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园镇酒厂,河南有这个地方吗

1,河南有这个地方吗

  白雀镇简介:  白雀园镇位于光山县东南部,东与商城县搭界,南与新县相连,西和凉亭乡、砖桥镇毗邻,北与潢川县接壤。距县城35公里,距京九光山站20公里,106国道纵贯镇境。全镇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7.8公里。年平均气温15℃。  全镇辖34个行政村(街),545个村民组,总人口6.2万人,户数14597户。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山地面积96835亩。  白雀园镇历史悠久。1947年7月13日白雀园获得解放,在白雀园建立光商县。1948年6月,光商县与潢川县南部合并为白雀县,成立了县民主政府,1949年改为白雀区,隶属光山县。1958年4月撤区改乡,1959年建立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为白雀园区,1963年改为人民公社,直到1983年4月改为白雀园乡人民政府,1986年改为建制镇,2005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后,雷堂乡撤并到白雀镇,新建制为白雀园镇至今。  白雀园镇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素有“金白雀”之称。该地盛产茶叶、小杂果、小麦、水稻、油菜、油桐、中药村等。其中茶叶精品有省级名茶“白雀翠茗”、“光山云尖”,茶叶在省、市获奖达60个,目前全镇茶叶已发展到1万亩,优质茶园5500亩。全镇有中小型水库15座,万方大塘近70口,白露河流经全镇,水利灌溉条件好。茶叶、小杂果、油桐为本镇土特产。镇主要企业有:茶叶精制厂、草帽厂、轮窑总厂、彩印厂、食用油料厂、食品加工厂、精米厂、纯净水厂等。  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区面积已发展到3.5平方公里。小城镇已形成“六纵六横”格局。是中州名镇和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集市贸易非常活跃,主要有大别山茶叶市场、白露河集贸市场、木材交易市场、白雀园建筑建材市场、香炉山商贸小区、双轮工贸小区、新光桥商贸小区等。  白雀园现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4所,300W电视差转台一座(并开通有线电视),卫生院一所。程控电话入户近900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镇区内)达90%以上。

{0}

2,白雀园的历史事件

白雀园自古为兵家所必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王朝更迭,战乱频仍。历史上战争年代,生民涂炭,或死于兵燹战乱,或流离迁徙。据《光山县志》所载,明朝末年,白雀园几成“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境地。白雀园是块红色的土地。为了推翻封建殖民统治,建立新中国,白雀园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1929年白雀园有了共产主义的活动,1930年4月,中共白雀区委、区苏维埃正式建立,同年6月,又建立了中共白雀市委,白雀市苏维埃。白雀园革命政权建立以后,迅速在全区实行土地改革,并建立了赤卫军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同时建立了苏维埃经济公社、销售合作社、工农俱乐部和列宁小学。随着革命的发展,白雀园在鄂豫皖苏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三块红色区域的交通要衢。