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府督下州来(太守 知府)

1. 太师府督下州来

1. 太师府督下州来

,  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泥冈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  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  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  对门茶坊里等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  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了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  不可担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晁盖听罢,吃了一惊,  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  障。我便回去也。”晁盖道:“七个人,三个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已得  了财,自回石碣村去了。后面有三个在这里。贤弟且见他一面。”宋江来到后园。  晁盖指着道:“这三位,一个吴学究,一个公孙胜,蓟州来的,一个刘唐,东潞  州人。”宋江略讲一礼,回身便走。嘱付道:“哥哥保重,作急快走!兄弟去也。”  宋江出到庄前,上了马,打上两鞭,飞也似望县里来了。  且说晃盖与吴用、公孙胜、刘唐三人道:“你们认得进来相见的这个人么?”  吴用道:“却怎地慌慌忙忙便去了?正是谁人?”晁盖道:“你三位还不知俚。  我们不是他来时,性命只在咫尺休了。”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  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原来白胜  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  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挨  候。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  却是怎地好?”吴用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里。这大恩人姓甚名谁?”  晁盖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吴用道:“只闻宋押司大名,  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公孙胜、刘唐都道:“莫不  是江湖上传说的及时雨宋公明?”晁盖点头道:“正是此人。他和我心腹相交,  结义弟兄。呈先生不曾得会。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义得这个兄弟,也不枉了。”  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  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  走那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齐  都走,奔碣村三阮家里去。”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  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  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  夥。”晁盖道:“这一论正合我意。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吴用道:“我  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了夥。”晁盖道:“既然恁地商量定了,事不  宜迟。吴先生,你便和刘唐带了几个庄客,挑担先去阮家,安顿了,却来旱路上  接我们。我和公孙先生两个,打并了了便来。”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  珠宝贝,作五六担装了,叫五六个庄客,一发吃了酒食。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  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一行十数人,投石碣村来。晁盖和公孙胜在庄上收拾。  有些不肯去的庄客,赍发他些钱物,从他去投别主。有愿去的,都在庄上并叠财  物,打拴行李。有诗为证: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再说宋江飞马去到下处,连忙到茶坊里来。只见何观察正在门前望。宋江道:  “观察久等。却被村里有个亲戚,在下处说些家务,因此担阁了些。”何涛道:  “有烦押司引进。”宋江道:“请观察到县里。”两个入得衙门来,正值知县时  文彬在厅上发落事务。宋江将着宝封公文,引着何观察,直至书案边,叫左右挂  上回避牌。宋江向前禀道:“奉济州府公文,为贼情紧急公务,特差缉捕使臣何  观察到此下文书。”知县接来拆浚攥对宋江道:“这是太师府差干办来,立等要  回话的勾当。这一干贼便可差人去捉。”