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门楼酒业有限公司,谁能告诉我北京共有几个门分别都是做什么用的

1,谁能告诉我北京共有几个门分别都是做什么用的

北京内城九大城门名称不同,意义不同,细品回味,趣味无穷。 正阳门:元称丽正门,京人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南北呼应。瓮城中关帝庙为九门之首,故人称“正阳关帝”。正阳门因皇帝龙车出入此门,正阳门又称“国门”。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阜客商望门生畏。“崇文铁龟”之名遍响京都。 宣武门:元称顺治门(讹传顺城门),宣武门外为菜市口刑场,囚车从此门经常出入,人称“死门”,值得令人回味的是:瓮城上的午炮每日一响,声震京华,京人以此对时,人称:“宣武午炮”。 朝阳门:元称齐化门,门内九仓之粮皆从此门运至,故瓮城门洞内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仓之节日,往来粮车络绎不绝。“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 阜成门:元为平则门,与朝阳门东西两方遥遥相对,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多出入此门,故瓮城门洞内由煤栈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记之。“梅”与“煤”谐音,每当北风呼号,漫天皆白,烘炉四周之人皆赞:“阜成梅花报暖春”。东直门:元崇仁门,此门为京华九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市人称“东直雕像”。 西直门:元称和义门,是东直门的姐妹门,“高亮赶水”的传说人人皆知,更兼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都走此门,故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京人皆知“西直水纹”。德胜门:元为健德门,为出兵征战之门,寄语于“德胜”二字。乾隆四十三年,天大旱颗粒无收,年末清高宗去明陵,至德胜门,时逢大雪纷飞,除去一年之暑气,高宗龙颜大悦作御诗立“祈雪”碑碣一通,有黄顶碑楼,碑之高大,令其它诸门的石刻难以比拟,故人称:“德胜祈雪”。安定门:元称安贞门。此门为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收兵之门,京都九门中有八门瓮城内建筑关帝庙,唯安定门内建真武庙,在诸门中独具一格,从1924年拍摄的照片看,建筑整洁,布局精练。“安定真武”在诸门中颇有独特风格。今天京都九门中虽大多无存,但回忆九门的历史掌故,别有一番情趣。

{0}

2,衡水老白干商标为什么用的是安济桥图样

  1946年,国营衡水制酒厂成立,衡水老白干酒的注册商标图案随之产生。如图所示,图案里画着蓝天白云,和下面古老的石桥和古城门楼浑然一体,组成圆形商标,充分显示了衡水古城的风情和文化。图案是从原十八酒坊的众多字号商标图案中选出来的,据老人们讲,最初的草图设计是来自天津,与后来天津飞鸽自行车的第一件商标设计图案均出自一个人之手。  商标上的古老石桥就是安济桥,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修建,七孔石桥,全长110米。为华北大平原上最宏伟的古老石桥,同时也是千里滏阳河上唯一最长最大的石桥,所以老石桥肩负着东西大道繁忙的交通使命,安济桥上车马辐辏如梭,商贾云集,桥下的滏阳河水畅通无阻,贯穿南北,上自邯郸临水,下达京郊津沽,宽阔的河面上帆樯如林,来往商船川流不息。衡水全境商业以县城之西关码头为中心,街市宽敞,贸易繁多,十八家酒坊均建在老石桥的东西两端,商铺酒肆,鳞次栉比,醇香郁郁,酒旗拂拂。衡水酒的酿造历史悠久,两千多年的汉代就有关于衡水酒的文字记载,盛唐时代的酿酒业达到高峰,明代定名的“衡水老白干”饮誉九州大地。由于制酒业的发达,牵动了诸多行业的繁荣。如:众多家酒作坊里急需大批用来搅拌、酝酿原料的大小水缸;贮存酒、运输酒的各类型号的陶罐、酒坛以及编制裱糊的酒篓;烧酒蒸腾急需大批煤炭燃料;每家酒作坊车间都备有多盘石磨、石碾……,所以,水陆运输应运而起。市场上,邯郸彭城之陶瓷缸碗,邢台清河之竹器,山东之绢帛铁类,山西之土产干果,天津之洋货广货,峰峰矿区之烟煤,无不荟萃。与造酒作坊配套的各款服务行业、娱乐团体、搬运中介等营业铺户纷纷设立。所以,安济桥头码头地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民风崇儒重商,人才汇集,形成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码头上堆积如山的货物,也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各地提供各类取求。  商标图案里的古城门楼,画的是衡水县城的西城门。衡水县城自明永乐年间从旧城迁来重建新城。西城门为县城的正门,原名“和商门”。清顺治元年(1644年),知县张恒重建城门楼,并易其名为“登瀛门”。122年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知县陶淑又重修“登瀛门”。登灜门的建筑规模宏大,呈长方形的瓮城格局,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40多米。建有前后两座城门,西面的城门是前门,城门的上方镌刻【桃邑】二字,前城门顶上盖有一层三间瓦房,人称“前城门楼”,也称“闸楼”,就是商标里城门上的那座小瓦房。靠东面的是后城门,城门的上方镌刻【登瀛】二字,后城门顶上盖有三间重檐四出廊的两层楼房,曰:“登瀛楼”,这是西城门的主体建筑,高耸美观。两城门之间有一长方形空地,北面建造一座关帝庙,南面原是一片空地,矗立数通石碑,后来又建有两座祠堂。民国初年,高大的“登瀛楼”在一场疾风暴雨中倒塌,1939年,日本鬼子把“前城门楼”拆掉建成了炮楼。