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拱北石观日最佳地点
普西山山顶上的宗西塔是湄公河边观日出最佳地点。
2. 拱北石日出图片
鱼脑石,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和小黄鱼的头骨中的耳石。
鱼脑石呈不规则的碎粒。完整者长卵状三棱形,中间较宽,一端钝圆,另一端尖,有1条斜凹沟。一面平滑,两端微翘成船形,上面中部凸起,不平坦。全体瓷白色。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淡稍涩。煅鱼脑石形如鱼脑石,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质松脆。气略焦臭,味微咸。
3. 拱北石日出
说起“平凉”这个名称的来历,或许很多人知道,这与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灭前凉有关。相比平凉七县区的名字,平凉这个名字好像名不符实,听起来与这块土地的地理、人文、风俗、性格特色毫无瓜葛。也正因为如此,“平凉”二字并不符合汉字的一般组词规律,即“平”和“凉”连起来之后,我们无法从字面上去理解其背后的寓意。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平凉地名的诞生,不仅与一场争夺政权的战争有关,还和一个天水人与一个平凉人的较量有关。回溯历史,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公元三世纪与四世纪上半页,前后一百多年间,是平凉“最灿烂”或最有看头的一个历史时期,先后涌现出了十位帝王,而且作为一国的国都,被载入史册。
平凉地名诞生于1600年前
据史学家考证,平凉作为地名出现,距今已有1600多年。至于到底是哪一年出现的,史学界尚有争论,一说为公元358年,一说为公元376年,前后相差18年。但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那就是平凉这一地名的诞生,与前秦灭前凉有着直接关系。
所谓五胡十六国,也叫“五胡乱华”或东晋十六国,就是南北朝之前,三国之后西晋灭亡,东晋南迁,一段诸侯割据的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dī)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加上平凉籍汉族张氏在河西建立的政权,先后涌现出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十六国。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上远不止十六国。
有不熟悉平凉历史的人会认为,“平凉”二字作为地名,有些直白且缺乏韵味,寓意也不明确。到底是说平凉很平,还是说平凉很凉呢?其实,地名的起源与社会发展、时代更替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当时的重大事件及人们的价值取向、观念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地名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
史载,十六国时期,天水秦安氐族人、前秦君主符坚,为了平定建立于河西的前凉政权,设置了平凉郡,意为“平定凉国”。这个凉国的君主神宗张天锡,原是平凉人、凉太祖张轨的曾孙。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巧合,一个平凉人主政的王朝的覆灭,却成为了“平凉”正式登台演出的开端。后来,北周设立平凉县,金朝设立平凉府。唐宋时期,平凉曾一度更名“渭州”。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第二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就发生在渭州,即今天的平凉。
渭州,州名,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置,原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境)。安史之乱后,青藏高原上由古代藏族建立的吐蕃政权乘虚而入。唐蕃战争使唐朝国力大损,平凉作为大唐门户,成了双方拉锯战的边防和战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凉会盟”发生地。由于吐蕃的长期占领,许多吐蕃人在境内定居,至今保留的地名“麻武”、“策底”就是古吐蕃语地名。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以原州之平凉置行渭州,广明元年(880年)又为吐蕃所破。中和四年(884年)又置,治平凉。”北宋时,辖境相当今平凉、华亭、崇信及宁夏泾源县地。直至1131年都称渭州,历时321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九年,渭州归金,改为平凉府,平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大家又要问了,平凉这一地名的起源,与平凉出过帝王有什么关系,平凉历史上真出过十位帝王,他们是平凉人,还是在平凉建国称帝?