宋江道:“日间去,只怕走了消息。只  可差人就夜去捉拿得晁保正来,那六人便有下落。”时知县道:“这东溪村晁保  正,闻名是个好汉,他如何肯做这等勾当?”随即叫唤尉司并两个都头,一个姓  朱名仝,一个姓雷名横。他两个非是等闲人也!  当下朱仝、雷横两个,来到后堂,领了知县言语,和县尉上了马,巡到尉司,  点起马步弓手,并土兵一百余人,就同何观察并两个虞候,作眼拿人。当晚都带  了绳索军器。县尉骑着马,两个都头亦各乘马,各带了腰刀、弓箭、手拿朴刀,  前后马步弓手,簇拥着出得东门,飞奔东溪村晁家来。到得东溪村里,已是一更  天气。都到一个观音庵取齐。朱仝道:“前面便是晁家庄。晁盖家有前后两条路。  若是一发去打他前门,他望后门走了。一齐哄去打他后门,他奔前门走了。我须  知晁盖好生了得。又不知那六个是甚么人,必须也不是善良君子。那厮们都是死  命,倘或一齐杀出来,又有庄客协助,却如何抵敌他。只好声东击西,等那厮们  乱撺,便好下手。不若我和雷都头分做两路。我与你分一半人,都是步行去。先  望他后门埋伏了。等候唿哨响为号。你等向前门只顾打入来,见一个,捉一个,  见两个,捉一双。”雷横道:“也说的是。朱都头,你和县尉相公从前门打入来,  我与你截住后路”。朱仝道:“贤弟,你不省得。晁盖庄上有三条活路,我闲常  时都看在眼里了。我去那里,须认得他的路数。不用火把便见。你还不知他出没  的去处。倘若走漏了事情,不是耍处。”县尉道:“朱都头说得是。你带一半人  去。”朱仝道:“只消得三十来个勾了。”朱仝领了十个弓手,二十个土兵,先  去了。县尉再上了马,雷横把马步弓手都摆在前后,帮护着县尉。土兵等都在马  前,明晃晃照着三二十个火把,拿着欓叉、朴刀、留客住、钩镰刀,一齐都奔  晁家庄来。到得庄前,也兀自有半里多路。只见晁盖庄里一缕火起,从中堂烧将  起来,涌得黑烟遍地,红焰飞空。又走不到十数步,只见前后门四面八方,约有  三四十把火发,焰腾腾地一齐都着。前面雷横挺着朴刀,背后众士兵发着喊,一  齐把庄门打开,都扑入里面。看时,火光照得如同白日一般明亮,并不曾见有一  个人。只听得后面发着喊,叫将起来,叫前面捉人。原来朱仝有心要放晁盖,故  意赚雷横去打前门。这雷横亦有心要救晁盖,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朱仝说  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晁盖走了。  朱仝那时到庄后时,兀自晁盖收拾未了。庄客看见,来报与晁盖说道:“官  军到了,事不宜迟。”晁盖叫庄客四下里只顾放火,他和公孙胜引了十数个去的  庄客,纳着喊,挺起朴刀,从后门杀将出来。大喝道:“当吾者死,避吾者生。”  朱仝在黑影里叫道:“保正休走,朱仝在这里等你多时。”晁盖那里顾他说,与  同公孙胜舍命只顾杀出来。朱仝虚闪一闪,放开条路,让晁盖走了。晃盖却叫公  孙胜引了庄客先走,他独自押着后。朱仝使步弓手从后门扑入去,叫道:“前面  赶捉贼人。”雷横听的,转身便出庄门外,叫马步弓手分头去赶。雷横自在火光  之下,东观西望,做寻人。朱仝撇了土兵,挺着刀去赶晁盖。晁盖一面走,口里  说道:“朱都头,你只管追我做甚么?我须没歹处。”朱仝见后面没人,方才敢  说道:“保正,你兀自不见我好处。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被我赚他打你  前门,我在后面,等你出来放你。你见我闪开条路让你过去。你不可投别处去,  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晁盖道:“深感救命之恩,异日必报。”有诗为证:  捕盗如何与盗通,只因仁义动其衷。  都头已自开生路,观察焉能建大功。  朱仝正赶间,只听得背后雷横大叫道:“休教走了人!”朱仝分付晁盖道:  “保正,你休慌,只顾一面走,我自使转他去。”朱仝回头叫道:“有三个贼望  东小路去了。雷都头,你可急赶。”雷横领了人便投东小路上,并土兵众人赶去。  朱仝一面和晁盖说着话,一面赶他,却如防送的相似。渐渐黑影里不见了晁盖。  朱仝只做失脚扑地,倒在地下。众土兵向前扶起,急救得朱仝。答道:“黑影里  不见路径,失脚走下野田里,滑倒了,闪挫了左腿。”县尉道:“走了正贼,怎  生奈何?”朱仝道:“非是小人不赶,其实月黑了,没做道理处。”这些土兵,  全无几个有用的人,不敢向前。县尉再叫土兵去赶。众土兵心里道:“两个都头  尚兀自不济事,近他不得。我们有何用。”都去虚赶了一回,转来道:“黑地里  正不知那条路去了。”雷横也赶了一直回来,心内寻思道:“朱仝和晁盖最好,  多敢是放了他去。我没来由做甚么恶人。我也有心亦要放他。今已去了,只是不  见了人情。晁盖那人也不是好惹的。”回来说到:“那里赶得上,这夥贼端的了  得。”  县尉和两个都头回到庄前时,已是四更时分。何观察见众人四分五落,赶了  一夜,不曾拿得一个贼人,只叫苦道:“如何回得济去见府尹?”县尉只得捉了  几家邻舍家,解将郓城县里来。  这时知县一夜不曾得睡,立等回报。听得道贼都走了,只拿得几个邻舍。知  县把一干拿到的邻舍,当厅勘问。众邻舍告道:“小人等虽在晁保正邻近住居,  远者三二里田地,近者也隔着些村坊。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如何知他  做这般的事?”知县逐一问了时,务要问他们一个下落。数内一个贴邻告道:  “若要知他端的,除非问他庄客。”知县道:“说他家庄客也都跟着走了。”邻  舍告道:“也有不愿去的,还在这里。”知县听了,火速差人,就带了这个贴邻  做眼,来东溪村捉人。无两个时辰,早拿到两个庄客。当厅勘问时,那庄客初时  抵赖,吃打不过,只得招道:“先是六个人商议,小人只认得一个是本乡中教学  的先生,叫做吴学究。一个叫做公孙胜,是全真先生。又有一个黑大汉,姓刘。  更有那三个,小人不认得,却是吴学究合将来的。听的说道:“他姓阮,在石碣  村住。他是打鱼的弟兄三个。只此是实。”知县取了一纸招状,把两个庄客交割  与何观察,回了一道备细公文,申呈本府。宋江自周全那一干邻舍,保放回家听  候。  