1950年,县城在开拓街道时把前后两座城门、庙宇及瓮城的城墙拆掉,如今,处在河东的“衡水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机关大院,就是“登灜门”瓮城的南半部分。  把西城门命名“登瀛门”的缘由,取自唐朝初年一段真实的故事,秦王李世民由武功转为文治,在他的天策府里开设文学馆,广招天下贤能学士入馆,先后入选的有房玄龄、孔颖达等十八人,号称“十八学士”。 李世民给他们优以尊礼,予以厚禄,入阁诸君,皆享用五品珍膳。还令大画家阎立本为诸名士写真画像、大文豪褚亮题写颂赞,悬于凌烟阁。李世民每当入朝面君事罢回府,常引见学士们,讨论坟籍,商略前载,儒雅之风,旷古稀有,君臣亲近之恩,百代罕及。时人也因能入选进文学馆而感到无比荣耀,唐书记载:“预入馆者,时所倾慕,谓之‘登瀛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八学士登瀛洲 ”的故事。“瀛洲”一词来自《史记·秦始皇纪·二十八年》称齐人徐市等上书秦始皇,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供仙人居住的神山。  原在隋朝末年,“十八学士”中的大部分人已是誉倾一时的知名人物。唐朝建立后,在秦王府组建了高级智囊团,为李世民取得皇位以及后来的“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追随李世民,各尽其力,为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十八学士”对唐代政治、文化之影响,非常深远。  这“十八学士”中:褚亮,余杭人;杜如晦,陕西杜陵人;房玄龄,山东章丘人;于志宁,陕西高陵人;苏世长,雍州武陵人;薛收,蒲州汾阳人;姚思廉,浙江湖州人;陆德明,苏州吴县人;孔颖达,冀州衡水人;李玄道,山东临淄人;李守素,赵州人;虞世南,浙江余姚人;蔡允恭,荆州江陵人;颜相时,雍州万年人;许敬宗,杭州新城人;薛元敬,山西万荣人;盖文达,冀州衡水人;苏勖,陕西雍州人。  唐朝初期,全国共计1255个县,衡水县籍的孔颖达和盖文达,一同享受到如此高尚的荣誉,已成为世人之美谈,因此,“衡水”之名朝野皆知。衡水县城的官吏、儒士们皆引以为荣。到明朝永乐年间,大洪水吞没旧县城,有关记录这件事的文字资料、纪念性建筑,已消失殆尽,无从查找。后来,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新县城在阜民街(南门口街)为举人李梅建立石牌坊时,便取名“登瀛坊”以示对这段历史的回忆;清朝顺治元年,人们把西城门易名为“登瀛门”,在这座永久性的城门建筑上,镌刻这类文字标志作为名称来颂扬,也是以此纪念这件无尚荣耀的往事,希冀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吧。  一件小小的圆形商标,容纳了十八学士的历史文采,叙说着十八酒坊的酿造辉煌,再现了水旱码头的繁荣昌盛,涵盖了衡水县(桃城)具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精华。

{1}

3,一条中山路半部宝鸡史

“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路’,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冠,在地域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每一条‘中山路’,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 历史 见证,它们超越了地理概念,也超越了人称概念,共同组成了一部凝固的近代史册。”——杨黎光 图源:网络 谈及每座城市中山路的来源,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孙中山先生曾经生活革命过的城市,比如中山、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南京、青岛等;第二种是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全国为了纪念他,把原有的一条繁华商业街改名为中山路的城市,就像宝鸡这样的;第三种就是纯粹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新建道路的城市。 中山路是宝鸡城区最早的商贸主干大街,东西走向,东起新华路口,西至西关什字,东西两端分别与新华路、宝福路相接。全长3104米,宽24米。 宝鸡于北周天和元年(566),筑留谷城以置军人。隋大业十年(674),移陈仓县治于留古城。唐至德二年(757)改陈仓县为宝鸡县,此后一直为宝鸡县历代行政官署所在地,是宝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国后,中山路曾一度为宝鸡市政府驻地,是宝鸡最早的主城区,也是宝鸡主城区内最早开发、最初的城市繁华地带。 中山路始建于唐代,时称“大马路”,是宝鸡县城内仅有的一条大街。清初,宝鸡县城内修车马道路5条。其中主要一条为东西街道(即原大马路),横贯全城。以今南门口为界,分称东街、西街。以东西街为轴线,南北分布有西城巷、东城巷、北城巷、南城巷、东南城巷、西南城巷、高家巷、官井巷等,皆南北走向,与东西正街相通。 民国16年(1927)后,东城门外逐渐形成街市,与城内大街相连为一,遂以孙中山先生之名,将城内唯一一条主干大街命名为“中山路”。当时以东城门外为界,分别称中山东路和中山西路。建国后连接三民街(人民街),遂成今日之中山路。 中山路以其其独特的 历史 价值,记载了城市变化和时代风云。 图源:网络 一、辛亥革命起义的号角在中山路吹响 宝鸡的中山路不宽、不长,却是条有着1200多年 历史 的老街,浓缩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抗争。1911年10月2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了宝鸡。