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谁的观点(“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出自)

1.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谁的观点

1.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谁的观点

为,实行。

人之为道而远人意思是: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

这句话出自战国时期子思所作的《中庸》第十三章,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就是《中庸》中所指的中庸之道,是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至高道德,是天地、人伦之道。

道不远人意即此道并不排斥人,人可以通过正心诚意修炼而成此道,旨在鼓励人努力向道靠近,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伦理水平。孔子认为道并不脱离人们平实的生活,而是日用间人人皆能知能行并易知易行的道理,如果专务高远难行之事,那就不是“大道”了。

2.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出自

2.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出自

才高八斗的意思是形容人文才高超。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斗之才》。学富五车的意思是形容学问渊博。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学富五车"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些话是在批评惠施,翻译过来是,惠施这人会很多方术,虽然他写的著作够斡旋五国兴衰,但是他说的道理却有许多是舛误与杂乱的,他的言辞也有不当之处。

扩展知识:

典源

《庄子集释》卷十下〈杂篇·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3.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哲学含义

宇宙是无处不在,所以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如果大还有外,那怎么说无处不在,小还有内,怎么无处不在?

4.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大到极点的东西已无外围可言,叫“大 一”;小到极点的东西已无所包容,叫“小 一”。指事物达到极端反而没有了界限。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 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5.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意思是讲它无处不在,没有哪个地方没有它。这是一个哲学概念,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大而无外”是讲由这个小到没有内部盲区的原点开始,向四周扩散,一直扩散到没有外面为止。

“小而无内”就是针对那个起始点而言的,这个点要足够小,小到没有半径才能,只有这样,起始点内才不会存在任何不属于它的盲区。

6. 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出自

上帝造物有大有小有外有内,不过都是内心作用,都是错觉

7.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谁的观点和观点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句话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哲对宇宙人生的认知,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今科学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出自《庄子·天下》所载惠施“历物十事”之一。

惠施以此说明宇宙无论从大还是从小或者说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讲都是无限的。

宇宙物质与意识的临界点就是一个点,什么最大什么最小啊,大莫大于秋毫之末,因为它接触的是一个无形的世界,而以无形的世界而言,它的小是什么呢,而它的大又是什么呢,它不存在内与外,它反映了人们对用肉眼看不到的世界的认识。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