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曲的详细过程(制曲生产的工艺流程图片)

1. 制曲的详细过程

1. 制曲的详细过程

酱油的做法步骤

步骤 1

泡豆 把黄豆中杂质拣干净并清洗后,放入清水中浸泡4~8小时,豆粒表面圆润无皱纹就算泡好了

步骤 2

蒸豆 把泡好的豆子的水分沥干,放入蒸锅中蒸熟,不要蒸太烂,一捏能碎即可。 我放入高压锅隔水蒸熟的,这款高压锅嗤气1分钟关火(根据各自高压锅类型的不同,合理掌握时候)

步骤 3

拌曲炒面粉,面粉放凉后,其中50克面粉加入菌粉拌匀,如果蒸的豆子较湿可以多加一点,因为菌种的发酵需要合理的湿度~

步骤 4

蒸好的黄豆或者黑豆拿出,锅底的水倒掉,蒸熟的豆倒回高压锅(高压锅已经加热了,不用再消毒处理,使用其他器具注意做消毒处理)~ 豆子放凉,温度30℃左右(夏天放至室温即可),拌入拌了菌粉的面粉,拌匀~ 盖上湿布(湿布不能滴水,以免杂菌落入豆中),因为豆子发酵需要一定的湿度,盖布不湿了需要重新湿一下盖上~

步骤 5

制曲 室温20℃,放置了大约15—16小时,豆子表面已经形成了一层白色的菌,开始结块,测了一下豆子的温度,已经达到31.4℃(制作时,豆子本身的温度不应该超过35℃),把它摊在竹编上发酵~ 注意,发酵时,豆子的温度会升高,需要关注豆子的温度,豆子多可以直接摊到竹编上发酵,豆子越多,豆子温度会升高的越高。 1000克豆子发酵时,豆子的温度可能会升高到40℃以上,需要赶紧摊到竹编上,或者步骤5时直接摊在竹编发酵

步骤 6

把豆子倒在竹编篮里摊开,厚度不超过2厘米,盖上湿布避光发酵~ 环境温度在20~25度为宜,豆本身的温度最高不应超过35度。环境相对湿度应在80%,同时豆子内不应有积水,且豆子表面可以接触到大量氧气。为达到这样的环境,我把竹匾放在一个小竹编上面(还可防止湿布流到台面的积水把豆子浸湿),然后在竹编上搭放大块的湿布(注意不能让湿布的水低落在豆子上,让湿布四周向下垂落至台面;这样豆子就被包围在一个湿润的氛围中,且豆子表面仍然存在大量空气供曲呼吸。 盖布干了需要及时打湿更换~ 图片的竹编是带防蝇罩的,上面直接盖上湿布即可

步骤 7

使用不带防蝇罩的竹编篮,需要把湿布撑起来(我用高压锅的蒸屉蒸架),以免湿布接触到豆子,落入杂菌,影响豆子发酵~ 同样,底部要垫起来,因为发酵中豆子的温度升高,直接放在台面上不透气,会使底部形成一层水气~ 可以在竹编篮铺上烘焙纸,再铺上豆子,这样发酵好的豆子,取出时,孢子粉不会预留在竹编篮上,竹编篮比较好清洗(竹编篮可以不清洗

步骤 8

成曲 48小时,变成了满满的黄绿色,本图片颜色和实际的颜色有差,具体颜色参考步骤10豆子的颜色

步骤 9

制醪 锅里烧水,水开加盐,搅拌融化,放凉~ 浓盐水对锅有伤害,那就用砂锅吧~

步骤 10

霉好的豆子装入罐子,加入120克炒好的面粉~ 我做出的霉豆子大概1200克,我按10%加入的面粉,有方子建议:每500克霉豆子加入0.3~0.5斤的炒熟的小麦(可用面粉代替

