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天鹅堡(德国天鹅堡简介)

1. 德国天鹅堡简介

“睡美人沉睡在幽静的城堡。当她昏昏沉睡去,整个王国也不再有生气。只有一个心爱她的王子的吻才可以唤醒这位沉睡的美人……”在德国,这个把童话与梦绘入现实的国家,有一座城堡,是睡美人故事中城堡的原型——新天鹅堡(The New Swan Stone Castle),也称黑天鹅堡。

新天鹅堡的主人,巴伐利亚皇帝路德维希二世,也被世人称为“童话国王”,“天鹅国王”,“疯王路德维希”。他一直推崇中世纪骑士的城堡风格,所以他就在前高地城堡的废墟上修建了这样一座中世纪骑士风格的城堡。然而,在他41岁逝世之时,新天鹅堡也没能竣工。

2. 德国天鹅堡在哪儿

德国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南部边境阿尔卑斯间,在一座近1000的山顶上。

3. 德国天鹅堡介绍

新天鹅堡是景区里不能住宿 但是小镇周边有食宿酒店

4. 天鹅湖堡德国

德国作家姆宙斯的童话,俄罗斯民间故事是《天鹅公主》

5. 天鹅堡 德国

德国新天鹅堡位于德国南部边境阿尔卑斯间,在一座近1000的山顶上。

6. 德国天鹅堡简介和历史

要了解德国历史,就必须要参观慕尼黑博物馆。

慕尼黑王宫(德文:Münchner Residenz)为昔日巴伐利亚君主的王宫,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这座宫殿是德国最大的市内宫殿,目前向游客开放,展示其建筑、室内装饰和皇家收藏。

主要部分有国王殿、老宫殿、宴会厅

展室数量有130余个。

建筑群包括十个庭院和博物馆,有130个展室。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靠近马克斯-约瑟夫广场的国王殿(德文:Königsbau)、朝向王宫大街的老宫殿(德文:Alte Residenz),以及面临王宫花园的宴会厅(德文:Festsaalbau)。二战后重建王宫,屈维利埃剧院(德文:Cuvilliés Theatre)就设于宴会厅的一翼。王宫内的赫拉克勒斯厅(德文:Herkulessaal)为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主要的表演场地。

慕尼黑王宫曾是巴伐利亚国王的宫殿,随着最后一位国王的离开,王宫成了博物馆。虽然欧洲的博物馆既多又好,但这里非常值得一看,7欧元的票价,绝对的物有所值。

我对王宫或王宫改建的博物馆情有独钟,因为大多的王宫,都是当地最好的建筑,里面有最漂亮奢华的展品,很多还是国王、王后居住、使用过的房间和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公国的王宫,那也是当地、当时最好的东西。而且,对一个文盲来说,王宫是最好的游览之处,只要会欣赏就行。

慕尼黑王宫博物馆最精彩的是“古物陈列馆”大厅,穹顶及四周的精美壁画,公认是阿尔卑士山北部最好的文艺复兴室内设计典范。博物馆还能搞成这样,先不论展品怎样,光是这种布展方式,就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7. 德国天鹅堡为什么叫天鹅堡

新天鹅堡建在德国慕尼黑的阿尔卑斯山中,又名睡美人堡,是路德维希二世未完成的梦。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建于1869年。这座城堡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刚刚喜得二宝的周董曾与昆凌在新天鹅堡拍下唯美婚纱照,也着实让德国新天鹅堡火了一把。新天鹅堡旧天鹅堡,又称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或霍恩施旺高城堡。是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施万高镇辖下霍恩施万高村的一座城堡,与新天鹅堡隔山相望,毗邻菲森市。新天鹅堡1869年开始兴建,17年后路德维希二世辞世时,外立面刚刚建成,国王辞世后三个月,政府便将其作为博物馆开放。包括王座厅、国王卧室、起居室、更衣室、大演唱厅等,装潢十分华丽。窗外风景堡下的湖边景色阿尔卑斯山上山必备的马车天鹅堡的位置在小镇菲森(Füssen)的附近。如果你想在这周围停留过夜,菲森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也是一个可以追溯历史至中世纪的古镇了。 更多海外资讯请关注小众海外!!

