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典故(陶潜的典故)

1. 陶令典故

1. 陶令典故

陶朱公传说源于山东定陶,广为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及世界华商中,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陶朱公,本名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城三户(今河南省南阳淅川县)人,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营思想家。相传,范蠡弃官离越后,经齐国西行至陶(今山东省定陶县),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遂定居于陶,开创伟业。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2. 陶潜的典故

2. 陶潜的典故

记载陶渊明生平的著作是唐代李延寿写的《陶潜传》。

《陶潜传》即记载陶渊明生平事迹的传记。《晋书》和《宋书》均有《陶潜传》,都对陶潜的生平、主要活动和文学作品进行了介绍,内容略有不同,以李延寿的为佳。

附原文:《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其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来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详求厥义,其来夐矣。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3. 陶令指的是谁

正确写法是陶令不知何处去。出自当代文学家毛泽东的古诗作品《七律·登庐山》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注释】  

①陶令:陶渊明。曾作彭泽令八十八天  

②桃花源: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一渔人溯着溪流而上,发现尽头处是一片桃林,将一群秦朝避难者的后代,与尘世隔绝;他们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无优无虑的隐居生活【翻译】  云飘江河之上黄鹤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昔日的陶潜也不知去到哪儿了,桃花源里是否可以躬耕劳动。【鉴赏】  最后两行使诗歌出现了深刻的寓意。诗人在这里妙用了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桃花源”已附添了许多象征意义,但它最主要的象征意义是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这种子虚乌有的社会只有告慰心灵,而在人世间却永远无法见到。  毛主席在这里表面虽是用陶渊明之典说出一句问句,桃花源里到底可不可以耕耘劳作?但实际上是为广大读者留下一个深思的空间。毛主席是不赞成躲入所谓怡然自乐的桃花园躬耕劳作的。但诗人毛泽东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一点,而是以一句设问句收了尾,留下诗之余响令读者沉思。读者自会明白诗人的本意。

4. 陶渊明 陶令

因为陶渊明做过彭泽(今属江西九江)县令因此也叫陶彭泽。

陶渊明就是陶潜,渊明是他的字。因为短时间做过彭泽(今属江西九江)县令,所以又称陶彭泽。彭泽县令依法享有三顷公田,陶渊明竟然吩咐全部种上酿酒用的高粱,声称只要能常醉于酒,就心满意足。后来只是由于太太的强烈抗议,才同意拨出五十亩改种粳稻。

5. 陶令是什么意思?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深处黑暗的社会,为自己勾勒出的理想中的所在,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是他的一种社会理想。

桃花源中,没有战乱只有和平;人们生活安闲舒适,没有各种纠纷;远离尘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人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这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只能是梦想。

回答完毕。

6. 陶侃 典故

提起陶侃,大家的印象大都是:他是陶渊明的曾祖父。千百年后,人们更多记住的是那位名满天下、流芳千古的诗人陶渊明,但其实,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羡慕自己这位曾是东晋开国元勋、有着赫赫战功的先祖,因为他的励志人生,他的逆袭故事,真是又曲折又精彩。

01

在两晋那样一个高帅富垄断一切的华丽时代,陶侃无疑是一个很苦逼的草根。

陶侃的父亲曾经当过扬武将军,可惜,在陶侃还很小的时候便抛弃了这个烦恼的人间,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陶侃的爷爷,倒是有的,然而,历史没有给他留下名字的机会。陈寅恪先生经过严谨考证,得出了陶侃的先祖就是他的曾孙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的打渔的“武陵人”的结论。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陶侃不得不戴上了一顶“贫一代”的帽子。

蝼蚁尚且贪生,一个人不管多么贫穷,总是要生活的。陶侃怎么生活呢?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为了维持生活,陶侃不得不到县衙里去当差。

有一次,当地的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陶侃和他母亲都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或许能够改变全家贫寒命运的机会。那就巴结吧,请人家吃一顿大餐。可是,别说大餐了,就是一顿像样的饭,家里都无力筹措。怎么办?陶侃的母亲拿起剪刀,狠狠地剪掉了自己的一段头发,去换钱买了一些酒菜。陶侃砍掉了家中房屋的几根梁柱,作为柴火。就这样,终于筹备了一顿精美的酒菜,让范逵吃得很过瘾。可吃了也就吃了,范逵第二天就要走。