步骤 11

加入放凉的盐水,搅拌,即成为稀态的酱醪~

步骤 12

发酵 盖上不密封的盖子,防止杂物掉入,放在阳光下暴晒,但要注意防止雨水落入。(我通常用几层纱布盖住瓶口,图片如菜谱主图,如果不确定是否会下雨,我习惯把盖子搭上去,不拧紧,如此图)。 在刚开始发酵时要经常搅拌,搅拌频率逐渐降低。在发酵至三周或一个月时应停止搅拌;同时可密封后暴晒发酵。 整个发酵过程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

步骤 13

十天后~压榨 待酱油发酵好后,可直接用细密棉布过滤酱醪并压榨得到酱油。如果酱油过咸,可添加温开水约65℃继续浸泡6小时以上后再过滤压榨。

步骤 14

加热 把取得的酱油加热至90℃15~20分钟,可起到灭杀残留微生物、调和风味和沉淀渣滓的作用。

步骤 15

再次过滤 将加热后的酱油用棉布进行再次过滤,可获得更为澄清的酱油。

步骤 16

制成的上好手工酱油为酒红色,鲜味较市面上掺加味精的酱油略淡些,但总体的味道更加醇厚。整个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控制也是很关键的,

步骤 17

制作酱油需要用:酱油曲精~

2. 制曲生产的工艺流程图片

2. 制曲生产的工艺流程图片

白酒酿造工艺大揭秘——制曲工艺篇

若作酒醴,尔惟曲蘖

周朝《书经》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

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

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

原始糖化发酵剂:

曲、蘖、曲蘖共存混合物

发霉的谷物称为曲

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酿酒加曲

是因为曲药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

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

酶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

转变成糖、氨基酸

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

分解成乙醇,即酒精

制曲技术的发展

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水分含量条件下,微生物生长其上而制成的。

块曲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其制法是将原料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 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齐民要术》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圆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形尺寸。

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圆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

小曲制造技术

用米、高粱、大麦等为原料,并酌加几种中药。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是根霉菌、毛霉菌和酵母菌。在酿造过程中同时起糖化作用和发酵作用。因为曲块小,发生热量少,适用于中国南方气候条件。用小曲酿造的酒称为小曲酒,如黄酒、甜米酒等。

大曲制造技术

大曲的原料主要是小麦,也有用小麦、大麦混合,加上一定数量的豌豆。大曲酒所酿的酒质量较好,多数名优酒均以大曲酿成。

大曲

小曲

大曲又分为中温曲、中高温曲和高温曲。中温曲以清香型白酒汾酒所用大曲为代表,最高温度为50℃以下;中高温曲以浓香型白酒所用大曲为代表,制曲时最高温度大于50℃;高温曲以酱香型白酒茅台所用大曲为代表,当曲温达到60~65℃,才开始翻曲,其糖化力,液化力和发酵力相对于中温和高温大曲最低,故用曲量最大,茅台酒用曲,曲粮比高达1:1。

麸曲和酒母制造技术

麸曲主要以麸皮为原料,经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培养成的,主要起糖化作用。麸曲的糖化发酵力强,酿酒原料的利用率比传统酒曲提高10%~20%;麸曲生产周期短,便于实现机械化生产。

酒母指含大量能将糖类发酵成酒精的人工酵母培养液,固态的的人工酵母培养物也称固体酒母。

除以上的小曲、大曲、麸曲外,还有麦曲、红曲同样可作为白酒酿造的糖化发酵

3. 制曲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大米—浸泡—粉碎—加经干燥粉碎的香草药拌和—接种 母曲—制坯裹粉—入室培养—出室—干燥—成曲。

4. 制曲的详细过程曲坏入房后必须?

