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以后的中国绘画更多地表现写意的(元明清文学)

1. 元明清以后的中国绘画更多地表现写意的

1. 元明清以后的中国绘画更多地表现写意的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元代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2、明代初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3、清代到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突出。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扬州画派”)、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等,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2. 元明清文学

2. 元明清文学

本文总结了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教学有如下一些做法和体会 :围绕教学搞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有机贯穿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思路与方法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能力培养……

3. 元明清小说有哪些

 1、《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2、《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书中对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试制度的摧残人才,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3、《三侠五义》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作品。

4、《浮生六记》以深情直率的笔调叙了夫妻闺房之乐,写出了夫妻间至诚至爱的真情。

5、《聊斋志异》。

6、《三国演义》。

7、《西游记》。

8、《水浒传》。

9、《镜花缘》。

10、《官场现形记》。

4. 元明清瓷器

我国元明清三代凤凰青花瓷的区别分别有以下这些: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名瓷,元明清三代都各有特色,对于青花瓷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因为这三个时期的瓷器烧造技术成熟程度不一样,所以青花瓷的表现也差异较大,特别是收藏者,分清元明清三代青花瓷,可谓必须练习的功夫。那么元青花、明青花、清青花三者首先应该明确,青花瓷按工艺来划分,只需两大类就可以进行概括,也就是粗类瓷与精细瓷。此二者的差异是肉眼可辨的。因为青花钴料的发色不同,粗瓷颜色更偏深沉,而细瓷则有明快之感。这个特性在三代青花瓷中体现得各有不同,且由于钴料选择的不同,技艺侧重点的不同,辨别更加复杂,所以仅仅想通过某些口诀一次性掌握元明清三代青花瓷的特征并加以辨别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多多上手学习,就会发现,三代青花瓷的辨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元青花,苏麻离青的使用可谓一大创举。这种青料的娇贵使得它需要与别的矿物质配合才能稳定发色,但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独特的青料,发色明艳恬静,蓝中带紫,深邃而不沉闷,无晕染或者局部晕染,整体发色稳定而明丽,是本土青料无法达到的效果。所以元青花比起后代瓷器,在颜色上很有特点,蓝中带紫并且明丽自然的,多为元青花瓷,因为苏麻离青在后世不断减少,与元代无法相比。

5. 元明清前面是什么朝代

接下来是三国鼎立:魏楚吴。下面是朝代表可以帮你记忆。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6. 元明清历史简介

元代诗歌不太景气,既没有杰出的作品,也没有杰出的作家。元代儒学统治地位的削弱、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和生活要求的高涨、文人地位的急剧下降和生存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元代文学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新风貌。在宋金以来的杂剧、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许多杰出作家的参与和创作,元杂剧率先异军突起,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已经成熟。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是元代最著名的剧作家。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姓名可考的剧作家有一百余人,剧目七百多种。现存的元杂剧的数量,仅臧懋循《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所收录的作品相加就有一百六十二种。《窦娥冤》、《西厢记》是最著名的杂剧作品。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而杂剧的“韵白”则直接采用诗词或顺口溜式的韵文。如《西厢记》中“长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唱词就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端正好》)”由此可见,元杂剧的曲词创作受到古典诗词的广泛影响。

明代是民间文学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民歌,在明朝中叶以后得到了新的发展。现存明代民歌,将近千首。最早的明代民歌的集子是成化年间刊行的《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新编太平时赛赛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四种,之后还有晚明时期冯梦龙整理选辑的两部明代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绝大部分民歌是反映爱情生活的,其中一部分是反映人民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情歌。

诗词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个新的繁荣局面。清初八十年间是诗歌创作比较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诗人有钱谦益、顾炎武、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等。到了雍正、乾隆盛世,诗歌上的代表人物有沈德潜、袁枚等。清初诗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清爱国志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另一类是仕清又忏悔者,如钱谦益、吴伟业,他们的晚年在痛苦中度过,思想矛盾都表现在诗中。康熙年间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创立神韵说,影响极大。乾隆年间的袁枚创性灵说,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理说,他们的创作和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清末诗词方面有杰出成就的是龚自珍、项鸿祚等人。