不仅是白雀区、市党和苏维埃机关的驻地,同时是光山赤卫独立师师部、红73师师部、鄂豫皖红军招待所、鄂豫皖中央分局军委临时革命法庭、赤色民警局等红色机关的所在地。还设立过红军枪械修造所,红军医院、苏维埃工农演讲所等机构。1931年九、十月间,张国焘谋划和主持了骇人听闻的白雀园大肃反。这次大肃反从上到下,从军队到地方,滥杀了数以万计的革命者。当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为了推行王明“左”倾路线,向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领导夺权,实行了宗派主义的大肃反,把“红四军的各级干部,除少数幸免者外,几乎都一网打尽了”,“主力4个师12个团的干部中,只剩下屈指可数者倪志亮、王树声二人,其他都被捕杀了”(徐向前语)。据当时陈昌浩的报告:“共计肃清改逆一千人,富农及一切不好的分子一千五六百人。”其实苏区各地远远不止这个数,仅县团级以上,有名在案的就达110人。信阳特委被杀的“一个也没有剩下”。赤南县委机关48个干部,逮捕了45个。光山县委、县苏维埃机关100余人,除警卫、炊事员外,全部被逮捕。被杀害的著名红军将领有:红十二师师长许继慎(一说在新集被害),红十一师师长周维炯,政委庞永俊,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王培吾,团长潘皈佛、高建斗、肖方、魏孟贤、黄钢,团政委封俊、江子英、袁高甫、吴荆赤等。光山独立师师长罗明高,独立团政委郭步仪,光山军区参谋主任张炳南,代理县委书记来选安,工农银行行长周保信,革命委员会主席黄介人,白雀赤卫军团长彭开尧、傅家康和4个营长、7个连长、9个区苏维埃干部都被肃反杀掉了。主要地点在白雀园东门外河滩上和附近的沙子岗、潘湾山洼。1981年8月,在白雀园大肃反50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些忠贞革命而错遭杀害的革命者,中共光山县委、光山县人民政府在白雀园建立了“白雀园殉难烈士纪念碑”。1982年4月23日,徐向前元帅题写了碑文。抗日战争时期,白雀园是中共光山工委驻地,工委机关设于彭家湾。解放战争时间,白雀园先后为光商办事处、中共光商工委、白雀园镇委、光商民主自治区等机关驻地。同时是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皮定钧旅)旅部的驻地(旅部设新光中学),一代名将皮定钧在白雀园战斗长达半年(1946.1--1946.6),并将妻子张烽安排白雀园小学任教员。中原军区司令员到皮定钧旅检查工作,曾驻吴畈一段时间,并在吴畈帮农民插秧。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白雀园于1947年9月恢复建立了中共光商工委,10月在彭家湾成立了中共光商县委、光商县爱国民主政府,光商武装支队。1948年3月,光商县改为白雀县,白雀县党政军机关一直驻扎于彭家湾,同年底移驻白雀镇,直到1949年5月26日合并于光山县。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到白雀园重游当年战斗旧址,会见了干部黄文儒、周仁信、邹善安,并同乡干部在麦田里合影留念。同年7月2日,又致信白雀乡党委,“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祝贺白雀乡农业生产获得了丰收。

{1}

3,白雀镇的民谚民歌民俗礼俗