大曲酒和小曲酒生产中,分别要以大曲和小曲作为糖化发酵剂。制曲方法各不相同,现在分别以汾酒曲和药小曲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酒曲

制作方法:

1.原料粉碎:把大麦60%、豌豆40%按比例配好,混匀粉碎,要求通过20孔筛的细粉占20~30%。

2.踩曲:粉料加水拌匀,在曲模中踩成曲坯,由坯含水量为36~38%,要求踩的平整,饱满。

3.入房排列:曲室温度预先调节在15~20℃,地面铺上稻皮,把曲坯运入房中排列成行,间隔2~3厘米,每层上放置芦苇秆,再在上面放置一层曲块,共放三层。

4.长霉:将曲室封闭,温度会逐渐上升,一天后曲坯表面出现霉菌斑点,经36~37小时,品温升到38~39℃,应控制升温缓慢,使上霉良好。

5.晾霉:曲坯品温升至38~39℃,打开门窗,揭去保温层,排潮降温,并把曲坯上下翻倒一次,拉开间距,以控制微生物生长,使曲坯表面干燥,固定成形,称为晾霉。晾霉时,不应在室内产生对流风,防止曲皮干裂。晾霉2~3天,每天翻曲一次,曲层分别由三层增到四层和五层。

6.起潮火:晾霉后,再封闭门窗进入潮火,品温上至36~38℃,进行翻曲,曲层由五层增到六层,并排列成“人”字形,每1~2天翻曲一次,昼夜门窗两封两启,品温两起两落,经4~5天曲坯38℃逐渐升到45~46℃,进入大火期,曲坯增到七层。

7.大火(高温)期:这时微生物菌丝由表面向里生长,水分和热量由里向外散失,可开启门窗调节品温,保持44~46%的高温7~8天,每天翻曲一次。大火期结束,有50~70%的曲坯已成熟。

8.后火期:曲坯逐渐干燥,品温下降,由44~46℃降到32~33℃或更低,后火期3~5天。

9.养曲:后火期后,为使曲坯继续蒸发水分,品温控制在28~30℃进行养曲。

10.出房:把曲块出房,堆成间距10厘米的曲堆。

二、药小曲又名酒药或酒曲丸。它是以生米粉为原料,添加中草药粉和种曲母制成的。

制作方法:

1.浸米:把大米加水浸泡3~6小时备用。

2.粉碎:浸泡后的大米粉碎成米粉,并用180目的细筛进行过筛。

3.配料接种:以3/4的米粉用于做坯,余下1/4的米粉用作裹粉,香药草粉用量为酒坯粉量的3%,陈曲粉为2%,水为60%,相混拌匀。

4.制坯:拌匀后制成酒饼,切成2厘米大小的粒状,并用竹筛筛圆成酒药坯。

5.裹粉:把曲坯外面滚上一层细米粉,并控制酒坯含水量为46%。

6.培曲:室温控制在28~31℃,把酒坯送入曲室,培养20小时后,霉菌菌丝生长旺盛,品温控制在33~34℃,最高不超过37℃,24小时后,为了促使曲坏中酵母繁殖,室温应控制在28~30℃,品温在35℃以下,保持24小时。入房共48小时后,品温下降,曲子成熟。

7.出曲:成熟的曲取出后在烘房干燥或晒干,贮藏备用。

5. 制曲车间生产过程

茅台酒酿造遵循 “12987”工艺,即端午制曲、重阳下沙、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总结下来,酿造工艺主要分为四个大的工序:制曲、制酒(第一轮下沙、第二轮下沙、七次取酒)、贮存勾兑、包装。

一、制曲

每年端午,一个新的茅台酒生产周期正式开始。

(1)踩曲

端午之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节,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以上。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

茅台酒厂制曲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茅台至今还在坚持传统的人工制曲,用女性的双足踩出中间高,四边低,松紧适宜的“龟背型”大曲,这种形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后期发酵。

(2)装仓、翻仓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像砖头一样的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

(3)出仓、切碎

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二、第一轮下沙

茅台镇当地管红缨子高粱叫“沙”,下料也叫“下沙”。在茅台的酿造过程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重阳下沙,是因为重阳节前后,赤水河水由浑浊变为清澈,满足酿酒对水质的要求,而且恰逢红缨子高粱成熟。

(1)润沙

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90℃以上的开水清洗几遍,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茅台酒在润沙阶段会添足水,除了润沙之外,其它工序不再添加水。

(2)蒸煮、摊凉、加曲

高粱经过润沙后,需要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工人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左右开始加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酒曲用量特别大,但是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

