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三两白酒什么水平算多吗
- 2,八杯白酒 喝了会怎么样
- 3,这个酒量在坛子里什么水平
- 4,中国的白酒世界什么水平
- 5,八大名酒是哪些
- 6,很多人很能喝酒你见过喝白酒最厉害的人能喝到什么程度
- 7,白酒每天喝多少对身体有益
1,三两白酒什么水平算多吗
低等水平,不算多。 “酒虽好,但不能贪杯”,喝白酒,不超过三两是最好的选择,既品尝到了酒味,又对身体没有伤害。大酌伤身,小酌怡情。希望你既可以享受到“(高)白(家)酒(窖)”系列酒的同时又都能注意健康。望采纳
4两7白酒虽不算多,但也足以使人乱性,让司机走上不归路,所以戒酒是明智的选择.
普通水平
2,八杯白酒 喝了会怎么样
轻者就是醉倒,要是酒量不好的话,会导致肝肾衰竭,只有靠透析维持生命!我们学校以前就有一个这样的人!
喝多了也吐,骑摩托也上树。
一杯2.5两,八杯才两斤,最多两斤三两,喝的还不多啊,我见过喝三斤半没事的,就是我一哥们,下次要加油啊
会醉
会醉
超出1斤了
3,这个酒量在坛子里什么水平
38度白酒最多喝过三瓶,最多一口气干了九杯(喝白酒的小杯,对方三人,每人敬了三杯,正好一瓶干掉)。高度么最多喝过一瓶。就这么点水平。
见过一人,一日三朝 吃饭黄酒淘汤,,,,,,,,,,,,,,
是啊是啊。朋友说我满能喝的。哈哈 。上次没事做和我朋友喝了一瓶黄酒没反应的
38度白酒最多喝过三瓶,最多一口气干了九杯(喝白酒的小杯,对方三人,每人敬了三杯,正好一瓶干掉)。高度么最多喝过一瓶。就这么点水平。
黄酒3瓶不没事 白酒一瓶半就想睡啤酒老吐不醉................
一般吧,我都能喝一瓶1878了- -本人女
4,中国的白酒世界什么水平
白酒是世界上六大蒸馏酒之一。谈不上水平,各个地方饮食习惯不同,酿酒原料不同,口感不同。应该说各具特色。
中国白酒按香型分为浓香(五粮液)、清香(汾酒)、酱香(茅台)、米香(桂林三花米酒)、兼香(西凤酒、董酒)五种 国外的葡萄酒分类就复杂了,根据不同的条件分很多种。 按酿造酒的理念可以分为新世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力、阿根廷、南非、中国等等)和旧世界(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前者是商业化模式的造酒,就像生产其他任何商品一样,而后者是按照把葡萄酒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去慢慢的钻研和修饰!对酒的理想就不一样。这个问题要是探讨起来1天都说不完,呵呵。大多情况下国人都喜欢按照国家、产地、品牌(也就是庄园酒厂名)来分类。 当然按照颜色来讲我们还可以分为红、白、桃红(玫瑰红)三种。 如果按照含糖量还可以分为干、半干、半甜、甜。 光我知道的分法就不下10种,不知道这常见的几种分法楼主是否满意。
5,八大名酒是哪些
中国八大名酒是茅台酒、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董酒、古井贡酒。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白酒共进行过五次的国际级评比,茅台酒、汾酒、泸州老窖在历次国家评酒会上都被评为名酒,五粮液、西凤酒、董酒、古井贡酒在其中四次被评为名酒。古时的“名酒”也不少,如:汉武帝喜欢的兰生酒、曹操喝的缥醪,唐玄宗的三辰酒、虢国夫人作的天圣酒,孙思邈作的屠苏酒。这些酒中最考究的大概是魏贾锵作的昆仑觞了,因为他的用水十分考究,是用小船在黄河中流取水,而且自认为是取的黄河源头之水,用以酿酒,所以把它叫作昆仑觞。虽然从四川彭县、新都出土的酿酒画象砖的实物印证来看,早在东汉,成都就已经懂得和开始用烧烤的蒸馏技术制酒了,但这种技术的成熟,却应该是唐宋之间的事,因为当时虽然用烧烤蒸馏技术提高了酒精的度数,但勾兑技术却远未成熟,高度酒的口感也没有酿制的醪酒口感好,所以还不能被人们广为接受。但这种烧烤蒸馏技术的初型却在四川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这也是使四川成为真正具有现代名酒意义的“名酒之乡”的基础。所以在唐代,四川便出现了绵竹剑南春烧酒以及泸州荔枝绿、郫县郫筒酒等名酒。而且这些名酒中,直到现在,剑南春仍享誉海内外,而泸州也是名酒之乡,泸州老窖酒仍然是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品牌。郫县的郫筒酒很有趣,它是把酒酿好以后,用大竹筒装起来,“包以蕉叶,缠以藕丝”,放置于郊外,历经几十天后,直到浓香后再取出饮用的。郫筒酒之为名酒,从旧时文人学士的呤诵中也可见一班,如杜甫就有“酒忆郫筒不用酤”的诗句,苏东坡也曾呤“他年携手醉郫筒”,陆游有“且拼滥醉沽郫筒”等句。
6,很多人很能喝酒你见过喝白酒最厉害的人能喝到什么程度
中国人称酒桌文化的国家,对于喝酒,人才辈出,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都会有喝酒的酒神出现。就如唐代的李白,号称诗仙,就是因为他喝醉酒的时候飘飘欲仙却能作出千古名句。古有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今有无数名人,在酒桌文化上绽放异彩。我见过喝酒最厉害的人是我同事,号称“三斤哥”。他喝白酒可以三斤下去脸不红心不跳,让人惊叹不已。我记得他结婚的那次,婚礼场面很盛大,男方和女方亲戚一起办的婚宴,有100桌喜宴的大场面。很多亲戚好友知道他能喝酒,特意要把新浪灌醉,看看他喝多了的样子。但是新郎一桌桌敬酒,从头到尾都是很清醒的样子,千杯不倒。这就让人觉得很震撼了,有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这么能喝酒?他说自己是祖传的,遗传基因好,自己从小就在酒缸子里泡大的,爷爷会酿酒,而且是最烈的酒,他从小耳濡目染喝惯了的。这样的好基因我们继承不了,也只有赞叹和羡慕的份了。后来有一次体检中,有学医的同事发现他谷丙转氨酶非常好,这个是解酒快的重要原因。再后来他检查出来肝胆不好,医生说他酗酒太厉害了,必须解酒,不然胆囊会出问题的。去年,同事因为喝酒太多损害了胆囊,做了手术把胆囊切除了,从此以后戒酒了。我想说的是,喝酒虽好,不要贪杯,喝酒厉害也不一定是好事情,身体好才是真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对自己负责,要对他人负责,更要对家庭负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酒桌上不劝酒、不贪酒,正确合理的发扬酒桌文化,回家做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人,做一个爱护自己,爱养生的人。
