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方紫酒怎么样啊
怎么这么说啊,东方紫酒很不错的,我一直喝这个酒。这个酒养生又保健。
“东方紫”是酒品中的极品,立足紫酒行业,以个性化、稀缺性、高品质、价值感的文化建设来把脉市场消费者,注重消费者对精神层次的满足感,从而开创了紫酒“高端、尊贵”的品牌建设,实现“以新品类产品开创新市场,以细分市场实现销量,以文化建设突围市场”,进而获得事业的成就和市场的肯定。
2,我们宜宾的支柱白酒如何突围大家来说说
说起宜宾的白酒。我先来说说五粮液。前几天一位外地的朋友到宜宾来,慕名去五粮液的园区转了一圈。他说,五粮液工厂的环境的确可以,不愧是花园式工厂。但遗憾的是,想买一些小瓶装的酒带回去,却没有。他说,每年有这么多人来五粮液旅游,应该开发白酒的旅游产品,价格不是很贵的小瓶装酒一定很有市场。 我告诉他,五粮液现在好像新开发了一种7两5的瓶装酒,不再是单一的1斤的瓶装了。他说,7两5一瓶的也显得大,旅游产品需要袖珍型的,2两5一瓶的比较合适。 后来,朋友去李庄,看见满街都在卖小瓶装的酒,有2两5一瓶的,也有半斤一瓶的。20多元就可以买一瓶,几乎都是纯粮 食酒。他毫不犹豫就买下几瓶。看见小酒瓶上有“中国李庄”的字样,他说,酒喝完了,这些小酒瓶还很有纪念意义,可以收藏。如果是五粮液生产的就更有纪念意义了。 我就在想,这位游客的感受是否反映了一种大众的需求呢?五粮液虽然财大气粗,但要转型突围,不妨听听这些民间百姓的消费倾向和需求。
作为宜宾人,作为五粮液人,首先你说的买小酒问题,在五粮液东大门有个五粮液专卖店,里面有很多五粮液产品作为对外展示销售,其次,你说的很对,五粮液的工业旅游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就同行业而言还算走前面(本人以前在泸州老窖、郎酒、茅台都待过),但就全球来看,特别是跟法国波尔多酒区相比还差的比较远,这也是后期需要提升改进的地方,第三,宜宾白酒要如何突围?个人认为首先政府带头支持地方企业(实际就是地方保护),看看泸州、茅台哪个不是当地政府全力支持全力保护??看看宜宾市场,本地酒企市场份额占了多少?外地企业占了多少?地方政府不应该只考虑短期GDP,更应该着眼未来,从自身做起!!!
3,文言文翻译
翻译:秦穆公曾出巡而走失骏马,亲自去寻找,看到有人已杀了骏马,正一起在吃马肉。穆公就问他们:“这是我的骏马呀!”众人都吓得站起来。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而不饮酒的人会死。”于是吃马肉的人,依次饮了秦穆公赏给他们的酒。饮酒后,杀马者就都惭愧地离去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包围了秦穆公。以前偷马吃的人知道了,都说:「三年前穆公饶恕了我们一命,这个恩情欠得太久了。现在我们可以舍命来报答他了。」於是大家拿起武器,冲进晋军阵中,把穆公救了出来。穆公突围后,一举擒获晋惠公,打了一场胜仗。你写的是不是这一套题目?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2分)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23、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亡其骏马(死亡) B、是吾骏马也(这)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 D、遂溃围(冲破)24、下列句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方共食其肉 方七百里 B、即以次饮之酒 必以分人 C、晋攻秦穆公,围之 何陋之有 D、此德出而福反也 温故而知新25、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2分)答案:2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2分。划对一处不得分,划对两处得1分,划对三处得2分。) 23、A(2分) 24、D(2分) 25、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2分。施恩与回报各1分,大致意思对即可。)
4,关于大象牙的故事