(3)堆积发酵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进行堆积发酵。茅台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50-60℃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高温堆积发酵是茅台酒的独创,是工艺的核心。茅台酒高温大曲的曲糖化力低,并且几乎没有酵母菌。通过高温堆积,微生物在消长过程中相互利用,以达到代谢产物具备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和,回味悠长的目的。

(4)入窖发酵

堆积发酵完成后,把酒糟铲入窖坑进行封存,即开始入窖发酵,为期一个月。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酒糟。每次入窖发酵时会泼上一轮的尾酒,目的是调节酒糟的水分含量,再次发酵增香以及滋养微生物。

三、第二轮下沙

入窖发酵完成后,窖坑打开,开始第二轮下沙。第二轮下沙称为糙沙,即向入窖发酵了一个月的酒糟里,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再次蒸煮、摊凉、加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第一轮下沙和第二轮下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尽可能多地培育微生物。

四、七次取酒

1个月后,开始第3次蒸煮,这时时间已到了岁末年初,这才开始第一次取酒。茅台取酒温度要求在40℃以上,而不是其他白酒常见的25℃,目的是排除低沸点刺激性的物质,保留高沸点物质,提高质量。

取酒之后,再次重复进行摊凉、加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蒸煮和取酒的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取酒之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

五、贮存勾兑

茅台酒分3种酒体:酱香、醇甜和窖底。七次取酒,酒体色、香、味各有区别。第一、二次出的酒酸涩辛辣,第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发焦发苦。根据不同轮次、不同酒度、不同香型、不同酒龄,可演变出100多种基酒酒样。

新取出的酒要装入陶瓷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使用不同基酒,按照不同比例勾兑。

勾兑时还要使用口味独特的调味酒和不同年份的老酒。茅台酒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酿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六、包装

茅台酒在勾兑检验合格后,仍需再贮存半年,才能包装出厂。也就是说,从原料到成品,最短也要经过五年时间。茅台酒瓶胶帽上印有两行数字,即为出厂日期和勾兑批次。

6. 制曲工艺知识

制酒是将粮食在微生物的发酵和适当条件下制作成酒的工艺过程。配制酒又称为制酒,是指以发酵酒或蒸馏酒作为酒基,配加一定比例的可食用辅料(如着色剂、甜味剂、香精、花果、药材等)而制成的酒,这类酒含有糖分、色素以及不同量的固形物,依酒的种类不同而有区别。

制曲,汉语词语,意思是填写曲子;培养有益微生物来进行食品发酵的过程。出自《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填写曲子。培养有益微生物来进行食品发酵的过程被称之为制曲。

7. 制曲怎么做

茅台酒的制作工艺 仁怀、茅台所有酱门酒的生产工艺是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中的淀粉不断发酵,经过多次蒸煮,慢慢逼出来,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这是茅台型酱门酒与其他门派白酒最大的不同。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每年端午后,仁怀酒师们就开始制造曲药。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 制曲时间在夏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每到夏天,制曲车间的门上爬满了一层名为“曲蚊”的小虫,人一张口甚至能吸进几只。制曲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微生物环境。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而"沙”是酿造酱门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误解与传讹都来自于对“沙”的不理解。 “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 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品质的酒。投入的是完整的高粱,产的酒则为全籽酒,在我们遵义当地发音叫"坤沙酒”。 而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 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就相当于泡完的茶渣,有人又拿去加了几片茶叶继续泡一样。这类酒比较差,有异味、苦、焦、臭味略重。 还有就是窜砂酒,这个就是用酒精、水、香精调制辅以不要的酒糟煮点儿酱香味儿出来,市场上一般低端酒只有用这样的工艺才能保障一百来块一斤的酒他们还有利润。那个市场上著名的"赖茅"多数就是这个品质。 酱门酒的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本地产的高粱。这种高粱被称为糯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酱门酒的关键是选择比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经得起多次蒸煮。我在寻访中了解到,早期酿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约为20%~30%,现在基本不超过10%。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 然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茅台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与浓香型酒不同,酱门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就不浓了。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种酒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保障茅台酒质量稳定性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使勾兑有了可以依据的基础。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从原理上说,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 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发向深圳,一瓶地道的酱门基酒的生产至少5年再用20年老酒勾兑。搞清楚,这个勾兑是酱门新酒和酱门老酒的同质勾兑。需要跟多的了解请您了联系我(金龙源台酒业)电话:13310423597 姓名:小蔡微信公众号15085011131 @http://139.com

