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
1.南禅寺
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2.佛光寺
它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3.显通寺
这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规模浩大。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
显通寺坐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因寺院所在山峰很象佛祖说法的灵鹫山,故名大字灵鹫寺。
4.广济寺
它俗称西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城内西街。创建于至正年间,明清曾进行局部维修。寺门紧临大街,院内东西配殿奉观音,地藏二菩萨,正中为弥陀殿,最后为大雄宝殿五楹。大雄宝殿和殿内塑像保存尚完好。殿为五开间悬山式,殿内只用两根金柱,空间面积异常宽阔。殿内有佛,菩萨,第子,金刚等塑像,两侧分别架麟,狮,象,都是元代佳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约4米,座上镂以石狮,幢身雕有佛像,顶部覆以宝盖,刀法简洁,形制石朴。
5.岩山寺
它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岩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
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它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2.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图片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
因此五台山塔院寺不是黄教寺院。
3.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寺简介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624米,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1米。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
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方圆达250千米,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
4.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叫什么
五台山大白塔
五台山标志性建筑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北海的白塔塔高35.9米左右,而五台山的这座白塔塔高达50余米,全为实心修筑,建成实心塔是因为佛教讲究的就是诚心实意。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5.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冶炼有限公司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
6.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简笔画
在五台山景区中,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寺庙,在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不能不说,这就是大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也因其得名。大白塔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也是五台山的象征。此塔其规制与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基本相同,但其规模、规格要比北海的那座白塔大好几倍。大白塔在2004年耗资138万元经过重新修建,整个塔身高大挺拔,气势恢弘,雍容高贵,为四大佛教圣地之首的标志。
一出菩萨顶的大门,站在顺势而下的108级台阶上,颜色鲜明造型简单的大白塔矗立在灰色的庙群与民房中间格外显眼,远处环抱的群山、浓绿的树林使这种层次十足的美充满动感。沿着台阶款款走下,一路是清凉的山风、大小不一的庙宇以及做着各色生意的当地人。转过几道弯之后,塔院寺的大门出现在眼前,与身旁正常尺寸的大门比起来,56.3米高的白塔高大得有些突兀。
院内的西南角,常年有身着红色僧袍的僧尼朝着大白塔的方向虔诚地做着祷告。站起、双手合十、四肢贴地,如是重复,在这一连串连贯而不知疲倦的动作中,祷告者们安静地完成着自己的功课,表情宁静旁若无人。穿过熙攘的人群,循着微风中悦耳的风铃声向院内走去,高大的白塔哗一下子就跃入视线,白得纯粹而自得其乐,仿佛身边的热闹与它无涉。来自各方的僧人与游客一圈圈绕着塔行走,边走边念念有词,有人求俗世的幸福,有人求内心的宁静。
塔院寺与其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存在。明朝时经过改建之后与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上尖下圆的覆钵式造型使大白塔看起来牢固结实。这种古老的造型是印度佛教庙宇中最常见的塔的形状,用来安放圆寂僧人的舍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楼阁式塔逐渐取代覆钵式塔流行开来。眼前这座敦实的白塔修建于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塔身由砖构成,四周悬挂的252只风铃常年在风中鸣响。在当地的传说中,高大恢弘的塔身下另有一座石头建成的塔,形状与如今的白塔无两,只是在尺寸上小了一圈,始建于元代。
如今已没有人说得清两座塔套在一起的原因,大白塔的本名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隐约证实着地宫内存放着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传闻。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去考证一段残缺不全的历史难度太大,能近距离观察闻名全球的
7.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寺
80米
景名胜区
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塔颈依旧粗壮,塔座和塔身相对瘦长,更显巍峨。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
基座呈八角形,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八面,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小的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临死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并对弟子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能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
8.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有多高
你的问题太笼统了。五台山有台阶的地方太多了。这里提供一个具体的:登黛螺顶台阶1088阶
9.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介绍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实际上塔院寺也因其得名。
10.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附近有健身房吗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dao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扩展资料:
景点介绍
1、叶斗峰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2、翠岩峰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6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3、塔院寺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
11.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住世西藏祖师法号
五台山的大白塔全名应该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传说,五台山大白塔最初是由阿育王建造的。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他使用武力征服其他族落,统一了半个印度。
他对佛教笃信不已,提倡和平、反对战争、广建寺院,后来得到释迦牟尼佛祖的舍利子后,建了84000个宝匣,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000个宝塔供养,五台山大白塔位列其中,称之为慈寿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