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伏羲的八卦跟周易里的八卦是不是一样的
- 2,伏曦死后又墓没在哪里
- 3,小孩三朝敬祖文
- 4,中国的龙是由哪五种动物组成
- 5,为什么古人凭借八卦就对宇宙的万事万物了如指掌
- 6,炎帝到底指谁
- 7,为什么女娲神族是蛇
1,伏羲的八卦跟周易里的八卦是不是一样的
不一样!!
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传说是由距今七千年的伏羲氏观物取象的所作。《易,系辞说》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先天八卦及其次产生的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首先是太极,其次是两仪,最后是八卦,它们是宇宙形成的过程。
周易八卦:
在《周易·说卦传》中有显示关于八卦图卦位具体位置的图腾属性说明,比如象“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又有“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如果将上述八卦图图腾属性组合在一起,便有了“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巽,鸡股;坎,豕耳;离,雉目;艮,狗手;兑,羊口。”八卦的图腾属性就相当清晰和具体化了。
不一样,伏羲是先天八卦,周易是后天八卦
不是 伏羲为先天八卦,周易为后天八卦,是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是观看研究伏羲八卦而演化出来的,周易八卦相对来说比伏羲八卦更简单易懂。。。伏羲八卦太深奥了
一样的
2,伏曦死后又墓没在哪里
河南濮阳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这里是黄帝的史官造字圣人仓颉的故里,有被称为中国第一皇陵的伏曦墓。
河南淮阳也有:
人类始祖之墓--太昊陵
太昊陵坐落在淮阳县城北1.5KM处,古蔡河畔,城湖之滨,是祭祀三皇之首的太昊伏曦的大型陵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18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曦氏位居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是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的圣地.
太昊陵庙以伏曦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占地875亩,分外,内,紫禁城三道皇城.据<陈州府志>记载:太昊陵春秋时有陵,汗以前有祠,唐宋时期不断扩建,并形成规模.元朝祀事不修,庙貌渐毁.现存陵制及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颁诏修建的,后经明,清两代多次整修和重建.
太昊,号伏曦氏.在神话传说中与女娲氏齐名.是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进化时期,远古中原一个以龙蛇为图腾的民族酋长.据<史记>记载,伏曦祖居华胥(陕西蓝田),生于成纪(甘肃天水),都于宛丘(河南淮阳).他"为百王先",三皇之一,五帝之首.又被称为人类始祖,与妹妹女娲结合,繁衍了人类.
他发明网 ,教民渔猎畜牧,发展了生产力;创建了婚姻制度,定嫁娶之礼,开创父系社会;制定姓氏;发明乐器琴瑟.又被称"人祖""龙师""斯文鼻祖"
3,小孩三朝敬祖文
维公元2015年3月20日,岁次乙未,农历二月初一,河南省陈州酒业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宋云霄,为追念中华始祖太昊伏羲氏丰功盛德,报人祖保佑之恩,做大做强陈州府酒,振兴淮阳经济,特携家人及公司员工代表,会同领导和朋友,谨备香烛鲜果、珍馐五谷、陈州府酒之仪,敬献于太昊伏羲氏之位,文曰: 开天辟壤 吾祖羲皇 身出雷泽 足历洪荒 迤逦万里 艰辛备尝 灾难深重 神勇奋张 远摄近取 俯察仰望 继天立极 文明曙光 宛丘结庐 苗裔隆昌 姓氏婚姻 伦理纲常 以渔以猎 结罟结网 兴庖立厨 且驯且养 始刻书契 始作甲历 始画八卦 剖判阴阳 始创笙歌 始制干戈 八方来朝 万邦归降 九五之日 虎啸龙骧 中华先民 龙旗高扬 更有美酒 时称琼浆 荷香龙井 疑有自酿 娲皇珍视 帝女闻香 圣母垂涎 玉帝亲尝 西晋江统 《酒诰》有记 “酒之所兴 肇自上皇” 竹筒瓦罐 野果稻粱 贾湖可证 实事桩桩 羲皇以降 炎帝兴邦 神农酒井 出水醇香 夏有仪狄 周有杜康 师古效贤 淬就良方 陈胜蔑视 王侯将相 痛饮陈酒 面南称王 东坡宴饮 包公鹰扬 洪武祭祖 乾隆御奖 历史长河 有兹巨桨 风云际会 历久弥香 一九四九 人民解放 弘扬国粹 糟坊设厂 人才济济 领袖同行 几度兴衰 邑人感伤 陈州草民 力不自量 以酒会友 志在酝酿 智拙谋浅 赤膊而上 屡败屡战 愈挫愈强 陈州府酒 土生土长 汇聚名师 纯粮佳酿 文化积淀 淮阳形象 公祭大典 闪亮登场 领导支持 亲友相帮 人祖佑护 精神食粮 自酿自爱 自立自强 谨奉敬祖 伏惟尚飨
4,中国的龙是由哪五种动物组成
1: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2: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
3: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
4: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http://bk.hen58.com/Article/xiaoshuo/mofa/200508/838.html
5: 我们这里要说的龙,是一种神话动物,在中国大地上,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形象。
