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维叶的观点(居维叶的主要科学贡献不包括)

1. 居维叶的观点

1. 居维叶的观点

居维叶:自然博物学家。

把生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的形态和功能都统一在生物体中,每一部分的改变都会削弱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各个器官就好象是设计或计算好的,为统 一的规则所决定。所以居维叶不相信器官的进化,生物体器官任何的改变都会使生物体无法生存下去。他研究了拿破仑入侵埃及所带回来的木乃伊化的猫和朱鹭,并 未发现它们与其现生的同类有什么不同,居维叶由此证明他的观点:生命形态不会随时间而进化。由于任何一个微小的器官都含有整体功能的信息,那么通过破损残 缺的生物遗体就可以重建整个生物面貌。在通过化石碎片重建生物体方面,居维叶具有非凡的能力,他的许多重建工作被证明是非常准确的。

2. 居维叶的主要科学贡献不包括

2. 居维叶的主要科学贡献不包括

1804年,蜗牛的说法第一次被法国著名的学者乔治·居维叶提出。

在那之后很多科学家都对翼足目的动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分类和命名。

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蜗牛是一种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几种接近的颜色,一般有条纹。非洲的水晶螺属体型最大,多超过20公分。欧洲的大蜗牛属的几个种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国。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3. 居维叶的贡献

人种的类别,是根据人类的生物体质和遗传的性状而加以区别的,如肤色、体型、头型、眼色、发型、鼻状、血型以及性格和潜力等。它不像语言和宗教因时而异,是人类长成后所附加的。

人类学家在18世纪就开始研究人种的分类。1775年德国的布鲁门巴哈根据肤色、发型、身高等体质特征,把人类划分为五个人种:高加索人种,俗称白种;蒙古利亚人种,俗称黄种;尼格罗人种,俗称黑种;亚美利亚人种,俗称红种;马来亚人种,俗称棕种。

这个划分,可以说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将人种作第一次的地理分类。其后1927年,英国的泰勒发表了《环境与人种》的著作,详述了自然环境对人种的影响以及各人种的区域分布,对人种地理学有极大的贡献。1929年,德国的伦丝用“地理人种”来描述大区域的人种。其后又有人倡议“区域性种族”和“小种族”的名词,因为存在着虽分居在地球各大洲,而在体质上具有相似遗传特征的人群,或因隔绝,或因受习俗限制,日久在各区域遗传性上变为有所差异的人种。1961年美国加恩采用以上分法加以综合,把全世界人类,划分为9大地理人种,32个地域性人种。数百年来,世界人类的分法,五花八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根据最流行的分类法,把全世界的人种分成下列三大类。

(1)高加索人种,又名白色人种或欧罗巴人种,发源于南欧、北非和西南亚洲,体质特征是瘦长、鬈发、高鼻、蓝眼。高加索人种包括居住在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地中海人种,东北欧的白海和波罗的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和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以及居住澳大利亚的白色人种。在15世纪以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南亚等地。目前该人种遍布全球,是南北美洲、欧洲和澳洲的主要人种。

(2)蒙古利亚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发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沙漠地区。体质特征是中等身材,头发黑而直,面扁。该人种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等地。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都属蒙古利亚人种。

(3)尼格罗人种,又名黑人和赤道人种,发源于北非和欧洲接壤地区。体质特征是黑肤、发鬈而曲、宽鼻、厚唇。尼格罗人种包括居住南非的布西曼人种、中非的班图人种、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北非的苏丹人种和小黑人种。原来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太平洋岛屿,由于西方贩卖人口的殖民政策,该人种现已遍布南北美洲。

关于原住澳大利亚的人究竟属于何类人种,是争论很久的问题。英国的赫胥黎等学者,认为其是棕色人种,与以上三大人种并列成为全球四大人种。由于澳大利亚人种的肤色、眼色、唇型和鼻型等和尼格罗人种相似,因此法国的居维叶等主张将其与尼格罗人种合并,统称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可是又有人如法国的白洛嘉根据发型、血型和人类化石遗骨的特征,认为澳大利亚人种应该归入高加索人种。澳大利亚人现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塔斯尼西亚等地。