8. 酱油制曲的详细过程

材料:黄豆4斤,面粉0.5斤,麦皮0.1斤,酱油曲精1克,饱和盐水,八角1克,陈皮2克,公丁香3克,茴香1克,味精2克,白酒0.1斤、红糖0.3斤。

步骤:

1、原料处理。选优质黄豆,倒入缸或池中浸泡2-4小时左右,洗净沥干,用压力锅煮熟;面粉和麦皮用锅炒至微焦黄色。

2、接种。黄豆熟料呈红棕色,略有豆香味,摊凉后将面粉、麦皮和酱油曲精混合均匀拌入。拌入。

3、制曲。接种翻拌均匀的豆料分装于竹篾簸箕2-3厘米后,盖上盖子,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制曲。经过约24小时后料温上升,豆粒表面长满了白色菌丝,此时用铲将豆分成几块翻过来,经过约24小时,期间约5小时打开盖子1次,豆粒表面长满黄绿色的孢子有正常曲香,无其他异味即为成曲。(以上时间视环境温度而变,以菌种生长情况为准)

4、发酵。将黄豆曲倒入罐或坛中,加入饱和盐水,达到用手用力压豆粒能浸没为合适,表面再盖一薄层盐粒。表面再盖一薄层盐粒。

5、日光暴晒。将黄豆曲放到阳光下,经过1-3个月天然日晒夜露即为成熟酱醪。

6、淋油。加入盐水浸泡成熟酱醪3天,吸出的酱油液汁浓粘,色泽红棕,味道香浓,再加入盐水浸泡7天,吸出酱液,第三次加入盐水浸泡7天,再吸出酱液。

7、配制成品。将三次吸出的酱液混合,经10天日光曝晒,沉淀,加入八角、陈皮、公丁香、茴香的煮出液,再加入味精、白酒、红糖和盐使酱液盐分浓度约为17%(约10-15斤酱油),加热煮沸过滤即为成品五香黄豆酱油。

9. 制曲过程的注意事项

酱香型白酒酒酿造的基本工艺为:“12987”酿造工艺,即端午制曲、重阳下沙、1年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

1、原料粉粹

酱香型白酒生产把高粱原料称为沙。在每年大生产周期中,分两次投料,第一次投料称下沙,第二次投料称糙沙。

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10个月左右。

由于原料要经过反复发酵,所以原料粉粹有一定比例,下沙整粒与粉粹之比为80%比20%,糙沙整粒与粉粹之比为70%比30%。且下沙和糙沙的投料量分别占投料总量的50%。

为了保证酱酒酒质的纯净,酱香型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不加辅料,其生产过程的疏松作用主要靠高粱原料粉粹的粗细来调节。

2、大曲粉粹

酱香型白酒是采用高温大曲产酒生香,高温大曲的糖化发酵力较低,故需根据原料粉粹的粗细程度来决定大曲的粉碎程度,大曲粉粹越细越利于糖化发酵。

3、下沙

酱酒生产的第一投料称为下沙,一般都是在重阳节前后进行。每甑投高粱350kg,占总投料量的50%。

A、泼水堆积

下沙时先将粉粹后的高粱泼上发粮水(原料量50%左右的90℃以上的热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也可将水分成两次泼入,每泼一次,翻拌三次。注意防止水的流失,以免原料吸水不足。然后加入5-7%的母糟(上一年最后一轮发酵出窖后不蒸酒的优质酒醅)拌匀,发水后堆积润料10h左右。

B、蒸粮(蒸生沙)