十位帝王有九位是平凉人
说起前凉国,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建都在武威的一个汉族割据政权,曾经一度雄踞西北,剑指漠北。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前凉国的历代帝王河西张氏,老家却是平凉人。
张轨(255年-314年),字士彦,安定乌氏(今平凉)人。虽然他死后被其曾孙追谥为武王,庙号太祖。但他在世时,只是晋朝任命的一个凉州牧,没有称王称帝。然而,正是在他的运筹经略之下,奠定了前凉政权的基础。
史载,公元301年,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313年封西平公,课农桑、立学校,多所建树。又铸五铢钱,全境通行。314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shí)袭位。西晋灭亡后,仍然拒守凉州,使用司马邺(晋愍帝)的建兴年号,成为割据政权。320年,张轨次子张茂改元永元,前凉遂彻底成为独立政权。345年,其孙子张骏称凉王,定都姑臧城(今武威凉州区),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区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
张轨执政时虽接受东晋封号,但偏安南方的晋王朝已无能力北顾,实际上是一个割据政权。他和儿子率领部下打退了刘曜、石虎的进攻,又西越流沙,攻打龟兹(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今新疆库车一带),西域诸国先后归附。然后击败了伊吾(今新疆哈密一带)戊己校尉赵贞,在其地设立高昌郡(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基本上控制了西域部分土地和人口。张骏、张重华父子在位时期,前凉繁荣昌盛。353年张重华病死,宗室内乱不止,国势大衰。
前凉国极盛之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西部以及新疆大部及内蒙、青海一带广大区域。史载“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疆域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是十六国时期由汉族建立的北方大国。张天锡时已失去甘肃南部。376年,前秦天王苻坚攻凉,张天锡投降,前凉国灭亡。从前凉太祖张轨主政凉州,到最后一个皇帝神宗张天锡投降前秦亡国,这个北方王朝共历五世九主,立国七十六年。
对张氏执政前凉帝国的评价,史学界一致认为,前凉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惟一的汉族政权,在中华文明史及西域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前凉经略西域史是中国西北边疆史的一部分,它为西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乃之民族大融合,作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
幸运的是,张天锡归降苻坚后,并没有像其他帝王那样人头落地,秦安人苻坚没有杀掉这位平凉“邻居”,而是封他为归义候。于是,张天锡仓皇回到了故乡,在泾川过起了隐居生活,20年后得以善终。1976年,泾川玉都镇太阳墩村出土的华盖鎏金铜佛和“归义侯”印,据考证正是张天锡后人埋藏的传家之宝。它的出土,揭开了尘封千年的平凉籍皇室家族的神秘面纱。
匈奴人赫连定在平凉称帝
就在前凉末代帝王张天锡谢幕退场52年后,平凉又迎来了一位高鼻深目的新帝王,而且就定都在平凉。于是,平凉作为“国都”,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载入史册。
在平凉称帝的这个人名叫赫连定(?-432年),小字直獖(fén),匈奴铁弗部人,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昌之弟,十六国时期夏国皇帝。赫连家族原本姓刘,其父刘卫辰曾被前秦皇帝苻坚任为西单于,统领河西众部落。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立为王,国号大夏,年号龙升,改姓赫连氏,意为“帝室徽赫,上与天连”,并设置百官,定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红墩界乡白城子村)。夏国也是十六国时期最后出现的一个政权,从公元407年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算起,到431年北魏(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属国吐谷浑俘赫连定止,仅存在了二十五年。中国古代以“夏”为国号的政权颇多,因此史家称十六国时期的夏政权为赫连夏或胡夏。
赫连勃勃在夺取了长安之后,夏国疆土面积达到46.8万平方公里,南界秦岭,东戎蒲津,西收秦陇,北薄于河,国势达到全盛。由于赫连夏政权穷兵黩武,虽然据有了广袤的土地和人口、牲畜,但还是支撑不了连年的战争消耗。加之赫连勃勃晚年昏聩,听信谗言,废长立幼,导致兄弟间手足相残,先是大儿子太子赫连璝杀了二弟酒泉公赫连伦。紧接着,三弟太原公赫连昌又杀了哥哥赫连璝。赫连勃勃闻讯后悲愤不已,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封赫连昌为太子。这次太子之争连损夏国两根顶梁柱,使夏政权大伤元气,也为日后被北魏所灭埋下了伏笔。
这个小名叫“獖”(意为“阄割过的猪”)的夏国末代帝王,其父在位时,受封平原公,镇守长安。公元415年,赫连勃勃病逝,其子赫连昌继位,任其弟赫连定为大将军。426年,北魏大举攻夏,赫连昌派遣其弟赫连定与北魏军对峙于长安一带,北魏乘其空虚又西出征伐。次年六月,魏军攻下大夏都城统万,赫连昌奔逃到上邽(今天水)。428年,北魏大军围攻上邽,赫连昌被擒。赫连定急忙收集夏军残部数万人,一路奔走,逃奔到平凉,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胜光。
赫连定继位之后,以平凉都城为大本营,积蓄力量,出兵剿灭了盘踞在今兰州、榆中、临夏一带的西秦国,斩杀投降的西秦皇帝鲜卑人乞伏暮末。随后,又多次出兵攻打北魏,企图夺回龙兴之地统万城,但均以失败告终。此时的大夏国已局促于一隅,情势窘迫,不复当年。胜光二年(429年)十月,赫连定登上阴槃山(今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附近),眺望他的故国,哭着说:“要是先帝让我继承大业的话,怎会有今日的事情呢?假使老天给我时间,我就可以与诸位爱卿共创复兴大业。”话音刚落,突然窜出一群狐狸在旁边哀鸣,赫连定下令射杀它们,却一无所获。心中感到厌恶,说:“这也是大不吉利的征兆,天道啊天道,还能说什么呢!”