以上三大人种,以高加索人种分布最广。仅欧洲一地,高加索人种又分为以下三个分支。

(1)北欧型:体质特征为身材高大、蓝眼、头长、发鬈。主要分布在英国、瑞典、挪威、芬兰等地。

(2)地中海型:体质特征为中等身材,发黑而鬈,棕眼、头长、肤呈棕色。性格多热情豪放,多诗人、艺术家、音乐家。其主要分布于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地中海沿岸各地。在英国此类人居住在苏格兰、爱尔兰以及威尔士。这些人可总称为凯尔特,在历史上也曾居于伊比利亚半岛。

(3)高山型:体质特征是身体短壮、黑发、棕眼、面宽。性情多保守,工作勤奋。主要分布地为中欧和东欧的山地区域。

4. 居维叶的科学精神

1.在占有全部线索之前,光下某种设想性的结论是最忌讳的,那会使判断出现误差。

2.世上的事都是前人做过的,没什么新鲜的。

3.把奇怪和神秘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最最平常的犯罪往往却是最神秘莫测的,因为它没有奇特之处作为推理判断的依据。

4.不被人注意的事物,非但不是什么阻碍,反而是一种线索。解决此类问题时,主要运用推理方法,一层层往回推。

5.不要让一个人的外表影响你的判断力,这是最重要的。感情会影响理智的。

6.我们必须深入生活,只有如此才能获得新奇的效果和非同寻常的配合,而这本身比任何想象都有刺激性。

7.通常来说,愈稀奇的事,真相大白后,内情愈平常。而那些非常普通的案件才令人迷惑。

8.生活是很枯燥的。我的一生就是力求不要在平庸中虚度光阴。这些小小的案件让我遂了心愿。

9.不寻常的现象总能给人提供一些线索,而没有什么特征的案子却是难以侦破的。

10.对于一个真正的推理家而言,如果有人指给他一个事实的其中一个方面,他不仅能推断出这个事实的各个方面,而且能够推断出由此将会产生的一切后果。正如居维叶经过仔细思考就能根据一块骨头准确地描绘出一头完整的动物一样。一个观察家,既已透彻了解一系列事件中的一个环节,就应能准确地捉出前前后后的所有其他的环节。我们还没到只要掌握理性就能获得结论的地步。问题只有通过研究才能获得解决,想仅仅依靠知觉解决问题,最后一定会失败的。不过,要使这种才能发挥到极致,推理家就必须善于利用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事实。这就意味着推理家要掌握渊博的知识。

11.一旦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的事实外,那么剩下的,不管多么不可思议,那就是事实的真相。

12.设想多么重要啊!对已发生的事进行设想,并按设想去办,也许就能找到结果。

13.在侦探工作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能从繁琐的事实中分清主次。否则,你的精神不但不能集中,反而会被搅得分散。

14.曾有一两次,我深悟到,我抓到罪犯而造成的坏处比犯罪本身还要严重。我现在已经懂得了慎重,法律和良心相比,我更愿意欺骗法律。

15.首先要把一切不可能的结论都排除,那其余的,不管多么离奇,难以置信,也必然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或许剩下的是几种解释,如果这样,那就要一一地加以证实,直到最后只剩下一种具有充分根据证明的解释。