宝鸡哥老会首领马云山、白福顺,采用“鸡毛传贴”的联络方法,秘密组织革命志士,发动了宝鸡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起义。太平堡村的杨荣,福临堡村的高老三、方其行及宝鸡县底店的马有善,马家原的马大进、马正海等,组织率领群众300多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威慑反动官绅的“扬兵”游行。这次游行成为宝鸡地区革命斗争的先声。 10月30日,宝鸡农民王清民、商人周瑞林率领300多名革命群众,以白布缠头,向宝鸡县衙进军。清王朝任命的最后一位宝鸡知县雷天裕,感到末日来临,十分恐慌,急令县乡勇队队长弓海明守御东门,自己随带家小,领数十人由城北潜逃,到县西20公里的秦王寨藏身。乡勇队队长弓长明见知县逃走,即打开城门,迎接革命军进城。王清民等进城后,打开监狱,释放了囚犯,烧毁了县衙西华亭和天主教堂,捣毁了盘剥穷人西街当铺,旋即又带队出城驻扎。起义队伍不扰害市民百姓,受到群众爱戴,市民争先送水送饭供应义军。军民欢言相慰,敲锣打鼓,共庆宝鸡县城光复 11月2日,起义群众编为革命军,公推马云山贴出告示,晓喻商户不能抬高物价,买卖公平;晓喻军士要严守纪律,不得侵民扰商。 社会 秩序安定。11月下旬,甄寿山等10名多名军官及本地在省城求学的10余名学生,从西安返回宝鸡,张贴布告,进行革命宣传。公告清王朝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和封建君主顽固残暴的种种罪行,宣传革命的大好形势及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重大意义。 1912年2月底,驻宝鸡革命军吴长世部,将清廷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书写在白布上,公之于众。宝鸡人民奔走相告,欣喜异常,一片欢腾,庆祝封建专制制度的死亡和民主共和的诞生。 图源:网络 二、工合运动在中山路兴起 1938年8月,宝鸡发生了一件在全国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大事件,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打铁社在宝鸡中山路大华巷诞生了。9个没有文化的铁匠,每人贡献了自己所有的工具和仅有的铁料,共同投资约140元,组织起来进行工业化生产。这一组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内地工业化进程的开始,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封锁的破产。 “工合”是“工业合作社协会”的简称。工合运动,是由埃德加·斯诺和路易·艾黎等外国友人,在日本大举侵略中国领土,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挽救和保存濒临毁灭的中国民族工业,发起和组织中国失业工人、 流亡难民实行生产自救的一项经济活动。 1938年8月5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武汉正式宣告成立。宋美龄任名誉理事长,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任理事长,路易·艾黎任技术总顾问。8月下旬,工合西北区办事处在路易·艾黎和合作经济专家卢光绵的努力下,首先在宝鸡城区中山西路东南城巷成立。随着工合运动的 动员宣传和深入发展,各种工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宝鸡及西北其他地区破土而出,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了。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成立后,将大批沦陷区流落到后方的难民和失业者组织起来,积极创办各类企业,开展生产自救,解决了3万多产业工人和难民的吃饭问题,发展和保护了宝鸡地方民族工业。因处在战争的特殊时期,西北工合的各类企业紧紧围绕军需民用,积极开展生产,为抗日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 1939年,是西北工合的跃进发展时期。立足宝鸡的工合西北区办事处,所属的事务所很快扩展到西安、汉中、榆林、延安、天水、兰州等13个城市和地区。 先后建立了宝鸡、凤翔、陇县、双石铺等18个事务所、6个指导站,500多个合作社,业务遍及纺织、服装、矿冶、化学、机械、五金、食品、文化用品、土木石等几大类,产品多达一百余种。 同时,还创办了工合金库、工合供销处、工合医院、工合学校,积极开展了为各工业合作社和社员提供资金,供应原料、推销产品以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的服务。这一年,路易·艾黎在宝鸡中山西路西北工合办事处,热情接待了毛泽东从延安派来协助工合西北办事处工作的刘鼎、赵一峰、陈康伯等同志。进一步充实健全了西北工合办事处,增设了8个本处机关,15个附属机构,加强了对工合生产的领导。到这年12月,仅宝鸡一地就为前方将士生产供应军毯5万条,军大衣3.6万件,产值合计近百万元。同年受宋庆龄的委托,制作棉衣10万件,送交西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转送前方。 工合的出现,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信心,同时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斯诺慷慨解囊,为工合筹措经费,并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宣传工合,争取同情、赞助和支持。艾黎先生以中国为家,奔走呼号,冒险犯难,足迹遍及国内的山山水水,被誉为工合导师。斯诺夫人海伦,为工合事业放下了心爱的写作活动,积极为工合筹集资金。