没有大的我找到个小的!!!!!!!!!!!!! 小象牙是亚洲象群中最小的一只。他出生以来,一直跟随着母亲。小象牙因为年龄最小,个儿最小,倍受母亲的疼爱,也深得其他大象们喜欢。然而,惬意的日子不是很多。为了生存,小象牙跟着母亲东奔西跑的,没有一刻停留。每到一个地方,小象牙还没玩够呢,就又要搬家了。小象牙嘟着嘴,老不高兴:“妈妈,我们为什么总这样不停地流浪呀?”“你会知道的。不过现在这不是你关心的问题,孩子。”妈妈不愿把流浪的原因告诉小象牙,怕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小象牙只得在耐闷中跟随母亲与大象们奔跑。不过,小象牙从此多长了个心眼,有什么事总要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象们说话他也会用心听一听。 慢慢地,小象牙明白了,他们之所以不停地转移,是为了躲避人类,是为了生存。小象牙听母亲说,大象家族中最受尊敬的是他爷爷――老象牙。爷爷的象牙有三米多长,一百多公斤重,这在他们家族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他们整个家族最值得炫耀的!一提起他爷爷老象牙,家族中的每个成员都像喝了酒似的那么兴奋,个个都眉飞色舞的。正是那受人尊敬的巨型象牙,爷爷遭到了人类没日没夜的追杀。爷爷连续七天七夜的奔逃,还是没能躲开人类的捕杀。最终,爷爷倒下了,让整个家族引为骄傲的巨大象牙被人类取走了。大大小小的象们唱着挽歌,围着爷爷的尸体守了三天三夜。 小象牙不久也经历了一次人类的追杀。那天,象群正在为一头老象举行六十大寿庆典,不知怎么就被人类发现了。人类对他们实行围、追、堵、截,他们也反击了,也突围了,可那头生日的大象还是中了麻醉箭。他们没办法,只好丢下倒地的大象,各奔东西逃命去了。小象牙没有立即离开。他舍不得那头平日给过他不少关爱的老象。他想去救老象,可又无能为力。他躲在树林里,看到人类把老象杀死后,取下象牙,带着胜利的喜悦离开了。被取走了象牙的老象流着血,尸体暴晒在阳光下,不一会就招来了大群的苍蝇和成群结队的蚂蚁。小象牙看到这悲惨的一幕,胆战心惊。小象牙与母亲逃脱猎人的追杀后,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自从经历了那场惨剧后,小象牙一直惊魂未定。他只要一闭上眼,猎人的箭就在向他瞄准。他常常半夜惊醒后,就再也睡不着。小象牙失眠了。小象牙与母亲成天寻找着赖以生存的草地,为吃饱肚子而奔波。小象牙跟着母亲晒足了日光浴,皮肤变得更黑了;小象牙与母亲还成功地减肥了,这是那些追求苗条的妙龄少女所羡慕的。可对小象牙来说,却是生活所迫。走过了漫长的夏季,他们终于寻找到了失散了的家族。[
在遥远的大森林里有一只红兔子,她生下来毛皮就是玖红色的。那些白兔子们于是就认定她是不吉利的,是倒霉蛋,见到她就像躲避瘟疫一样。 红兔子很寂寞,只有在晚上所有的白兔子都睡了她才敢钻出窝。这个时候,只有天上的月亮陪伴着她。象牙色的月光铺洒在她的身上,给她镶上银白色的边。 从此,这只孤单的红兔子就爱上了象牙月光。 可是后来,这只寂寞的红兔子,只对着月亮微笑的红兔子,只爱上象牙月光的红兔子。 却没有得到她的幸福。
5,结合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总结其对苏东坡的评价
行路难
证明苏东坡能上能下,上能混迹官场跟王安石对到干,寻找存在感,下能对山对水吹牛皮,而且还是千古绝唱。证明当官不如闲来吹牛皮
完全懂不起
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算个什么?材料不多,主要来自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问起我看过什么,关于苏轼他本人的,我看过《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苏文忠公诗年谱集成总案》《苏词汇评》《苏诗汇评》《宋史 苏轼传》《苏诗合注》《苏东坡传》(林语堂)《苏轼评传》(曾枣庄著)《苏东坡轶事汇编》《乌台诗案》《苏轼资料汇编》(中华版)以及有关的论文、论著、方志、类书等。 关于他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前辈、同事、朋友、门人的集子和其他苏轼时期的背景材料就更多了。研究一个人,必须把他的时代以及本人和周围人的关系都弄清了,才有资格发言。要从原始资料出发,考订一件件的大事与细节,这才能够落笔。最后,我才碰到了余秋雨这篇文章,当然也认真读了,结论是:不佩服,没有新的发现。 不是我卖弄读书多,余秋雨笔下的任何一个文化问题,都必须这样来研究,才能够描绘出比较正确的历史和人物的真实面貌,避免主观主义。光是会想像发挥,没有史料的支撑,结论是站不住的。 有了可靠的考证作基础,不怕任何人来驳难,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余秋雨只有一个所谓“文笔”好,是经不起检验的。 你们看了余秋雨的一篇关于苏轼的散文,就佩服得了不得,以为是天底下的大学问,自己也认为可以为余秋雨散文的价值打保票,充当他的禁卫军了。其实,关于苏轼好的论文传记也不知发表了多少,有不少是真正有贡献的。所以说,在学术界的眼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不值!最多也就一点普及的作用,而且还埋藏着错误。 所以,最好不要轻易骂别人“没文化没水平没判断能力”,什么“不知道阁下是否读过《苏东坡突围》----像你这样不学无术的人,我想你也没读过,!不过我觉得你实在像那些围攻苏东坡的小人无异!”不读过十倍以上于余秋雨的书的人,没有学术自信心的人,是不敢不会也不可能指出余秋雨“有错”的,包括金文明。不是平时研究有素的人,是既看不出余秋雨错在那里,也看不出余文到底有多大价值。 做一个有理性的有科学精神的“文化”爱好者、探索者,不要做发烧友!
