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鹅钩的由来(浮鹅钩是谁发明的)

1. 浮鹅钩的由来

1. 浮鹅钩的由来

欧体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内紧外松、左收右放、刚劲挺拔。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于平正中见险劲,无欹斜倾侧之感。

欧体楷书有三个明显的点画特征:浮鹅钩、竖点、三点水。即使是不曾学书的人,也能够凭借这三个特征,从多种楷书体中区分出欧体。

欧体字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整行整列的字,整幅字,都是非常的美。这种美,每字都精妙传神、灵巧生动,结构匀称,章法疏密有致。从审美上看,感觉清丽温婉。

2. 浮鹅钩是谁发明的

2. 浮鹅钩是谁发明的

柳体基本功——钩:

1、竖钩

2、弯钩

3、横折(弯)钩

4、竖钩(钩向右)

5、弧钩

6、浮鹅钩

7、卧钩

8、斜长钩

9、右弯钩

10、右弧弯钩

3. 竖弯钩为什么叫浮鹅钩

临的很认真,方法也很好,知道自我纠正,字变好是迟早的事情,慢慢来。

注意一下古帖的用笔。

细节要做的再准一点,尤其是欧楷,一个笔画的位置稍微偏离,字的整体感觉就会差别很大。

比如说九成宫三个字

撇的角度,你临的就不准。

撇的角度不对,直接导致你竖弯钩的角度也不对。作为主笔的竖弯钩不对,你整体的字势就不对。你只注意到有斜势,却没有注意欧阳询是如何斜中取正的。我照原帖临了一下。

这个

浮鹅钩是隶书的用笔

,最后出锋的角度和力度都不是正常的楷书钩。

隶书当中的转折,常见有

搭接法。转折的地方不连写,成为一竖一横的接搭

,六朝的碑版楷书大多如此,唐人楷书偶尔也用此法,比如欧阳询。碑学书法家在写行书时,也常常用这种方法,于右任的字,转折之笔都是断而后起的,甚至连钩的写法都是如此。这一点,“九”的转折处你看的比较准。但是你的“宫”字,为什么不用搭接法呢?

下面是我用搭接法临的。横的用笔我没有控制好,偏粗了一些。

唐楷之中,这种搭接法是有的,比如颜真卿也用。

当你搭接法比较熟练以后,就可以尝试用提按法。

提按法本质上是接搭法的快写

,只不过分写的过程不明显而已。提按法在南北朝和隋唐的墓志中用得最普遍。提按法比接搭法轻快,因此在行书中用得更多更普遍。

提按用的不熟,宁可两笔写,断而后起,也不要画字。

下面这种笔法最好不要学。这种笔法在毛笔中称为顿挫法,本质上是一种毛笔的调锋。硬笔不存在铺毫和收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形似而去画字。

另外你总写不好的“之”字,主要问题也是在用笔上。

为什么结构你总是写的那么松?其实是你撇的用笔不对,

你把这个撇写实了

。总会害怕和前一笔的横提黏连,导致间距不自觉的拉大。如果你明白这一笔是前实后虚的撇,那么撇最虚的末尾正好是横提最实的前端,撇最实的起笔正好是提横最虚的末端,这样虚实结合就不容易黏连,大可以写的紧凑一些。另外,之的两处转折也都是搭接法。

再就是

不要临已经模糊不清的范字

,挑选较好的来临摹,不要自己去猜,也不要找一些所谓的补全版本。最好的版本还是原帖。像你的“秘”基本就是乱写了。

欧楷的这个秘安排的太个性,既然九成宫中缺字,这个可以暂时不临。

时间关系,随便拿开头和结尾的几个字为例说了一些,参考着看看。不过你现在基础已经很不错,继续坚持都会好的。

4. 浮水的鹅是什么诗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咏鹅(七岁时作)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写作背景:

这是骆宾王在7岁时写的一首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鉴赏: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浮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鲜明。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简单意思:

鹅,鹅,鹅,

弯弯的脖子对天唱着歌。

一身白毛浮在绿水上,

一对红掌拨起清水波。

5. 浮鹅钩怎么写

儿、兀、元、允、兄、尧、光、先、兆、充、克、兕、兑、兖、党、竟、兢、匕、北、死、此、旨、些、匙、疑、凡、几、朵、凫、壳、秃、咒、凯、亮、凳、亢、嬴、洗、况、冗、完、冠、 冤、免、兔、卮、卷、爸、巴、色、包、泡、炮、抱、孢、袍、刨、范、龟、电、甩、能、毛、观、见、现、耗、巩、托、老、地、也、池、孔、吼、他、她、蚝、圯、圮、已、己、巳、化、华、屯、吨、顿、仑、仓、论、巷、坑、宅、坨、蛇、尼、屁、泥、呢、抢、枪、呛、无、沧、轧、花、纯、浇、哓。 竖弯钩又称“浮鹅钩”,因它的形状像浮在水面上的鹅而得名。竖弯钩分长颈竖弯钩和短颈竖弯钩。长颈竖弯钩如:儿、电;短颈竖弯钩如:也、见。

6. 浮鹅钩图片

左向钩

左向的钩不宜太长,要饱满尖锐。

左向钩要注意在个字中的平衡作用。

竖钩

又名“中钩”居于字中者,两旁配以撇、捺或点、竖要直,钩要短。

中钩的够势要略平,字方显稳。

弯钩

起笔尖细,弯曲而不失重心,如“乎”“猎”

下向钩

又称“横钩”钩与下面相应,如“室”“买”等字。其要点在于将横画和钩的完美结合来写。

下向钩如鸟视胸,要写的圆满而清劲。

上向钩

竖弯稍细,下部平钩略长,如“札”“胤”等字。

上向钩状如浮饿,故被称为“浮鹅钩”,注意要把握钩的角度。

斜向钩

亦称“戈法”又称“斜钩”如“戏”、“武”等字。

斜向钩即是“戈钩”要写的流畅而劲挺健。

向内钩

又曰“平钩”,宜略向内弯,“心”“必”成相抱回环之势。

内向钩亦称“弯笋势”,要写的圆满。须防势斜而身至。

曲抱钩

钩势先开展面后呈抱势,以包左,如“赐”“禹”

曲抱钩切不可以用偏锋出钩,那样写出来的钩会单薄无力。

背抛钩

背抛钩作背向弯势,以呼应左边,如“凡”“飞”

背抛钩上面转角须圆劲,中间细,下抛出笔画趯起。

高钩

这个钩法也称为“曲尺”。如“月”“同”等字用之

高钩要注意转折处调锋。

耳钩

指“邑耳”偏旁的写法,要圆转行笔,两尖相接,如“郎”“阶”

右旁耳钩的竖用悬针,左旁耳钩用垂露。

7. 什么叫浮鹅钩

有竖弯钩的字如下: 儿、兀、元、允、兄、尧、光、先、兆、充、克、兕、兑、兖、党、竟、兢、匕、北、死、此、旨、些、匙、疑、凡、几、朵、凫、壳、秃、咒、凯、亮、凳、亢、嬴、洗、况、冗、完、冠、 冤、免、兔、卮、卷、爸、巴、色、包、泡、炮、抱、孢、袍、刨、范、龟、电、甩、能、毛、观、见、现、耗、巩、托、老、地、也、池、孔、吼、他、她、蚝、圯、圮、已、己、巳、化、华、屯、吨、顿、仑、仓、论、巷、坑、宅、坨、蛇、尼、屁、泥、呢、抢、枪、呛、无、沧、轧、花、纯、浇、哓。 竖弯钩又称“浮鹅钩”,因它的形状像浮在水面上的鹅而得名。竖弯钩分长颈竖弯钩和短颈竖弯钩。长颈竖弯钩如:儿、电;短颈竖弯钩如:也、见。

8. 咏鹅的浮是什么

yǒng é咏 鹅 táng luò bīn wáng唐 骆 宾 王é é é 鹅 , 鹅 , 鹅 , q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 。 b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绿 水 , hō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 掌 拨 清 波 。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