16.当排除了所有其它的可能性,还剩一个时,不管有多么的不可能,那都是真相。

17.在一个伟大的人看来,没有微不足道的事。

18.人类是渺小的,工作才是一切。

19.如果我生命的旅程到今夜为止,我也可以问心无愧地视死如归。由于我的存在,伦敦的空气得以清新。在我办的一千多件案子里,我相信,我从未把我的力量用错了地方。

20.如果能保证毁灭你,那么,为了社会的利益,即使和你同归于尽,我也心甘情愿。

21.既然在道义上是正当的,那么我要考虑的只有个人风险的问题。如果一个女士迫切需要帮助,一个绅士不应过多考虑个人安危。

22.华生,我从来没有恋爱过。不过,如果我恋爱过,如果我爱的女子遭此惨遇,我也许会象我们这位目无法纪的猎狮人一样干的。谁知道呢。

23.只要假以时日,没有什么不可以战胜的。

24.华生老兄,这真是多变的时代里固定不变的时刻。会刮东风的。这种风在英国还从来没有刮过。这股风会很冷,很厉害,华生。这阵风刮来,我们好多人可能就会凋谢。但这依然是上帝的风。风暴过去后,更加纯洁、更加美好、更加强大的国土将屹立在阳光之下。

25.笨蛋虽笨,但还有更笨的人为他们鼓掌。

26.头脑是我的一切,身体只是一个附件。

27.如果我能为社会除掉莫里亚蒂这个祸害,那么,我情愿结束我的侦探生涯。我可以说,我完全没有虚度此生,如果我的生命旅程到今天为止,我也可以问心无愧的视死如归了,对于我来说没有比这样的结局更令我心满意足的了。

28.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这有很明显的差别。

29.如果你对一千个案子的细节了解得如数家珍,而不能破解第一千零一个案子的话,那就怪了。30.你说我们是围绕太阳走,可即使是围着月亮走,这对我和我的工作也不会有什么影响。31.谦虚和骄傲都是与事实相背而行的。32.我决定站在犯人这一边 不站在死者那一边。33.华生不止用眼睛看就叫做观察。眼见与观察有很大区别。34.所谓事件,只要有不可解之处,就很容易解决。看起来平凡无特征的犯罪才真棘手。35.人不要在说明事实的理论上打圈圈,应该配合理论的说明,慢慢解开事实真相。36.不论多么天衣无缝的犯罪,只要是人做的,就没有解不开的道理。37.伦敦的空气因我存在而变的清新。38.看起来美丽和平的田园,也可能潜藏着令人恐惧的邪恶秘密,何况是伦敦市内那些藏污纳垢的陋巷呢?39.如果一切可能性都无效时,可能真相就保留在看起来不起眼的事物之中。40.探案过程中,我是最后的、最高的上诉法庭。41.这是一个要抽足三斗烟才能解决的问题。42.生活之谜是任何大脑也发明不出来的。43.许多被绞死的人死的冤枉。44.你有保持缄默的了不起的天赋,华生,由你做伙伴真是太难得了。45.一个医生误入歧途,他就是一流的罪犯,因为他既有胆识,又有知识。46.自从莫里亚蒂教授新近死了以后,伦敦变成了一座极度乏味的城市。47.只要你懂得怎样使用报纸,华生,报纸便是非常宝贵的工具。48.华生,这不属于你的职业范围,不是生理上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49.快,华生!快!事情十分急迫。什么也不要问,穿上衣服赶快走。50.生活平淡,报纸枯燥。大胆和浪漫似乎已经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上绝迹了。51.对于装病,我认为我有能力写个专论。52.不论案件如何复杂,人们总能寻求出一个解释。53.华生老兄,在这个动荡的时代里,你总是那么始终如一。54.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人,常常从最不重要和最平凡的形象中获得最大的乐趣。55.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或者,最多不过是和许多其他的东西掺杂在一起。因此,在取用的时候也就感到困难了。所以一个会工作的人,在他选择要把一些东西装进他的那间小阁楼似的头脑中去的时候,他确实是非常仔细小心的。除了工作中有用的工具以外,他什么也不带进去,而这些工具又样样具备,有条有理。如果认为这间小阁楼的墙壁富有弹性,可以任意伸缩,那就错了。请相信我的话,总有一天,当你增加新知识的时候,你就会把以前所熟习的东西忘了。所以最要紧的是,不要让一些无用的知识把有用的挤出去。56.在这个世界上,你到底做了些什么,这倒不关紧要。要紧的是,你如何能够使人相信你做了些什么。57.一个人如果要想说明大自然,那么,他的想象领域就必须像大自然一样的广阔。58.罪行为都有它非常类似的地方,如果你对一千个案子的详情细节都能了如指掌,而对第一千零一件案子竟不能解释的话,那才是怪事哩。59.如果一个情节似乎和一系列的推论相矛盾,那么,这个情节必定有其他某种解释方法。60.有人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地吃苦耐劳的本领。这个定义下得很不恰当,但是在侦探工作上倒还适用。61.在平淡无奇的生活纠葛里,谋杀案就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中间。咱们的责任就是要去揭露它,把它从生活中清理出来,彻底地加以暴露。

