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二斤哥是谁啊
1月1号当天,一名自称来自西安莲湖区五一村的男子,用脸盆拼酒量,一下子喝掉12斤白酒,被网友称为酒神。不过,也有不少网友感觉不可思议,对于男子喝的到底是什么产生怀疑。然而,就在时隔两天之后,12斤哥又重发视频出面道歉,承认自己喝的并不是酒。我们拍那纯粹是假的,喝的都是水,而且水也没有喝那么多,只是玩呢,也没有想太多,现在在网上形成了挺恶劣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也感觉到很深刻的错误,想给大家道个歉。今天上午,记者也走访了西安莲湖区五一村,但是并没有找到12斤哥本人。五一村村民:绝对不是我们村人。我们在这里土生土长,都五、六十年了。从来没见过这个人。记者:有没有可能是租住户或者外来户?五一村村民:那就说不清了。五一社区行政办主任张锦娣:我干了15年了,没见过这个人。从12月20号的一斤哥,到后来的“二斤哥”、“三斤哥”、“七斤哥”、“八斤哥”,再到元旦当天的“12斤哥”,网上拼酒愈演愈烈,其中“7斤哥”更是在友人用金钱做赌注的情况下喝酒,真是看热闹的不闲事儿大,可是您知道吗?怂恿他人喝酒如果发生意外,怂恿者将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别太在意他是谁了!~
看帖回帖是美德!
2,古人的一角酒有多少
宋时酒肆卖酒或以角计,或以碗计;也有论瓶、论镟、论桶的。第4回鲁智深买酒的那家酒店就是以碗计,当店家问智深:“打多少酒?”鲁智深回道:“休问多少,大碗只顾筛来。”结果他“一连吃了十来碗”。宋江在浔阳楼醉酒时则是论瓶从店小二手里买的。第三回鲁智深同史进、李忠喝酒,先是叫酒保“打四角酒来”。尔后再“吃了两角酒”。角作为盛酒器皿在先秦时期即已存在,汉朝大儒郑玄在注《周礼·仪礼》“特牲馈食礼”一篇中的一句“一角二散”就言:“角,四什。”清人宋骏率《说文通训圳定声》更从源流上考证:“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解、觥等字多从角。”坐店卖酒的可以按上述方式行事,但肩挑担桶行贩的酒商,对顾客零卖只能以镟计,也有论桶判卖的。鲁智深第一次在五台山上喝酒,便是从行走乡间的小酒贩手上“抢买”来的,这个小酒贩挑着一担桶,唱上山来,上面盖着桶盖┅┅手里拿着一个旋子。”旋子是一种从大容器中提起少量液体的器物。在现在的某些农村地区,小商店用来零售散装的酒、酱油、煤油等,就要用竹木或铁皮制成的长柄小容器从盛放这些液体的深缸中提出,这种长柄量器,应是镟子的遗制。当然小酒贩若能碰上一位豪客,像鲁智深这样的人,一上来就问:‘多少钱一桶?”与他做一笔“大生意”,定是难遇的好事(小说中鲁智深除外)。又如白胜在黄泥冈卖酒,押送梁中书生辰纲的军汉问他:“多少钱一桶?”他的回答是“五贯钱一桶,十贯一担。”也是论桶判卖的例子。
3,客家娘酒的由来
客家娘酒在客家地方也叫老酒、黄酒,据说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与江南的糯米水酒异曲同工,但却有着绝然不同的独特底蕴。客家娘酒呈乳白色,浓的用筷子一粘,可以拉出丝来,喝上一口,味美香浓,直透心头。
食品文化
客家人好酒更好客,石壁人用锡制酒壶装酒,一壶有三斤左右,一般人只能喝一斤上下,此酒醇香、爽口,喝到一定量时,酒意微微,脸上放光,五脏六腑似温水沐过,暖烘烘、热融融的.飘飘然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粤北客家地区,客家人家家户户几乎都精熟于酿制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客家娘酒”,因此村中家家户户少不了酒瓮、酒缸,晒在庭前院后。逢年过节,妇女们在自家的灶头和院子里做客家娘酒。农家人常常说:“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即便做了几十年黄酒的师傅也不敢大意。而妇女们也喜欢拿出来比较手艺,如果谁家的酒做酸了,会遭到笑话。 以前“客家娘酒”都是作为客家妇女坐月子时的滋补品、“客家娘酒”炖鸡,客家人叫鸡子酒。当小孩子出生三天后,亲友要喝“三朝酒”,满月喝“满月酒”,一岁喝“周岁酒”,成年结婚上轿前喝“暖轿酒”,喜宴喝“完婚酒”,年老寿辰时喝“生日酒”。每逢这个时节,妇孺老幼也禁不住小酌几口酒。
客家人除了自饮娘酒外,还把它当作礼品。在婚礼中娘酒是女方回赠男方的礼品,女方把自家酿制的娘酒和其他礼品一起用扁担挑送,俗称“送酒担”。如果客家人生了孩子,婆家要备一壶娘酒、一只公鸡、一挂鞭炮,送往女方家里报喜。
如今客家娘酒不仅成为客家人春节喜庆日子饭桌上必备饮品,更作为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那是
4,白酒怎么进行勾兑方法
白酒勾兑
勾兑
“勾兑”是白酒酿造的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简单说就是白酒刚造出来以后,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而勾兑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向酒里掺水,而是包括了不同基础酒的组合和调味,是平衡酒体,使之保持独有风格的专门技术。