在海伦的大力协助下,由宋庆龄倡导的工合国际促进委员会于1939年在香港成立。国际促进会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以联络和利用的渠道,从国内到国际,从 社会 名流到宗教头面人物,从福利组织到慈善团体,广泛争取对工合的同情和捐助。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各国为工合捐助资金达500多万元。这些捐助带着热情和正义,成为推动抗战胜利的无穷力量,促进了工合运动的入发展。 截止1942年,以宝鸡为大本营的西北工合,组建各种工业生产合作社2000个,安置就业劳动者近20万人。宝鸡的罗家堎、玉涧堡、福临堡、金大堡、李家崖、张家村、张家底、宋家窑、白石沟村和十里铺一带均为“工合”运动活跃之处,仅纺纱织布厂就一连办起10多家,日产军布1200匹。工合医院设于中山西路东南城巷,有医务人员20多人,日平均门诊病人80人次。 图源:网络 三、西北新兴工商业城市在中山路骤然崛起 抗日战争前夕,宝鸡城区不过0.75平方公里,城郊人口不过6000人。当时的宝鸡在军事意义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经济却十分落后。据陕西省银行民国23年(1934)调查,宝鸡县城仅有商号168家,分10个行业。也未形成真正的城市规模,充其量只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市镇。 宝鸡位于陕西省西部边陲,自古以来便是秦蜀襟喉,关陇通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由于道路艰险交通不便,地方经济不发达,远远不及凤翔县城。使宝鸡进入现代化工贸城市的行列,一跃而为西北重要工业城市的 历史 ,是自陇海铁路修通以抗日战争的爆发为起点的。 图源:网络 1936年12月7日,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将陕西东西部连接起来,其横贯中国东西部的交通大动脉的作用也日益凸显,由于宝鸡是当时陇海铁路西部终点,再加上陕西省政府在30、40年代修筑了西宝公路、长益公路、宝平公路和川陕公路,使宝鸡成为西南、西北与中西部地区沟通的交通枢纽;陇海铁路和西宝南北两条公路把宝鸡与西安及东部省区联系起来;从宝鸡向南翻越秦岭的川陕公路,直通汉中,然后分路向南通往四川,向东通河南、湖北,该路从凤县另起一支线向西北通往天水、兰州、新疆到苏联;宝平公路经过千阳、陇县到达甘肃、宁夏。 图源:网络 陇海铁路通车宝鸡和抗战军兴加速了宝鸡商业的发展速度。陇海铁路于1936年12月修抵宝鸡,使其地位日趋重要,成为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南、西北的咽喉要道,成为关中西北的商品集散地。“如红白糖、茶叶、卷烟、川产药材、川产纸类,则由成都 汽车 胶轮大车、人力拖车运至汉中或迳至宝鸡,再分销关中各县。甘肃驼运带同甘盐及甘产药材等,亦北集于宝鸡,而以凤县之双石铺为过站,故宝鸡今日在商务上,仅次于西安,过载行达四十八家之多,”过载行,承担大宗货物的转运,多设于商品汇聚之地。宝鸡有如此之多的过载店,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商业之繁荣。 渭北各县盛产棉花,自陇海铁路通至宝鸡后,宝鸡成为关中西部的棉花集散地。据资料记载,1939年2月份,宝鸡进口的棉花数量为534940斤,出口达802410斤,合计1337300斤。渭北各县的棉花在宝鸡汇集,然后用 汽车 沿川陕公路源源不断的运往西南大后方,保障了大后方的军需民用。 抗战爆发后,沦陷区人口大量涌入宝鸡,使原本冷冷清清的山城顿时热闹了起来,一时商贾云集。1941年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路过宝鸡,对宝鸡做了这样的描述:“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的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山货,山一样堆积的原料和商品”。宝鸡成了一座发展中的现代工商业城市,据陕西省银行调查,“近年来,该县商业进展甚速,据三十一年春季调查各业家数如下:铁店9家,饭菜业9家,山货业18家,文具业8家,印刷业6家,百货业43家,鞋帽业11家,照相业3家,车件业2家,旅店业17家,澡堂3家,理发业10家,盐店25家,国药业25家,纸烟业23家,酒业3家,木行6家,行栈29家,粮行22家,西药业7家,制皮业10家,绸布庄28家,钟表店4家,银楼9家,其他3家。总计城关商号336家,资本总额140余万元,其中以行栈、木行等业资本额最大。惟商家每因税捐关系,对于资金多少,不愿吐实,此仅就各家口头报告者所统计者,考诸实际情形,资本总额当不止次数。 图源:网络 至抗日战争胜利时,宝鸡商业仍有进一步的发展。“据1946年12月资料记载,自1937年,陇海铁路通至宝鸡,宝鸡变成了经济交通要道,成为四面八方物资集散之地。货源来路甚广,上海、天津、武汉、成都、许昌、洛阳、开封、西安、咸阳、兰州、天水、平凉、固原、宁夏、青海、南京、巴州、广元、贵州、昆明,有40多个省、市、县商品运销往返,互通有无,促使县城商业繁荣兴隆,较1936年前增长近十倍。有:百货绸缎业99家,国药、新药业52家,山货、鲜果业125家,烟酒、食油、盐业110家,行栈、旅店、脚店63家,杂货、估衣75家,粮食业52家,饮食菜馆21家,还有铁器、木器、缝纫、照相、屠宰、砖瓦、银楼等商户1211家,此外,有行业摊贩1375位。 工业方面。陇海铁路通车宝鸡以前,宝鸡仅仅是一个只有六七千人的小县城,除了酿酒、造纸、采木等手工业外,还没有一家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陇海铁路通车宝鸡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其后短短的几年间,包括申新第四纺织公司在内的十几家工厂落户宝鸡,使之不仅成为陕西省的第二大工业中心,而且也是整个国统区11个工业中心之一。 