反映宋朝政界和文学界黑暗,表现苏东坡的人生的曲折,体现‘苦难造就伟人’这一哲理。同时,作者还有可能把自己在文学界的遭遇给予到了文章中。赞扬了东坡不屈的文人情节,不只是对东坡的赞颂,深层的含义是对中国古今正直文人人格的赞扬!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苏东坡突围(节选) 余秋雨 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6,广州的春天
南下广州三年有余,就切身感受到“老广”们的喟叹,“广州是一个四季模糊的城市,感觉里只有冬天和夏天,没有春天和秋天。”最近两年,伴随全球性气温“发烧”,广州的“夏天”也理所当然显得“一枝独秀”。阴冷的冬天转瞬即逝,接下来就是漫长的酷暑。在广州将近,甚少参加体育锻炼,酷爱喝啤酒的我身体竟然没有预期中发福,应该得益于广州几乎覆盖全年的桑拿天。只要走出空调房,就会被热浪所包围,一身的大汗淋漓,脂肪在不知不觉间缓慢燃烧,又怎能够胖得了!记得有一次穿越体育中心与天河城之间的过街隧道,被墙壁上一行显眼的英文所吸引——“FUCK SUMMER”。字体有些潦草,深红深红的,由于油漆使用不太均衡,不少字母下面还探出刺目的尾巴。我想,肇事者对广州夏天的深恶痛绝而又无可奈何可见一斑。可是今年,我却于无意中发现并欣赏到了广州的“春天”。小区外的天源路两侧,种了无数株“大叶榕树”,树龄并不太长,多数集中在六年左右,但由于广州夏天的“狂风暴雨”过于豪放,总有一些榕树不堪风雨,被后来者所取代。恰恰是这个原因,造就了路人感受广州鲜明春天的契机。换叶期的榕树,千姿百态。榕树们或者穿戴整齐,一身的墨绿虽露疲惫之态却依然风韵犹存;或者勉力支撑着枯黄的树叶,在和风的浮动下惬意地甩掉一年的沧桑;或者已经完全裸露出黑褐色的树干,只在不易被人察觉的细枝上点缀一两点青春的翠绿;又或者业已花枝招展,树干已经被一小片一小片嫩绿嫩绿的叶子所掩盖,在阳光地照耀下分外妖娆。这种风景的确令人耸然动容,放眼望去,春天已向你缓缓招手。广州的春天差不多就集中在这样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其实,这哪里仅仅是春天,广州的四季也全然缩放于此!料峭的冬,萧杀的秋,茂盛的夏,初绿的春,在视野可及的范围内错落有致,让你不得不惊奇于广州这块神奇土地的鬼斧神工——难得的四季,竟然在短短几天里盛情绽放!由于天天都会在门口等待班车,也就有时间欣赏、对比。对比之余,几个同事还会生发出一连串的感慨。这几天,大叶榕们越来越绿,四季之感渐渐淡去,春天的生机却愈发的浓厚,看着树上嫩绿的、一天比一天增大的叶子,心中也就升腾起难以掩饰的惬意。前天回家的路上,看着窗外日益厚重的绿意,我们又禁不住聊起广州的春天。恰好身边有两个小学生,他们的兴致似乎全不在此,一直不厌其烦地调侃着同学中流行的语言。同事有感而发——让孩子们寻找广州的春天,太困难了,但到了这条路上,就很容易捕捉到春天的影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同事一席话,让我若有所悟。原来自己欠缺的,恰恰是心灵深处的春天。孩子们不是观察不到春天,而是不愿意把精力投放于此,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同学间的一次小事,班级上的一件趣闻,课堂上精彩的内容,放学后一块鲜美的雪糕,甚至于一次表演,一句诚挚的赞赏,都比眼前的“新绿”引人入胜。反观我们这些终日里忙碌不休过着格式化生活的又略显疲惫与沧桑的成人,刺激、变化、创新似乎已离己而去,学生的变化、家长的感谢、同事的赏识、薪水的小加等等,已经无法激起曾经的激情了。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停下来看看蓝天了,也很少静下来怔怔地揣摩白云的“造型”了,再透明的空气,总觉得有点混沌,再清爽的天气,总觉得有点压抑与烦躁。正因为如此,自然的变化才能在我们的心中产生无法预料的痕迹。于是,成人之于孩子,也就更容易寻找到自然的“春天”。心中拥有了春天,生活中的春天才能化为永恒。试着忘掉自己的角色,让自己回归无虑的童年,让自己对身边发生的细微小事充满好奇与探究之心,唯有如此,“春天”方能永驻心灵。