陶侃一看饭吃了,事没说不行啊。不信上山擒虎易,果然开口求人难。作为一个大龄有志青年,陶侃还真不好开口求人,就闷着头送范逵,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范逵终于过意不去了,就主动问陶侃:“难道你想到郡里当官吗?”陶侃脸一红,支支吾吾地回答说:“是的,可惜,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啊!”毕竟吃人家的嘴软,范逵就说了:“放心吧,我来做一条小船,渡你过去。”说完,范逵头也不回地走了。

幸好,范逵不是那种吃完喝完拍屁股走人的主,他回到郡里后,还真在庐江太守张夔面前为陶侃美言了几句。张夔就弄了个县令给陶侃当。家徒四壁的陶侃终于抱着张夔的粗腿步入仕途了,从此,陶侃对张夔那真是比对他亲爹还要恭敬。有一次,张夔的夫人病了,需要到百里之外去请名医。当时,正大雪纷飞,同僚们都说自己有风湿病,怕冷,不能去。可陶侃去了,他顶着鹅毛大雪请来名医给师母治病。陶侃这是何苦呢?没有办法,谁让他不是贵族呢?谁让他不是贵族还想往上爬呢?

鉴于陶侃出类拔萃的表现,张夔给了他一个身份,孝廉。有这个身份,陶侃就可以去京城转转,以巴结更大的官,图谋人生的可持续发展了。

大约在公元296年,陶侃来到了京城洛阳。可洛阳是个什么地方呢?那是达官贵人的乐园。那些雍容华贵的世家大族们哪里看得起陶侃这样一个“溪狗”。虽然有了一个孝廉的身份,但是陶侃还是没有门路。他听说司空张华很爱惜人才,当年陆机陆云兄弟就是受到了张华的厚爱和引荐,然后才到朝中做官的。陶侃想,我也是南方人,既然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呢?然而,陶侃忘了,人家陆机陆云是世族公子,他是寒门子弟。他就去拜见张华,可张华根本不理他。几次三番之后,张华才让他当上了郎中,可郎中还是候补官员。然后陶侃又去拜见同样的“北漂族”孙秀,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孙秀就任命陶侃为府第舍人。

纵然当上了官,陶侃仍然无法改变寒门的身份,他仍然被鄙视着。有一次,他跟一个叫杨晫的一起坐车去拜见吴中大儒顾荣,路上碰到了吏部郎温雅。温雅就莫名惊诧地问杨晫说“你怎么能和小人同车呢?”在这些权贵们眼里,陶侃无论戴着什么样的顶戴,他就是一个小人。

02

就这样在洛阳漂了四五年,陶侃还是被大家瞧不起,还是没有实现所谓的人生理想,还是一个草根。这已经是公元300年,陶侃四十二岁,苍颜白发一老翁了。人生不能再这样蹉跎下去了。陶侃决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回南方吧,北方不属于他。

回到南方后,陶侃很快结识了一个叫刘弘的。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大贵人。那刘弘是一个军人,时任荆州刺史。陶侃跟着他,就不得不披上战袍,上阵杀敌了。公元303年,陶侃奉命去讨伐一个叫张昌的叛贼。在这个过程中,陶侃的军事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平定张昌后,陶侃被封为江夏太守。从此,陶侃开始了马不停蹄的东征西讨。

随后,刘弘派遣陶侃屯兵夏口,讨伐另一个更大的叛贼陈敏。陶侃刚要出发,有人却在刘弘面前打他的小报告,说:“陶侃这家伙和陈敏可是老乡,又同一年参加工作,他这一去,若生二心,恐怕荆州将来就危险了。”刘弘摇了摇头说:“陶侃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他应当不会这样。”

