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说明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的社会情况)

1. 材料一说明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1. 材料一说明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反映了我国西汉初期的修养生息的历史现象,文景之治时期,经济潇调,边城晏闭,防匈奴入侵,牛马不野,牲畜减少,三世边关无战事,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和亲政策;黎庶无干戈之役,说明边疆没有战事可言.

2. 西汉初年的社会情况

2. 西汉初年的社会情况

东汉初年,光武帝面临着百废待兴的社会局面。经过王莽的残暴统治和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的破坏下,中原大地已是荒无人烟,连年的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造成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严重被破坏。

光武帝面对这种社会局面,大力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采取奖励耕种的方式恢复农业生产。

3. 西汉建立初期怎样的社会状况

由于西汉官僚贵族、地主豪强兼并土地、扩展势力的趋势日甚一日,而宫廷之中外戚对政权的把握也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有这些,加重了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危机。

公元8年,王莽取得政权,取代汉朝而称帝,将国号改为“新”,西汉王朝至此结束。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但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进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4.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的原因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土地荒芜,人口稀少,到处都是一片荒凉景象不是偶然造成的,经过长期的战争和残暴统治,反映了秦朝残暴统治,长期的暴乱战争和楚汉相争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破坏。

5. 西汉初期的社会景象原因首要问题

自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开始进入由"封建制"转向中央集权制的轨道。秦朝由商鞅建立的严苛律法致使秦王朝黯然覆灭。身为后起之秀的西汉王朝勇于吸收教训,在西汉的法律体系建设时积极变革。

西汉初期的法律以"尊黄老"为中心创制汉代律法,其后随着诸子百家思想的流行,推动法律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儒家学派的影响,致使律法出现集百家之长的特点。

"无为而治"和"与民休息"成为汉代律法"尊行黄老"的首选

说到黄老之学,其实从字面的意思出发,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但为何黄帝和老子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人,会在一起并称呢?这或许就要从春秋之时谈起,初秋春秋战国之时,社会的思想处于大变革时期,诸家学派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其中显著的就是儒家的"祖述尧舜",墨家自称其为"禹之道",所以道家的创始者们被迫选择了黄帝作为自己学派的起源之说。所以黄老之学,实际上也就是道家思想主张的另一代名词。

当然,其后又因为五行学说的催生和影响,加之托古自重的作用,使得推崇黄帝的道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翘楚。战国后期甚至还出现过"百家言黄帝"的盛况。而孔子曾称老子是自己的老师,也就并不为过。

黄老之学的主要观点就是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在纷乱的王国战争中其实并不占据优势地位。所以秦朝建立之后,以严明苛责的法家学派成为当时的主导地位。后来秦朝也正是因其"法纪"过于严苛,而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西汉从秦朝的治国经验中发现了,法家的理论虽然可以明确阶级的高低贵贱。但是其律法的惩戒措施太过于严厉,尤其是"连坐法",一人犯罪,甚至要诛杀九族。而先前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学进入了西汉统治者关注的对象。

"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秦末,由于楚汉争霸的影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整个国家出现萧条的景象,天子的坐骑都不能满足,何况将相的车骑。所以西汉的汉文帝和汉景帝主动将田地分给功臣、士兵,免其赋税徭役,同时鼓励百姓积极参与农事生产。正是这种"无为而治",汉朝的国力才开始有回暖的迹象。

而在律法的制定上,黄老之学并不是放弃了刑罚这一强制措施,只是反对采用和秦朝"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方法。

而经过汉朝前三代帝王的努力,汉朝终于出现了《汉书》中记载的样态:

"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

所以,汉朝"无为而治"的国策中的"无为"即是"有为"。而"与民休息"也正是"与国休息",西汉正是凭借黄老之学稳定了朝堂,恢复了国家的实力,同时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律法环境。

儒家学派"兼济百家"因其德法并重的主张,与"为政以德"相关联

经过黄老之学的休养生息,西汉时期诸子百家思想重新赋予了新的活力。而曾在秦朝备受打击的儒家学派,也开始逐渐满足汉朝的统治需求,以"力压群雄"的局势,重返汉代朝堂,同时也促使汉代律法的变革。