在北方的大雪还在纷纷扬扬的日子里,广州已经是春天了,草地是绿的,树叶子是绿的,仿佛连人的眼睛都是绿的。孩子们已经开始搜寻珍藏的风筝,准备给这个早绿的城市增添一点颜色。夜晚的街道边上,偶尔也会看到精力旺盛的男青年穿着背心短裤锻炼的影子。仿佛春天真的来了。 然而气温依然很低,感觉比北方大雪纷扬的日子还要寒冷。感冒、打喷嚏、流鼻涕纷纷不约而来,嗓子也肿了起来,还痒痒的。 母亲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来到广州的。下了飞机,她的第一个动作是茫然无措,所以就紧紧地拽着我的手。这是她第一次坐飞机,反应太厉害,所以很不适应。然后是等车、坐车、塞车,从白云机场到天河北,十来公里的路,到了该下车的地方,她终于呕吐了。这是广州送给她的第一份礼物。 广州给她的第二份礼物就是失望。在回广州前,我就告诉她,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办妥当了,您只管过来就是了。然而到了广州她才发现,她的儿子根本没有什么神通,甚至在以她及其反对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于是她便暗自的伤怀,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长久的思考,在她看来,26岁的人,连个房子和女朋友都没有,还在租房孤单的度日,而她没能耐的儿子我,只能无奈地等着希望的从天而降,然后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母亲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各种折磨,冷湿的气候、满身的病痛、外公突然去世的打击和我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所谓的颠沛流离,我想也不过如此。 幸而终于有了希望,在这个春天。就在几天前,终于给自己做了一个决定——我要买个房子,在这个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城市,让她她有一个家。然而伤害还在持续,不过除了气候和病痛外,又多了她的儿子。 星期六去给她买衣柜和鞋子,因为遇到了烦心的事情,回到住处,居然一直阴沉着脸,自己都没有觉察。装衣柜的时候,她要帮忙,昏头昏脑的我居然对她喊:“你坐在那里吧!”她没有做声,走了出去。我装好衣柜,到卫生间洗手的时候,发现她在那里偷偷地啜泣。在那瞬间,我知道我犯了多大的错误。对于将儿子视为全部希望的她而言,我的每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将带给她莫大的伤害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人世间最彻骨的疼痛莫过于此。我已经失去了外公,在他外孙刚刚能够让他过上好日子的时候。而我还在伤害自己的母亲! 有一次我晚上下班回来,我发现她在摆弄我没有使用的一台手机。我诧异地问:“妈,你在干什么?”她说:“学学用这新鲜的事物,以后我就可以自己出去走走,也不用让你担心,告诉你我去了什么地方。”在那几天里,我一直教她,她也很认真地学着,似乎把它当作了一项事业。在这个春天,这是她唯一的事业。 她的身体状况一向是很差的,然而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这使我极担心她突然也离我而去,就像外公不声不响地离开一样。我也担心自己突然出了什么事情,留她孤苦伶仃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造物的事情,本来是我们做不了主的,我只能祈求上苍,让我和她都能平平静静地活着,让我有机会弥补我犯下的所有过失,让我能真正地为她做一个儿子。 昨天的傍晚,我从公司走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春暖花开”沙龙的时间到了,该写点东西了。然而在那瞬间,我觉得是否“春暖花开”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在这个世界上演好我所扮演的角色,譬如儿子。 (官方回答,望采纳,谢谢)