2. 太守 知府

2. 太守 知府

行政级别一样大,管辖范围差不多,但太守的权力更大。

秦汉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汉代虽然也设州,分天下为十三州,但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直到东汉末年才置州牧,执掌军政。秦汉时太守轶六百石,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军事长官。

隨唐开始实行州县制,州最高长官称为知州。明清时改州为府,最高长官又改成知府。知府为正四品或从四品,仅掌地方行政,不负责军事。

3. 太师符督下州来

唐: 皇帝自称:“朕“。

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也是皇后的自称。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诸王则被称呼为“王爷”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 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称呼,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 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称呼,例如:“公孙大娘” 唐朝的官员等级: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后宫等级: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设置有: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复旧。唐玄宗开元年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以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以为六仪,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唐制太子之妾可设: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唐代女官制度承袭隋代: 六局管二十四司。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芳仪六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 太守 府尹

平级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主管)某府事,简称知府。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太守,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5. 送到少府之任属州

sònɡ dù shào fǔ zhī rèn shǔ zhōu

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chénɡ què fǔ sān qín , fēnɡ yān wànɡ wǔ jīn 。

城 阙 辅 三 秦 , 风 烟 望 五 津 。

yǔ jūn lí bié yì , tónɡ shì huàn yóu rén 。

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 , tiān yá ruò bǐ lín 。

海 内 存 知 己 , 天 涯 若 比 邻 。

wú wéi zài qí lù , ér nǚ ɡònɡ zhān jīn 。

无 为 在 歧 路 , 儿 女 共 沾 巾 。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6. 寻召拜太府卿,出为凉州都督

郭元振(656年-713年),男,名震,字元振,以字行,并州阳曲县(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人,生于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济州刺史郭爱之子。

出身太原郭氏,进士及第,起家通泉县尉。因写作《宝剑篇》而得到武则天的赏识,授右武卫铠曹参军、奉宸监丞。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授主客郎中。

大足元年(701年),出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北却突厥、西走吐蕃、大兴屯田,促进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因反对引入吐蕃军队攻打娑葛而得罪宰相宗楚客,险遭陷害。

景云元年(710年),入为太仆卿。次年,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吏部尚书,改兵部尚书,封馆陶县开国男,成为宰相。先天二年(713年),再次拜相,参与肃清太平公主集团,进封代国公,出任朔方军大总管。参加唐玄宗骊山讲武,犯下军容不整之罪,坐罪流放。

开元元年,迁饶州司马,抑郁而终,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子少保。

7. 不见州官见府官

以明清时期为例,府 下辖若干州县,直隶州下辖若干县。普通州和县没有区别,只是级别略高。直隶州和府有区别,府衙所在地设县,下辖普通州和县;直隶州衙所在地不设县,县级的工作由直隶州兼理,下辖县,不辖普通州。府官四品,直隶州官五品,普通州官六品,县官七品

8. 太师符督下州来全诗翻译

唐官职品级按正,从,上,下分九品30级

1、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2、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3、正二品