7.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从三国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开始南北朝之后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名,隋朝统一的时候,北方基本上都是多数民族的,有鲜卑族,唐朝统一的时候也是有多数民族的,元朝统一的时候也是多数民族的,明朝和清朝统一的时候也是多数民族的,秦朝和汉朝的时候统治的民族相对来说少很多,还没有形成汉族之前,秦朝其实也算得上也统治多民族,汉族是在汉朝的时候确定下来的,当时也统治有少数民族。

8. 元明清文学作品

1.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源于唐中叶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3.《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和民间传说的结合。

4.《水浒》七十回本点评者是金圣叹。学习常识

5.明中期三大传奇是《宝剑记》、《浣纱记》和《鸣凤记》。

6.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7.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窦娥冤原文。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8.临川四梦”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

9.李玉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清忠谱》。

10.元杂剧角色:旦、末、净、杂。想知道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11.《救风尘》的作者是关汉卿。

12.高明的《琵琶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写的。

13.《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最优香的章回体历史小说。元明。

14.《水浒传》(七十回本)系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

15.冯梦龙的“三言”是《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

16.《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听说窦娥冤剧本。

17.朱权的戏曲理论著作是《太和正音谱》。

18.《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对比一下元明清文学常识汇总。

9. 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

  朱彝尊【解佩令】  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  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尽。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  在诗歌史研究中不乏如此一种应予警惕的景观:对于某些名家的名篇,看似关注的热度已高,该解决的问题均似已形成定论,再不可能有疑义了。然稍稍用心按之,便会觉其实仍然是隔膜耳食者多,真正解会者少。而又偏偏是前者大有市场,甚至众口一辞,遂往往令诗人良苦用心“折戟沉沙”矣。此篇即是一个好例子。  此篇是朱氏集中名作,凡有选及其词,即便很少,也无不阑入的。综览诸家解说,不难发现多数论者的基本落点是指其为朱氏追步姜张“清空”词风的宣言式代表作,甚至径称为“人既清空,词更清空”(见《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许永璋文,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709页)。表面上看,这很合乎逻辑:张炎提出“清空”的概念——朱彝尊倡导“清空醇雅”的词旨——朱氏在本篇明确表示自己宗仰张炎,所以,此篇是“清空”之典型。然而此篇真的“清空”否?笔者以为尚大有疑析之余地。  首先需解决的问题是:何谓“清空”?这个词风格论的重要范畴由张炎在《词源》中提出:“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很明显,此处的“清空”是与“质实”作为对应概念出现的,所指乃是一种与秾挚绵密的“梦窗词格”背向而行的清新空灵的审美趋向。