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青岛酿酒有限公司,亲 我想问一下青岛琅琊台酒391度的多少钱一瓶

1,亲 我想问一下青岛琅琊台酒391度的多少钱一瓶

我是在青岛酒水批发站买的琅琊台如意柔和39.1度的价格是65元一箱/6瓶
琅琊台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其发轫于春秋战国,繁荣于秦汉,鼎盛于唐宋。秦汉时期是琅琊台酒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琅琊台酒的发展为琅琊台酒奠定了基础。
你找的是位于黄河岸边,青岛境内的琅琊台出品的低端酒 琅琊台 39度的只有以下几种将军 58元 礼品 68元特制长寿 18元彩特长寿 18 元八仙特曲 28元这是官方的价格表 或许各地经销商进货隧道不同价格各有差异.?但价格悬殊不大,39度礼品最多不超过80元

亲 我想问一下青岛琅琊台酒391度的多少钱一瓶

2,古代人用的酒坛是无釉还是有釉

古代的酒大多十几度。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历史 俺也算个酒徒吧,前几天满世界的发帖问哪里有卖青岛啤酒,还不远几十mile的跑过去,呵呵,虽不是“无夕不饮”,但是一饮辄尽,期在必醉。可巧俺M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闲话休说,直入正题。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黑釉   古代瓷器釉色之一,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黑釉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铁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时,烧成的釉色即呈纯黑。以铁为呈色剂,涂层厚约1.5毫米,经氧化焰焙烧,呈纯黑色。  黑釉釉料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至迟在东汉时就能烧制黑釉,东晋至南朝初的德清窑,用含铁6—8%的紫金土配制黑釉,釉面光泽,色黑如漆。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麻酱釉等,即属花色黑釉。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唐代黑釉较为盛行,宋代则是黑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御器厂所烧黑釉器做工精细,多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色彩,黑釉则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古代人用的酒坛是无釉还是有釉

3,古代人用酒坛子喝酒古代人为什么那么能喝哦

你看见过古代人喝酒,那时导演骗你的,他们是喝水。古代有酿酒(米酒),果酒,烧酒(白酒),前两种酒可以大量喝,烧酒大量喝不翘了才怪。
古代的酒大多十几度。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历史 俺也算个酒徒吧,前几天满世界的发帖问哪里有卖青岛啤酒,还不远几十mile的跑过去,呵呵,虽不是“无夕不饮”,但是一饮辄尽,期在必醉。可巧俺M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闲话休说,直入正题。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 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1:度数低2:也不是很能喝,能喝都是电视剧的拍摄手法3:古代的酒大多数是为了治病的
古代的酒度数都很低! 跟现在的米酒差不多
古代酒的酒精浓度很低和现在米酒差不多,所以可以,若是现在的酒必醉
因为那时的酒不烈