但真正的龙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没见过,因为自然界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动物。可见,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
龙不仅中国有,世界上很多的国家的神话中也都有龙。例如,西方神话的龙就很有意思,那些龙在形体上跟中国龙有很相似的地方:身体庞大,遍身鳞甲,长着四条腿和尖利的爪,头上有角,能腾云驾雾。不同的是,西方龙的龙头比较多,有的三个头,有的九个头,还有十二个头的,而中国龙只有一个头;西方龙嘴里吐火,中国龙嘴里一般喷水;西方龙常常代表凶恶的势力,中国龙往往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龙是神奇的,本领大,它能变长也能变短,能上天也能入海,它还能在天上兴风降雨。古代中国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就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龙的身上。那时候,人们在龙王庙祭龙求雨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龙的产生至少有6000年的历史了。
在远古时代,人们常把他们所敬畏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作为自己氏族的标记,他们崇拜它,祈求得到它的保护,这就是图腾崇拜。龙就是一种图腾崇拜物。
那么,龙起源于哪种东西呢?说法很多了。有人说龙起源于鳄鱼,有人说起源于蛇,有人说起源于猪,还有人说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专家们的这种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远古社会的生活图景: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后来华夏族又联合了其他氏族,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1987年在河南省淄阳发掘了一处距离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这是目前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龙了,人称“中华第一龙”。在内蒙古还出土了一个玉龙,样子很漂亮,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距离今天3000年左右的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那时的甲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
鹿角 蛇身 鱼鳞 鹰爪??
我胡乱猜的饿
鱼,蛇,鹿,鹰,牛
5,为什么古人凭借八卦就对宇宙的万事万物了如指掌
哪有那种事情。对于这些事物了解得多的,很多都是自然科学家比如祖冲之。若说玄门中人,比如袁天罡等,那应该是常年观星对于天文有所了解。但是根本谈不上了如指掌,也不是单凭一个八卦的,还要靠史料啊、自己的学习观察啊什么的。并不是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某某某算个卦就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了,要有那本事他就征服世界了。
这是因为古人 对八卦有两种符号形式:一是三画卦的八经卦;一是六画卦的八卦。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数学等方面。先天八卦图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太极和无极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本体“道”。卦形记忆歌: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写了《八卦取象歌》帮人记卦形: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的类型:分为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后天八卦。八卦的阴阳:乾、震、坎、艮为四阳卦,坤、巽、离、兑为四阴卦。八卦的五行:只论后天五行:乾、兑为金,坤、艮为土,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八卦配九宫:有先天配法、后天配法、太乙配法。起源关于八卦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1、伏羲画八卦于卦台山,后来甘肃天水和河南还有伏羲画卦台。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麦积区渭南镇。当然,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认为是后人把一些发明托于古名人;另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苏东部海安县青墩遗址,1979年出土了八个六爻的数字卦,在远古那种人口稀少、部落林立、交流工具很差的环境里,文化传播到遥远的江苏东部,需要漫长的过程。2、张政烺的筮数多步演化出八卦论:其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纪出土的一批数字卦,认为先有大量筮数(数字卦),后简化成几个筮数,战国时期再由这些少量的具体数值简化成(由一、六两个数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数符(才有数符化的八卦),战国末期至秦汉再演化为(后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阴阳符号(才有阴阳化的八卦),阴阳哲学观起源很晚。此论与某些古籍的记载矛盾大,影响也大。3、刘林鹰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论:其《易学起源之谜新解》阐述六卦体系论,认为卦产生于天文学家圭测工具的预测活动,初期的卦是六卦体系,没有坎卦和离卦,后来演化出八卦体系,其重要证据是六卦体系(如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的主干性理论,不是八卦能解释的,而且六卦体系里的月卦等在《归藏》《易经》有残迹
