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

1.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

1.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

致中和语出儒家典籍《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释义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达到。“致中和”,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不走极端,十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符合“中庸”的标准。

2.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

2.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

;中和:拼音:zhōng hé;解释: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此言不因个人情绪而左右正见),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出处: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扩展: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3.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理解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就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就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就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就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就是有所戒惧的。越就是隐蔽的地方越就是明显,越就是细微的地方越就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就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就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就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5.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

出自《中庸》,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原文释义:

极尽“中和”之道,天地便在各自位置,万物便开始生长繁育。

6.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出自

孔子语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标,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大家革除旧习,在于达成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语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所谓意念老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漂亮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么才能说心安理得,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肯定要谨慎。

  3、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

  财富能够修饰房屋,道德能够修饰身心,心胸宽广能够使身心舒坦,因此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老实。

  4、孔子语录: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没有些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些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语录:君子有诸已,以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他人行善。

  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和婆家和睦相处。"

  7、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成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孔子语录: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不愿意他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他人。

  9、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兴趣学习靠近智慧,努力行善靠近仁德,知道耻辱就靠近勇敢。

  10、孔子语录: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7.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学校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出自战国子思的《中庸》。节选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8. 致中和 天地位焉

这是一种务本思想。

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做人准则,都是效法天地运行的准则。先贤们经过他们的观察,得出一个结论,天地不会偏向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不动不摇、不偏不倚,万事万物却必须要去效法天地,才能得其生长。

禅宗有句话很能说明这种状态,青山本不动,白云自围绕。

如果将这种天地万物的准则应用到人事当中,就非常有意义。

比如应用到营销当中,我们是追随消费者?还是被消费者追随?

追随消费者,就必然在市场机会的把握中就必然滞后、盲目。

被消费者追随,当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要想被消费者追随,而不是追随消费者,就要效法天地,要做到致中和。

产品和服务都要往中和的方向调整。

至于做人做事做产品怎么才算致中和,就说来话长了。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