古代人用酒坛子喝酒古代人为什么那么能喝哦

4,鲁菜有什么特点

青一色 全是咸鲜味 最喜欢吃酱油
我就是山东人,鲁菜实在是好吃。山东人什么口味都可以吃,无论是麻辣甜,但是有一点,口味很重要,健康也很重要。 派别: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 特色: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绝活: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水果产量居全国之首,仅苹果就占全国总产量40%以上。猪、羊、禽、蛋等产量也是极为可观。水产品产量也是全国第三,其中名贵海产品有鱼翅、海参、大对虾、加吉鱼、比目鱼、鲍鱼、天鹅蛋、西施舌、扇贝、红螺、紫菜等驰名中外。酿造业历史悠久,品种多,质量优,诸如洛口食醋、济南酱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负盛名的佳品。如此丰富的物产,为鲁菜系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资源。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鲁菜系逐渐形成包括青岛在内,以福山帮为代表的胶东派,以及包括德州、泰安在内的济南派两个流派。并有堪称“阳春白雪”的典雅华贵的孔府菜,还有星罗棋布的各种地方菜和风味小吃。胶东菜擅长爆、炸、扒、熘、蒸;口味以鲜夺人,偏于清淡;选料则多为明虾、海螺、鲍鱼、蛎黄、海带等海鲜。其中名菜有“扒原壳鲍鱼”,主料为长山列岛海珍鲍鱼,以鲁菜传统技法烹调,鲜美滑嫩,催人食欲。其他名菜还有蟹黄鱼翅、芙蓉干贝、烧海参、烤大虾、炸蛎黄和清蒸加吉鱼等。济南派则以汤著称,辅以爆、炒、烧、炸,菜肴以清、鲜、脆、嫩见长。其中名肴有清汤什锦、奶汤蒲菜,清鲜淡雅,别具一格。而里嫩外焦的糖醋黄河鲤鱼、脆嫩爽口的油爆双脆、素菜之珍的锅豆腐,则显示了济南派的火候功力。清代光绪年间,济南九华林酒楼店主将猪大肠洗涮后,加香料开水煮至软酥取出,切成段后,加酱油、糖、香料等制成又香又肥的红烧大肠,闻名于市。后来在制作上又有所改进,将洗净的大肠入开水煮熟后,入油锅炸,再加入调味和香料烹制,此菜味道更鲜美。文人雅士根据其制作精细如道家“九炼金丹”一般,将其取名为“九转大肠”。“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孔府喜寿宴第一道菜,选用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为“八仙”。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撒火腿片、姜片及氽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旧时此菜上席即开锣唱戏,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
鲁菜 历史:鲁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形成于秦汉。宋代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鲁菜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 派别:沿海的胶东菜(以海鲜为主)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 特色:鲁菜讲究调味纯正,口味偏于咸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色。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绝活:鲁菜常用的烹调技法有30种以上,尤以爆、扒技法独特而专长.爆法讲究急火快炒;扒技法为鲁菜独创,原料腌渍粘粉,油煎黄两面,慢火尽收汁;扒法成品整齐成型,味浓质烂,汁紧稠浓。 八大菜系之首当推鲁菜。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由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5,古人喝的酒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历史 俺也算个酒徒吧,前几天满世界的发帖问哪里有卖青岛啤酒,还不远几十mile的跑过去,呵呵,虽不是“无夕不饮”,但是一饮辄尽,期在必醉。可巧俺M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闲话休说,直入正题。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 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现在二斤56度的二锅头。
我想古人喝的酒应该就是米酒,《诗经.丰年》有云:“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其中稌就是糯米的意思,可见米酒是咱们老祖宗的发明,一直传承至今。“ 绿蚁新醅酒”说的正是新酿的米酒,作者能乖巧的问出“能饮一杯无”,恐怕也是经不起甜香的诱惑吧。想来只有米酒的那份醇香才能让豪放如曹孟德者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也只有那份甜美能让婉约如李清照者喝到“浓睡不消残酒”吧,换做五粮液恐怕李清照要退避三舍了。“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古人饮酒为醉,德亦可饱,何等雅致!“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谪仙饮酒,文雅与豪放兼备,实为酒中楷模。 酒醉伤身,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喝酒时却一味追求多喝,以拼酒为乐趣,以灌倒为目标,实不足取。喝酒最好喝到七成为止,那个时候酒的助兴功效发挥出来了,但又没到伤身的程度,得其益处而不受其害。我想若然约得二三好友,小饮几杯,以助 谈兴,自是甚好。再趁着酒兴,结伴高歌,一泄胸中块垒,则更是不错。世事纷扰,与其纠结于心,不如放歌纵酒,销尽万般烦愁。时候已近年底,这次春节回家要办婚礼,婚礼这样的人生大喜事自然应该多喝点酒,只是希望到时候有香甜的米酒端在我的手上,如此,纵然醉倒我也甘愿。
我花了198元买了本百科全书,上面上说古代的酒大多不过十度,武松喝的酒度数会稍高点,汾酒是烧酒,茅台是曲酒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