故乡还没有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广州已是万花争艳。我带着渴望来到广州,带着一支笔和一沓文稿,最大限度地承受生命的轻与重。一支笔已经锈迹斑斑,古典情怀在红尘中找不到方向,我躲在春天的深处仰望天空。赏花花城,这是一桩很美妙的事。我一直在构思我和广州的关系。半年以前,我辞去工作,在南昌念了半年的英语,投考华南师大的研究生。现在,我就租住在华南师大的围墙外,坐在四楼的阳台上,晒着太阳,喝茶,眼前就是空旷的运动场,红色的环形塑胶跑道,足球场上绿草如茵,令人浮想翩翩。临近黄昏,跑步的人渐渐多了,汇成一条流动的河流,奔向没有终点的终点。一向喜欢运动的我,做了一回旁观者。旁观者有旁观者的悠闲,表演者有表演者的精彩。在广州,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宁静的房间,从此就可以栖息漂泊的心灵。所有的忙碌结束后,生活卸去了过多的重量,在过年的热闹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干杯,酒气弥漫了我所有的日子。青春的背影已渐行渐远,突围的狂热让我脚步踉跄。一个丢掉一切的人,是不容易醉的。酒精中我可能淡忘了一些熟稔的古文名篇,唐诗宋词,还有曾经朝吟暮诵的英语单词,对于这些东西的失去我一直耿耿于怀,似乎更加平添了一份人生的沧桑。酒和人生一样都是值得品味的。在广州,我学会了优雅地喝着啤酒和红酒,所有的怀旧在杯子中荡漾,热情的语言穿上漂亮的修辞,似乎光艳照人。渐渐的,我已开始删除生活中不健康的章节,比如酒,重新寻找心灵的归宿和家园。春天,没有观众。春天,让我用完最后一笔的构思,让我穿好最后一件衣裳,让我从无数的等待中苏醒,让我从遥远的希望中回来。在春天,我不能沉睡。
7,叶成焕将军咋死的
叶成焕,1914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土门村(原属河南省光山县),一个贫苦家庭。1929年春,参加红军。年底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10月底,红四方面军因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转战川陕,开辟新的根据地。11月初,经过昼夜兼程,红四方面军到达鄂豫陕交界处的南化塘。还没等红军部队稍事歇息,国民党军四十四师,六十五师、五十一师分三面进逼南化塘,叶成焕所在第十师受命阻击南面之敌,掩护主力从北山垭口突围。 13日凌晨,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枯草和树枝在刺骨的晨风中摇摆,已是红十师二十八团二营政委的叶成焕双眉紧锁,手握着冰冷的驳壳枪,焦急地注视着山口。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还不到一个月,可战士们的情绪却十分低落,18岁的叶成焕感到从未有过的压抑和忧虑。 “看,敌人上来了,打吧?”通讯员小刘紧张地问叶成焕。 “别慌,告诉战士们,沉着冷静,要尽量节省弹药,拖住敌人就行。”叶成焕用驳壳枪推了推帽檐,低声命令道:“大家听我的口令,瞄准了再打。” 敌五十一师从大别山一直追到鄂豫陕,气焰正嚣张,根本没想到红军会设埋伏。叶成焕见敌军队伍前面几个家伙抬着重机枪、迫击炮,大摇大摆地进了山口,越来越近了,便举起驳壳枪瞄准了其中一个,扣动扳机,“ 叭”的一声脆响打破了山野的寂静。 “同志们,狠揍这些疯狗,别让他们再到处乱追乱咬!”叶成焕高声叫着,使劲甩出两颗手榴弹,战士们的步枪、轻重机枪也一齐向敌人开。在前面开道的小股部队片刻间被打得七零八落,胆大的趴在地上乱放枪,胆小的折转身往回跑。 叶成焕见对方乱了阵脚,便带着战士从树丛里冲了出来。追了半里多地,又消灭了30多个敌军,缴了两挺机枪。就在这时,对方大部队上来了,轻重机枪、迫击炮织成火网向二营官兵卷了过来。叶成焕急令战士们退回到七棵树,选择有利地势进行阻击。 为了冲过七棵树,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对二营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叶成焕指挥部队避实就虚,躲过对方的火力,集中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坚守阵地。战士们用大刀砍、刺刀捅、石头砸、牙齿咬,硬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对方压了回去。黄昏时刻,红军主力部队从北山垭口安全突出重围,翻过野狐岭,抢占竹林关后,叶成焕才带二营战士们撤出阵地,追赶部队。 