这是因为古人 对八卦有两种符号形式:一是三画卦的八经卦;一是六画卦的八卦。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数学等方面。先天八卦图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太极和无极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本体“道”。卦形记忆歌: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写了《八卦取象歌》帮人记卦形: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的类型:分为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后天八卦。八卦的阴阳:乾、震、坎、艮为四阳卦,坤、巽、离、兑为四阴卦。八卦的五行:只论后天五行:乾、兑为金,坤、艮为土,震、巽为木,坎为水,离为火。八卦配九宫:有先天配法、后天配法、太乙配法。起源关于八卦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1、伏羲画八卦于卦台山,后来甘肃天水和河南还有伏羲画卦台。卦台山又名画卦台,相传为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的地方,处于三阳川西北端,现辖于麦积区渭南镇。当然,很多现代学者不相信,认为是后人把一些发明托于古名人;另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苏东部海安县青墩遗址,1979年出土了八个六爻的数字卦,在远古那种人口稀少、部落林立、交流工具很差的环境里,文化传播到遥远的江苏东部,需要漫长的过程。2、张政烺的筮数多步演化出八卦论:其文《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研究二十世纪出土的一批数字卦,认为先有大量筮数(数字卦),后简化成几个筮数,战国时期再由这些少量的具体数值简化成(由一、六两个数字表示的)二元奇偶数符(才有数符化的八卦),战国末期至秦汉再演化为(后世通用的)抽象的二元阴阳符号(才有阴阳化的八卦),阴阳哲学观起源很晚。此论与某些古籍的记载矛盾大,影响也大。3、刘林鹰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论:其《易学起源之谜新解》阐述六卦体系论,认为卦产生于天文学家圭测工具的预测活动,初期的卦是六卦体系,没有坎卦和离卦,后来演化出八卦体系,其重要证据是六卦体系(如三阴三阳)是中医学的主干性理论,不是八卦能解释的,而且六卦体系里的月卦等在《归藏》《易经》有残迹。其后来的论文《商周数字卦之用六象筮法考》,否定易卦源于筮数论,论证四象性大衍筮法在东周占统治地位之前的数千年,易的卜筮是用六象筮法,复杂的筮数只是六象的用数及其变化等,阴阳六象本质上是六卦,即:六卦生八卦曾是漫长的卜筮历史,抽象阴阳观起源非常古远。这三种说法所含论证力相对较大,此外有多种看法,如:刘珏1946年提出圭影说,认为八卦源于土圭记录日影;冯友兰认为八卦由模仿占卜的龟兆而来,是标准化的“兆”,类似说法还有屈万里的易卦源于龟卜论;李镜池认为古人用结绳方法记录占筮之数,后衍化为八卦,此说的来源是臆测八索这个古书名;汪宁生的八卦源于彝族雷夫孜。有的猜测完全无据。比较看,黄懿陆认为易卦源于先越人后裔壮族的鸡卜文化,虽然几个关键环节的论述无力,还是在论述,也有一定的依据。这些是八卦的卦源说,爻源说则是另一词条的内容了:爻。附: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彩陶上的古太极图卦象卦象也称类象,是象征类型而非某个单体。易因象设辞,象数是义理的基础,《易经》、《易林》、梅花易断法,都是因象而断,易象广大,具体断法看问题项目而确定一个小范围。基础卦象《周易·说卦传》介绍了一些卦象,是基础卦象。宇宙观上: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家庭观上:乾父也,坤母也,震长男,巽长女,坎中男,离中女,艮少男,兑少女。动物观上: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身体观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运动观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权力观上:乾为君,坤为众。
6,炎帝到底指谁