1、农谚椿树蓬头浸稻种,泡树开花种棉花。立夏不露头,割了麦子喂老牛。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小署刮南风,十冲干九冲。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大署小署。红薯乱处。晒七不晒八,晒八打坷垃。(指翻犁)。2、天气谚语一块乌云在天顶,最大风雨也不惊。(适用夏天)云下山顶将有雨,云上高山好晒衣。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久旱西风更无雨,久雨东风更不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蜢虫扑面,下雨不远。云撵云,必是晴,云盖云,必天晴。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3、民歌:⑴、车水民歌,一般为五句,调高,韵慢,声长,音亮;乡土气息浓厚,美感十足:小小水车下河湾,脚蹬车轮臂匍杆,哪个车叶不拉水,哪个龙骨不当间,哪个年轻不爱玩。小小水车下江河,一路咿呀一路歌,车干多少塘和堰,打破多少鼓和锣,累坏多少小哥哥。这几段车水歌,是一种戏唱:(女)小小笔杆七寸长,写封书信寄我郎,先问一声公爹母,再问一声我的郎,何时接奴入洞房?(男)小小笔杆七寸七,写封书信寄我妻,先拜一声岳父母,再敬一声我的妻,手上无钱咋娶你。(男)新婚小哥去采茶,吩咐贤妻你在家,无事莫在当门坐,少梳油头莫戴花,留个笑脸郎回家。(女)心干肉呀小哥哥,还没出门这啰嗦,无事专在当门坐,涂脂抹粉带笑窝,留坛老醋你回喝。⑵、乡村小调:我出正,谁对正,什么那个开花点明灯?哥呀,哎嗨吆,什么那个开花点明灯?你出正,我对正,灯草那个开花点明灯。妹呀,哎嗨吆,灯草那个开花点明灯。我出二,谁对二,什么那个开花起苔儿?哥呀,哎嗨吆,什么那个开花起苔儿?你出二,我对二,油菜那个开花起苔儿。妹呀,哎嗨吆,油菜那个开花起苔儿┉⑶、托物言情的民歌:鸿雁化青竹,节节骨质幽。枝枝情未尽,叶叶爱相酬。倩影常依动,芳魂随绿游。疾风尤韧在,绪重亦颔首。昨夜相思雨,凄然湿绿州。⑷、经典儿歌童谣:之一:扯磨拉磨做个大油馍馍,吃半个留半个,还有半个哪儿去了?猫闹去了猫哩?上树了!树哩?水淹了!水哩?龙喝了!龙哩?上天波了!天哩?那啵 咧!之二:车水哟,栽秧哟,糯 米干饭淘汤哟.之三: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笆篓笆,摘棉花,棉花壳,扎我脚,哎哟哎哟小哥哥.4、民俗:⑴、接年,是白雀园迎新年的习俗。接年,一般由家庭男长者操作,在零时至清晨之间进行。各家各户先后不一,但接年的程序大致相同。八仙桌一张,或大或小,迎门而摆。桌上摆腊肉一块、腊鱼一条、果子或点心三盘、糍粑三碗、茶三杯,当然这些东西也不是固定的,但一定是家里最好的。摆好后,先在桌前对天烧纸,而后转身到供桌上燃三炉香,继而分别对天和中堂跪拜,此间燃放烟花、爆竹。最后把接年的供品端上供桌,到此接年便结束了。⑵、香堂子,也就是供奉祖宗及神灵的字联,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中堂中央处贴一宽幅,纵书“祖宗昭穆神位”,左右各有一行纵书小字,左为“东厨司命”,右为“福禄财神”。其意如下:“祖宗昭穆神位”是指列位祖宗依照辈分秩序就座,左为昭,右为穆;父为昭,子为穆。“东厨司命”指灶神,即灶王爷。“福禄财神”指福、禄、财三神,亦称三星。宽幅两边还配有一幅窄联,联的内容各异,但不乏佳句,多为“天赐鸿恩福禄寿喜,家垂燕翼礼乐诗书;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之类。供奉祖宗是中华民族久远的孝道,也可说是对祖宗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供奉“四神”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⑶、闹花灯,从正月十三开始,要闹到二月初二。闹花灯并非易事,要做很多准备。用竹、纸、布等,扎一条彩色的旱船;再扎一担花筐,也叫花挑,就是供人挑起来的花篮或花筐;还要扎十几对灯笼。准备两套锣鼓,大锣、镲子、钎锣、鼓等,每套四件。