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鉴定(元青花瓷器鉴定特点)

1. 元青花瓷器鉴定

1. 元青花瓷器鉴定

元代青花瓷上的铁锈斑不能擦掉

因为除去就没有价值了,铁锈斑是由于釉层里面的铁聚集产生的,是深入釉里的。元青花釉下以及一些明清瓷器的露胎上,也会出现铁锈斑,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根本不需要除去。这也是鉴定瓷器的辅助方法之一。

2. 元青花瓷器鉴定特点

2. 元青花瓷器鉴定特点

元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具有胎骨厚重,形制巨大的特点。常见的器形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这种造型继承了唐宋(公元7~14世纪)以来的传统风格。由于当时的旋削技术较差,器身上常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也多有旋纹。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在淘洗技术上不如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细致,在砂底上可以看出有砂眼、刷痕等污迹,底足和缩釉处常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元代青花瓷器的釉层一般比明清时期略厚,白釉地子的闪青程度也较明清为重,可能是当时施釉较厚和釉料中含铁量较多的缘故。

  在制作工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足部上下多有竹节状凸起的弦纹,器身与器足的接合部位,多采用胎接方式。在装饰上,元青花一般多装饰莲瓣纹,器物肩部绘有垂云纹,中间主题部分填以各种花卉,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这种繁密饰纹的手法,不仅表现在青花瓷器上,也表现在元代织锦和石雕工艺上,成为当时的独特风格。

3. 元青花瓷器鉴定敲打响声

方法/步骤

胎骨。随着粉碎、淘洗、烧结技术的不断提高,胎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早期的胎土没有粉碎,淘洗也不干净,烧成温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杂质多,疏松、吸水率高,强度差。商至东汉中期制陶业开始第一次飞跃,原始瓷出现,烧成温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强度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东汉晚期至南北朝瓷器发明,烧成温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镇开始普遍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变形。我们在鉴别陶瓷器时要善于根据通顺骨的烧结度来判断年代。同时,也要注意到各个地方就地取土为胎和偏远地区杂窑工艺技术滞后的现象。

器型。人类发明陶器至今,各类器型根据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的需要和社会群体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如果能对各个朝代的各种器型变化都了如指掌,在鉴定的时候就能稳操胜券。例如:瓶从商、周、秦汉比较单一的器型发展到现在梅瓶、盘口瓶、冲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壶春瓶、柳叶瓶、凤尾瓶、转心瓶等。每一种瓶型都有一个首先创烧的朝代,各个时期的瓶身、瓶嘴、肢线等都会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明显的,有些变化是细微的。谙熟这些演变的规律,就能比较准确鉴别瓶类的真伪和准确断定它的年代。

釉色。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汉的单色釉发明以来,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种,每种颜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龄。应该熟悉每种釉色的发明产生朝代 ,重点掌握划时代的几种釉色,如低温铜釉绿、铜红、钴蓝、高温青釉、绿釉、霁蓝、霁红、黄釉、黑釉、褐釉、茶叶末釉等等,并要熟悉各种釉的演变发展。

色彩。 自原始陶器出现彩绘,隋、唐 、五代的褐、黑、红、绿的釉下彩绘瓷出现,宋、辽、金的釉上红绿彩绘烧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现和釉里红的烧制成功,明代的青花五彩、斗彩,清康熙的釉上蓝彩研制成功,陶瓷器的色彩发展到今天已是丰富多彩。鉴别色彩要用发展的眼光,一个色彩的出现,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臻于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红一出世是红紫中闪黑,颜色并不悦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红是紫红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红才显得鲜嫩夺目。如此,一件鲜嫰夺目的釉里红瓷器,就不应该判定为元代的产品。

装饰。陶器的出现,使原始人从审美的需要出发就开始了在陶器上进行彩绘装饰,后来又在陶器上进行印花、刻花、画花等装饰。装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艺术水平。同样每种装饰也有它的发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装饰主要是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纹饰方面主要是花卉、动物、婴戏。釉上、釉下的彩绘只有黑、褐、红、绿等几个颜色。元青花一出现,印花、画花、刻花、贴花、镂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纹饰彩绘才有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熟悉每一种装饰艺术的产生年代。

工艺。工艺是随着人文科学的进步不断发展的,每次工艺的进步和变革都得益于科学的进步和工具的改进。而陶瓷器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变革也有它的发明期和普及期。由于历史上制造陶瓷的工艺技术是由落后到先进,制假者很容易采用落后的工具和工艺,生产出貌似古朴的仿品。要认真观察,仔细推敲,寻找出仿古工艺中的蛛丝马迹。

光泽。辨别瓷器的新旧最重要的是光泽,新瓷光泽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胎、釉、装饰、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条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气十足,那么一票否决: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远的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泽柔和,温润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远的,有一种习惯上叫“蛤蜊光”的彩晕。由于光泽在陶瓷鉴别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会用尽心机,将釉面做旧,一般采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水煮,用兽皮打磨,甚至埋在土里,隔一段时间再挖出来。但是人为除去“火光”的陶瓷器光泽是不自然的,细心观察是能识别的。凡属陶瓷器光泽不自然的,都应该有防伪之心,不可轻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兆泽柔和温润的程度也不同。这个程度陶瓷鉴赏者心中有数,每个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鉴别断代的准确性取决于他本人对陶瓷理论的学习和过手过目的陶瓷器数量。

声音。提倡鉴别陶瓷要“眼、手、耳”并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听其声。这对检测陶瓷裂痕伤残是有效的。但听其声而知陶瓷器新旧是比较困难的。有关听声,古今书籍有很多记载,如“声如馨”、“声音清越”、“声音悠扬”“声如击木”等等。我认为这些描述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把握的,听声是一种感觉。要养成一个习惯,对每一件过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击,细辨其声,久而久之就能听出感觉来。

4. 元青花瓷器鉴定要领

元釉里红及青花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品系,至今能上手真品的人也是少数! 您所说的描金类更是少见!若要鉴定还是先从瓷器的形制胎釉入手如都对再考虑描金!