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4、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5、正三品

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6、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7、正四品上

中书舍人、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8、正四品下

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9、从四品上

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10、从四品下

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11、正五品上

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12、正五品下

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13、从五品上

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殿中省六局奉御、诸王友

14、从五品下

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15、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16、正六品下

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17、从六品上

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18、从六品下

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19、正七品上

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20、正七品下

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21、从七品上

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22、从七品下

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23、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24、正八品下

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25、从八品上

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26、从八品下

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27、正九品上

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28、正九品下

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29、从九品上

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30、从九品下

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

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9. 都护府 太守府

        府最初的意思是古代国家收藏财货或文书的地方如《礼记·曲礼下》“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后来延伸为行政区划的单位,古代官署的统称,以及达官贵人的宅邸。

        按照官署的称呼有:太守府(当时称呼太守为府君)、将军府、都督府(古代对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节度使府、经略使府、王府(诸王受有封国,就被称呼为府国)、知府(明清时期称呼为府尊)、在西域设立的都护府、都督府以及四镇(龟兹、于阗、碎叶·、疏勒)达官贵人宅邸:亲王府、郡王府、公主府、郡主府、县主府。    行政区划:应天府、大名府、京兆府、开封府、河中府。

10. 太守府在哪里

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驱赶回娘家,她发誓不再改嫁。但她娘家的人一直逼着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妻子的死讯后,也吊死在自己家里庭院的树上。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

  “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府吏听到这些话,便走到堂上禀告阿母:“儿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娶得这样一个好媳妇。刚成年时我们便结成同床共枕的恩爱夫妻,并希望同生共死直到黄泉也相伴为伍。我们共同生活才过了两三年,这种甜美的日子只是开头还不算长久。她的行为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知道竟会招致你的不满得不到慈爱亲厚。”

  阿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狭隘固执!这个媳妇不懂得礼节,行动又是那样自专自由。我心中早已怀着愤怒,你哪能自作主张对她迁就。东邻有个贤惠的女子,她的名字叫秦罗敷。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你就应该把兰芝快赶走,把她赶走千万不要让她再停留!”

  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他恭恭敬敬地再向母亲哀求:“现在如果赶走这个媳妇,儿到老也不会再娶别的女子!”

  阿母听了府吏这些话,便敲着坐床大发脾气:“你这小子胆子太大毫无畏惧,你怎么敢帮着媳妇胡言乱语。我对她已经断绝了情谊,对你的要求决不会依从允许!”

  府吏默默不说话,再拜之后辞别阿母回到自己的房里。开口向媳妇说话,悲痛气结已是哽咽难语:“我本来不愿赶你走,但阿母逼迫着要我这样做。但你只不过是暂时回到娘家去,现在我也暂且回到县官府。不久我就要从府中回家来,回来之后一定会去迎接你。你就为这事委屈一下吧,千万不要违背我这番话语。”

  兰芝对府吏坦陈:“不要再这样麻烦反复叮咛!记得那年初阳的时节,我辞别娘家走进你家门。侍奉公婆都顺着他们的心意,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不守本分?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孤身一人周身缠绕着苦辛。自以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罪过,能够终身侍奉公婆报答他们的大恩。但仍然还是要被驱赶,哪里还谈得上再转回你家门。我有一件绣花的短袄,绣着光彩美丽的花纹。还有一床红罗做的双层斗形的小帐,四角都垂挂着香囊。大大小小的箱子有六七十个,都是用碧绿的丝线捆扎紧。里面的东西都各不相同,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收藏其中。人既然低贱东西自然也卑陋,不值得用它们来迎娶后来的新人。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施舍给别人吧,走到今天这一步今后不可能再相会相亲。希望你时时安慰自己,长久记住我不要忘记我这苦命的人。”

  当公鸡呜叫窗外天快要放亮,兰芝起身精心地打扮梳妆。她穿上昔日绣花的裌裙,梳妆打扮时每件事都做了四五遍才算妥当。脚下她穿着丝鞋,头上的玳瑁簪闪闪发光。腰间束着流光的白绸带,耳边挂着明月珠装饰的耳珰。十个手指像尖尖的葱根又细又白嫩,嘴唇涂红像含着朱丹一样。她轻轻地小步行走,艳丽美妙真是举世无双。