在蒸馏白酒中,大约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很少,却能决定着白酒的风格和质量。酒厂不同车间,同车间不同生产时间生产出来的白酒,所含的主要微量成分的量或者量比关系肯定不会完全一致,所以口感上就会参差不齐。要使酒的质量完美、符合品牌的传统风格、出厂产品质量统一,勾兑便必不可少。现代化的勾兑是先进行酒体设计,按统一标准和质量要求进行检验,最后按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对微量香味成分进行综合平衡的一种特殊工艺。
各种国际著名的蒸馏酒,如五粮液、威士忌、白兰地、金酒、朗姆酒等都是用高品质的基酒勾兑出来的。
在白酒的生产过程中,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成型靠勾兑,勾兑技术可以称得上是酿酒的画龙点睛之笔。以名酒五粮液为例,五粮液的勾兑技术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勾兑大师范玉平的优选法取得不断的技术进步,华罗庚先生为之两度致电祝贺并赠诗:“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省粮五百担,产量增五成,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赞扬宜宾五粮液酒厂“为中外驰名的五粮液增添了光彩”。现在五粮液拥有计算机勾兑和人工尝评相结合的独一无二的先进技术,被业界誉为“勾兑双绝”,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五粮液用来勾兑调味酒属于特级酒,来自明代延用至今,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窖池,酒味丰富全面,对基础酒有固其本、辅其弱、扬其优、克其短的奇效,体现出一种综合美感,确保了消费者喝到的每一口五粮液的口感和品质都是一致的。五粮液整个勾兑调和过程,绝不添加任何香精和味素,最终达到“各味谐调,恰到好处”。所以五粮液宣传的“中庸和谐”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产品风格的基础上的。
从“陈氏秘方”到六百年古窖,从特有的“包包曲”工艺到世界领先的“勾兑双绝”,五粮液对待消费者就像它的酒质一样,晶莹剔透,醇香至真。国内某些品牌刻意回避“勾兑”概念,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公众的知情权,属于一种欺骗行为。
因而,要想解决人们对勾兑问题的误读,最好的做法就是学习五粮液,把产品的真实特性告知公众,让消费者根据情况自己做判断。一些对于勾兑的妖魔化的行为,只能造成酒类市场的混乱,不利于酒业的发展。
刚生产出的酒是有新酒味的,放半年就好了, 不需要勾兑。
可以加速老熟过程,用一些陈味调味酒进行勾兑
把不同多数、不同口味、不同年份的纯粮原浆酒调到一起,调出一种特定风味就称为勾兑;如果使用酒精、香精等再点点原酒应该称为配制酒。市面上有颇多的配制酒冒充勾兑酒,行内称为狗对的。
5,原浆酒的歧途认知
你好!原浆酒去百年御泉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白酒业近来十分热闹,年份酒的热潮未过,已有不少企业大肆炒作原浆酒。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原浆酒的消费群体正在逐渐扩大,不仅是高端消费群体,普通消费群体对原浆酒的接受程度也在扩大。(4月19日《民营经济报》)原浆酒,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发酵蒸馏出来,不经过任何勾调(勾兑)工艺的原酒,也叫基酒。一般情况下,我们喝的都是经过勾调的酒,并不是真正的原浆酒。而真正的好酒往往又都是通过勾兑产生,从古至今,调酒师在白酒生产和品牌构建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大多数爱好喝酒的人来说,原浆酒因为未经过调酒师的勾兑缺少一种口感,很难受消费者喜欢。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截然相反一种结果,原浆酒在一些酒企的大肆炒作之下,愈发受消费者的青睐,这是一种怎样的反常现象?笔者认为,原由还得从近年来发生的白酒勾兑工业酒精导致消费者中毒死亡的恶性案件讲起。相信每一个喜欢喝酒的人都不会忘记山西白酒中毒案,它给消费者带来伤害的痕迹永远无法抹去,然而,类似白酒勾兑工业酒精的事故并未因此终止过。对于白酒业的发展来说,勾兑事件无疑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梦魇。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是闻之唯恐避之不及。