5. 居维叶是谁

蒙古人种是西方人定义一个居住范围包括东亚、北亚、南亚、北极地区、美洲以及太平洋岛屿上的种族,为世界三大人种之一,根据18-19世纪法国人类学家乔治·居维叶的理论,蒙古人种与高加索人种(白人)、尼格罗人种(黑人)并列为人类的三大种族。蒙古人种有一些常见的生物学特征,比如内眦赘皮、 中国型牙齿、铲形门齿以及幼态维持等。

6. 居维叶法则

地质学(geology)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球自形成以来,经历了约46亿年的演化过程,进行过错综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 雅丹地貌还受天文变化的影响,所以各个层圈均在不断演变。   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现象,于是生物成为一种地质应力。最晚在距今200~300万年前,开始有人类出现。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利用坚硬岩石作为用具和工具,从矿石中提取铜、铁等金属,对人类社会的历史产生过划时代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编辑本段发展回顾  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学科,地质学成熟的较晚。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庞大的地球及其悠远的历史,这决定了这门学科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它是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质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公元1450年)   人类对岩石、矿物性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中国,铜矿的开采在两千多年前已达到可观的规模;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山海经》《禹贡》《管子》中的某些篇章,古希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石头论》都是人类对岩矿知识的最早总结。   在开矿及与地震、火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地质作用,并进行思辨、猜测性的解释。我国古代的《诗经》中就记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关于地壳变动的认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海陆变迁是按一定的规律在一定的时期发生的;在中世纪时期,沈括对海陆变迁、古气候变化、化石的性质等都做出了较为正确的解释,朱熹也比较科学的揭示了化石的成因。地质学奠基时期  (公元1450~公元1750年)   以文艺复兴为转机,人们对地球历史开始有了科学的解释。意大利的达·芬奇、丹麦的斯泰诺、英国的伍德沃德、胡克等等,都对化石的成因作了论证。胡克还提出用化石来记述地球历史;斯泰诺提出地层层序律;在岩石学、矿物学方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200多种矿物、岩石和化石;德国的阿格里科拉对矿物、矿脉生成过程和水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开创了矿物学、矿床学的先河等等。地质学形成时期  (公元1750~公元1840年)   在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启蒙思想的推动和影响下,科学考察和探险旅行在欧洲兴起。旅行和探险使得地壳成为直接研究的对象,使得人们对地球的研究从思辨性猜测,转变为以野外观察为主。同时,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争论十分活跃,关于地层以及岩石成因的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在18世纪末变得尖锐起来。   德国的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代表,他提出花岗岩和玄武岩都是沉积而成的,并对岩层作了系统的划分。英国的赫顿提出要用自然过程来揭示地球的历史,以及地质过程“即看不到开始的痕迹,也没有结束的前景”的均变论思想。水火之争促进了地质学从宇宙起源论、自然历史和古老矿物学中分离出来,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在17世纪的《徐霞客游记》也是对自然考察所获得的超越时代的成果。至1840年,底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已经确立,地质时代和地层系统基本建立起来。   而此时的矿物学沿着形态矿物学和矿物化学方向发展,美国丹纳的《矿物学系统》标志着经典矿物学的成熟;1829年,英国的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使得显微岩石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法国博蒙于1829年提出地球冷缩造山的收缩说,对近百年来的构造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这样,有关地球历史的古生物学、地层学,有关地壳物质组成的岩石学、矿物学,和有关地壳运动的构造地质理论所组成的地质学体系逐渐形成了。   19世纪上半叶,有关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争论,对地质学思想方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居维叶是灾变论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灾变造成生物灭绝的观点。英国的莱伊尔是均变论的主要代表,他坚持“自然法则是始终一致”的观点,并提出以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在争论中,地质均变论逐渐成为百余年来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正统观点。地质学的发展时期  (公元1840~公元1910年)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其中重要的有瑞士阿加西等人对冰川学的研究,以及英国艾里、普拉特提出的地壳均衡理论;有关山脉形成的地槽学说,经过美国的霍尔和丹纳的努力最终确立起来;法国的贝特朗提出造山旋回概念;奥格对地槽类型的划分使造山理论更加完善;奥地利的休斯和俄国的卡尔宾斯基则对地台作了系统的研究;休斯的《地球的面貌》是19世纪地质学研究的总结,同时休斯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地壳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预示了20世纪地质学研究新时期的到来。 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公元1910~)   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和工业的发展,使得石油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陆续形成独立的分支学科。在地质学各基础学科稳步发展的同时,由于各分支学科的相互渗透,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与地质学的结合,新技术方法的采用,导致了一系列边缘学科的出现。   地震波的研究揭示了固体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洋壳与路壳结构的区别;高温高压岩石实验研究,为人们认识地壳深处地质过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地质学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并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全球范围大规模的考察和探测,使地质学研究从浅部转向深部,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洋地质学有了迅速发展。同时古地磁学、地热学、重力测量都有重大进展,为新的全球构造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这个基础上,德国的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的与传统海陆固定论相悖离的大陆漂移说得以复活。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赫斯、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展理论较好地说明了漂移的机制。加拿大的威尔逊提出转换断层,并创用板块一词。60年代中期美国的摩根、法国的勒皮雄等提出板块构造说,用以说明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理论,它标志着新地球观的形成,使现代地质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7. 居维叶对进化论的态度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人是一种动物,人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类人猿与人在进化上有亲缘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的祖先。大约在20万~30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人类是从古猿变来的。但是类人猿和人,在进化史上都很年轻,如果以地球现在的年龄为12小时,那么人的寿命还不到半分钟。