领导虽然这么说,可陶侃却不能不有所表示。他将自己的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送到刘弘那里充当人质。虽说最终刘弘还是把二人送还了陶侃以示对他的信任,但这个过程却不可或缺。在这个过程中,陶侃很难。他拼了命地上前线杀敌,却不得不提防有人在后方给他造小鞋穿。

公元四世纪注定是一个战乱不休的时代。在刚开始的那几年,中原的政局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先是白痴的晋惠帝被搞死了,然后想有一番作为的晋怀帝被匈奴人刘聪俘虏了。西晋完蛋了。琅琊王司马睿很快在建康称帝,东晋开始了。

东晋是开始了,可太多的人不买司马睿的账。时任江州刺史的华轶就是一个刺头。在他眼里,司马睿算老几啊!司马睿决定收拾华轶,派了几路人马,其中陶侃也是其中一路。

让陶侃去打华轶,这不行啊!那华轶可对陶侃有恩,二人交情匪浅,陶侃的侄子还在华轶手下当差呢。可是皇命难为,忠义难以两全,陶侃毅然决然向华轶举起了刺刀。华轶被搞死后,陶侃加官进爵,当上了武昌太守。可是大家却更加鄙视他,踩着恩人的头颅往上爬,真无耻!可是,陶侃又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暗暗地生闷气。

公元311年,另一个刺头杜弢跳了出来,也要挑战司马睿了。能打的陶侃再次冲锋上阵。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把杜弢给搞下去了。陶侃也梦寐以求地当上了荆州刺史。一个寒门子弟能走到这一步,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极致了。

03

乐极容易生悲,甜中往往生苦。陶侃的梦是圆了,但很快又要碎掉。因为荆州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它扼守在长江中下游,直接控制着东晋的首都建康。这么一个重要的位置能让陶侃霸占着吗?作为东晋一号权臣王敦决不允许,更何况又有小人煽风点火。

这个小人叫钱凤。他对王敦说,陶侃的功劳太大了,人气暴涨,恐怕将来不太听话。王敦就叫陶侃来开会,想趁机让他消失。可陶侃来了以后,王敦又有些犹豫,有所顾忌,不好下手,最后在扣留了陶侃许多天后,将他一脚踢到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广州去当刺史。

你看看,虽然摆脱了贫困,虽然杀出了功名,可陶侃还是被整得很惨,差一点连命都丢了。

公元315年,陶侃已经57岁了,年近六旬。广州这个地方,人少,草多,事少,人闲。可陶侃没有闲着,干什么呢?搬砖。陶侃每天早上将一百块砖从屋里搬到屋外,晚上再将那一百块砖从屋外搬到屋里,很有点行为主义。

陶侃搬砖

大家都问他,没事吧?陶侃说,有事,我正要驰骋中原,大展宏图,怕的是一闲下来,整个人就垮了。陶侃还说,大禹是个圣人,尚且珍惜一寸的光阴,我们作为凡人,应该一分的光阴都不放过才是啊!

话说的挺大,其实,陶侃就是闲得无聊、闲得发慌,要给自己找点事做。

这砖头一搬,就是十年。陶侃从五十七岁搬到了六十七岁。人生七十古来稀,陶侃该给自己准备坟地了。可陶侃这个倔老头,认为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还要说那个差一点搞死陶侃的王敦,他后来越来越嚣张,能量膨胀,竟然举兵造反,攻下了东晋的首都建康,活活气死了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接班后,王敦再一次举兵造反,杀向朝廷。这个时候,晋明帝想起了能征惯战的陶侃,便让他配合兄弟部队讨伐王敦。在陶侃等人的努力下,王敦兵败,晋明帝胜利了。陶侃终于又当上了荆州刺史,同时掌控着荆州、雍州、益州、梁州的军权,身兼数职,他成了一名真正的封疆大吏,东晋政权的中流砥柱。

正当陶侃风光无限之际,晋明帝死了。临终前,晋明帝叫来好几个人托孤,有他们司马家的王爷,有王导,有庾亮,有郗鉴,可就是没有陶侃。这是为什么呢?看看这几个人,哪一个不是世家大族出身,而陶侃再能打,也是个寒族。晋明帝也看不起寒族。