西汉之所以选择儒家学派作为自己变革律法的首选,实际上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面对秦朝留下来的满目疮痍,西汉统治者率先就要恢复自身元气。从历史的文献中,他们发现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专用法家,禁锢百姓的思想,无情剥削和苦役穷苦的底层人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的确,秦律有其稳定社会秩序的独特作用;但是无论做什么都是过犹不及的。从贾谊的《过秦论》中就可以发现,秦得益于法,也因法而亡。

虽然没有法家学说"依法治天下"的思想主张,但是儒家先贤也曾学习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完善了儒家学派思想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缺失。

因之前所提到的"施仁政",所以孔子从西周时期"德礼"出发,提倡"以德配天"的主张,同时还要做到"明德慎罚"。这一提倡,极大地满足了汉代统治者对律法体系的需求。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 , 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其次由于法家学派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汉朝皇权地位不具有正当性。因为法家没有明文规定皇帝的地位,只是简单地说皇帝是国之领袖。所以汉初就曾出现过诸侯国兴起的"七国之乱"。

而儒家学派所提倡的"为政以德",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认为统治者一定要具备"德",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民心所向,国之所向,民心在汉代成为了政权正当性的基础,同时儒家学派对皇权的神化,也保障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所以说汉代的儒家学派,在以"仁政"的基础之上,兼收了诸子百家思想之长,对构建西汉德法兼备的法律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初期的律法体系兼收并蓄,既有法家的严明,又蕴含儒家的宽厚

整体来看,西汉初期的律法体系相比秦朝的律法,除了有着律法的严谨,同时也包含着人情的冷暖。

先前,商鞅在秦国就提出: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一规定冲击了以血亲为基础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而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础就是要对伦理道德进行维护,所以秦律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匹配的。西汉的律法体系则不然,其主推儒家"孝老爱亲"的美德,强调通过律法在社会风向的引导作用。

除此之外,西汉的律法还融合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刘安的《淮南子》也正是对汉初思想的总结和概括。汉武帝时期,经过董仲舒的提倡,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针对这一现象,刘安就曾明确反对。他认为天下之思想,应该无为而治,诸家思想应该顺应其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利用国家的强制方式束缚人们的思想信仰。《淮南子》曾记载: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虽然武帝并没有听取他的提倡,但是在构建律法体系时,却有着一定程度的让步。西汉律法建立的出发点是"利民",要将律法能够为民众所用,切实保障百姓的利益,而不应当使法律成为皇帝或其他王公贵族玩弄朝堂的工具。

同时汉代的律法充分的考虑到了礼制的要求,并提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主张。这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在国家治理中律法应该在仁政之后,即在社会的实际管理中,律法的功能是教化,而并以处罚为目的。

从"尊行黄老"到"兼济百家",汉代法律体系的变革体现出开放性的需求

西汉初期的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实际上是社会思想大解放,文化繁荣的表现形式之一。既将先前尊为"圣典"的黄老之学继承下来,同时融入了诸子百家中先进的思想内核,充实了汉代律法体系。

同时,西汉的法律还扩宽了法律适用的范围,将皇权的使用也纳入其中,并且强调圣人治国需要做到"无为之外",还应该以"安生利民"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的明文规定既符合了黄老之学对"无为"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西汉初期广大儒家学士的治国主张。

"内修其本,而外不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淮南子》

从史料的记载中不难发现,西汉初期对统治者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是极高的,内在要做到修身,而外在则是言化于行。只有内外兼修的帝王才能够保持国家的昌盛,实现社会稳定,百姓安乐。

同时在治国理政方面还要做到"无为"。其实不论是道家提倡的"无为",还是西汉出现的"无为",并不是说真的不作为。只是遵循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和自然的定律之后在进行人为的改造。

而这也是西汉初期法律体系先进的表现,作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手段。它一改秦律的暴虐荒淫,在法家刚正无私的体系中加入了儒家兼收并蓄的人文情感和传统的伦理道德。形成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法律体系。

