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兄弟而外御其辱
这根本不是一句话,而是三个典故生捏在一起。
1、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
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2、三人成虎
意思是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出处:《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3、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没有根据的话,作为有头脑智慧的人,听到后,就会一笑了之,不会继续流传。
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2.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是什么意思
抗御外侮,这个词不是一个成语。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可以。“抗”是反抗的意思,“御”是抵御的意思;“外”是专指外族,特指中华民族之外的国家或族群;“侮”是指欺侮,广义解释为侵略。四个字合起来解释,就是保家卫国,抵抗外族的侵略的意思。我们国家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的外族的侵略,我们也有很多民族英雄,保卫国家,抗御外侮,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本人印象,抵御外侮这个句子,大多用于抵御从海上来的侵略事件,以及那些英雄
3. 外御其侮莫如兄弟
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用来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语出《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引此诗“务”作“侮”。)
原文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有永叹。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肥生。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4. 兄弟外御其侮典故
祸起萧墙。
祸起萧墙(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义是祸乱产生于家中,比喻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尺布斗粟。反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成语出处:冉有曰:“……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祸起萧墙”。
5. 兄弟,外御其侮
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出处《诗经·小雅·棠棣》用来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维护钓鱼岛以及附属岛屿的主权,维护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是两岸同胞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两岸各自采取的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举措,都会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决支持。
6. 兄弟逾于墙而共御外辱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虽然说在历史演进的过程当中,汉族人口与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曾经爆发过激烈的战争,但是从文化起源角度上来讲,我们同属于华夏文明。可以说,一部厚重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且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民族消散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除此之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与地理单元的先天条件以及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各民族就已经共同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战过程当中,文化也实现了深入的交流和发展。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完成王权交替之后,都将少数民族区域纳入到了自身管辖的范围当中,例如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元世祖忽必烈设立总制院来统辖西藏,乾隆皇帝在承德兴建庙宇迎接班禅,这些举措都为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来到近代,中华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侵略者的铁蹄遍布华夏大地,在如此重要的时刻,各民族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华夏文明的延续,我们抛弃了彼此的成见,手牵手、心连心,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最终缔造了由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能够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党和国家制定了完善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给予少数民族人口最大程度上的自由,不仅如此,党和国家还充分考虑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劣势,通过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活力,有效的改善了少数民族人口的生活条件。少数地区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无比牢固,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更离不开全体华夏儿女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7. 兄弟于内而外御于敌
意思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
妻,读作qī或者qì,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指古代婚配习俗之一,抢劫女子,成亲生育,后引申为男子配偶,老婆,又引申为娶亲,讨老婆。
“于”,读音为yú,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六书中属象形字。
“于”字基本含义为超过;引申含义为介词,如:生于北京。
在日常使用中,“于”还可作后缀,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8. 兄弟于墙,外御其辱
阋于墙而外御其侮,出自诗经 小雅 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也就是说虽然一家人,比如兄弟之间有矛盾,有争执,然遇到外敌尚能团结一致。久相离以望穿其左 ,望穿秋水听说过,忘穿其左恕鄙人孤陋寡闻。另外这似乎是一副对联,但是不合乎标准,似乎是硬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