图源:网络 1937年1月,修理铁路机车的长安机械厂宝鸡分厂建成投产,开创了宝鸡近代工业的先河。同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宝鸡因地处要冲,是西南、西北沟通中、东部地区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为宝鸡工业的战时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8月,蒋介石手令迁陕工厂以宝鸡为目的地,截至1941年,迁到宝鸡地区的工厂有申新纱厂、洪顺机器厂、华兴机器厂、民康毛纺厂、民康药棉厂、福新面粉厂以及大新面粉厂等。这些内迁工厂大多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代表当时国内工业发展最高水平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相对落后的宝鸡工业发展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例如,出汉口迁入宝鸡的申新纺纱第四厂,1938年在宝鸡成立的时候,有资本300万元,纱锭4000枚,织布机460台,3000瓦KW发电机1部,每月可生产20支纱200件。另外,如面粉工业中的大新、福新以及火柴业中的秦昌、协和新等工厂都是该行业中的骨干企业。而且,内迁工厂还带来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尤其是随厂迁入的工程技术人员。大多是曾经留学海外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人才,内迁宝鸡后,自然会对当地现代生产技术的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经过3年不懈努力,一个初具规模的“秦宝工业区”在黄土高原上形成,由此奠定了宝鸡成为西北地区工业重镇的地位。 据陕西省银行经济调查室调查,截至1942年2月,先后在宝鸡县城区开办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工厂有7家,资本总额共计499万元。1938年创办的有3家:洪顺机器厂、申新纺织厂第四厂、大新面粉公司;1939年创办的有1家,即秦昌火柴厂;1941年创办的有3家:西华动力酒精厂、雍兴公司益门镇动力酒精厂、清油提炼厂。此外,申新又将其汉口福新公司的8台36至30吋的“艾立斯”复式钢磨机迁来,成立了福新面粉厂,于1941年建成投产,日产面粉2000袋。为进一步扩大生产,申新公司又相继建立了申新纺织印染厂、原动力发电厂、铁工厂和宏文造纸厂。到1944年5个工厂共有职工4500多人,年生产棉纱14万件,棉布16万匹,面粉10000吨,机制纸5300令,铸铁170吨,成为当时宝鸡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申新纺织四厂、大新面粉公司、洪顺机器厂等工厂落户宝鸡,使原本冷冷清清的宝鸡顿时繁荣起来。在宝鸡工业大发展的同时,电力供应明显不足的矛盾逐渐突出。1938年9月,西京电厂在中山路148号设立宝鸡分厂,安装33.6千瓦柴油发电机1台,装灯600多盏,供城区照明。至1942年,宝鸡电厂资本已达400余万元。 图源:网络 由于战时宝鸡商业的繁荣兴盛,形成了商业资本的迅猛积累。巨额的资金,需要银行来融通流动。因此,各种银行纷至沓来,竞相在宝鸡购地建房增设机构。一时间,在中山路上耸立着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储金、陕西省、河南省、宝鸡县、上海、金城、永利、开源、央行金库和德泰祥银号等17家银行的金融畸形景象。 中山路是属于宝鸡的,也是属于全国的;中山路是属于现在的,也是属于 历史 和未来的。它连缀起了宝鸡今天的成就与辉煌,也贯穿了宝鸡 历史 上的迷茫、屈辱、求索与奋起……今天,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们更加需要在中山路上发现 历史 的足迹,检视国家的变迁和发展, 探索 未来的走向。中山路既是 历史 留给今天的见证,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图源:网络 作者简介:于世宏,宝鸡山水文化与宝鸡 历史 文化研究专家)

{2}

4,一座被遗忘的古城

在张家口市南郊10公里处,原来有一座美丽的古城堡。她位于清水河东侧,张宣公路西侧,该古城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其遗址就是现在的宁远堡村。据老人们讲:在没建成之前,只有一个小堡,也就是现在的小堡街,分为南小堡街和北小堡街,两条小堡街口各有一座小庙。南小堡街的庙位于现在的崔俊门口,叫大五道庙,另一座庙位于北小堡街,现阎果子铺大院的南院内。两座庙虽然不大,但建筑精致美观坚固。坐底石料,青砖墙。有檩,有梯。飞檐,插飞。内墙有精美的壁画,有小巧的门窗,做工很考究。过去死人后三天,死者家属到五道庙报庙(即当地人叫“接三”),报庙时烧香,点黄表纸敬神,望死者早日投生来世。 在建城前,小堡西街,也就是现在的中心大街是一条大沙河,由北向南流向东坊子路,当时村外还有“八仙渠”,“窑场渠”,后建城时把大沙河改道至城东外侧,就是现在的东沙河。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占宁远堡1300多亩地,把四条河流汇合到今天的东沙河。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小堡街最老的住户都是真正种地农民,文化不高。一般都是半耕半读,在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民贤集,教儿经之类的书籍,写字全用毛笔,会打算盘,从小练习三遍九,李二娘担水,凤凰双展翅等一切技法,一般家庭能记流水帐。因宁远土地浇通桥河水,全从口外流下的山水,每年只要发大水,浇灌两水旱涝丰收,五谷丰登。