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人怎么酿白酒,明朝的白酒有多少度

1,明朝的白酒有多少度

我国白酒酿制,到了明朝才有成熟的蒸馏技术,白酒浓度从以前的3-10度提高到了60-75度。

明朝的白酒有多少度

2,怎么做甜白酒

有甜的吗 可以在白酒里加些白冰糖 党参 枸杞 放个一月两月的
加糖,去皮发酵,后期加入白酒或白兰地停止发酵(最简单的停止糖分转化为酒精的方法),即得甜白葡萄酒,只是度数会有点高。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渗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凉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但如果把酒饭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较快。拉枯族用糯米为原料,筛去细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酿。酿制方法是,用热水浸泡原粮再煮沸,取出后趁热用木甑蒸透,控装在陶罐内,撒上自制酒曲,约一小时后即可饮用,其味清凉甜美。甜白酒实质上是在粮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过程即将开始时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隐约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饮料。各民族酿制甜白酒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已有商品化生产。明初,徐霞客由云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峡,“有数家当南峡,是为弯子桥,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可见,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为商品,供山峡古道上匆匆过往的商旅“连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甜白酒煮鸡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来,相袭成俗。时至今日,每逢佳节良辰,泡米蒸饭酿白酒仍是许多少数民族最要紧的节前准备工作之一。白酒煮鸡蛋还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区“产妇必食”。

怎么做甜白酒

3,请问古代的中国是怎么酿酒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区有两条古代人工开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两河交汇处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条长不足5里,宽不过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纪末,一个不大的改扩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扬天下。   1998年8月,一个酒厂准备对位于水井街19号一个普通院落内的配制车间进行扩建改造,当时挖出了很多碎瓷片,从瓷片的文字上来看,估计是明代的。   1999年3月,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工作,很快就发掘出了一个清代的酒坊遗址,随后又在清代遗址的下面,发现了明代的酒坊遗址。   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   在水井坊一共发现了4处灶坑遗址,其中两个是近代灶坑,两个是清代灶坑。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请问古代的中国是怎么酿酒的

4,白酒是怎么酿成的

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
甜白酒是以大米、玉米、粟等粮食作物为原料,用清水浸泡或煮熟,再蒸透后,控在不渗水的盆、罐、桶等盛容具中,待其凉透,撒上甜酒曲,淋少许凉水,搅拌均匀,放置在温暖干燥处。夏季,l-2天即可成甜白酒;冬天,约需3-5天,但如果把酒饭放在靠近火塘的地方,成酒也较快。拉枯族用糯米为原料,筛去细糠,留下粗糠和米同酿。酿制方法是,用热水浸泡原粮再煮沸,取出后趁热用木甑蒸透,控装在陶罐内,撒上自制酒曲,约一小时后即可饮用,其味清凉甜美。甜白酒实质上是在粮食中的淀粉完全糖化、而酒化过程即将开始时而形成的水酒,甘甜可口,只隐约透出酒的醇香,是老幼咸宜的饮料。各民族酿制甜白酒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明之际,已有商品化生产。明初,徐霞客由云南大理人永昌(今保山)途中,穿越一山峡,“有数家当南峡,是为弯子桥,有卖浆者,连糟而啜之,即余地之酒酿也”。可见,早在明代,即使深山幽谷,甜白酒也成为商品,供山峡古道上匆匆过往的商旅“连糟而啜之”。甜白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甜白酒煮鸡蛋,是彝族等民族待客的佳品。明清以来,相袭成俗。时至今日,每逢佳节良辰,泡米蒸饭酿白酒仍是许多少数民族最要紧的节前准备工作之一。白酒煮鸡蛋还是滋补身体。恢复元气、催奶的保健型食品,彝族聚居区“产妇必食”。 辣白酒是以大米、糯米、玉米、大麦、小麦、青稞、粟、稗等粮食为主要原料酿成的低度原汁酒,属黄酒类。各族群众酿制水酒已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中后期形成的彝族、傣族等许多民族的文献典籍中,已有辣白酒的酒曲配制与酿造的记载。在明代,水酒酿造已经进入酿酒的理论总结阶段。
酒有多种,就说说米酒吧!何谓三白酒?《乌青镇志》上说:“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醇厚清纯、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饮用。以往农村过春节,就用它来招待客人,在乌镇民间,此酒还有一个别名叫“杜搭酒”。民间有谣“猫屎芋艿杜搭酒,客人吃了不肯走”。 三白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时,首先将糯米蒸煮成饭,盛在淘箩里以冷水淋凉。再将酒曲饼捣碎,均匀地拌入饭中。而后将饭料倒入酒缸,压平,在中间挖一个小潭,然后将酒缸加盖密封,并用稻草或棉絮捂实保温。数日后,若缸中间的小谭已积满酒浆,即可将凉开水倒入缸中,以淹没饭料为准,再封好缸盖捂实。一周后开盖,放入蒸桶进行蒸馏,如此二蒸二酿后,酒便酿成了。已习惯喝瓶装酒的现代人很少能再看到过这样"土气"的酿酒方法了。 在公生糟坊,你可在观赏酿酒过程之余,亲口品尝一下“三白酒”的醇香美味,还可以购一些回家,把乌镇的风情、美酒连同美好的回忆带回家中,留待日后细细品味。 呵呵&