先在甑篦上撒上一层稻壳,上甑采用见汽撒料,在1小时内完成上甑任务,圆汽后蒸料2-3小时,约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应过熟。出甑后再泼上量水(原料量12%左右的85℃以上的热水)。

C、摊凉加尾酒

泼水后的生沙,经摊凉、散冷,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当品温降低到32℃左右时,均匀加入酒度为30°的尾酒(由上一年生产的丢糟酒和每甑蒸得的酒头经过稀释而成的)。

D、堆积加大曲

当生沙料的品温降到32℃左右时,加入大曲粉,加曲量控制在投料的10%左右。加曲粉时应低撒扬匀。拌和后收堆,品温为30℃左右,堆要圆、匀,冬季较高,夏季较矮,堆积时间为4-5天,待品温上升到45-50℃时,可用手插入堆内,当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味时,即可入窖发酵。

E、入窖发酵

堆集后的生沙酒醅经拌匀,并在翻拌时加入次品酒2.6%左右,然后入窖,待发酵窖加满后,用木板轻轻压平醅面,并撒上一薄层稻壳,最后用泥封窖,发酵30-33天,发酵品温变化控制在35-48℃之间。

5、二次投料

酱酒生产的第二次投料称为糙沙,时间一般为下沙入窖发酵一个月之后。

A、开窖配料

把发酵成熟的生沙酒醅分次取出,每次挖出半甑左右,与粉碎并泼发粮水后的高梁粉拌和。

B、蒸酒蒸粮

将生沙酒醅与糙沙粮粉拌匀,装甑,混蒸。首次蒸得的酒称生沙酒,出酒率较低,而且生涩味重,生沙酒经稀释后全部泼回糙沙的酒醅,重新参与发酵。这一操作称以酒养窖或以酒养醅。混蒸时间需达4-5小时,保证糊化柔熟。

C、下窖发酵

把蒸熟的料醅扬凉,加曲拌匀,堆集发酵,工艺操作与生沙酒相同,然后下窖发酵。应当说明,酱香型白酒每年只投两次料,即下沙和糙沙各一次,以后六个轮次不再投入新料(但需要加曲),只将酒醅反复发酵和蒸酒。

D、蒸糙沙酒

发酵一个月后,即可开窖酒(烤酒)。因为窖容较大,要多次蒸馏才能把窖内酒醅全部蒸完。为了减少酒分和香味物质的挥发损失,必须随起随蒸,当起到窖内最后一甑酒醅(香醅)时,应及时备好需回窖发酵并已堆集好的酒醅,待最后一甑香醅出窖后,立即将堆集酒醅入窖发酵。

蒸酒时应轻撒匀上,见汽上甑,缓汽蒸馏,量质摘酒,分等存放。

酱香型白酒的馏酒温度控制较高,常在40℃以上,这也是它“三高”特点之一,即高温制曲、高温堆集、高温馏酒。

糙沙香醅蒸出的酒称为“糙沙酒”。酒质甜味好,但冲、生涩、酸味重,它是每年大生产周期中的第二轮酒,也是需要入库贮存的第一次原酒

糙沙酒头应单独贮存留作勾兑,酒尾可泼回酒醅重新发酵产香,这叫“回沙”。

E、取酒回沙

糙沙酒蒸馏结束,酒醅出甑后不再添加新料,经摊凉,加尾酒和大曲粉,拌匀堆集,再入窖发酵一个月,取出蒸酒,即得到第二轮酒,也就是第二次原酒,称“回沙酒”,此酒比糙沙酒香,醇和,略有涩味。

以后的几个轮次均同“回沙”操作,分别接取三、四、五次原酒,统称“大回酒”,其酒质香浓,味醇厚,酒体较丰满,无邪杂味。第六轮次发酵蒸得的酒称“小回酒”,酒质醇和,糊香好,味长。第七次蒸得的酒为“枯糟酒”,又称追糟酒,酒质醇和,有糊香,但微苦、糟味较浓。第八次发酵蒸得的酒为丢糟酒,稍带枯糟的焦苦味,有糊香,一般作尾酒,经稀释后回窖发酵。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