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一些酒企开始大肆炒作原浆酒,宣称原浆酒与年份酒,与通过勾兑生产的白酒之间的质的区别,通过酒企大肆炒作之所以能够被越来越多消费者接受,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两点:首先,年份酒由于无标准、监测难,真实性难免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其次,原浆酒因为未经勾兑,容易抓住消费者害怕勾兑白酒的心理。原浆酒真的那么健康吗?恐怕不然,据报道,在原浆酒热炒的同时,有专家提出了质疑,未经勾兑的原浆酒喝了不利于健康,企业是在赚消费者不懂行的钱!事实上,消费者并不知道真相,他们不知道原浆酒到底与勾兑的白酒有什么区别,只是通过报道和企业的宣传,以及通过众口相传做出从众的选择。说到底,这是一种盲目的追捧。在这种盲目的追捧之下,一些酒企的销量猛增,据说在今年春糖会上,郎酒还在成都召开全国经销商联谊会庆祝郎牌原浆酒年销售突破亿元大关。销量是提高了,但是,消费者喝了后真的开心吗?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一再强调原浆酒并不能喝,必须进行降度,国家级酿酒师、水井坊(600779)副总经理赖登译曾明确地说过,原酒不经过勾调喝下去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白酒是有标准的,酒体中的各种指标只有合格了,对人体的伤害才是最小。既然原浆酒并不能给消费者喝,为何一些酒企还大肆炒作推广?如此炒作之下,带来的销量猛增,利润增加,失去的又将有多少?盲目追捧的消费者一朝发现原浆酒的真实面目,或者有消费者因喝了原浆酒危害到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酒企又该如何承担责任?原浆酒给酒企带来巨额利润的背后其实是隐患无穷,作为企业,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要兼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笔者认为,热炒原浆酒的酒企切莫丢了良知,莫为“蝇头小利”而丢弃良知。酒企的发展壮大,需要的是不断打造知名品牌和构筑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从质量和服务上赢得成功。
6,武松那时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古代粮食匮乏,大多的酒都是掺水的,这是真的,据考证,古代民间饮用的多为现在的崇明米酒,上点档次的就是低度的白酒了 武松饮的就很难说,很可能是土烧的白酒
《水浒》写的是宋代,宋代酒类品种按现代分类法,可分为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种类。前三种在宋代以前已有生产, 果酒,在宋代因生产数量小,技术水平也较低,没有取得大发展。配制酒多以京师贵家饮用。黄酒生产工艺复杂,不像是山村小店可以酿制出来的,但不排除。 《水浒》里说武松喝的是酒家自己酿的,有原文为证。 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而且武松是大碗豪饮连喝十八碗才醉熏熏的,肯定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或烧酒。景阳岗在山东,“八月黍成,可为酎酒”,估计是黍米酒。 小说里还有一些细节描写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着酒担,坐在树荫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兽杨志及其手下,最终忍不住,上前买酒喝,结果中了圈套。如果那个酒是白酒或黄酒,怎么可能用来“解渴”?而且还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较合适的理解是,当时他们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酒酿”、“醪糟”之类的东西。充其量是一种简单过滤后的米酒。 北宋时期,人们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类的低度浊酒,酒精度数应该在10度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喝的酒,酒精浓度也许在15度左右,最高不会超过20度。如果按每碗盛三两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而且米酒的后劲很大。
古代酒的度数和味道 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 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黄酒
石库门上海老酒
我们老师讲过的是低度的米酒!!