自古人民常说:通濠两岸,老宁二堡(老鸭庄,宁远堡),口外刮了地,口里唱大戏,以此感谢老天爷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建宁远堡古城,,古城面积为一里十三步,城墙有两层楼高,城墙宽5米左右,设有两个城门,即:东门叫寅宾门,南门叫宁远门,南城门现在遗址尚存,门洞仍然利用走路,门上方正中有石刻“宁远堡”三个苍劲的大字。两座城门都有瓮城,有观音殿,城门楼上建有“文昌阁”,在城门西墙内侧有石条台阶上文昌阁,门楼四边建有花栏墙,箭垛。文昌阁内有“书字爷”塑像,坐南朝北,头戴方斤帽,帽前有块方镜,据说能看到赐儿山的庙宇山景,名胜古迹。在文昌阁两面墙上色彩鲜艳的三皇五帝,柳叶遮羞等壁画,精致美观。南门瓮城内观音殿内的观音菩萨,招财童子,哼哈二将的塑像及壁画都毁于解放初期,城门楼及庙宇房屋毁于文革期间。 宁远古城东门坐西朝东,其翁城的门坐北朝南,当地的习俗是:办丧事,打发死人出东门,而南门为喜门,娶媳妇,聘闺女,中功名全走南门,图吉利,喜庆。整个宁远古城墙,门楼在1958年大跃进时代大炼钢铁是被拆毁,城砖全都建了小炼钢炉。建钢厂为给宁远村弥补损失,从钢厂引进自来水,村民在挖沟时东城门楼坍塌,当场造城村民高瑞,马五宝死亡,段某某重伤。 宁远城内庙宇非常齐全,大小庙宇20多座。除了南门文昌阁,观音殿外,进南门后的庙宇有: 1. 关老爷庙:位于南门内东侧。也就是南门楼上的文昌阁内供奉“文文昌”,城下关帝庙供奉“武文昌”,关老爷身穿绿色战袍,手拿一本“春秋”,正在观书,周仓手握青龙堰月刀在一旁站立。 2. 三官庙:位于南门内西城墙角,即现在的大水坑遗址北边,南横街最西头。三官即“三元大帝”,也就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在民间十分显要,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与人们祸福荣辱息息相关。三官为尧,舜,禹。因此三人有创世之功,为万世君师,被封为三官大帝。 3. 阎王庙,位于现存的南横街西井棚西侧,庙内塑像有阎王爷,判官,牛头马面。四面墙上壁画内容为:做恶之人上刀山,下油锅,打入十八层地狱,有黑白无常叫差,拿生死簿,铁锁大链的小鬼等。 4. 泰山庙,奶奶庙:此两座庙只一墙之隔,都在城西南角“大水坑”东边上。泰山庙内供奉山神,有又称“东岳大帝”,他掌握人们的魂魄,生死,人间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驱瘟疫,管善恶等诸事,民间对泰山神特虔诚。奶奶庙内有塑像,戏台,每年庙会时非常热闹,唱戏,看戏,烧香许愿,送替身,求子拜神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每到夏季旁边大水坑内游泳的,洗衣服的很是红火。特别国民党101师后改为35军,师部就在当年张守先院,也就是现在段雨翻盖新房处,当时部队有戏班,就在奶奶庙戏台唱戏,而且经常唱,据老人们讲郭景云军纪严明,爱民如子,从不骚扰村民,有个小兵调戏一女子被知后在沙河用刀砍了,郭景云在解放北京时在新保安自杀身亡。解放后,破除迷信,把泥像拆掉扔到大水坑内,奶奶庙随之做了二片(第二生产队)饲养房(马号)。 从东城门进入城内的庙宇有: 5. 玉皇阁:位于北后街城墙,分上下两层楼,上为钟鼓楼,供奉玉皇大帝,楼下叫后庙,供奉玉皇大帝父母亲,表示玉帝至高无上却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在后庙发生过一件惨案,据老党员阎墩贵回忆,1946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后,在战略大转移,八路军南下撤退时,宁远堡有一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叫李占梅,是老党员贾合珠介绍入党的,在村外高粱地里宣誓的,由于国民党有个叫“通奸会”组织的成员告密,国民党还乡团在八路军南下撤退后,李占梅被抓到后庙内严刑酷打,放回家后伤势严重,七天后死亡,此案至今没有得到昭雪平反。 6. 龙王庙:位于现在新村委会院内,在没拆东城门前一进堡内向右拐往北顺城墙朝里走,进山门就是龙王庙。正中间为正殿,两边各三间侧房,东西各有三间房,南边有戏台。文化大革命前60年代时宁远村唱戏一直就在龙王庙戏台上。该戏台很讲究,戏台中两边大梁画的一幅幅彩画,后台两侧各有一间侧房,用于存放服装,戏具及化妆。解放后,宁远小学占用龙王庙,戏台做为教师办公室,后小学校移至堡西张家大院。以后又被村里把龙王庙正殿做为磨面加工厂,1964年“四清”运动中,由工作队长李华生主持从探机厂买回机床成立了“宁远机械加工厂”。80年代后,加工厂迁至现在的市场大院,龙王庙后盖了村委会。龙王庙过去是农民祭祀求雨的庙宇,如遇久旱无雨,求龙王显灵,把龙王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7. 财神庙:位于旧村委会,即现在的“村民活动中心”院内。该庙有正殿三间,两面各有侧房一间,东西房各三间。财神庙建庙时间较短,文革前保存很完整。财神庙是“武家大院”,不知什么原因,由一个叫荆楚香的人买下盖了财神庙。当初荆楚香在姚家坊附近有八九百亩水地,家丁兴旺,书香门第。现如今后代在宣化,北京,天津都有,有的还当了大干部,当初为什么在宁远堡建财神庙仍然是个迷。财神在民间是吉祥神,一般人家做买卖,办企业都要供奉财神爷,所以财神庙经常香火旺盛。 在宁远堡内的大街小巷中还有很多小的庙宇如: 8. 马王庙:位于中心大街东侧,即现在的“合作医疗”门诊部的地方。庙宇是小巧的小门小院,马王爷是火神,又名光华大帝,三眼灵官,灵官马元帅。马王爷本是如来佛身边的“至妙吉祥”。因性如烈火,犯了天条,被罚下凡间投胎于马家,因生来是三只眼,民间供奉马王爷为了一年免去火灾,现存的马王爷巷仍在使用。 9. 狐神庙:位于现在菜籽铺北,有正房三间,供奉狐仙,庙南也有个小戏台,解放前后庙内存放着建宁远村后的 历史 档案。在改建民兵队部时拆除了戏台,焚烧了一切档案。文革期间让贫协组织又把宁远堡所以土地册烧掉,使宁远堡土地被分割占去不少,查无证据。 