 酒精含量 46(%) 原料与配料 水、高粱、小麦、大米、豌豆、 生产厂家 安徽口子酒股份有限公司 价格:185.00元/瓶二十年口子窖酒 净重 625(ml) 酒精含量 46(%) 生产厂家 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价格:288.00元/瓶十年口子窖 净重 450(ml) 酒精含量 46(%) 原料与配料 高梁 价格:208.00元/瓶五年口子窖白酒 净重 400(ml) 酒精含量 46(%) 原料与配料 水、高粱、大米、大麦、豌豆 生产厂家 安徽口子窖股份有限公司 价格:85.00元/瓶
口子”的由来有二。 其一是“口子”得名源于神奇地理。战国时期,古濉溪已是汴河入濉之口,俗称“口子”。因其交通便利、水肥土沃、气候宜人,逐渐形成口子镇。由于是两河交汇形成的冲击平原,积蓄了大量的微生物,这里水土好,粮食好,有最适合酿酒的微生物群,两千多年前口子人就开始在这里世代酿酒为生,酿出的酒因地得名“口子酒”。2002年,“兼香型”口子窖酒被评为中国首个、也是惟一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兼香型白酒品牌。国家质检总局在对口子窖酒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历史渊源、自然环境、工艺特点、质量特征、质量控制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和分析,并征求有关白酒专家之后,授予了口子窖该项国际级殊荣。北纬33°16’~34°14’、东经116°23’~117°23’,“濉溪”在地图上正式标明为口子窖酒原产地。出了安徽淮北濉溪,其他地方再没有同样的气候地理条件酿造口子窖酒。 其二是关于“口子”由来还有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有对夫妇居住在濉水干流上一个最大的河口处,也就是濉溪口子镇。这对勤劳善良的夫妻开了一家客栈,日子过得清贫安稳。寒冬腊月的一个晚上,有位老者前来投宿,夫妻俩看他年老心生怜悯,不但分文不收还给老人家做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第二天一早,老人在临行前,将夫妇二人带到院子后面的一口枯井边,显露真颜,原来是张果老。他施展神通从天廷搬下神水,将枯井点化成了仙井。后来,张果老又传授了天上仙酒的酿造秘法。老人走后,夫妇俩依照吩咐酿出了第一坛酒,开坛时香溢四野,街坊邻里都来品尝,一时远近传颂,引来了许多人前来学习酿酒,濉溪便日渐繁华。后人尊称这口井为“仙指井”,并立碑铭志

6,固镇在哪

固镇县隶属于安徽省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北岸,地处东经11702′-117036′和北纬33010′-33030′之间,属亚热带和暖温过渡带,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4.9℃,降雨量871毫米,日照2170小时,南北方大部分动植物均能在此繁衍生长。全县地势平坦,海拔16.0-22.5米,面积1371平方公里,耕地105.4万亩,现辖11个乡镇,227个村(居)委会,人口59.8万。县城建成区面积7.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万人。 固镇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秦汉以后,多次设国、郡、州、县、镇。素有"东方滑铁卢战役"之称的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古战场便在今濠城镇境内,旅游及考古价值极高;汉高祖刘邦在此设立谷阳县,遗迹尚存,北魏太和年间改设谷阳镇,后演变为固镇,1965年划宿县、灵璧、五河、怀远边缘交界部分建立固镇县。 固镇县区位优势明显,北顾徐州,南临蚌埠,位于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内。交通条件优越,京沪铁路、S101省道贯穿全境,合徐高速公路傍依而过,水运经浍河可入长江,县城距蚌埠机场60公里,距徐州机场100公里。建县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调整、改革、创新、开放"的发展思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好绩。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24.6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4.4亿元,三次产来构成为45.4:26.9:27.7,财政收入1.1806亿元。 固镇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棉、烟草、畜禽、林产区,王庄花生、任桥牛羊肉等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桥湖中华长绒大闸蟹闻名上海、广州、港澳等地。形成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肉鸡、肉羊、肉牛、烟叶、林果等八大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培植了棉麻公司、种羊场、王庄花生市场、海康肉鸡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大县、国家粮油基地试点县、全国油料第二大县、国家财政部波尔山羊产业化项目建设县、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等。工业发展迅速,门类齐全,产品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工、建材、食品、酿造等门类共50多个品种,200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7.56亿元。上市公司丰原集团在我县投资兴建了全省最大的油脂加工基地;海康肉鸡公司新建了年产品税200万只鸡产品生产线,成为美国肯德基定点供货商;轧花厂生产的天源牌棉花享誉全国并出口欧盟等国家。县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3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并力争建成全省"门槛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环境最佳"的投资热土,已有数十家外来投资企业到园区落户。目前全县已形成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并逐步成长为皖北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固镇县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通讯发达,农、市话交换容量9万门;电力充足,境内有110KV变电站1个,35KV变电站10个;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金融机构完备,服务项目齐全,县内有6家专业银行和3家保险公司。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有10个专业市场,其中皖北最大的王庄花生市场年交易量2亿公斤。服务机构健全,劳动力资源丰富、优越。县城环境优美,是全省创建文明县城先进县、安徽省卫生县城、安徽省体育先进县。 固镇县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县城已初具现代化城市雏形,正处于向现代化中小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固镇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民勤劳质朴、热情好客。

7,关于友谊的古诗注释及赏析要12首词也行

李白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赠汪伦》。诗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青青校树、萋萋庭草、与君一别、谁可相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
李白有一首很有名的诗《赠汪伦》。诗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友正直者日益,友邪柔者日损 青青校树、萋萋庭草、与君一别、谁可相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 赠汪伦 》等等,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窗好友将随父去西藏就读,请选择古诗名句赠别留念。以示万水千山隔不断真挚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本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词人一生中的事业与抱负,并发尽无尽感叹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赠汪伦 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此地一为别[2],孤蓬万里征[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注释[1]郭:外城.[2]为别:作别。[3]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万里征:万里行。[4]萧萧:马鸣声。班:分别。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裛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注释[1]裛(yi意):沾湿。[2]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处玉门关之南而得名。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你甚至读完了全诗,对于到底是谁走谁送,还浑然不觉,可是诗题却又分明写着是"送别"!只看到在诗的结尾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么,是诗人李白自己在送自己吗?这不是千古奇诗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细细地体会一下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构思与手法吧。 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四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中,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迈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规中矩的。 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颤,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就是,"海旁蜃气象楼台",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如就在出川途中写的《峨眉山月歌》中也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诗意描写,而将天象与人间物象之间的转换和借用,也是李白浪漫情调的最好体现,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对江中的月影的感觉不似《峨眉山月歌》中的平铺直叙,而是又进行了一次拟人化的大胆联想,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犹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卷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递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态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衬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诗,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己,从《渡荆门送别》的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说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