7,酒是谁发明的求大神帮助
酒的发明人是杜康,杜康是谁?他是舜的儿子,舜在位时,天下大治,粮食多得吃不完,但人们都只有吃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喝的。一天杜康看到粮仓里因为雨水渗露,滴下一种东西很香,就把它拿去给舜喝,舜一喝,觉得很涩,这么涩的东西怎么喝,舜就命令杜康去造一种饮料,限令一年完成,完成不成就要杀头。 杜康也不知道怎么造,就接了点粮仓渗露下的水喝了,喝完后,晕晕乎乎地就睡了,这时就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告诉他,粮仓渗露下的水差点佑料,九天后在西边的大榕树下,在酉时前会遇见三个人,取每人的一滴血加在里面就可以造成功。 杜康醒了后,过了九天就到西边的大榕树下等,等了一会来了一个白面书生,杜康就要他等一等,问书生要一滴血,书生问他为什么,他就说父亲命令造一种饮料,造不出来就要杀头,有一个白胡子神仙说了,要三个人各一滴血就能造成,书生听了,就割破了手,给了一滴血。又等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位武士,杜康也道明了原因,武士也非常豪爽地给了一滴血。可再就没有人来,眼看酉时就要到了,杜康回头一看,大榕树下还睡着一个傻子,没办法了,他就在傻了手上取了一滴血。 杜康加了血后,果然造出来了,拿给舜喝,舜觉得很好喝,就问这叫什么东西,杜康想了想就说我等了九天,才成功,就叫酒吧。酒字怎么写呢?是酉时前取了三滴血造成的,就在酉字前加三点水吧。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烟草初入中国之时,名目众多,如《金丝录》序中所说:烟草之名“曰打姆巴古,曰淡巴菰,曰淡巴姑,曰大妈古,曰淡肉果,曰担不归,曰醺,曰金丝醺,曰芬草,曰烟酒,总名曰烟。”据厉荃的《事物异名录》卷十五所载,烟草在广东又被称为仁草、八角草,在杭州又称为坛坦,还有的地方称为相思草。 在以上名称之中,大略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按刚传入的本名塔巴果“”的各种译音异与,一望便知。二类是传入后,称赞它的人以其色其香,以其解闷提神、交际应酬的功用而加上的新名,如芬草、金丝烟、还魂烟、相思草之类,而贬低它的人将其骂为臭草、野葛等。三类是用今人的智慧很难理解的几个名称,如八角草。四类是方音,如醺,很可能就是潭州一带的方言。五类是流传很广,长期使用的名称,这就是烟,以及与之相关的烟草、烟酒,还有烟叶之类。 最美的称谓可能是“还魂草”,这处称呼来自烟草最早的使用者印第安人,相传,有位公主死了,人们按照风俗,对她实行了天葬。奇怪的是,公主并未被鸟兽吃掉,反而在几天后,活着回到了部落,原来她是受到烟草的刺激苏醒了。因而,烟草便被赋以“还魂草”的美名传播开来。真正的烟民们恐怕都会由衷地表示赞同,认为它不仅能“还魂”,还能“还活力”、“还情感”、“还精神”。吸烟三口,精神抖擞,甚至能成“神仙”。那饭后一支烟,有谁能否认它所带来的奇异享受呢?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