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造酒(古代如何制酒)

古代如何制酒


一.古代酒是怎样酿制的?

1.古代的酿酒技术 秦汉以来,由于政治上的统一,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

3.一人跪着正在捣碎曲块,旁边有一口陶缸应为曲末的浸泡,一人正在加柴烧饭,一人正在劈柴,一人在甑旁拨弄着米饭,一人负责曲汁过滤到米饭中去,并把发酵醪拌匀的操作。

4.有两人负责酒的过滤,还有一人拿着勺子,大概是要把酒液装入酒瓶。下面是发酵用的大酒缸,都安放在酒垆之中。

5.大概有一人偷喝了酒,被人发现后,正在挨揍。酒的过滤大概是用绢袋,并用手挤干。过滤后的酒放入小口瓶,进一步陈酿。

6. 东汉时期酿酒工艺路线是: 酒曲块 酿酒原料 ↓ ↓ 捣碎 蒸熟 ↓ ↓ 浸曲 冷却 ↓ ↓ 过滤曲汁———→入大口缸发酵(酒垆) ↓ 过滤 ↓ 入小口酒瓶 这一酿酒工艺路线,可以说是汉代及其以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法。

7. 新汉王莽当权,恢复西汉时期酒的专卖,为此,制定了详细的酿酒原料的配比,即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8.出酒率220%,这个比例与现在的也很接近。从中也可看出,酒曲的用量很大(占酿酒用米的50%),这说明酒曲的糖化发酵力不高。

9. 东汉末期,曹操发现家乡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将此方献给汉献帝。

10.这个方法是酿酒史上,甚至可以说是发酵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这种方法,现代称为"喂饭法"。在发酵工程上归为"补料发酵法"(Feed-batchfermentation)。

11.补料发酵法后来成为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 "九酝春酒法"就是在一个发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进去,而是分为九次投入。

12.该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其加九次。曹操自称用此法酿成的酒质量很好。故向当时的皇帝推荐此法。

13. 补料法除了上述的"递减补料法"外,还有"递增补料法"。如"法酒第六十七"国的"米酒法",第一次加料3斗三升,第二次加六斗六升,第三次加一石三斗二升,第四投加料二石六斗四升。

14.最重要者应是根据曲热强盛决定加料量。 汉代开始采用喂饭法,从酒曲的功能来看,说明酒曲的质量提高了。

15.这可能与当时普遍使用块曲有关。块曲中根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比散曲中的相对要多。由于这两类微生物可在发酵液中繁殖,因此,曲的用量没有必要太多,只需逐级扩大培养就行了。

16.喂饭法的方法故在本质上来说也具有逐级扩大培养的功能。 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写下了不朽名著,这是一部农业技术专著,作为农副业产品之一的酒的生产技术占有一定的篇幅。

17.其中有八例制曲法,四十余例酿酒法。所收录的实际上是汉代以来各地区(以北方为主)的酿酒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酿酒技术总结。

18.酿酒技术路线与前面所总结的汉代酿酒路线大致相同。但是更为可贵的是总结了许多酿酒技术的原理,这些原理在现代仍然起着指导意义。

19. 用曲的方法 用酒曲酿酒是我国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发酵剂,在古代,将其看作发酵的引物。

20.在古时,酿酒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先将酒曲制成这种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当往往决定酿酒的成败。因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种微生物的,极易污染杂菌。

21. 古代用曲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将酒曲泡在水中,待酒曲发动后(即待曲中的酶制剂都溶解出来并活化后),过滤曲汁,再投入米饭开始发酵,这称之为浸曲法;另一种是酒曲捣碎成细粉后,直接与米饭混合,这不妨称之为“曲末拌饭法”。

22.浸曲法可能比曲末拌饭法更为古老。浸曲法大概是从蘖(谷芽)浸泡糖化发酵转变而来的。浸曲法在汉代甚至在北魏时期都是最常用的用曲方法,这可从广泛使用浸曲法得出这一结论。

23. 古代懂得浸曲之水应根据不同的季节而应分别处理。冬季酿酒取来的水可以直接浸曲;春天后,气温较高,水不干净,需将水煮沸,沸水也不能直接浸曲,需冷却后才能浸曲(沸水会将曲中的微生物烫死,酶也会失活)。