  她走上堂去拜别阿母,阿母听任她离去而不挽留阻止。“从前我做女儿的时候,从小就生长在村野乡里。本来就没有受到教管训导,更加惭愧的是又嫁到你家愧对你家的公子。受了阿母许多金钱和财礼,却不能胜任阿母的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还记挂着阿母孤身操劳在家里。”她退下堂来又去向小姑告别,眼泪滚滚落下像一连串的珠子。“我这个新媳妇初嫁过来时,小姑刚学走路始会扶床。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小姑的个子已和我相当。希望你尽心地侍奉我的公婆,好好地扶助他们精心奉养。每当七夕之夜和每月的十九日,玩耍时千万不要把我忘。”她走出家门上车离去,眼泪落下百多行。

  府吏骑着马走在前头,兰芝坐在车上跟在后面走。车声时而小声隐隐时而大声甸甸,但车和马都一同到达了大道口。府吏下马走进车中,低下头来在兰芝身边低声细语:“我发誓不同你断绝,你暂且回到娘家去,我今日也暂且赶赴官府。不久我一定会回来,我向天发誓永远不会辜负你。”

  兰芝对府吏说:“感谢你对我的诚心和关怀。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不久之后我会殷切地盼望着你来。你应当像一块大石,我必定会像一株蒲苇。蒲苇像丝一样柔软但坚韧结实,大石也不会转移。只是我有一个亲哥哥,性情脾气不好常常暴跳如雷。恐怕不能任凭我的心意由我自主,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两人忧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双方都依依不舍情意绵绵。

  兰芝回到娘家进了大门走上厅堂,进退为难觉得脸面已失去。母亲十分惊异地拍着手说道:“想不到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十三岁我就教你纺织,十四岁你就会裁衣,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懂得礼仪,十七岁时把你嫁出去,总以为你在夫家不会有什么过失。你现在并没有什么罪过,为什么没有去接你你自己回到家里?”“我十分惭愧面对亲娘,女儿实在没有什么过失。”亲娘听了十分伤悲。

  回家才过了十多日,县令便派遣了一个媒人来提亲。说县太爷有个排行第三的公子,身材美好举世无双。年龄只有十八九岁,口才很好文才也比别人强。

  亲娘便对女儿说:“你可以出去答应这门婚事。”

  兰芝含着眼泪回答说:“兰芝当初返家时,府吏一再嘱咐我,发誓永远不分离。今天如果违背了他的情义,这门婚事就大不吉利。你就可以去回绝媒人,以后再慢慢商议。”

  亲娘出去告诉媒人:“我们贫贱人家养育了这个女儿,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不配做小吏的妻子,哪里适合再嫁你们公子为妻?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就这样答应你。”

  媒人去了几天后,那派去郡里请示太守的县丞刚好回来。他说:“在郡里曾向太守说起一位名叫兰芝的女子,出生于官宦人家。”又说:“太守有个排行第五的儿子,貌美才高还没有娶妻。太守要我做媒人,这番话是由主簿来转达。”县丞来到刘家直接说:“在太守家里,有这样一个美好的郎君,既然想要同你家结亲,所以才派遣我来到贵府做媒人。”

  兰芝的母亲回绝了媒人:“女儿早先已有誓言不再嫁,我这个做母亲的怎敢再多说?”

  兰芝的哥哥听到后,心中不痛快十分烦恼,向其妹兰芝开口说道:“作出决定为什么不多想一想!先嫁是嫁给一个小府吏,后嫁却能嫁给太守的贵公子。命运好坏差别就像天和地,改嫁之后足够让你享尽荣华富贵。你不嫁这样好的公子郎君,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兰芝抬起头来回答说:“道理确实像哥哥所说的一样,离开了家出嫁侍奉丈夫,中途又回到哥哥家里,怎么安排都要顺着哥哥的心意,我哪里能够自作主张?虽然同府吏有过誓约,但同他相会永远没有机缘。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媒人从坐床走下去,连声说好!好!就这样!就这样!他回到太守府禀告太守:“下官承奉着大人的使命,商议这桩婚事谈得很投机。”太守听了这话以后,心中非常欢喜。他翻开历书反复查看,吉日就在这个月之内,月建和日辰的地支都相合。“成婚吉日就定在三十日,今天已是二十七日,你可立即去办理迎娶的事。”彼此相互传语快快去筹办,来往的人连续不断像天上的浮云。迎亲的船只上画着青雀和白鹄,船的四角还挂着绣着龙的旗子。旗子随风轻轻地飘动,金色的车配着玉饰的轮。驾上那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步前进,马鞍两旁结着金线织成的缨子。送了聘金三百万,全部用青丝串联起。各种花色的绸缎三百匹,还派人到交州广州购来海味和山珍。随从人员共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齐集太守府前准备去迎亲。