两年后,胜光四年(431年),赫连定在攻打另一个由匈奴人建立的政权北凉(今张掖、武威一带)途中,被吐谷浑所俘,次年,被解送北魏,处死,夏国宣告灭亡。从赫连定在平凉称帝,到被俘砍头,历时不足四年。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短命皇帝的存在,平凉才得以成为国都被载入史册,万古流传。
最后八卦一下,不知道今天的平凉张姓人之中,还有没有前凉皇室的后人?今天平凉长相高鼻深目的人,与胡夏赫连定皇帝有没有血缘?
4. 拱北石看日出好吗
泰山拱北石日观峰海拔为1534米。
5. 拱北石看日出位置
汕头看日出最佳的瑞士,汕头南澳岛青澳湾
6. 泰山拱北石看日出
游泰山的最佳时间为每年的3月到11月。游泰山要看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最佳旅游时间:游泰山,4月~11月为佳,观日出则以秋季为最佳。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黄河。冬天要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轻易放弃登山,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黄金周期间泰山人太多,不过泰山上的缆车和盘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确实做得很不错。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当黎明时分,游人站在岱顶举目远眺东方,一线晨曦由灰暗变成淡黄,又由淡黄变成橘红。而天空的云朵,红紫交辉,瞬息万变,漫天彩霞与地平线上的茫茫云海融为一体,犹如巨幅油画从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轮掀开了云幕,撩开了霞帐,披着五彩霓裳,象一个飘荡的宫灯,冉冉升起在天际,须臾间,金光四射,群峰尽染,好一派壮观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7. 拱北石和日观峰
泰山日观峰海拔为1534米。
泰山日观峰,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游览名胜之一。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观日出而闻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拱北石又名观海石。石长 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30度。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场面。李兴祖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以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
一、名字由来
1、日观峰位于玉皇顶东南,古称介丘岩,因可观日出而名。相传在峰巅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称秦观峰、越观峰。峰西侧为唐宋封禅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设坛祭天。《岱史》载,明洪武初,居民于山中得玉匣,内有玉简16片,刻宋真宗祀泰山后土之文。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峰侧被雨水冲出玉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有人于峰侧凿石,得玉匣2个,闭封玉检金绳,有宋真宗登封玉册,共17简,尺寸与《封禅仪》所载相同,巡抚阿里衮将其献于朝廷。
2、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拱北石又名观海石。石长6.5米,北西8度,与地面夹角30度。登临其上可尽赏旭日东升场面。李兴祖诗: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以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
二、历史记载
1、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日观峰下曾因大雨而冲出玉简;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石匠在日观峰侧凿石时,得到两个玉匣,各缄以检金绳,其一是宋真宗登封玉册。日观峰东北面有条似圆又扁的巨石长长地横出,斜刺青天,显示了巍巍泰山的坚强力度与阳刚之气。
2、观峰石刻遍布,如“俯察万类”、“目尽长空”等。峰东侧有观日长廊,全长30余米。亭廊相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峰北有巨石长长横出,斜刺青天,俗称探海石。登石可朝观日出,暮赏彩云。此石今已成为泰山的重要标志。
8. 日观峰和拱北石哪个看日出好
这个你要看是什么油,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等等,各有侧重,天津日石整体价格便宜于壳牌,质量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卖了蛮多天津日石的油。
9. 瞻鲁台和拱北石哪个看日出好
鲁氏石莲更好养,鲁氏石莲的耐旱性能比较强,即便是处在生长旺季需水量也比较少,发现土壤干燥之后再浇灌就行。通常就是一周到十天之间给水一次。夏季高温的时候会休眠,要减少会亮。冬季更要控水,避免冻伤根系。
它非常喜欢太阳,管理期间除了夏季之外都要放在光线处,尽可能的多晒太阳才行,最好晒全天的太阳。夏季强光的时候必须遮挡,否则会晒伤。若是长期放在阴凉处,缺光会阻碍生长,长势变慢,且株型松散,观赏价值会大大降低。
10. 拱北石和玉皇顶哪个看日出好
应该确切的说是泰山上玉皇顶上的望日峰观赏日出最好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