陶侃再一次被狠狠地打击了。朝廷需要的时候,就用他,不需要的时候,就踹他。卖命的时候,有他;发奖品的时候,没他。莫非,陶侃真要悲催到底吗?这太匪夷所思了。以至于陶侃怀疑晋明帝肯定将他列入托孤大臣名单中,是又被人给删除了。

这个人只有可能是庾亮,小皇帝的大舅舅。由于晋成帝太小,庾亮就主动代替他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又是世族、又是外戚的庾亮向来视陶侃之流为草莽,陶侃“溪狗”的外号就是他赠送的。

虽然大权在握,可庾亮非常没有安全感。他觉得诸如陶侃、苏峻等统兵在外的强人都有可能向朝廷叫板。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庾亮一方面加高加固首都的城墙,提高防御能力,一方面下诏让苏峻入朝。苏峻当然不傻。他想,让我入朝,分明就是想做掉我,我才不去呢。苏峻还说了句相当流氓的话:“我宁可站在山头望监狱,也不愿意蹲在监狱里望山头。”然后便像当年的王敦一样举兵杀向首都,并很快攻入皇宫。庾亮等人不得不狼狈逃跑。

跑到哪里才安全呢?当时天下能够和苏峻抗衡的只有陶侃了。于是,庾亮来到寻阳,投靠陶侃。

陶侃一见庾亮,就揶揄地说,当初你修筑石头城防备老夫,今天却来投奔老夫吗?部将都劝陶侃杀掉庾亮,可陶侃没有。他是草根,但不能仇富。庾亮可是皇帝的大舅舅,杀掉他不就是造反吗?别人对他不仁,他却不能对别人不义。陶侃将所有的委屈强咽进了肚子里,和庾亮一起铲除了苏峻,再造东晋。

这下朝廷终于拿陶侃当回事了,封他为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可陶侃坚决不接受,他明白,凡是接受这种封赏的,往往都是世人心目中理想的大奸臣。饶是如此,手握东晋八个州军权兼任荆州、江州两州刺史的他,还是被认定为有野心。陶侃百口莫辩,他总不能把自己的心剖出来给大家看吧。

一年多后,陶侃终于走完了他颠沛的一生。享年七十六岁。

7. 出自陶侃的典故

翻译: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

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

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

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然后鞭打他。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耕,家给人足。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陶侃尝出游》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帝后死称“崩”,王公死称“薨”。

天子近出称“还宫”,远出称“还京”,列国诸侯远出称“还某郡”。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8. 陶朱公典故

陶朱公传说是源于山东定陶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陶朱公传说主要是关于陶朱公居陶十九年间理财、散财的民间传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陶朱公本名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吴越战争结束之后,范蠡弃官离越,经齐国西行至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认为此地“天下之中,诸侯四通”,遂定居于陶开创伟业,定陶之名由此而来。

2008年6月,山东省定陶县申报的陶朱公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I-42。

9. 为什么叫陶令

因为之前有个师傅是姓王,要把陶阳占为己有。

10. 陶令醉能诗典故

排骨入馔,由来已久。起初它只是寻常人家的一般菜肴,随着制作技艺的发展,北宋时已成为御宴佳肴,酒至四巡,所上的菜肴即是排骨。当时宴请诸国使者的国宴,酒至三巡,所上之菜,亦为排骨。明代《宋氏养生部》曾将排骨列入菜谱:“用胁肋骨肉相间者,斧为脔,水烹,加酒、盐、花椒、葱、腌顷之,投热油中煎熟。”此菜在明代风行江南,称为“油煎猪”。及至清代,排骨的制作更为精致。袁枚的《随园食单·排骨》记载:“取肋条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当中直骨,以葱代之,炙用醋酱,频频刷上,不可太枯。”清代乾嘉以后,地方名厨又不断予以改进,使得排骨的制作方法日臻完美。

“醉排骨”是福建的一道特色名菜。其制法以热炸与凉醉相结合而见殊,质地香酥且松软,酸甜适口,味道尤为醇美浓郁,系佐酒佳肴。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