最重要的是组织一班子人马:找七八位漂亮的小调唱得好的中青年女子扮船娘子、挑花筐的花姑、陪花筐的侍女;还要找一批中青年男子,敲锣鼓、护卫彩船、维持秩序、端茶倒水、处理些事物等;扮艄公,男女均可,总之要能言善变、幽默诙谐;打灯笼,有十几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就可以了,把灯笼拴在丈余长的竹竿上,高高举起,分成两队,一队陪船,一队陪花挑;为了万无一失,通常要有一群帮腔的人,烘托民歌群起群和的效果,免得冷场或闹出尴尬的局面,老中青男女均可,人可多可少,当然是多多益善。一切都准备好了,正月十三的晚上要演练一翻,当地叫“试灯”,为正月十五晚正式闹花灯做好准备。闹花灯一般在夜间,旱船、花挑分成前后两拨,逐村逐户的进行。一户门口要唱两三段门调,三五段小调。如果主人也爱唱,对起歌或闹起笑话来,那就唱的多了。如果主人好客或玩的好,主人会在你要走的时候,放一挂小鞭炮,挽留你,这时又要重新闹、唱一曲,也有可能再三挽留,那就再三的闹、唱。闹花灯,突出一个“闹”字,有说、有唱、有对白、有打闹、有戏逗;形式多种多样,且总在创新与发展之中。民歌有“门调”和“小调”之分,统称为家乡小调。“门调”就是玩灯人随口编的,见啥唱啥,一般多为赞美之词、吉祥话或笑话。花灯到了主人门前,就像两人见面一样,要相互打招呼,所谓的“门调”就是对主人的问候和寒暄。闹花灯闹得好与不好,与门调编得是否逗人也有关系。吉祥话门调:红灯出来红灯进,红灯又到贵府门;自从红灯闹过后,男女老少享太平。锣鼓一打喜盈盈,大家都是爱玩人。去年玩灯人丢了,今年玩灯又丢人。自从红灯闹过后,男女老少享太平。一到门口把眼观,红绿对子贴两边;左边贴是福禄寿,右边贴是寿八仙;福禄寿啊寿八仙,荣华富贵万万年。新婚喜事门调:一到门口把脚挪,一脚踩到老龙窝;踩到龙头生贵子,踩到龙尾状元多。适合于儿女在外地工作的门调:一到门口把头抬,一问喜来二问财;文官何时去上任?武官几载回家来?适合于贫苦主人的门调:歌词在道出真情的同时,寄寓了一种同情,又留下了期望,这也是门调真实的一面。锣鼓一打心里慌,稻草门楼土坯墙;待到今年秋收后,掀掉茅屋盖楼房。搞笑的门调:(男)一到门口莫要跑,跑掉绣鞋哪里找?(女)跑掉绣鞋奴会做,(男)做的没有买的好。《十送》片段正月闹元宵,哪个年青不爱俏,送郎一块表。二月菜花青,哪个年青不文明,送姐花手巾。三月桃花开,手搬桃桠望郎来,送郎大皮鞋。四月四月八,太阳一出热辣辣,送姐伞一把。五月是端阳,白米粽子抹白糖,送郎尝一尝。六月是伏天,汗水盈盈总不干,送姐鹅毛扇。七月有七夕,牛郎织女两相依,送郎一佳期。八月是中秋,哪个年轻不风流,送姐红盖头。《报花名》片段正月茶花香又香,小妹呀!二月兰草开满岗。三月桃花红似火,小妹呀!四月梨花赛粉墙。五月栀花开得秀,小妹呀!六月打马观海棠。七月荷花结莲子,小妹呀!八月又闻桂花香。九月菊花做好酒,小妹呀!十月无花漫天霜。冬月雪莲无处觅,小妹呀!腊月梅花带雪芳。《十绣》片段一绣广东城,城里扎大营,绣个曹操点三军。二绣十字街,街上好买卖,绣个刘备卖草鞋。三绣一只船,船在水中间,绣个太公垂鱼竿。四绣包文拯,包拯清又明,白天审阳夜审阴。《青枝绿叶水中漂》片段青枝绿叶水中漂,去年想你到今朝,想你得干痨。白天想你不吃饭,夜晚想你睡不着,睡着瞧到了。一爱你的小白脸,二爱你的红腮邦,眉毛一拱桥。三爱你的小白手,四爱你的蒜苔腰,好比美人条。五爱你的好小脚,好比菜园红辣椒,缺少人来瞧。伸手拉你你不愿,放下手来你又笑,好比杀人刀。二把拉你你还臊,半推半就带红潮,要死在今宵。5、礼俗:白雀园人好客而多礼,主要分为客礼和交往礼。客礼分待客和作客两个方面。以待客为例,虽依客人身份的高低和交往时间的长短而区分为贵客、稀客和常客,但都要热情迎送,盛情款待,礼数严格,不可失礼。请客有隔月不接客之俗,如有喜庆大事,须提前告知客方,但不能隔月奉请。接客有面请、代请、柬请之分。面请由主人亲自登门接客,代请时,须由代请人向客方代达主方请客之意和未能面接之因,柬请又有套柬、单柬之分。客人进门后,首先要说些寒暄、问好之类的谦词、套话,送温水洗脸洗手,然后沏茶敬烟。饭前二次送水洗手,饭后再次送水漱洗。对献茶更为讲究,每个客人一只专用茶杯,头道水倒掉,称为洗茶,二道水方可饮用。头遍每杯倒够七分,二遍三遍倒满杯而止。新客人来到须将旧茶倒出,重新冲沏,不得用壶中剩茶待客,否则失礼。客人喝足,即倒掉茶脚,示意不再饮用,主人才免请。入宴时依位就座之礼十分讲究。