古书记载,他和黄帝是同胞兄弟。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桥氏。黄帝生于姬水边,故以姬为氏,炎帝生于姜水边,故以姜为氏。关于他的诞生,有一个传说:在某个黄昏,残阳如血,东边晶莹的圆月刚刚攀上柳梢,一位新娘子在姜水岸边徘徊,其心思谁也猜不稳定。突然,一道红光自碧波深处激射而出,新娘抬头,见一条赤须神龙升到半空,双目发出两道神光,与她目光对接。新娘内心感到惊动,用手拭一拭眼睛,却什么人也没没有,回家便怀孕,十月后生下,牛首人身。 炎帝人称太阳神。炎帝极其慈爱大神。他“行仁道”,比黄帝还要多。在他之前,人们以狩猎捕鱼为生。但是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仅仅依靠狩猎已经吃不饱了。那么应该怎么办?炎帝愁得几日不眠,夜夜坐卧不安。有一天,他在一个阳坡上走着,一丛嫩绿的小苗映入了他的眼帘。这种小苗,他过去已经见过了多少次,但均没有注意过。今天却很有兴趣地研究起来。他弯下身子,轻轻扒开小苗周围的土,发现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个还没有腐烂的果实皮。于是他便沿着阳坡,又找到了几丛别的小苗,发现有丛很奇特,就是果实样的东西在苗尖上顶着。炎帝想,这些小苗一定都是由那些树草的果实变成的。如果能分辨出那些果实是能够食用的,将那些云彩食用的果实埋入地下,让它发芽,开花,结果,人们不就解决了吃的问题了吗?想到这里,他悉容顿展,立即带上一些人,踏遍三山五岳,经过多年的辛苦,终于选出了黍、稷、麻、麦、豆这五种作物来,并教人类如何播种、如何管理后人把这五种作物称为五谷。他又发明了两种农具,即耒和耜,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据说他还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亮,使五谷得以孕育生长。我国的农业从此兴起。人们感受他的功德,尊称他为“神农”,这样他就成了农业之神。 炎帝还是医药之神。他巡视四方,见百姓深受各种疾病的折磨,甚至因此而死亡,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踏遍三山五岳采集天下异草,一一品尝,确定它们的味道和药性。据说他在一天之中中过七十次毒。辛亏他掌握了一些草木的药性,以毒攻毒,才一次次化险为夷。传说有一天,他正在山间小道行走,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条赭鞭,便顺手捡了起来,无意识地朝草丛中抽了一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那赭鞭刚接触到草丛,他就顿觉恶心,如同中毒一般,肚子里总想呕吐。于是他赶快把赭鞭扔在地上。这时又有怪事发生了。当赭鞭扔到地上,碰到另一片草丛时,他便马上感到心清气爽。他把两处的草都拿来鉴别一下,发现早先的那丛草有剧毒,后来的那丛草能够解除毒性。这才懂得,这赭鞭是一条能够鉴定百草性质的神鞭。炎帝高兴极了,一路上不顾一切挥动赭鞭,抽打草木,辨别药性。从此之后,他不仅免除了品尝之苦,而且大大提高了速度。另一种传说,神农尝百草,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而死。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传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孙)。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 传说为远古时期部落首领,与黄帝同为中华民族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传说在宝鸡民间和官方流传经久不衰。宝鸡市区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清明节和农历七月七举行盛大祭祀纪念活动。 相传其母名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身体马上有反应,回来就生下炎帝。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他一生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丰食足衣;为了让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尝遍了各种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乐器,让百姓懂得礼仪,为后世所称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炎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炎帝部落初期从事采集、渔猎,因发明农业,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迁徙生活。迁徙路线是沿渭水东下,到达河南、湖北一带。炎帝部落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伟大贡献。炎帝“遍尝百草”,发现可食用植物并培育成农作物;发明了生产工具,取代刀耕火种,开创了农业文明史。同时,改善饮食结构,了解植物的治疗作用,开创了中国医药史。 相传,上古的时候,没有农业,人们靠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挨饿、受冻、遇险,过着原始游牧生活。炎帝看到人民这种苦境,心里极为不安,日思夜想,要大家过上丰衣足食的安安稳稳的日子。他想,要是有一种草结出的果子又多又能吃,那就好了。他不辞辛苦,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名山大河,尝尽了无数千奇的果子,有一次误吃了毒果差点送了命。炎帝不灰心,终于在南方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找到了他心目中能结出很多果子又能吃的草,这就是禾苗。经过试种,第一年就收了满满一担黄澄澄、又脆又香的果实,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从这以后,一传十,十传百,天南地北,种谷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炎帝又教会人们耕作技术。 炎帝种谷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人们把炎帝敬为神农。明崇祯十二年,把炎帝寻禾种禾的地方取名为"嘉禾",即今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为什么称炎帝?一说中央为黄色,黄帝是正称;南方为赤色,因而炎帝别称赤帝。但此说有一缺陷,炎帝发祥地应该在北方渭河流域,与黄帝区域差不多,后来才向南发展,不应当在到达南方才号炎帝。《帝王世纪》说:“有圣德。以炎德王,故号炎帝。”炎德是什么?《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火名。” 原来他改造了伏羲计时的方法,发明了以火纪时的火历,尊奉太阳神,所以尊称为炎。我认为可能也指善用火的氏族。 炎帝即赤帝,是日神之子,即火神。 炎帝又号“高辛氏”,“高辛”这一称号的涵义,过去未有确解。据人解说,“辛”即“薪”的本字,辛在甲骨文像形为以斧斤析木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有辛(薪)则能有火,所以高辛氏其实初义应该是火神之别号。