5. 元青花瓷器鉴定的十五个方法

你问的实际上是如何鉴别元青花,三个最重要特点,元青花的枝叶彩绘粗旷有力,纹饰布满瓷器表面;元青花的青料都是苏料,青而发紫;在一个元青花有铁锈斑和吃胎。

玉壶春瓶器型始于宋代,宋元时期较圆,明清比较秀气,这是几条重要鉴定要点。谢谢

6. 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

一、 看造型

元青花大器造型的风格是型大,胎厚,体重。元青花的造型多式式样,器型有:瓶罐、盘、壶、炉、碗、洗,高足杯,胎形水注,执壶匜、花觚等等。内销瓷雄伟,俊美的外型,厚重但不显笨重的造型,有着蒙古国的风俗习惯,爱好,审美,情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元代瓷器的风格特点,有着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器物的造型,比例适当,工艺精细,外观外精内粗,有一种古拙之美。其器型丰富,每种器型亦有大小多样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中东西亚人的生活习惯,元青花只要是对外贸易所以大器比效多,绘画、纹饰都是中西文化相结合,它为中国贸易,丝绸之路作出了辉煌的贡献。

二、看釉面

元青花有两种釉面。青白釉(含玻璃釉)与卵白釉,釉面有泛青色也有泛白色。釉水晶莹、润泽、亮丽,程现透明的玻璃质釉,95%以上至正型元青花都有爆釉。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虹光,也有黄色的化妆土,凡元青花都上一层护胎釉(含化妆土)。透光看有鱼皮纹,还有沙滩样纹饰等等。这些都是鉴别元青花的重要特征。

三、 看纹饰

元青花的基本装饰有四种,一胎装饰;二印花;三贴花;四雕刻花。青花特点画面满。层次多,纹饰多达10层,元青花的绘画题材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等。元代纹饰与明清二代不同,画工精细,层次繁密,瓶,盘之类大器通常满画,而且无论是龙凤纹,花鸟纹,瓜果纹,还是人物纹都有自己划时代的特征。外销瓷中外结合有中国的传统纹饰,也有外国的文化内涵,画工精细,笔法流畅,整个画面一气呵成。内销民用品画工有精有细,以龙凤,花草,瓜果,人物纹为主,笔法同样流畅,用笔顿捺明显有力,精描与片涂相结合。从侧面看去,笔触下铁斑分布合理,没有人工所为之痕迹。

四、 看青花料

目前我们看到的元代青花瓷,有浓艳,翠兰,兰灰,兰黑多种呈色,实际上是青花用料不同。呈色浓艳为进口“苏麻离青”钴料,该料为高铁低锰型,在正常烧造温度下(1350度)色呈翠兰,迎光看去非常艳丽,在笔触点和色浓处有铁锈斑下凹,伴有锡光渗出。此料绝大多数用于外销瓷上,也许当时就是来料加工,在国内民用小件器上很少应用。藏品征集一伍三〇三七二二一九一。

呈色兰灰的是国产料,为低铁高锰钴料,颜色比较浅淡,兰中泛灰,少有铁锈斑。呈色兰黑的是混合钴料,其特征介于两者之间,也有锈斑和锡光渗出。实际上铁锈斑,锡光的泛出与钴料的溶水厚薄有关,料厚的特征明显,料薄的呈色同样青翠,但不浓艳,少有锈斑,锡光,为此铁锈斑的生成有点状的,也有片状的,与进口料溶解料水厚薄有一定关系。进口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晕散现象,有多有少,晕散自然,且有水墨画感觉,边线上呈毛茸茸的感觉,青料呈色浓淡感觉。

五:看胎质

凡是元青花素胎都是上一层护胎釉(化妆土)这是上一朝流下的遗风,元青花的胎是用瓷石加高岭土(麻仑土)制成胎土细腻洁白,厚重,坚硬,但有些砂眼,没有明清官窑细密。元青花的胎土有二元配方,或者是三元配方,这说明元青花的胎土并不是非常一致的,表现在每一件器物之上差别是比较明显的,越是高档产品,胎土越是淘练精细,有的元代器物胎质可以达到我们所说“糯米胎”的样子,观察胎质的总体感觉是,坚硬、匀称、有分部均匀的褊狭气孔,气孔和气孔之间有均匀的凹凸面。

7. 元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特征:流淌状铁斑、晕散铁斑自然无规律可寻;苏麻离青研磨不精细的地方出现炸花、胎釉下陷胎骨内陷!青花的深沉感、下沉感可以感受的到。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