24. 浸曲,也有讲究,应根据季节,水温确定浸曲时间。以保证浸曲的效果。 酸浆的使用 酿酒酵母菌喜欢在较酸的环境中生长,其生长最适pH值最好在2-0之间。

25.有些微生物如细菌则在中性的pH环境下较易生长。在较低的pH环境下会受到抑制。米饭加水后,其pH往往不在2-0的范围内。

26.为克服这一矛盾,古人除了选择酿酒时间多在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之外,还采用了即大胆,又明智的“以酸治酸”的策略:酸浆法。

27.本来酿酒所忌讳的就是酒变酸了。但是古人巧妙地利用先酸化后酿酒的策略,使酒醪中的酸性环境有利于的益的酵母菌生长,不利于腐败菌(细菌)的生长,反而可以抑制酒的酸败。

28. 固态及半固态发酵法 我国黄酒酿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酵醪液中固体物质的浓度较高。与国外的葡萄酒发酵,啤酒发酵相比,这一特点就更加明显。

29.啤酒也是采用谷物作原料,其糖化醪中麦芽与水之比为1:3左右。威士忌的糖化醪则为1:5左右。 如淳注:"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黍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

30.一斗米出酒一斗,可见酿酒时原料米在发酵醪液中的浓度肯定是很高的。 新汉王莽时期规定的酿酒米曲酒之间的比例为2:1:6。

31.这一比例在我国是较为常见的。发酵醪中的固体物质浓度也大大高于啤酒的发酵醪。 酿酒法的发酵醪液的固体物浓度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浓度极高的如:米酎酒和米酒。

32.固体物质与水之比为1:0。7-0。居中的是1:1左右的。最稀的则是夏鸡鸣酒,约为1:3。这种酒发酵时间不到24小时,晚间下酿,次日早晨出售,是比较淡泊的。

33.但不管如何,绝大多数酒比啤酒要浓。 温度的控制 古人与现代人在温度这个物理量上无非是表达方式的不同,确切地说古人不是用数值表示,而是用人的体温或沸水的温度做为参照,来大致确定酿造时应控制在什么温度的范围内。

34.我国人民在酿酒过程中已掌握了各关键环节的温度控制要点,这就是浸曲时温度的控制;摊饭时温度的控制;维持适当的发酵温度。

35. 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 到北魏时期,酿酒的后道处理技术仍然是比较简单的。从东汉的画像石上的"庖厨图上可看出,酒的过滤是采用绢袋自然过滤后再加上用手挤压。

36. 但如何"押"则不甚清楚。如在"粳米法酒"中是这样做的:"令清者,以盆盖,密泥封之,经七日,便极清澄,接取清者,然后押之"。

37.首先是任酒液自然澄清,取上清酒液后,下面的酒糟则用押的方法进一步取其酒液。在古汉字中,"押"通"压",应是用重物从上往下压。

38.才能把酒糟压干。可能会使用压板和某种过滤介质作为配合,把酒糟压下去,稍清的酒液又显示出来。不知当时是否有专用的木质压榨工具。

二.古代的酒怎么做的?

1.传统酿酒主要是蒸馏,然后收取蒸馏液再提纯,经过几次反复后,封存发酵,这里,选水和粮食也是关键。此外,贮藏地点也很重要。

三.古代的酒是怎么酿的?

1.原料配方 每甑高粱粉120~130千克 母糟用量500千克 大曲22~23千克 稻壳(填充料)夏季为25~25千克 冬季为25~33千克 制作方法 原料处理:高粱必须粉碎,粉碎度应该为通过20目孔筛的占70~75%,麦曲粉碎度应该通过20目孔筛的占60~70%。

2.稻壳清蒸,使用熟糠。根据气温条件,进行调整投料量、用曲量、水量和填充料量,严格控制入窖淀粉的浓度。 拌糟:浓香型大曲酒是采用混蒸续糟法工艺,配料中的母糟能够给予成品酒特殊风格,提供发酵成香的前体物质,可以调节酸度,有利于淀粉糊化,也为发酵提供比较合适的酸度,可以调节淀粉含量。

3. 在蒸粮前50~60分钟,用扒梳挖出约够一甑的母糟,倒入粮粉,拌和两次。要求是拌散、和匀,不得有疙瘩、灰包。

4.收堆后,随即撒上熟糠。上甑之前10~15分钟进行第二次拌和,把糠壳搅匀,堆圆,准备上甑。配料时,如果母糟水分过大,就不能将粮粉与稻壳同时倒入,以免粮粉装入稻壳内,拌和不匀。

5.拌和时要低翻快拌,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太长,以减少酒精挥发。 蒸粮蒸酒:窖上面是1~2甑面糟(回糟),故先蒸面糟。