5,古代药酒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此外,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一般来说,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据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对于不善于饮酒的人来说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黄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质酒,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复出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制作药酒时,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即可饮用。
药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论述,如《素问》中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醒”,“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论述,这是药酒治病的较早记载。东汉,张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载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则类似于现代的热浸法。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则较全面地论述了药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药,以绢袋盛药内酒中,密封头,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为度,去渣服酒,……大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作即用蒸馏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烧酒,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此种操作方法即与现代基本相同。此外,还对冷浸法加药酿制及传统热浸法等制作药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根据历代的医药文献记载,古人的药酒与现代药酒具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古代药酒多以酿制酒的药酒为主,亦有冷浸法、热浸法;二是基质酒,多以黄酒为主,而黄酒性较白酒缓和。现代药酒,则多以白酒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数品种仍用黄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为浸提法,很少有用酿造的。  1、一般来说,现代药酒的制作多选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据是:因为酒精浓度太低不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浓度过高,有时反而使药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药材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对于不善于饮酒的人来说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黄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质酒,但浸出时间要适当延长,或复出次数适当增加,以保证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2、制作药酒时,通常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时即可过滤去渣后即可饮用。
药酒,即为药材与酒的融合体,其起源众说纷纭,有说,商朝、唐宋,近年来,根据最新的说法,药酒源于明朝。种类有: 补气益血酒 ,八珍酒,保健酒万全堂、春生堂、松筠堂、固本药酒、卫元药酒、月桂补酒、乌鸡白凤酒

6,蒸馏酒源于中国古代的

应该是吧 不清楚呢 有没有什么依据呀
蒸馏酒源于:先秦时代尚未之有。有之,则自唐代始。
蒸馏酒就是俗称的烧酒,起源现在有些争议:唐代时候就有了烧酒一词,但是是不是值得蒸馏酒还有待考证。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赞同0|评论
历代关于蒸馏酒起源的观点,不尽相同,现将主要的观点归纳如下:  1 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2 蒸馏酒元代时外国传入  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中国人无处不饮乎烧酒"。章穆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饮膳正要>> 曰‘阿剌吉’。番语也(外来语--著者注),盖此酒本非古法,元末暹罗及荷兰等处人始传其法于中土"。  3 宋代中国已有蒸馏酒  (1)宋代史籍中已有蒸馏器的记载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 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 >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  (2)考古发现了金代的蒸馏器  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被认为是金世宗时期的铜制蒸馏烧锅(<<文物>>,1976年第9期,也有人认为很难肯定是金代制品)。  (3)宋代文献中关于“烧酒”的记载更符合蒸馏酒的特征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 >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 "。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蒸酒" 一词,也有人认为是指酒的蒸馏过程。如宋代洪迈的<<夷坚丁志>>卷四的< <镇江酒库>>记有"一酒匠因蒸酒堕入火中 "。这里的蒸酒并未注明是蒸煮米饭还是酒的蒸馏。但" 蒸酒" 一词清代却是表示蒸馏酒的。<<宋史食货志>>中关于"蒸酒& quot;的记载较多。采用"蒸酒"操作而得到的一种"大酒",也有人认为是烧酒。但宋代几部重要的酿酒专著(朱肱的<<北山酒经>>,或苏轼的 <<酒经>>等)及酒类百科全书<<酒谱 >>中均未提到蒸馏的烧酒。  4 唐代初创蒸馏酒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陶雍 (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 >>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  5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  近年来,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 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 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以降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7,谁知道白酒的酿造工艺