宁远堡城内除了以上所述大庙外,还有中心大街北头(北后街)正对南城门处有大五道庙一座,(村民王三林住过的地方)小五道庙一座,位于大街中间正对现在的南横街的北小堡街口,还有三官庙后面有一座小五道庙,龙王庙后面也有一座小五道庙,现在的阎家巷北面有一座,北后街西头有一座,总共各街巷大小五道庙8座,风格各异,有青砖旋的,有砖木结构的,都有油漆彩绘壁画,样式精美。解放后,随着政治运动,破旧立新,所有庙宇逐渐拆除,现已无痕迹。据老年人回忆,宁远堡龙王庙旁还有一座大寺庙,就是大雄宝殿,供奉佛主释迦牟尼如来佛。大寺庙不知毁于何时,据说是清末民初被毁,解放初期大寺庙遗址房屋做为女校,龙王庙做为小学校,狐神庙做为小学分校,现60岁以上村民都在这两座小学念过书。 宁远堡除古城内的庙宇外,在城外还有部分古庙建筑,如: 1. 弧姑庙:位于城东门外通壕渠沿上,有一间房大。当时的村公所规定:不管什么原因,凡本村死在外面的,尸体不能进村,一律暂时停放在庙内。 2. 九龙宫:也就叫石庙,遗址上现在京张铁路旁。原先有一条石庙路。整个建筑全部用的是石头,石墙,石顶,坚固结实。凡在石庙路附近种地的人,避雨时全往庙内跑,相传不管有多少人,庙虽小有多少人都能进去避雨。至于九龙宫建于何时,宁远堡有个传说,“先有九龙宫,后有宁远城”。“九龙宫”三个大字是用篆书体书写,好多老人都见过,该庙毁于学大寨时平整大农田。 3. 和尚坟:在京张铁路东,张宣公路西原有一座和尚坟,有两座石塔,一座圆形,一座方形。高有3到4米。相传是埋葬后庙内的和尚的坟地,是宁远堡附近的一大景观。 宁远古城内所有庙内都有和尚,庙院都有土地,庙内开销都靠出租土地的收租维持。 4. 阎家湾坟:在张宣公路东,火石窑山下,有一片宣化阎姓老坟,占地进百亩。宣化阎家是官宦大户,坟园内有神道,神道两旁有旗牌望柱,牌坊,对称的石人,石马,石羊,石龟。石龟背上驮着石碑,排列整齐,石刻精美。也是当时宁远堡附近的一大景观。在文革期间,由宣化造反派把坟园内的石刻砸烂,后来宁远堡平整了大农田,现已被驻军做为兵营占据。 宁远古城过去非常繁华。从南门进入中心大街后,沿街两旁全部都是商铺,古式建筑。青砖,蓝瓦。商铺门前铺有石沿条台阶两层,近一米高。农忙时,早晨打短工的坐在台阶上等待生意,做小买卖摆摊的,坐大街闲聊,说古论今,还有说戏文的,打把式卖艺的,拉洋片耍木偶的等等。尤其是逢年过节,商铺门口悬挂着自己扎的灯笼,形形色色,灯火辉煌。正月十五扭秧歌时道具,服装全部自备,整条大街小巷全部转完,有钱人家邀请进院扭,图个喜庆。 宁远堡在明朝建城后,龙关县衙门设在宁远堡。当时地方就在现在的郝忠,李华文等院内。建有九门,六院,大堂,二堂,家眷卧房,现在居住的王风汉院内有县太爷看戏的小戏台,最后的院是打更,衙役,做杂役等下人居住的地方。县衙大门口有上马石,整个建筑雄伟,美观,青砖,蓝瓦。雕刻马头装饰在屋脊上,该县衙遗址在中心大街东侧,现仍有部分建筑门楼雕刻遗存。 在解放前宁远堡有东西缸房,大缸房,就是酿酒业,酒类远销山西,内蒙等地,做豆腐的有武继文,大金鱼(即徐荣的父亲),做卤煮豆腐很有名气,另外还有木匠铺两个,即:阎木匠铺,杨木匠铺。在市内还有木业街的刘木匠铺,木匠手艺好的有阎富宝,刘吉,武登科,杨再全,武英,李俊的父亲,四队张富的父亲,这些老木匠艺人各有绝活,阎木匠阎富宝投犁,即耕地的木犁是一绝,刘木匠刘吉做的家具,在张家口一带都有名气。这些手艺现在都以失传。 解放前,宁远堡还有几处面铺,小堡街有王家面铺,南横街有姚家面铺,当时是买进小麦,莜麦进行加工出售。当时人们的主食主要是小米,莜面,糕。 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人们病后都吃中药,搞针灸,城内有几个针灸大夫,如:张国良(张守顺的爷爷)靠银针治疗疑难病症,手到病除,现传授给张守顺母亲,也有九十岁高龄。还有周浩,奶奶庙住的祁师傅,马王庙住的杨大夫(杨北节的父亲)都是小有名气的民间郎中。 因宁远堡城是古驿站,宣府路直通宁远,现该路已无踪迹。当时过往客商很多,宁远堡有车马大店两家,有许国富一家,有王长根一家。一家遗址在马王庙巷,一家在孙建信住过的房,即南城门西边上。 最有名气的画匠叫梁永,还有梁璞,手艺精湛,当时雕塑各庙塑像,彩绘,糊纸扎,扎墓童,做阴宅,阳宅,打路鬼,车,马等,还油刷,彩绘棺木,搞出的工艺品巧夺天工,惟妙惟肖,还有唱戏的官帽,道具都出自他们之手,现已基本失传,如梁永的绘画技艺,虽然后人梁子丰也能画画,做纸扎,但没得真传。 在业余生活中,村里人多数爱看戏,有的人对梨园行道颇有研究,对戏曲艺术颇有造诣,如:武安福,武登科,李旭,孙有富,张璞,郭子亮,张某某等都登台表演多年,尤其是有个艺名叫“莜面黑”的老艺人,由于唱功和架势,动作好,被聘为张北县剧团团长,落户到坝上。宁远村80岁以上老人多数人都会唱几句山西梆子剧。宁远村村大,人多,人才济济,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都有,除木匠,画匠外,还有细毛毛匠刘巨川,赶毡匠温玉珠,还有白义安捏的泥人,小巧玲珑让人见了爱不释手,除以上手艺人外,还有二片张守先精通日语,王继尧精通俄语,韩廷杰的硬笔书法都堪称一绝,但都带进了坟墓。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令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朝廷承认老百姓开垦的土地有所有权,并免征三年的田赋,个别的永不征税,朱元璋还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下令凡是老百姓提出的有关水利建议,地方官必须上报,还指派工部大臣,凡坡,塘,堤,堰等可以蓄水,泄洪。防备旱涝的根据地势加以修治。估计老人们所说的捅开猪网河,困出柳河川,也就是那个朝代的事情。 宁远古城的传说很多,多年来辈辈相传:张家口郊区清水河两岸都是沼泽地带,叫做柳河川。 历史 上这里的人开垦种地,当时河水水面很宽阔,东至宣化县东望山,西望山,双庙一带,北至梅家营,项家营,王家寨一带,西至怀安县与山西省交界一带。据老人们讲:这里的人好汉种的是上岗地(河岸地),就指梅家营,项家营,东西望山,双庙附近,孬汉种的柳河川地(沼泽地),柳河川的地有时大水一冲便遭了灾,而上岗地旱涝保丰收。 传说项家营有个牛大王和龙王爷打赌说:“旱有河地(沼泽地),涝有坡地(上岗地),蛋子(冰雹)打了有山药(土豆),萝卜。十年不下雨,家存万担粮”。