7,为什么女娲神族是蛇
这个现象源自中国自古有之的蛇崇拜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都证明,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显赫地位的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从某种意义上说,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蛇崇拜的变形。事实上,蛇是生活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在他们眼里,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伏羲、女娲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这种崇拜意识的浓缩。一《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楚辞 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曹植《女娲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典籍中伏羲的形象还有间接的说明,《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诗纬 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雷泽“大迹”乃雷神为之,《山海经 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而伏羲与雷神确有血统渊源。又,伏羲、女娲作为苗族始祖神,其形象亦为“人首蛇身”。《山海经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据闻一多《伏羲考》所释,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即交尾的伏羲、女娲。晋人郭璞注引《庄子 达生》,此即齐桓公所见之“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砖墓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形象,腰身以上是人形,穿袍戴冠,腰身以下则是蛇躯,尾端亲密地卷曲在一起。又如山东嘉祥出土的画像石,伏羲、女娲的形象亦同于南阳汉墓画像,两人背向,伏羲在左,手执曲尺,女娲在右,手执圆规,空中有几位长着翅膀的人首蛇身的小人。据说,英人斯坦因晚清时在隋代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发掘出土的绢画也是如此。事实上,很可能西汉初期所画的壁画上的伏羲、女娲形象便是如此的了,因为《文选》载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二应当说,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蛇意象是十分浓重的(进入文明社会又转变为龙意象),仅《山海经》一书就可以看到许多和蛇有关的资料,如《西山经》称 “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北山经》中提到的“大咸之山”与“钅享于毋逢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大荒南经》则云:“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海内南经》上所载之蛇更为恐怖:“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山海经》中还有多处有把蛇形象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地方,如《大荒南经》:“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大荒西经》:“西海阝者者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廾合兹。”《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青蛇,名曰夸父。”由此可见,《山海经》中将女娲形象描绘成人面蛇身之状便无足为怪了,蛇与人发生某种关系,其背后潜藏着怎样一种意蕴?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自然力已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了的神话式反映,所谓‘神’,除了自然神以外,许多乃是其时浮现在历史之流上的父家长豪酋之神话式表现,于是被征服了的蛇也就开始了从王者豪酋之装饰(珥蛇即是以蛇饰示神力)到帝王权力之标志的意义发展”。