随后,红四方面军进军川北,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底,四方面军召开了木门会议,扩编部队,叶成焕被任命为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政治委员。10月,叶成焕率十一师作为右路,配合红三十军及九军二十五师、四军十师、十二师发起宣达战役。10月16日夜,十一师自江口出发,拂晓前抵达老鹰寨。 老鹰寨山势陡峭,羊肠小道曲折崎岖,悬崖绝壁随处可见。叶成焕拿着勾绳,拄着木棍走在队伍的前边。在一处五丈多高的绝壁前,他把勾绳挂在腰带上,双手抠着石缝,踩着尖石,一点点向崖顶攀去。刺骨的山风吹得他鼻涕直流,冷冰的崖石抓在手里像握着冰块。指甲抠掉了,双手血迹斑斑,叶成焕咬着牙往上爬,好不容易到达崖顶,他把勾绳拴在一棵松树上,帮助战士们一个个登上崖顶。翻过老鹰寨,十一师战士们像小老虎似的向驻扎在山下江陵溪的国民党二十三军独立旅扑去。 二十三军独立旅以为江陵溪背靠绝壁险峰,高枕无忧。没想到红军忽从天降,一下子慌了手脚。红十一师冲进毫无戒备的江陵溪时,对方正吃午饭,大小头目们还在“哥俩好呀”“四季发财呀”地猜拳喝酒。叶成焕叭叭叭地打出一梭子弹,大手一挥:“同志们,端这些狗娘养的碗!” 红军战士把敌军分别堵在屋里院内,没费什么劲就解决了战斗,只剩一小部分逃往凤凰山、达县一带。叶成焕又率部队乘胜追去,直抵达县,与三十军会师,将其歼灭。 红四方面军历尽千辛万苦,胜利到达陕北后,叶成焕受组织派遣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叶成焕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团长,在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旅长陈赓指挥下,率部在华北战场上抗日。 1938年2月18日凌晨,叶成焕率部参加刘伯承、徐向前指挥部署的袭击井陉至平定间的日军据点旧关的战斗。这天大雾弥漫,空气中散发出泥土的气息。叶成焕趴在据点不远处的一个土包上,望着十多米高的炮楼和横在面前的铁丝网,思考着对策。这时,他把望远镜递给通讯员,顺手从突击队员手中接过老虎钳,选了两个瘦小机灵的战士,贴着地皮向铁丝网摸去。 20米,10米,5米……,叶成焕爬到铁丝网前,先轻轻摘下挂在网上的空罐头盒,后用老虎钳把铁丝网剪开一个洞口,第一个钻了进去。顺着铁丝网是一条两米多深的壕沟,叶成焕抱着头滚了下去,膝盖碰到一块石头上。他揉了两下,又赶紧爬出壕沟,向炮楼摸去。就在这时,“八嘎”一声尖叫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一名钻出炮楼撒尿的日军发现了叶成焕,急忙叽哩哇啦地叫了起来。叶成焕立即站起身来,甩手两枪,放倒了那个还没来得及提裤子的鬼子,向炮楼口冲去。 战士们见团长已开火,纷纷像箭离弦一样冲了上去。炮楼里的日军听到枪响,就着枪眼往外开火,炮楼里吐出道道火焰,八路军大部队被压在铁丝网外。叶成焕忙从一名战士腰里摸出几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拉开引线,从一个枪孔里丢进炮楼。“轰的一声巨响,浓烟夹杂着火花味从炮楼里冒了出来。叶成焕趁着烟雾猫着腰冲了进去,战士们也跟着冲进去,将守卫炮楼的十多名日军消灭干净。 这时,炮楼后院里的日军端着枪,嗷叫着冲了出来。叶成焕命令道:“一班跟我上炮楼,占领制高点,其余人进攻后院,把鬼子压回去。” 叶成焕爬上炮楼,架起机枪“嗒嗒嗒”射击,把鬼子扫倒一大片。“老子今天叫你们尝尝厉害的!”他大声叫骂着,布满血丝的眼睛瞪得溜圆,把帽舌转到背后,卷起手袖,又从一名战士手中接过两颗手榴弹向下投去。此刻,日军一串重机枪子弹射在炮楼上,溅起一阵碎石和沙尘,一颗子弹擦着叶成焕的左臂飞进炮楼。一位战士发现他受伤了,把他往下拖。叶成焕一把推开他:“这算什么伤?只不过被蚊子叮了一口,快对付鬼子!”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驻守旧关的日军被击毙130余人,其余仓惶逃窜。 3月初的一天上午,叶成焕正在团部开会,副师长徐向前带着警卫员赶来。叶成焕边给他沏茶边开玩笑说:“老乡,是不是又有什么‘肥差’呀?” 徐向前装作严肃的样子答道:“就你鼻子尖,会闻味。” “你就别卖关子了,咱俩好歹半个老乡,有什么‘肥差’还能忘了我?”