惹得龙王爷生了气,连降大雨把土地冲坏,把万担粮冲走,后牛大王的后人搬迁到宁远堡居住,现在宁远堡还有项家营牛姓人氏居住。 也不知那朝那代,柳河川有条猪网河通向京城,在宣化和下花园交界处捅开了猪网河,河水流出漏出了柳河川。清水河河道越来越窄,大片农田被开垦,而河两岸的上岗地变成了旱坡地,故人们传下了“种沼泽地的孬汉们弄好了,种上岗地的好汉弄倒了”的说法。 解放前宁远堡有两大伙房,一是沈忠经营的八顷地伙房,东西两个大院,有一个水井,一个磨坊,二是陈旺经营的三里边伙房,都是佃户租种地主土地,每年代收地租或给地主当长工住的地方。这两处伙房在文革前都有宁远堡的人居住,文革后拆除。宁远古城建成后,周围土地肥沃,旱涝保丰收,古城四周被大片的杏树园围绕,还有清澈的河水绕城流淌,人们不断的搬迁至宁远堡村。 宁远堡居住的几大姓氏的搬迁也有很多的传说。从宁远驿站建成后,因山西大移民迁至这里的有八大姓氏,即:郝,崔,王,阎,吴,李,史,段。最早之后陆续迁来。如:南姓家族,在没有来宁远堡前不姓南,在明朝末年是京城官宦家族,因犯事被满门抄斩,为逃命,从京城南门逃往宁远堡,后改姓南,在宁远堡居住几代置房,购地成为宁远堡的大户人家,又因是官宦家庭,文化素质较高,南家很多人教书育人,如南少云以前任过学校校长。 又如:张姓家族,以张壁为代表也就是现在张志政的父亲。据说张家原籍是崇礼县南窝铺人氏,祖上人去南山砍柴时捡到一个金八吊,下张家口换了现币,换现币的人说:“此金八吊应该是一对(两只),于是张家的人又到南山寻找,果然又找到一只,又换了现币。有了钱后,就来到宁远堡打听买地,置房,从城东门进城后在张永珍茶馆内打听买地,后经人介绍住在许国富店内,买下了地,置办了房屋。以前西城墙底的宁远小学就是张家大院,张家一共来了叔,伯三家,虽贫富不均,但都是书香门第,特别是张壁,对书法很有造诣,其毛笔字写的苍劲有力,在当地很受人们的崇拜。 宁远古城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古城很美丽,东有大沙河,西有大西渠,清澈的河水常流不断,河里还有小鱼游动。古城四周是大片的杏树园和菜园地。每当春暖花开时,白粉色的杏花竞相开放,把古城围在中间,风一吹,古城时隐时现,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古城在万花丛中尤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让人看了难以忘怀。相传,东沙河由于从口里东窑子沟,人头山等地下大雨,山洪暴发,洪水直泻而下,进入宁远东沙河和二道沙河(今机场西至马路东宿舍楼东侧)。在明朝末和清朝初有一年发大水,宁远堡被水淹,后来为预防洪水,把护城大堰用石头砌高,加宽。并在东,南二门外按上石柱水口,洪水来临往石柱水口处按上挡水木板。在那次发洪水前几天,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大街上高喊:“卖枣梨,枣梨好”。当时人们并未在意,老头在大街上边喊边转了一阵后,出南城门化做一缕青烟消失的无影无踪。没过几天洪水淹了宁远堡。等洪水过后,人们才醒悟过来,认为是神仙点化让人民早离此地躲避灾难,这一传说代代相传至今。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护城的西大堰坡,坡边有一条土大堰俗称“土龙”。在很早以前有户人家娶了个媳妇极不孝顺公婆,经常虐待,打骂婆婆,被天神知道后派龙来抓她,被这个恶妇用裹脚的脏布抽了一下龙身,因沾上赃物回不了天庭,就爬在西大堰坡,当地善良的人们为其烧香,祷告,祈求天庭收回,由于天庭圣地不能沾染人间脏物,土龙只好留在人间,人们用席子将龙盖好后,就形成了一条土龙。老人们经常用这个传说教育人们百善孝为先,如不孝顺父母公婆,男人遭雷劈,女人遭龙抓。 在张宣公路东,宁远和流平寺村交界处有一座山,名叫黄罗(龙)山,山顶上有一大片黄金闪闪的细沙,每年立春后这片黄沙移到北山坡,立秋后又移到山南坡,太阳一照,黄金灿灿,山上的黄沙取之不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片黄沙还存在,50岁以上的人们都看见过,现在已在山上植树造林,黄沙也逐渐消退,这也是上世纪宁远堡的一大奇观。 宁远堡的风俗习惯也很独特:尤其是说话,带有独特的方言特点。一是说话的尾音都带一个“蛋”的发音;二是说话的结束语都带有重复的发音。邻村的人取笑宁远人说话的独特性,褒贬宁远人说:“你是那来蛋,俺是宁远蛋。背着甚,小米蛋,沉不沉,可以蛋,咋你说话尽带蛋,不由蛋”。假如你说话不带“蛋”字,绝不是真正的宁远人。说话是尾音重复,如:“这个小孩孩,东西不多一点点,地方不大一片片,小猫猫,小狗狗。都是毛虎虎,圆脸脸,胖墩墩,人们三个一群群,五个一伙伙”等等。这样的独特方言只限于宁远堡村,三里五村绝无此种方言土语。 宁远堡村从有人居住到今已有600多年 历史 ,经明,清,民国到新中国,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双手建起的古城和古迹,积淀了独特的 历史 文化和风俗习惯,600年的 历史 长河,宁远古城见证了沧桑变迁,繁华与衰落。古老的传说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名胜古迹没有毁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而却毁于人类自己。这让亲眼目睹毁坏过程的老人们回忆起来真是惋惜痛心。一座百年古城和幢幢古老建筑,随着 历史 的前进而倒塌,宁远堡的 历史 已被埋葬在 历史 长河中,没有把祖先的东西留住,愧对祖先,愧对子孙后代。 因本人的文化有限,水平低。虽然祖籍几代生在宁远堡但都是世代务农。对宁远的 历史 地理还缺乏很多的知识,有很多的地方还不完整。希望宁远的村民和外地居住的广大民众朋友看了以后,有知道关于宁远堡的一些传说和发生在宁远堡的一些事情来信或打电话提供有关题材,以便加以修改和补充,使这一段 历史 和传说进一步加以完善,使人们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本文选自宁远堡村 特此感谢原作者】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