这种解释,诠释了此种神话意象随社会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发生的许多微妙的变化,但却没有能说明此种神话意象产生的原由,要破译伏羲、女娲形象之谜,还要从中国上古的蛇崇拜谈起。 三世界上的许多民族流传的神话中都有有关蛇的传说和崇拜。澳大利亚北部阿纳姆地爪哇人的神话说。世界是蛇形母神艾因加纳创造的。北美回乔尔人崇拜的大女神,也被视为周身围绕着许多的蛇,她被称作“我们的大祖母”,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生命。中美洲阿兹特克人的女神,同样是蛇形而又为地母与生育之神的。由此可见,在世界范围内,象征着繁殖和生育的神灵形象往往被想象为蛇形的女神。就连《圣经》中,都把蛇指责为引诱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偷吃伊甸园禁果的教唆犯,唆使两人偷禁果的蛇就寄寓着性的涵义,与生殖繁衍有关。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蛇,同样被人们赋予生殖力和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图腾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希望图腾能给本部族带来强有力的保护。东夷部族,视蛇为图腾,在他们眼里,蛇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死而不僵,僵而不死,是永恒生命的象征,这种判断的文献依据先要从《淮南子 天文训》谈起:“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淮南子 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太白皋的身份是主管东方的天帝,这与东夷部族当时的活动区域是相一致的,作为东方天帝的太白皋和他的属神(助手)句芒所管理的地方就是这片朝日鲜明的地方。太白皋,即伏羲,“太昊伏羲氏”,《世本》始如是称之,亦必有据。《左传 昭公十七年》记东夷部族的后代郯子所言:“太白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龙蛇乃同源异形之图腾,龙的初始形象为蛇殆无疑义。蚩尤氏是东夷部族中的重要部落,《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造五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这是一个由八十一个氏族组成的部落,该部落的图腾也是与蛇有关的。《山海经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可见蚩尤部落与蛇的关系。文明降临的前夜,以蚩尤为主体的东夷部族和以黄帝为主体的华夏部族之间曾爆发过一次史前史上罕见的大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是蚩尤及其部落被剿灭,东夷部族的残余势力退缩到长江以南的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与当地的土著部落集群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部族——苗蛮(三苗)部族。苗蛮部族的图腾同样与蛇有关系。本文第一节中所引《山海经 海内经》描述的苗民祖神“延维”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袁珂说: “闻一多《伏羲考》谓延维,委蛇,即汉画像中交尾之伏羲,女娲,乃南方苗族之祖神,疑当是也”。《墨子 非攻下》提到禹伐三苗之事时说:“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民乃大振”。龙,蛇一也,龙显身于祖庙,可见三苗集团的图腾崇拜之内涵。当我们的祖先将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候,战争一场接一场地来到了。先是阪泉之战,整合了华夏部族内的秩序,接着就是涿鹿之战,确立了华夏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主体地位,紧跟着,尧、舜、禹三代都先后对长江流域的苗蛮部族发动战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向南方,文献记载上的舜到达江汉平原和禹统一丹江流域之说是有根据的。这几场战争,代表了黄河流域各部族之间及黄河流域的主体族群对长江中游的大撞击,对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华夏民族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王权的最终确立也有直接作用。文化的渗透与权力的支配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一个被打败的部落或氏族可以从此听从打败他的部落的支配,但征服者决不可能彻底消除被征服者的文化和信仰。《史记 五帝本纪》说:“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显然,蚩尤虽被杀,但在东夷故地的强大影响力仍然存在,也受到了黄帝——这个对手的尊敬。它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融合的趋势加强了。这种融合,除血缘的族裔的元素外,毫无疑问地,还包纳了文化的因子。华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神话学界说法不一,有的以为是太阳,有的以为是天鼋,说轩辕即天鼋,音同字假。然而,据《吕氏春秋 有始览》:“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史记 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虫寅见”。《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虫寅,丘蚓也。