  亲娘对兰芝说:“刚才得到太守的信,明天就要来迎娶你。你为什么还不做好衣裳?不要让事情办不成!”

  兰芝默默不说话,用手巾掩口悲声啼,眼泪坠落就像流水往下泻。移动她那镶着琉璃的坐榻,搬出来放到前窗下。左手拿着剪刀和界尺,右手拿着绫罗和绸缎。早上做成绣裌裙,傍晚又做成单罗衫。一片昏暗天时已将晚,她满怀忧愁想到明天要出嫁便伤心哭泣。

  府吏听到这个意外的变故,便告假请求暂且回家去看看。还未走到刘家大约还有二三里,人很伤心马儿也悲鸣。兰芝熟悉那匹马的鸣声,踏着鞋急忙走出家门去相迎。心中惆怅远远地望过去,知道是从前的夫婿已来临。她举起手来拍拍马鞍,不断叹气让彼此更伤心。“自从你离开我之后,人事变迁真是无法预测和估量。果然不能满足我们从前的心愿,内中的情由又不是你能了解端详。我有亲生的父母,逼迫我的还有我的亲兄长。把我许配了别的人,你还能有什么希望!”

  府吏对兰芝说:“祝贺你能够高升!大石方正又坚厚,可以千年都不变。蒲苇虽然一时坚韧,但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你将一天比一天生活安逸地位显贵,只有我独自一人下到黄泉。”

  兰芝对府吏说:“想不到你会说出这样的话!两人同样是被逼迫,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受熬煎。我们在黄泉之下再相见,不要违背今天的誓言!”他们握手告别分道离去,各自都回到自己家里面。活着的人却要做死的离别,心中抱恨哪里能够说得完。他们都想很快地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也不愿苟且偷生得保全。

  府吏回到自己家,上堂拜见阿母说:“今天风大天又寒,寒风摧折了树木,浓霜冻坏了庭院中的兰花。我今天已是日落西山生命将终结,让母亲独留世间以后的日子孤单。我是有意作出这种不好的打算,请不要再怨恨鬼神施责罚!但愿你的生命像南山石一样的久长,身体强健又安康。”

  阿母听到了这番话,泪水随着语声往下落:“你是大户人家的子弟,一直做官在官府台阁。千万不要为了一个妇人去寻死,贵贱不同你将她遗弃怎能算情薄?东邻有个好女子,苗条美丽全城称第一。做母亲的为你去求婚,答复就在这早晚之间。”

  府吏再拜之后转身走回去,在空房中长叹不已。他的决心就这样定下了,把头转向屋子里,心中忧愁煎迫一阵更比一阵紧。

  迎亲的那一天牛马嘶叫,新媳妇兰芝被迎娶进入青色帐篷里。天色昏暗已是黄昏后,静悄悄的四周无声息。“我的生命终结就在今天,只有尸体长久留下我的魂魄将要离去。”她挽起裙子脱下丝鞋,纵身一跳投进了清水池。

  府吏听到了这件事,心里知道这就是永远的别离,于是来到庭院大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吊死在东南边的树枝。

  两家要求将他们夫妻二人合葬,结果合葬在华山旁。坟墓东西两边种植着松柏,左右两侧栽种梧桐。各种树枝枝枝相覆盖,各种树叶叶叶相连通。中间又有一对双飞鸟,鸟名本是叫鸳鸯,它们抬起头来相对鸣叫,每晚都要鸣叫一直叫到五更。过路的人都停下脚步仔细听,寡妇惊起更是不安和彷徨。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以此为鉴戒千万不要把它忘。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