总的来说,西汉的繁荣是黄老之学的推动。经济的繁荣刺激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大解放,从而使得汉代的文化得以昌盛。虽然黄老之学之后逐渐融入草野,最终只是昙花一现,其开放的思想内涵却深入人心。因此不论是"尊行黄老"还是"兼济百家"都是文化发展的产物。

6. 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封建秩序的恢复。

西汉建立之初,面临着社会混乱、经济凋敝和边境不宁三大社会问题。当时,一些异姓王割地称雄,对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

大量编户农民变成了脱离什伍控制的流亡者。“户口可得而数者,十载二三”。(《汉书·功臣表》)谷物缺乏,粮价昂贵,荥阳、关中一带,“斛米竟值万钱”。(《史记·平准书》)朝廷财政紧张,“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匈奴不断南下侵扰,威胁着西汉的安宁。为摆脱这种内忧外患的困境,寻求长治久安之策。刘邦首先让臣下对秦亡教训进行了总结。其中,士人陆贾写的秦朝以及前朝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的文章,得到刘邦的赏识。

陆贾根据黄老学说,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共写出12篇论文。他认为:“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论文中强调:“事逾繁,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因而他主张不可“极武”,不能“用刑太极”,而要“文、武并用”,即所谓“无为而治”。(《新语·无为》)

这12篇论文合为一书,刘邦赐名《新语》,作为汉初制定各项政策的理论依据。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集中兵力击溃项羽,不得不封韩信、彭越等人为王,以换取他们同心攻楚。刘邦先后封的异姓王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计七王。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反叛,击破被擒,刘邦另立卢绾为燕王。

这些异姓王占地甚广,握有重兵,严重破坏了西汉的统一稳定的局面。于是,刘邦在立国后不久,就开始了翦除异姓王的斗争。异姓王中势力最大的是楚王韩信。

公元前201年,刘邦佯称巡游云梦(洞庭湖一带)命诸侯于陈会合,乘韩信前往朝拜之机,将其擒归洛阳,削为淮阴侯。一年后,赵王张敖被废。又三年,斩韩信于长乐宫钟室,罪名是与赵相陈豨串通谋反。

不久,杀彭越,诛三族,以彭越醢(hǎi)遍赐诸王。英布疑祸及身,起兵反叛,兵败被杀。刘邦又除掉其他几个异姓王 ,只剩下了地少力弱的长沙王吴芮。与此同时,刘邦又认为秦之短命是因没有分封。遂大封同姓子弟为王。并“刑白马而盟”,立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除此之外,西汉王朝建立之后,刘邦认为过去的“约法三章”已不足以御奸,乃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六律》的基础上,废除了秦法中一些酷律,增加了《兴律》《户律》《厩律》三章,共为《九章》,称《九章律》。后叔孙通又补充《九章律》,作傍章18篇。又用叔孙通制朝仪,确立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上下尊卑。封建统治秩序逐步恢复。

恢复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是西汉初年的又一大举措。汉初,刘邦下令,招抚流亡,恢复故爵和田宅,使流亡归来的地主和自耕农重新获得丧失的爵位、田宅。并下令军队复员生产,为增加农业劳动力,刘邦下令解放因生活困难而卖身为奴的人,给予平民身份,鼓励其回乡生产。再一就是轻商抑商,稳定物价,安定社会秩序。刘邦规定,商贾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商贾不得拥有土地;商贾不得衣丝乘车。商贾纳税是一般平民的两倍等。这在当时都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7. 西汉建立初期的社会状况

西汉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

8. 西汉建立初的社会状况

从西汉灭亡到东汉,有三个历史性的关键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分别是西汉的汉武帝,一个篡位者王莽,以及东汉的建立者刘秀。

秦皇汉武,我们一直说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是位雄才大主,一生热衷于开阔领土,用诗圣杜甫兵车行中的话来说就是,武皇开边意未已。把偌大的一个富裕帝国打的最后民穷国衰了。

你想好不容易汉武帝的先辈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那个文景之治,有点西方自由贸易主义经济的治理模式。号称米烂成仓,钱串烂的散落一地。富裕的国库也助长了汉武帝的野心,终于对北方的匈奴,开始一转之前和亲的政策,进行大规模的讨伐。这一打就持续了接近半个多世纪,匈奴自然是打得满地找牙。

