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
1、内容:一、三公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太尉,最高军政长官,[6]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二、九卿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2、意义:秦始皇设立 三公九卿 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请采纳
2. 三公九卿的三公是什么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3. 三公九卿三公是什么意思
少府,是中国历代政府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战国时韩始设,秦汉沿置。其职掌主要分两方面: 其一负责征课山海池泽之税和收藏地方贡献,以备宫廷之用;其二负责宫廷所有衣食起居、游猎玩好等需要的供给和服务。
4. 三公九卿是指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5]
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5. 三公九卿中三公是指什么
变的,每个朝代有所不同。
三公九卿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汉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6.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三公的职责
“三公”最大的是太师、然后是太傅,最小的是太保。
三公九卿据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7. 三卿九公的含义
说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之前,我们先从《史记·陈丞相世家》所记载的丞相陈平巧对汉文帝的小故事开始。
汉文帝刘恒即位那年,汉高祖刘邦留下的股肱之臣陈平和周勃分别出任左、右丞相。汉文帝很赏识这两位对西汉王朝忠心耿耿的大臣。
有一次,汉文帝心血来潮,笑问右丞相周勃:“现在全国的治安形势怎么样啊?你知道每年要办多少件案子吗?”,周勃心里一紧,摇摇头,直说不知情。汉文帝继续问道:“那每年全国的钱粮收支进进出出多少你总该知道吧!?”,周勃支支吾吾,还是摇摇头,说不知道。汉文帝心中大为不快,有点恼火了,说:“堂堂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竟然一问三不知,那还要丞相干什么?你干脆退休回家算了。”,顿了一顿,转过脸来问左丞相陈平:“陈爱卿,先帝在时,常夸你神机妙算,聪明过人,那这两笔账,你可知道啊?”。
陈平利索地回答道:“陛下要了解断案情况,就该问司法部长;想了解钱粮收支情况,应该问粮食财政部长。我虽然是丞相,可是,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管啊!我的职责就是承上启下,我只对陛下负责,对上要辅佐天子料理国家大事,顺应四季天时考虑各种大事,还要威服、抚顺外邦和各路诸侯;下面的琐事就交由百官负责好了,让他们各司其职,让民心归附亲如一家啊。”
听了陈平这番话,汉文帝手抚龙椅,低头沉思,这陈平不仅机智、擅长辞令,更深悟从政要诀——总理大政,把握关键!想到这儿,汉文帝赞不绝口:“我觉得你说得有道理!”,接着,他转过脸问周勃:“你说呢?”,周勃惭愧得低下了头。不久,周勃以生病为由辞去右丞相一职。丞相一职,由陈平一个人担任。
汉朝三公九卿制
那么,陈平所说的是否属实呢?根据汉朝的三公九卿制,皇帝下面设有三公,三公下面设九卿,虽然时代不同而具体官职名称略有差异,但是制度结构并无不同:
汉景帝之前,西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西汉九卿——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汉景帝时,九卿官职名称有所修改——改“奉常”为“太常”、改“廷尉”为“大理”、改“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改“典客”为“大行令”、改“卫尉”为“中大夫令”。
汉景帝时的九卿——太常、大理、太农令、大行令、郎中令、少府、中大夫令、太仆、宗正。
汉武帝时期,三公中的“太尉”改为“大司马”,九卿官职名称也有所修改——改“太农令”为“大司农”、改“大行令”为“大鸿胪”、改“郎中令”为“光禄勋”。
汉武帝时的三公——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
汉武帝时的九卿——太常、大理、大司农、大鸿胪、光禄勋、少府、中大夫令、太仆、宗正。
汉成帝时改三公中的“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至汉光武帝刘秀即位时,三公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公元51年,东汉光武帝改“大司徒”为“司徒”、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空”为“司空”,三公为——司徒、太尉、司空。
三公职责为:
(1)丞相(大司徒、司徒):承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大司马、司马):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大司空、司空):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书典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2)郎中令(光禄勋):掌管宫殿警卫;(3)卫尉(中大夫令):掌管宫门警卫;(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5)廷尉(大理):掌管司法审判;(6)典客(大行令、大鸿胪):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8)治粟内史(太农令、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九卿”中名义上地位最高的是“奉常(太常)”,但实际影响最大的是“郎中令(光禄勋)”,因其掌管宫殿警卫。
在西汉时期,太尉并不常设,实际存在的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对于皇帝来说,显然不放心将兵权交给某一个大臣手中。到了汉武帝晚年,因为丞相权力过大,所以通过大司马大将军这一官职,以此来限制丞相的权力。“三公”虽然鼎足而立,但是,在权力上,大部分时期还是要数掌握兵权的太尉(大司马、司马)最大。并且,对于这一时期的大司马,往往还兼任着大将军一职,并且可以参与到朝廷事务的处理中,所以在权力上远超丞相一职。
东汉初期,汉光武帝刘秀吸取王莽(大司马大将军)篡汉的教训,上台后,紧抓大权不放手,三公权力被压制。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管军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两汉时期,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魏晋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8. 三公九卿的意思
秦朝的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中央机构的首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秦有左、右两个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有监察臣下的职权。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管皇帝侍从,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传达和警卫,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管皇宫的守卫。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仆从。廷尉掌管司法,审理重大案件。典客掌管国内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宗正掌管皇家的宗教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收入和财政开支。少府掌管山海池泽的税收和宫廷手工业。
9. 三公九卿是什么意思什么年代什么朝代的时候
三公九卿制创始于秦朝。为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