6.蒸面糟时,可在底锅中倒入黄水,蒸出的酒,称为“丢糟黄水酒”。蒸后的面糟成为丢糟,可作为饲料出售。 蒸完面糟,即蒸粮糟(大渣)。

7.需要更换底锅水。上甑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到轻撒匀铺,避免塌气。开始流酒时截去酒头0。5千克,然后量质摘酒,分质贮存,严格把关,流酒温度以25~35℃较好。

8.蒸酒时要求缓火蒸酒,火力均匀,断花摘酒,从流酒到摘酒的时间约15~20分钟。吊尾时间25~30分钟。

9.然后加大火力蒸粮,以达到粮食糊化和降低酸度的目的。蒸粮时间从流酒到出甑为60~70分钟。酒尾回入下甑重蒸。

10. 打量水:粮糟蒸后挖出,堆在甑边,立即打入85℃以上的热水,称为打量水。因为出甑粮糟虽吸收了一部分水分,但尚不能达到入窖的最适水分,因此必须打量水,以增加水分,有利发酵。

11.量水温度不低于80℃,才能使水中杂菌钝化,同时促进淀粉细胞粒迅速吸收水分,使其进一步糊化,所以量水温度越高越好。

12. 量水用量视季节不同而异。一般出甑粮糟的含水量为50%左右,打量水以后,入窖粮糟的含水量应为53~55%。

13.量水用量,系指全窖平均数,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是全窖上、下层一样,有的是底层较少,逐层增加,上层最多,即所谓“梯梯水”。

14. 摊凉:摊凉的传统操作方法是将酒醅用木锨拉入晾堂甩散甩平,厚约3~4厘米,趟成拢,以木齿耙反复拉3~5次。

15.摊凉是将出甑粮糟迅速均匀在冷却至适当的入窖温度,并尽可能地促使糟子的挥发酸和表面的水分大量挥发,但不可摊凉过久,以免感染更多的杂菌。

16.摊凉时间,一般夏季为40分钟,冬季为20~25分钟,时间越短越好。 撒曲:泥窖一般为10~15米第米3可容粮糟800~800千克。

17.当酒醅冷却到撒曲温度时,即可撒曲入窖,用曲量为每100千克粮粉下曲18~21千克,每甑红糟撒曲4~5千克,根据季节变化有所增减。

18.地温和下曲、入窖温度如下表所示。 地温和下曲、入窖温度(℃) 地温 4~10 11~15 16~20 21~25 26~30 入窖 16~17 18~19 18~22 22~25 26~30 下曲 22~23 21~22 21~23 23~26 27~60 入窖发酵:摊凉撒曲完毕即可入窖。

19.在糟子达到入窖温度要求时,用车或行车将糟子运入窖内。入窖时,先在窖底均匀撒入曲粉1~5千克。入窖的第一甑粮糟比入窖品温要提高3~4℃,每入一甑即要扒平踩紧一次。

20.装完粮糟再扒平、踩窖。粮糟平地面(跌窖后),不铺出坎外。在粮糟面上放隔篾两块(或撒稻壳一层),以区分面糟。

21.面糟入窖温度比粮糟略高。 装完面糟后,用黄泥密封,泥厚8~10厘米。封窖的目的是杜绝空气与杂菌的侵入,并抑制大部分好气菌的生酸作用;同时酵母在空气充足时,繁殖迅速,大量消耗糖分,发酵不良。

22.在空气缺乏时,才能起到正常的缓慢发酵作用。 加强发酵期间窖池的管理是极为重要,每日要清窖一次,不让裂缝。

23.发酵期间,在清窖的同时,检查一次窖内温度的变化和观察吹口的变化情况。 发酵完成后就可出窖堆放,所得到发酵糟即母糟。

24.母糟与高粱粉、稻壳按一定比例配料搅拌,上甑,蒸粮蒸酒。 勾兑:不同层次的粮糟蒸出的酒,醇、香、甜、回味等各有突出的特点,质量差异很大。

25.因此必须进行勾兑,使出厂的酒,质量一致。 贮存:新蒸馏出来的酒只能算半成品,具辛辣和冲味,饮后感到燥而不醇和,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贮存才能作为成品。

26.经过贮存的酒,它的香气和味道都比新酒有明显的醇厚感,此贮存过程在白酒生产工艺上称为白酒的“老熟”或“陈酿”。

四.古代的酒是怎样酿成的、。

粮食发酵酿成的。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