但是中原百姓的日子其实也并不很好过,国库的银子花钱如流水,根本负担不起这么庞大的开支,所以只能对于民间百姓收取更多高昂的税。如此一来,很多百姓就不得不逃离土地,因为税收主要是从土地上得来的。

还有一部分的人逃离不了的话,就把自家的田地转头给了地方豪门。大家想那个时候地方的贵族还是原来各个势力经营了几百年的地方势力。再加上前朝几十年的无人管理和约束,自然也就有一批人富裕起来了。再加上那个时候养门客的风气依旧如故,所以很多人去投靠地方豪门氏族。

那么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逃离的人口越来越多,去依附豪门的人也越来越多,朝廷对于地方豪族的势力越来越失去了控制力。根据史料的考据,到了汉武帝的末期,在天下的户口上面已经少了一半的农户,这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逃离税收。

这个时候地方的豪族通过和腐朽的官僚系统的勾结,势力开始逐渐的扩张。成为了一个恶性循环,地方上的官僚跟当地的豪族强强联手。而那个时候的西汉,对于官僚系统的治理,其实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手段。因为那个时候的官僚系统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只能处理小的诸侯国级别的官僚问题,对于这种大一统的帝国是没有办法很好的处理。

那个时候地方上的官僚最高的管理者是叫郡守,有点像咱们今天省一级干部。但是权力非常大,人事,税收,行政,军事等等基本上都是说了算。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管不着的土皇帝。

当这些地方官僚和地方豪族强强联手的时候,整个西汉帝国的社会结构开始慢慢地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秦始皇以来消灭了贵族势力,封建制度完全打散,本来百姓是无力对抗朝廷的,但是经过这些改变之后,地方的豪族有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当朝廷税收衰落,统治力无力进行强力镇压的时候,西汉社会就由之前散沙状的平民社会逐渐过渡成了豪族控制的割据社会。而随着恶性循环的不断加深加强,朝廷衰落,豪族崛起,此消彼长之后,地方豪族就肆无忌惮。

这个时候就有一位彬彬有礼,志向高远的野心人,终于不负所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夺取了朝政大权。他就是篡位者王莽。他面对于西汉这个社会结构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改革。网上一直有人说他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当然这只是一个梗。如果是真的穿越回去的话,他就应该实行咱们这种制度。然而他并没有。

他做了什么事呢?他作为一个纯粹的儒家思想的虔诚崇拜者。一切复古,一切按周礼来,一心想回到周公之礼的那个时代。进行土地国有化,民间不允许买卖,奴婢不允许有,盐铁,锻造货币等全部收归国有。

虽然他努力想恢复帝国的统治力,但是在当时是万万做不到的,因为地方豪族们不答应。因为你的资源没有地方豪族的强大,以卵击石的效果可想而知。没有强大的军队做保证,你是没有办法干掉豪族的武装。而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税收稳定的财政来养着,这在当时朝廷收不到税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

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吧,我登场。豪族们不出意料的奋起反抗。很快就推翻了王莽的政权,作为后起之秀的领袖,刘秀走向了历史的舞台,建立了东汉政权。刘秀就比较务实,他知道对于豪族势力来说,只能采取安抚。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已不允许再去消灭这些豪族了,这一点不像西汉刚立国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刘邦可以去逐渐消灭这些功勋,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跟着起家的都是平民百姓,本身没有什么根基。

而刘秀那个时代他怎么起来的,就是因为这些地方豪族支持他的。既然可以支持他,自然也有能力去把他推翻。所以刘秀干脆亲近他们的势力,东迁洛阳。史称呼东汉,这也注定了,将来灭亡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些地方割据实力。

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政策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底层变化,中央财政的匮乏和统治力的萎缩导致了帝国的统治力下降,直接无法控制地方势力。在经过王莽篡权之后,地方豪族势力终于干掉了王莽篡位者,建立了东汉,也就此形成了豪族和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

这个局面在诸葛丞相出师表中有一句最精辟的概括就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颓废也。

这便是西汉灭亡到东汉建立的真实经历。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