某次接待中和另一个人一起喝了十一支轩尼诗VSOP,再也没有见过比他们二个更能喝的了!我和朋友曾经在酒吧一共喝了十三扎酒,喝完就不省人事,而且还是洋酒加了绿茶的软饮,跟上面二位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印象中最深的应该有二个人,第一个是一个老工人当时自以为酒量不错去挑战,人家淡然的说:我不欺负你我先喝,然后用二两的不锈钢杯装满了70多度的白酒连喝八杯,我立马很无耻的遁了!
我认识一人(老乡),逢酒必喝,十席九醉。有次身上带了九万(卖猪的款)现金赴席,喝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醉了,就爬火车(货车)到了外省,第二天人清醒后打电话叫家人去接,因为猪款也不知丢哪了。
我个人不喜欢喝白酒,尝过有点辣,喝下去还有点热,身边也有喝白酒厉害的人,可以说白酒三斤,啤酒随便喝那种,他那种就是整天的喝酒,身体对酒精已经免疫了,吃过几次烧烤,一个人一箱啤酒完全就是小意思,还有点不够的感觉。
据我所知有喝2.斤6两的
7,白酒每天喝多少对身体有益
研究者列举了他的支持论据:35岁以下的人,只要喝酒就会增加患多种疾病的危险;35~65岁的男性,每周喝5杯以上,女性喝8杯以上,患病的风险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与《自然》杂志相似的结论:少量饮酒会增加60种疾病的患病概率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自197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研究都证明,少量饮酒(每天1~2杯),可以降低老年男性和女性患冠心病的风险约20%~30%,但即使少量酒精也增加造成损伤和促成大约60种疾病的患病机会,如多种肿瘤、肝硬化和神经心理性疾病。
少量饮酒会对大脑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科学家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无论是轻度还是中度饮酒,都不能避免对这些人的大脑产生不利的影响。一周饮酒量在1~6杯之间的人被视为轻度饮酒者,中度饮酒者则是一周饮酒7杯以上。根据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结果,轻度和中度饮酒者在饮酒后的确会引起脑量的萎缩。研究还发现,这种情况不分男女,也不分种族。
无论多少均可诱发哮喘发作 有资料表明,对哮喘患者来说,不论饮酒多少以及酒的度数高低如何,都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酒除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外,还可诱发哮喘发作。
少量饮酒也要因人而异
由此可见,少量饮酒对某些疾病(如心血管病)也许是有益的,但同时也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机会。专家告诉我们,在决定是否采取饮酒养生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切忌盲从。
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喝酒,每天喝多少酒应当由医生来决定,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
根据目前的研究,有关限制酒精的意见还不统一,但也有部分机构和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标准。2003年12月,华盛顿的国际酒政策中心对不同国家确定的标准饮酒量是,英国人每天为8克,美国人14克,但日本人可以饮19.75克,并证实每天1至2次少量饮酒可使心血管发病率降低20%~30%,但这只是针对年龄在45岁至55岁的群体。
长期从事酒精性脂肪肝研究的厉有名教授等,历经多年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发现酒精性肝病发病规律,并于前不久为“少量饮酒”定出了“安全界限”。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计算酒精的摄入量,即:摄入的酒精量(克数)=饮酒量(毫升数)×含酒精的浓度(%)× 0.8 。例如,一次饮 52 度( 52 %)的白酒 100 毫升,其酒精量=100 毫升× 52 %× 0.8=41.6 克酒精。连续5年以上每天摄入酒精超过40克,即累计73千克以上,有48%的人会患上不同程度的酒精性肝病。
厉有名教授特别指出,由于不同的人对酒精的敏感性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因此“安全剂量”是相对的。他们的调查还发现,不论是白酒、葡萄酒、啤酒或其他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只要总量过大,对肝脏都有危害。长期饮酒对肝脏的损害比偶尔一次大量饮酒更严重,每天饮酒比间断饮酒的危害性大,而一次大量饮酒的危险性又比一天分次饮酒要大。
最好喝红酒一杯(纸杯的一半)
一两以内
1-2两以内
半两最好!!
白酒50毫升以内,啤酒不超过一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