叶成焕嬉笑道。 “这回还真让你蒙对了”。徐向前不急不缓地道起原委来。原来,师部获悉,日军近日有一运输队运送军用物资去黎城,决定打一次伏击,叶成焕的七七二团也准备参战。 一说有战斗任务,叶成焕高兴得手舞足蹈。他握着徐向前的双手兴奋地说:“老乡,你放心吧,七七二团不会给你脸上抹黑。” 这天一大早,叶成焕率战士们埋伏在涉县西南的响堂铺。太阳刚从东山头露出半张脸,日军的车队一辆接着一辆出现在战士们的视野里,米黄色的帆布把车厢盖得严严实实,暗绿色的车头轰叫着,排有二里多长。 “我的妈呀!我长这大还没见过这么多铁玩艺儿哩。”通讯员小李既兴奋又紧张。 叶成焕冲他一笑道:“这回可开了眼界了吧!别瞧这些家伙神气,敲掉两头的,中间的就成了死家伙。”说完,他令一营长带着两个连队绕到日军车队后边兜“屁股。” 日军的车队完全进入八路军埋伏圈后,叶成焕举起手枪大吼一声:“给我狠狠地打”。一时间,枪声大作,叫喊声此起彼伏。早潜伏在路边的爆破队员有的拉响了地雷。有的扛着炸药包直扑车队。日军听到枪响,一齐开足马力向前冲。叶成焕带着几名战士跃出掩体,迎头向日军车队冲去。他们扛起土制炸药包,排到路中间。日军看见后,加快了车速,想一下子冲过去。炸药包爆炸了,第一辆汽车头被炸掉半边。叶成焕也被巨大的气浪掀倒在路边的水沟里,他又吃力地爬起来。当他看到日军的整个车队都横七竖八地瘫在大道上时,便咬着牙和战士们一起向日军扑去。 其他兄弟部队已把日军车队拦腰斩为几截,将日军一一歼灭。叶成焕忍着头痛,指挥部队清点战利品。这时,黎城方面开来了日军的增援车队,车顶篷上架着的机枪不时向路边的树丛中实施火力侦察。 “二营三连抢占右侧制高点,其余的选择有利地形,就地伏击,拦住鬼子。”叶成焕命令道。 日军的卡车扬着尘土很快逼近,三八大盖上的刺刀在太阳下闪着刺眼的亮光。叶成焕命令机枪手先压住敌人火力,自己从一位战士手中夺过长枪、瞄准了前面那辆卡车的司机。“叭”的一声脆响,那辆卡车像喝多了酒的醉汉,在大道上晃动一会,便一头撞在路边一颗大泡桐树上。与此同时,机枪手也扣动了板机,密集的子弹一齐向日军泄去。 日军纷纷跳下车,借着汽车、道旁树作掩护,向八路军扫射。叶成焕指挥部队形成夹击之势。日军见状,在丢下30多具尸体后掉头向黎城逃去。 此时,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一个连队正与东阳关来增援的日军搅在一起,展开了肉搏战。因实力悬殊,八路军处境十分被动。叶成焕得知这一消息后,即率部冲了上去,命令战士“上刺刀!” 话音刚落,一个头戴钢盔的日军瞪着眼,咬着牙,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向他冲过来叶成焕侧身一闪,躲过了刺刀,顺手抓着枪身使劲拽了过来。那鬼子捅了个空,身体失去平衡,一下子跌了个嘴啃泥。叶成焕夺过长枪,一枪托把那鬼子砸得一命呜呼。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白刃战,东阳关的日军被击溃。叶成焕带着队伍回到响堂铺伏击战场,只见大道上被击毁的日军汽车到处都是,多达180余辆,军用物资无数,附近的群众都主动赶来打扫战场,搬运物资。 随后,叶成焕又率团参加了潞城之战,歼日军1000多人。 八路军三战三捷,日军遂于4月初,以一○八师团为主力,纠集三万多兵力,分九路大举进犯晋东南、妄图将八路军主力歼灭在辽县、榆社、武乡、襄垣地区。一二九师奉八路军总部命令,由辽县以南,向东挺进,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配合内线作战。 15日,一二九师转移到武乡附近。黄昏时,武乡的日军一○八师团第二十五旅团第一一七联队共3000余人,从武乡出发沿浊漳河东撤。叶成焕得到情报后,立即派人报告陈赓旅长,并奉命向武乡推进。刘伯承师长根据陈赓旅长的情报,令七七一、七七二及六八九团分两路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平行追击,以七六九团沿大道尾追敌人。 夜幕降临了,叶成焕率七七二团沿浊漳河北岸向东疾追。陈赓旅长知道叶成焕正在生病,要送他到医院治疗。叶成焕坚决拒绝道:“陈旅长,还是让我指挥打完这一仗再走吧。部队不能没有我,我也放不下部队。” 陈赓拗不过他,只好作罢。 16日清晨,层层薄雾缠绕着远处的群山,除了脚步声和偶尔的鸡鸣狗叫声,四野一片寂静。叶成焕率领战士们急行军一整夜,来到了长乐村附近的一个长坡,走在队伍前面的叶成焕仿佛听到汽车的马达声。