简要言之,即“洁而不腻,不著色相,显得官止神行,虚灵无滓”(方智范等《中国词学批评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98页)。但若结合古代文论传统来加以悉心体察,则“清空”二字又不止单向指称文学风格,它也同时蕴涵着对于个人品格的界定和评价的。“清”,即不沾染尘俗,面向纷扰红尘表现出一种孤傲且悖离之人生态度。“空”也不仅是“虚灵”之谓,它还意味着对繁杂世相的漠视,以至完全不在意下。以此来衡量张炎心目中的典范——姜夔的作品与人品,称之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应是契合的。  如果以上对“清空”的阐释大致不错的话,这将是我们辨析朱竹垞此词究竟“清空”与否的前提之一。另一前提是需辨清本词的大致作年。在朱氏的五个词集中,本词见于康熙十一年(1672)编就的《江湖载酒集》中,所以词题中“自题词集”之“词集”并非指其词集之全部,而仅是指《江湖载酒集》。是年彝尊四十四岁,有人称本篇为彝尊晚年之作,时序之误必然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此一点辨析对我们把握全词意蕴至关紧要。  开篇三句“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劈首便以慷慨悲凉之态具言前半生辛酸际遇。彝尊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甲申明亡时年方十六岁,次年以家贫入赘归安教谕冯镇鼎家未久,清兵南下两浙,彝尊即出走联络抗清。顺治七、八年间犹往山阴交接魏耕、祁理孙、班孙兄弟(即世所称祁五、祁六两公子),图谋起事,事泄蛰居永嘉。至顺治十三年(1656)从乡前辈曹溶南游岭表,北出云中,其后又泛沧海,客京华,走济南,广交天下异才奇士,那么“十年磨剑,五陵结客”云云正是他这一段非常生涯的概括描述。然而恢复朱明天下的誓愿既不成,自己亦除了博得“江南三大布衣”的虚名而外,只能“糊口四方,多与筝人酒徒相狎……短衣尘垢,栖栖北风雨雪之间”(朱彝尊《红盐词序》,《曝书亭集》,四部备要本,下同)。如此高远深沉之理想,如此羁愁潦倒之生涯,词人怎能不悲吟出“把平生涕泪都飘尽”的变徵之声?  如此看来,首三句即以饱含悲郁的身世感为全篇奠定了并不“清空”的基调,后文“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也便不是风流倜傥之意气的表述,反而恰恰可从貌似轻倩的文字间为其坎壈际遇寻得旁证和补充。“老去填词”是功业未成的无奈抉择,而其中竟有一半是为法秀所呵的“空中语”,这岂不正说明他是藉“醇酒妇人”以抒胸中块垒?词人声明自己未有过“偎红依翠”之生活体验,其实也正是声明以种种香艳面貌问世的词中“别有志意存焉”(朱彝尊《乐府补题序》),而此一种“志意”我们已可自前文窥见消息了。  上片言身世,言词创作之动机,过片即直逼出作者心目中的榜样来。问题在于,如果这“榜样”只是艺术宗法上的,而不带有人格精神上的成分,他应该选择自己最尊奉的“词莫善于姜夔”(朱彝尊《黑蝶斋词序》)的白石道人为标准的,即“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白石差近”。可是事实不然,他把“可与白石老仙相鼓吹”的张炎作为心摹手追的对象,这一选择当然颇具苦心的,其原因盖在于朱氏与张炎的诸多相似处。二人均为“浙产”,张于朱为“乡先贤”,此其一也;张炎世为临安名族,六世祖俊受封循王,系“中兴”名将,至曾祖鎡犹以花木园林称甲江南,且妙解音律,与姜夔酬唱,父枢亦于词称当行;竹垞曾祖国祚系光宗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为一代名臣,其生父茂曙、嗣父茂晖,伯叔辈如茂曜、茂晼、茂晭、茂时、茂昭等皆江南文苑俊彦,则二人同为贵介后裔,书香门庭,此其二也;张炎于宋称遗民,抗争强势入主之异族,自己一派空狂怀抱,落魄纵饮,这与朱氏彼时经历怀抱完全吻合,此其三也。正惟此种外在、内在多层次的联类比较,方有玉田而非白石以为楷模之说法。所以,与其视之为词学宗尚之自我表白,毋宁当作一种冰清玉洁之抱负的追慕更妥当些。  然而,竹垞为人特稳重谨慎,此是他性格中由诸多因素陶铸成的“雅”的重要侧面。对于以上那种一转念即可明了的几乎可称为“直白”的志趣之自供,他是多少存有一种忌惮和畏怯的。以故,在结末处他高扬“歌筵红粉”、“封侯无分”等文人常见的情调,这其实是对前文锋锐处的一种“稀释”,或曰涂一层“保护色”。他当然希望世人将此视为“清空”一类的述怀咏志之作以免贾祸的。对此种深心不明察而徒然称其“清空”,岂非正中朱竹垞的下怀?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