8. 德国黑天鹅堡

德国新天鹅堡建筑面积13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

最初它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路德维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并不喜欢政事,他专注于督促自己城堡的兴建,在当时城堡的建造也花费相当巨额,被认为是不适于统治而去位。国王生前并未看到自己的梦想完工,城堡是后人逐年完成,因此今日所见的城堡有着前人与后人合作的痕迹,每年百万人到此探访,这可能是国王当初所没有想到的。

9. 德国天鹅堡的来历

带“冯”的,多是二战时期的国防军将领,党卫军军官虽然也有,但很少见。

“冯”(von)字,是德意志贵族的标志,跟荷兰的“范”(Van)一样,von后面是其家族的封地或来源(德语的von类似法语中的de和英语中的of,比如英国的王位继承人,超长待机的查尔斯王子,就叫Prince Harry of Wales,威尔士名义上是这老头的封地)。

不过,二战后,德国或者奥地利人里,名字面带“冯”的,已经比较少了,偶尔还能见到。比如,最近刚当选的欧盟新任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是个“冯”(von)系贵族后代,她爸当了14年州长,冯·德莱恩当选欧盟主席前,曾任德国国防部部长。再往前是劳工部部长、联邦家庭部长。她本人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呼啦啦的生了七个孩子,一群子女各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不难看出,“冯”系强大的基因力量。然而,时至今日,“冯”在德国已经不太常见了。

因为,在战后去纳粹化的浪潮中,“冯”被认为有专治色彩,曾经一度被认为带着落后、封建的意味,因此很多“冯”选择默默的舍弃了这个德意志贵族的标识。比如,德剧《冷杉溪》(我们的父辈第三部),伯爵女儿选择嫁到了东德,毅然去掉了自己家族的“冯”,决绝的心理如同咱们当时“破四旧”一般。

再回到话题上来。旧时代的德国,向来非常重视出身和阶级,在二战前,一般能做到中高级军官的,名字里面多数都带“von",像“沙漠之狐”隆美尔,一个中学校长的小康家庭出身,能做到元帅级别,放到纳粹上台之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二战中,名字里面有“冯”的将领,主要都是容克(德语Junker的音译)贵族出身,这个“容克贵族”也被认为是德国军国主义的源头。

由于欧洲流行的“嫡子继承制”,只有长子才能继承庄园田产,其他的空有贵族头衔,需要自谋生路。作为次子,你继承不了家族封地,但是可以继承这个“von",甚至女性改嫁后也可以继续用前夫家族的“von",所以,当时德国“von"的量相当大。不过,名字带“von",还真不一定有产业。

因此,为了谋生,容克贵族无权继承土地的次子,往往会选择上军校,加入军官团成为职业军人,通过军功来取得国王/皇帝的恩典,从而形成世代从军的军人世家。

比如下图,二战德军“闪电战”的启蒙者——提出“总体战”的著名军事家,埃里希·冯·鲁登道夫(1865年~1937年),虽然名字里面有“von",但到了他爸爸这代,已经没落的不成样子了,但好在有个贵族von的名号,上了军校,一战时还担任了德军陆军总参谋部处长,打了场惊天动地的“坦能堡战役”,丰富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些“冯”们存留下的照片里,很少有开口笑的,都是紧紧的抿着嘴,一脸的严肃刻板,看起来就不好惹的样子。

因此,跟英法等老牌贵族享受的悠闲田园生活不同,这些贵族“von"们放飞自我的场所是强调纪律和荣誉普鲁士/德国军队,自己的贵族头衔被看做荣誉和能力的证明,而不是同土地,财富和养尊处优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当然,有了军功,田产、财富什么的也就滚滚来了,所以,他们也是相当有产业的庄园主,但搞“军事斗争”才是其世代传承的主打方向。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拉拢这些“冯”系军人,可是用了不少手段。比如,1934年6月“长刀之夜”,希特勒血洗了“冲锋队”,来向国防军表心迹,美其名曰——“这次行动是我们自己在清洗自己的污垢”。

而国防军这边呢,显然很欣慰,国防部长布隆堡代表军方发表宣言:“元首以军人的果敢和超凡的勇气攻击并粉碎了政变者。国防军作为整个国家唯一的武装力量,将以军人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表达感激之情。”

事实证明,国防军也没能爽太久。

自此,纳粹党卫队势力迅速渗透进了国家军政机关之中,盖世太保等特务机关,开始对国防军进行全方位的监视。1934年8 月, 兴登堡总统病逝,总理希特勒直接当了“元首”,掌握了国防军最高统帅权。从这时起,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高傲的国防军官兵开始放下身段,对希特勒宣誓效忠: “ 我在上帝面前作此神圣的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德意志国家和人民的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阿道夫· 希特勒.......”

大家可能觉得这种效忠也没啥,咱们也总向伟大领袖效忠,同时期的苏联天天高呼效忠“斯大林同志”,英联邦效忠国王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希特勒和他旗下的诸多党卫军高层出身都不高。此时,元首是辍学的流浪画家出身,大头目希姆莱是前养鸡场场主,宣传部长戈培尔是前银行出纳员(正赶上经济危机,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也只能在银行做柜台),而加入党卫军也成了许多底层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会地位的捷径。

因此,国防军里面的冯(von)们看这些党卫军难免有那种大城市精英看山区文盲和城乡结合部流氓的意思,很多人并非真心服从“元首”的领导,打心眼里“效忠”。只不过这些贵族军官本身崇尚纪律,要履行服从国家命令,效忠政府的职责,毕竟希特勒这套政府班子是民选出来的,合法上台执政,也没有不服的理由。