他回头低声招呼战士们:“大家加把劲,翻过山梁就追上鬼子了。” 果然,一爬上坡顶,只见坡这边大道上的日军像放鸭子似的,一群接着一群,缓缓向东移动。队伍中间夹杂着卡车、摩托车,扬起一丈多高的灰尘。 “好家伙,总算没让龟孙子们全溜掉”。叶成焕拍了一下屁股,回头指挥部队:“同志们,往下冲,截住敌人狠狠地打!” 战士们从山坡上冲下来。这是日军的后卫部队,约1500余人。他们见去路被断,便组织火力冲击七七二团阵地,在大道上、山沟旁和七七二团展开了拉锯战。不多时,七七一团、六八九团等后续部队相继赶到,在型村、李庄一带将敌人截成数股,分割围歼。叶成焕命令发起总攻,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这下日军的重武器失去了作用,山坡下、河滩下喊杀声此起彼伏。 日近正午时,被围日军被歼灭过半,已过长乐村的日军返回增援,七七二团腹背受敌,形势不利。叶成焕果断命令战士们放弃被围之敌,专门阻击回援的日军。 回援的日军在轻重火力掩护下,向叶成焕团阵地猛攻。阵地前沿被日军的炮弹炸成坑坑洼洼,树木被烤焦了,冒着缕缕青烟。七七二团在叶成焕的指挥下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三营二连的阵地一度失守,战士们与冲上来的日军搅在一起。叶成焕闻讯,便带着警卫排战士冲入敌群之中。战士们用刺刀捅,大刀砍,石头砸。刺刀卷了口,便抡起枪托砸;枪托砸裂了,便抱着敌人用手掐,牙齿咬。叶成焕的驳壳枪子弹打光了,便用枪柄砸。一个日军少尉举起东洋大刀,嚎叫着向叶成焕劈过来。叶成焕机敏地向右一闪,躲过大刀,顺势抬起左腿,一脚蹬在鬼子膝关节上。那鬼子尖叫一声,扔下东洋刀,抱着左腿在地上打滚。叶成焕趁机拾起大刀,一刀结果了日军的性命。 经过一个小时的浴血搏斗,日军又被压了回去。这时,被围在长乐村以西的日军悉数被歼,战士们正忙着打扫战场。激战整个上午的浊漳河北岸暂时恢复了宁静。 下午2点,部队还没有撤出阵地,日军一○五联队自辽县赶来增援。叶成焕获知后风趣地对战士们说:“鬼子的收尸队来了,大家可得好好招待啊!”说话间,零星的枪声又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兄弟部队已与日军交上了火,叶成焕勒了勒腰带,冲战士们招手道:“走,咱们先去招待客人,回头再解决闹意见的肚皮。” 士气正旺的八路军战士们很快又击退了敌一○五联队的第一次进攻,狂妄的日军丢下100多具尸体后,退回到山坡下。 这时,叶成焕突然接到师部命令,要他率团尽快清扫战场,迅速撤离。原来,侦察兵又发现千余增援日军,刘伯承师长鉴于全歼敌人已无把握,遂决定以一部迷惑、钳制敌人,主力立即撤出战斗。 叶成焕望着山坡上横七竖八的日军尸体和数不清的枪支弹药,遂指挥部队打扫战场,装运胜利品,迅速撤离。但就在他指挥部队撤离时,突然,日军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他晃了两晃,倒在一颗小松树下。警卫员赶紧架着他往下撤。 “喂,队……队伍,队伍呢?”昏迷中的叶成焕喃喃问道。 警卫员握着他的双手,俯在他耳旁低声答道“叶团长,您放心!队伍正在平安转移”。 太阳慢慢下山了,一道道金色的霞光横挂在西边天空。刘伯承、陈赓闻讯赶来看望叶成焕,并带来了师部最好的军医。然而,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叶成焕于18日凌晨壮烈殉国,年仅24岁。 当天下午,朱德、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等八路军首长参加了为叶成焕举行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叶成焕烈士遗体葬在山西榆社县郝北村,新中国成立后又迁葬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而在他的家乡河南省新县,其英雄事迹一直陈列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教育激励着成千上万的老区人们。
1938年4月17日,叶成焕在保卫太行的战役中,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头部,于18日凌晨,壮烈牺牲,葬于山西榆社县郝北村,年终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