我国传统的白酒酿造工艺为固态发酵法,在发酵时需添加一些辅料,以调整淀粉浓度,保持酒醅的松软度,保持浆水。常用的辅料有稻壳、谷糠、玉米芯、高粱壳、花生皮等。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辅料之外,还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产白酒时,淀粉需要经过多种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进行发酵的糖,这样才能为酵母所利用,这一过程称之为糖化,所用的糖化剂称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为主的原料做培养基,培养多种霉菌,积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种粗制的酶制剂。
白酒酿造及新型白酒工艺学作者:马荣山//张广新 市场价: ¥30 元 博库价:¥ 24元 折扣: 80折 立即节省:¥ 6 元 isbn:7544127699 出版社:沈阳 2005-04-01 第1版 2005-04-01 第1次印刷 开 本:16开 平装 页 数:326页 类 别: 工业技术 -> 化工、轻工、手工业 -> 轻工业、手工业 内容提要 白酒酿造与新型白酒工艺学介绍了白酒的发展史、传统发酵及现代勾兑酒技术、大曲、小曲、麸曲白酒的制曲及酿造工艺、酒精白酒的发酵机理、风味物质的来源、白酒的风味化学。同时对白酒的稳定性,白酒降度用水、酒基、酒精的处理,新型白酒勾兑中香精香料的毒性及使用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本书还重点阐述了白酒香精香料的风味特征,不同香型白酒风味成分的量比关系,酒精勾兑中配方设计、白酒的品评方法、品评术语、露酒、白酒微生物学、己酸菌、丁酸菌、窖泥的培养、黄水及酒糟的综合利用,白酒酒度的换算,降度用水量计算等。 目录第一章 白酒的发展史/1第二章 白酒微生物学/10第三章 白酒的风味/38第四章 白酒的糖化剂/78第五章 大曲酒的生产工艺/101第六章 小曲酒生产工艺/115第七章 麸曲白酒生产工艺/132第八章 白酒的蒸馏方法/142第九章 生料酿酒技术/145第十章 酒精生产工艺学/160第十一章 白酒勾兑与调味酒工艺学/195第十二章 现代技术与白酒勾兑/230第十三章 白酒的品评/237第十四章 露酒/250第十五章 白酒中有害成分的性能与毒性/254第十六章 白酒的生产设备/261第十七章 白酒的有关计算/274第十八章 白酒勾兑中使用的香精香料/279附录一、白酒国家标准/289附录二、食用酒精国家标准/294附录三、无水酒精质量标准gb 678--90/295附录四、酒精度温度校正表(20度)/295附录五、1吨95%酒精兑制不同酒度酒的加水数/310附录六、53度、60度白酒降度不同酒度酒的加水数/310附录七、500克不同酒度酒的体积表/311附录八、各种酒度折算成65度酒的折算因子/312附录九、酒精密度、重量、体积百分比折算表/314[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导语 面对世界洋酒业的冲击,如何把中国白酒推向世界,是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仅靠传统的生产工艺很难实现。本书在研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对白酒工艺进行探讨,用新的观念理解中国传统白酒。简明、通俗、实用,本书帮你生产出世界酒类强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优质中国白酒。 前言 近年来,白酒酿造与新型白酒勾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酿造行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新工艺技术的应用及分析手段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白酒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传统技术还在继续延用,新观点正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白酒勾兑经过一个漫长的岁月,已被人们所认识。新菌种在酿酒行业广泛使用,一改以往酒与酒勾兑的传统方式,把酒精勾兑融人了白酒生产的工艺中。酒精勾兑是近几年提倡的白酒低度化后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目前白酒酿造在工艺上千变万化,从全国酒行业可以看出白酒行业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传统的名牌白酒厂已感到压力的巨大,在白酒行业"四川基酒大流通"这一现象给人们一种启示,未来的发酵酒完全有可能转变成新型的合成酒。人们使用"香料酒"、发酵酒做为酒基配以优质食用酒精进行白酒勾兑可随心所欲,能使白酒风味百花齐放,打破传统的风格界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白酒的要求已不再是一口辣的追求方式,对白酒的口味要求更高,重在品味,同时对白酒的营养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白酒勾兑技术及酿造新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勾兑技术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来势凶猛,发展平稳,也是酒厂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门新学科。 随着中国加入w110,白酒行业也必将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如何面对世界洋酒业的冲击,同时把中国白酒推向世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仅仅依靠传统的生产工艺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应用新工艺,并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中国传统白酒的生产中,才能生产出在世界酒类强林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优质中国白酒。 本书在研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对白酒工艺进行探讨,目的在于用新的观念来理解中国传统白酒。本书主要介绍白酒的酿造及勾兑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发酵工艺到现代新型白酒工艺,详细介绍了白酒香精、香料的使用,供从事酒业技术人员参考,在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了简明、通俗、实用的原则,在理论上力求由浅人深。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食品发酵专业教学用书及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白酒勾兑是一门新的技术,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马荣山2005.03.19于沈阳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白酒的起源 酒源于何时、何地、是怎么诞生的,无人知晓。古埃及人供奉的酒神是奥西里斯,古希腊酒神是狄奥尼索斯,古罗马酒神是巴克斯,中国的黄帝、杜康、仪狄,被认为是酒的发明者。酒源于自然,先于人类。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酒的美丽传说,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无不把酒的传说作为生活的重要侧面加以描述。酒源之说也各不一致,自从人类发现了酒,就开始了对它的再创造,关于酒起源于何时,起源于何处,也都是通过古书籍的记载来加以推断的。明代文人李日华的《紫桃轩又缀》中有过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禾杂花果于石洼中,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野樵深入者工行偷饮之……"本段说明酒初造于猿猴。清代文人李调元的《粤东笔记》中记载"琼州(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猿以稻米百花所造味最辣,然极难得"。《清稗类钞粤西偶记》中记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酝酒,樵子人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日猿酒"。猿猴造酒说从科学的观点出发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野果堆积,自然发酵能产生一定量的酒精成分,也是原始的水果酒。当然人也好,猿也好,当时的酒只不过是一种神奇的液体。p1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购买此商品的顾客还购买过 用户评论 > 更多读者评论 > 我来参加评论 ↑top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