黄帝土德,故地见其神。蚓大五六围,长十余丈”。如此庞大的丘蚓非蛇为何联想到炎黄子孙对龙的赞扬和比拟,就不难得出结论。蛇意象在华夏族群中也有相当的流行,这有可能是经历涿鹿之战后东夷部族的图腾意识渗透到华夏部族中去的结果。毕竟,被打败的东夷部族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发展几乎与华夏部族相当的族群,她没有理由在一次战争失利后短时间内丧失其所有的文化特性。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左传》、《孟子》常“龙蛇”举;其实在甲骨文中龙蛇的写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韩非子 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蚊龙,毕方并钅害,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此处的提到的“腾蛇”,《尔雅 释鱼》注:“腾蛇,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至汉代,人们仍习惯上并称龙蛇,如《洪范 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当然,在有些时候,人们有意地把那些具备着神力,交通天人的蛇称作龙,如《山海经 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九辩》与《九歌》以下”。无疑地,青蛇,在这里仅是装饰品,而龙则已成为交通天人的运载工具。自战国到东汉,龙意象有凸现的趋势,逐渐从蛇的意象中摆脱出来,成为王权,神力的象征。当然,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以至于人们所构思的创世大神仍有明显的蛇意象,这就是有关的烛龙神话。烛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位显赫的创世大神,他相貌奇异,神通广大,而那明显的动物形体,预示着它可能比盘古神话更为古老,更为原始。《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山海经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身长千里,在无臂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这就是说,烛龙是一条赤色巨蛇,但是,它不需要吃喝,也不需要呼吸,它终日在云端迎接风雨,当它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是白天,在合上眼睛的时候,也就是黑夜了。它在哪里呢 《淮南子 地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龙赤色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皓皓,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龙即烛龙,烛龙在极北的黑暗,寒冷地带活动,但它同样有可能是东夷部族的文化创思。今天的神话研究学者,习惯上将烛龙神话的起源归于史前人们对北极光的认识。伏羲、女娲神话与中国古代蛇崇拜到了极光现象的存在,并将之冥思为一种人面蛇身的的创世大神。东夷族群的活动区域是江淮海岱地区,这个地区物产丰饶,地形,气候复杂,尤其是其濒临大海的地理环境促使那里的人们自然地产生出许多奇思异想,海天的明灭变幻,海岛的迷茫隐约,航海的艰险神奇,都容易引发人们五彩缤纷的联想与遐思,当他们偶尔看到神奇的北极光时,一下子就会把这条状的奇异光条与他们在现实中时常见到和崇拜的蛇联想起来。由此,一位人首蛇身的创世大神诞生了。关于蛇的神话意象产生于上古东夷部族的论述,是建基于上古东夷部族独特的生活环境的考察之上的。环境考古揭示了中国自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天候情况,并将之分为五个时期,即干燥期、洪水期、波动期、第二个洪水期、平稳期。标志着华夏与东夷两大集群大碰撞的涿鹿之战正当洪水期晚期,尧、舜、禹时的洪水当第二个洪水期。东夷部族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江淮海岱地区,这片地方在上古时代森林密布,杂草丛生,河网纵横,洪水泛滥,蛇是最为常见的动物,也是最为可怕的生灵,它神出鬼没,具有强大而神秘的杀伤力。东夷族群在这样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要与大自然角力,也要和蛇较量。人的活动必然使许多蛇死亡,当然,也必定有相当数量的人丧生蛇口。蛇的异奇能量以及庞大数量着实让东夷人感到震惊。人们会猜测,能不能利用敌对力量身上的蕴涵的强大的神秘的能量呢?文化人类学认为,上古时代的初民有这样一种认知,对神秘的敌对力量进行安抚和祭祀,可以化异己力量为自己的拥有的能量,于是,人们开始抚慰和祭祀活着和死亡的蛇的灵魂,开始产生蛇的崇拜,这种信仰在东夷族群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蛇便升格为神灵了。这种神灵,代表着生命力和普遍的繁荣昌盛,起初时这种神灵几乎到处都有,到最后,浓缩成伏羲、女娲神话形象。
图腾崇拜,各有所好嘛。
一种图腾的崇拜。上古时候 古人把龙都画成蛇的样子。只是到了后来才慢慢的改进。
因为古时人们都喜欢龙,可谁也未见过,后来就用 /^\/^\ _|__| O| \/ /~ \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 \ / / _-~ ~-_ | | ( ( _-~ _--_ ~-_ _/ | \ ~-____-~ _-~ ~-_ ~-_-~ / ~-_ _-~ ~-_ _-~ ~--______-~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