科学的人类起源理论是从18世纪的拉马克开始的,并经过达尔文开始形成。在古代和18世纪以前,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只能做一些猜测。古代生物学家虽然指出了人类与动物在结构上的相似现象,但还不能提出什么系统的理论来阐述人类起源的奥秘。

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经过了人与猿同类论、猿变人论、人与猿同祖论这三个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

18世纪著名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在他创立的生物分类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研究动物分类时,把人和猿做了比较。他不仅发现了人和猿都有二心耳、二心室,都是胎生,而且发现人、猿、猴都有两对门齿,胸前都有一对乳房。由于这种惊人的相似,所以他在进行动物分类时,就把人、猿、猴归入一类,名曰灵长类,即都是灵敏的高等哺乳动物。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由猿变人的理论,这是拉马克在研究了现代猿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假设,由于生活条件改变,下到地面生活的类人猿必须用后肢行走,促使手足分工,使前肢发展得更加灵巧有力。这种在发展变化中的猿人渐渐进化 成新的物种,最后变成了原始人。由猿变人论,比起林耐的人与猿同类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揭示了猿和人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

法国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从比较解剖学方面证明,所有脊椎动物。从最低等的鱼类到最高等的人类,其主要特征都基本相同。从而说明人起源于猿。他通过解剖学证明,从两栖动物到人的四肢骨骼原来都是由一定数目的骨片在同一格式上构成的,并指出“两条腿的鸟和人本来都是四肢动物”。由此,居维叶进而证明猿是人的直接祖先,并初步阐述了人类起源的机制。

赫胥黎从达尔文的启示中得到启发,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为说明从猿到人的武器。他研究了前人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找到了古猿到人类的桥梁。他曾指出了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和人类早期胚胎的相似性是它们共同祖先的证明。这就从胚胎学上揭示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他的结论是:人类“是和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人与猿同祖理论首次被赫胥黎提出来了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