加之,战争初期,希特勒开疆拓土的确很有一套,让他们也看到了“复兴德意志民族”的希望,还有希特勒个人魅力和宣传术,忽悠的这些冯(von)们选择了接受和支持“元首”和他的纳粹党。

(曾经的一战下士带着一大帮子一战军官,发动了二战)

然而,到了战争后期,纳粹的各种反人类的罪行和希特勒“要么生存,要么毁灭”,打算让德意志民族跟自己同归于尽的极端策略。这让一些国防军非常反感和抵触,开始想方设法的除掉希特勒,尽快结束战争,即推翻纳粹专治,建立新政府,再由新政府与盟军谈判,让利益最大化,比如争取一个相对缓和的投降条件,而不是作为彻底战败国,像砧板上的鱼肉一般,任人宰割。

下图,电影《刺杀希特勒》剧照,“女武神行动”谋划者几乎是清一色的国防军贵族军官,多数名字里面都有冯(von)。

然而,被选中执行任务的是个行动不够利落的残疾人——拥有伯爵头衔的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在北非战场上失去了一只眼睛和右手,左手只剩下三个手指,但是换了其他人不是没有胆量就是级别不够,难以近距离接近希特勒)。

此情此景下,即使意志再顽强,行动不便是必然的,况且紧急安装定时炸弹这种精密活动结果,由于时间仓促,身有残疾行动不够麻利,原计划使用两枚炸弹只来得及装上一枚。结果行动失败,密谋者被一网打尽。

事后,这些冯(von)们被层层连坐,执行死刑的方式也很变态,希特勒选择用细钢丝慢慢绞死,而且行刑前还被强行摘下裤带,让这些崇尚荣誉感的军官们在垂死挣扎之际形象不堪。整个行刑过程还会拍照和摄像,供纳粹高层欣赏。

更可悲的是,德国二战后彻底失去了盛产“冯”的东普鲁士。

战后被战胜国认为“过于危险”的东普鲁士惨遭波兰和苏联瓜分。苏联因为在战争初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又不想还,于是,强行将奥德河-尼斯河一线以东的11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在战后都割给了波兰,把德国的固有领土作为对波兰被苏联占走18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补偿。

比如,前文提及的著名军事家冯·鲁登道夫的老家波森,就是现在波兰波兹南,属于二战后德国被割让领土之一;还有,去年,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举办地,加里宁格勒,本来叫做哥尼斯堡,是原东普鲁士首都,曾被看做普鲁士的龙兴之地。

这样,被割让地区的德国700多万原住民被没收财产,一路辱骂着驱逐回了德国的新边界内,逃难的人群里面就包括诸多当年神气无比的“冯“系列的容克贵族家族成员。

德国电影《百万大逃亡》就是说的这段历史,1944秋-1945年初,东普鲁士的容克女眷们最后一次在自己的庄园里面播种,收获......期间陆续收到自己男性家族成员战死沙场的噩耗。然而,还没来得及享受收获的农产品,苏联大军压境。这些“冯”们只能跟着一行逃难队伍在炮火中向西南跋涉,在纷飞的大雪中,一路走到了慕尼黑。之后被告知,自己的百年故土、庄园、田产都成了波兰领土、波兰公产.....一别就再也回不去了。不过,这段割地的历史,大部分德国人都已经看开了,反倒是在遥远的中国,总有一些德粉为这些领土损失痛心疾首。

苏联解体后,一些“冯”的后代到了波兰,曾试图用重金买回自己家族的部分庄园,但各种阻力下,谈成的不多,最终只得再次落寞而归。毕竟,那个辉煌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10. 德国新天鹅堡简介

1、无忧宫

位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勃兰登堡州首府波茨坦市北郊。宫名取自法文原意“无忧”(或“莫愁”)。无忧宫及其周围的园林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5—1757年)时期建造的。整宫殿正殿中部为半圆球形顶 ,两翼为长条锥脊建筑。殿正中为圆厅。瑰丽的首相厅,天花板上装潢富有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多用壁画和明镜装饰,辉煌璀璨。宫殿前有平行的弓形6级台阶 ,两侧和周围由翠绿丛林烘托 。

向左转|向右转

2、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

向左转|向右转

3、柏林墙遗址

柏林墙墙高3.5米,水泥板结构,墙上部为水泥管。1961年被筑起后作为德意志民族分裂和冷战的见证,而在1989年民族即将统一的时候又被拆除作为友好象征,促进了东西德国的统一。

向左转|向右转

4、新天鹅堡

新天鹅城堡是德国的象征,  由于是迪斯尼城堡的原型,也有人叫灰姑娘城堡。建于1869年。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座白墙蓝顶的神话城堡,位于德州Fussen小镇上,在阿尔卑斯山脉中,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

向左转|向右转

5、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莱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莱登堡门是一座古典复兴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