一般客宴两旁是首位,右位为客坐,左位为陪坐,客位主位的坐次按辈数分排,尊卑上下不可颠倒。若是待新女婿,客宴正面为首位,为新人必坐之位。以客厅门和桌缝确定上下席位,有“桌缝对肚皮,必然是下席”之说。入席落座后开始上菜,第一碗端上来的不是菜,而是白开水里放一些葱花,俗称洗筷子和汤勺水,每次上菜的时候,要突出上席,一般情况下,每上一道菜,上席先动筷子,在入丧事宴的时候,用碗装的菜在撤席时,碗与碗不能摞在一起(意味着落在晚辈身上)。宴席标准不一,但一般都有三道圆(红薯圆、鱼圆、肉圆)。该镇南部山区等村喜事以近亲为先,丧事以朋友为重,以远就近。入席时彼此谦让一番,随后坐在安排好的席位上,不可越位,否则会贻笑大方。交往礼既适用于亲戚朋友之间,也适用于上下级和同事社交之中。亲朋交往一般在重大节日、红白喜丧事时为多。春节是一年中必须走动的节令,必须互送拜年礼品相贺。对于一般亲戚,如果春节期间没有去拜年,就意味着你不同他过走了(除非你事先同他打招呼)。外甥、女婿、姑侄之辈,一般要于正月初八前向尊长拜年,去的太晚将会失礼。有的户族则要求外甥初三不到舅舅家去拜年。亲戚交往最频繁、最隆重的是父族、母族、妻族三大亲,姑亲、姊妹亲、干亲次之。如彼此礼仪不周,轻则造成隔阂,重则导致绝交。十四、传说⒈双轮河传奇。在白雀园的北端,有一个古老的集市---双轮。靠-双轮集市的东面有一条河,叫双轮河。每逢春季,两岸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河水清澈,漾起涟漪,河中央有一龙潭,深不见底,一块200余亩的大竹林在双轮河的下游,远远望去,宛如一座绿色的长城。有诗曰:“双轮虽小压天台,东有龙潭西有淮。两岸桃花戏流水,渔郎何不问津来。”原来的老河道是在双轮的西边。相传在明朝时期,双轮街上出了三位贵官,南头有罗天官,北头有姚御史,中间出个毛巡按。有一年春节,他们一起到张天师家去拜年,张天师大摆宴席,席中有一秃头青年端菜。饭后,罗天官对张天师说:“今天有劳于天师,菜肴甚佳,兴致甚浓,然一秃少年出入席中,实乃不雅。”天师答曰:“此乃吾护卫,秃尾龙是也。”罗天官说:“若为龙,请现原身以观。”张天师便叫出秃尾巴龙,令现原身,须臾,满屋金龙辉煌,威风凛凛,甚是骇人。事后,秃尾巴龙便怀恨于罗天官,说他看不起人,要加害于罗天官。罗天官知此事后,就求救于张天师,张天师就在他的左手画一闪,右手画一雷,嘱咐他一旦情况有变,可用双手抬架到家便无事。此时正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大雨倾盆,罗天官仰观天色,见秃尾龙正在半空,他还未来得及抬架,就被秃尾龙打死。但秃尾龙还不放手,决心要抄掉罗天官的坟墓,他化为一老叟,讨凡人之口,常出入罗天官坟山左右。一天,他向一儿童说:“这座山能不能抄掉呢?”孩子答道:“能!”当天夜里,秃尾龙调动虾兵蟹将,将西边老河堵住,把罗天官坟山抄成一条新河(今河道),并抄一个深潭。据说当时抄这条河的时候,还累死了七条穿山甲呢。⒉毛爷山传说。据传说,在唐朝末年,有一忠良毛将军领兵在鸡冠山东北部的一个山头上打仗,战斗中被一奸臣暗害,毛将军忠心报国,宁死不屈,死不倒下,尸体挺立在山上。皇帝得知后,痛心疾首,为纪念这位以身殉国的大将,将死去的毛将军封为当地方圆几百里的王爷,并将此山封为毛爷山,在山顶上修了一座寺庙,里面供着毛爷的画像,还有数十名和尚守护此庙。每年正月十六和二月二,有数万群众到毛爷山朝拜,或烧香还愿,或乞神降福。⒊螺蛳石传说。在龙寨村大吴湾的西头,有一条古老的小溪,溪水长年淙淙地流个不停。在小溪的岸边有两块古石,一块为盐石,一块为油石,人们又统称这两块石头为“螺蛳石”。相传在很久以前,那块盐石长盐,油石淌油。在两块石头的中间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清水潭,名叫“螺蛳潭”。当地的人白天来这里把油盐取走,一夜间又长满一罐。靠近石头的左边还有一个碾米槽,米槽里的米怎么铲也铲不完,年年如此,代代如此。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阴阳先生,出于嫉妒,他对村里人说,在这两块石头上各凿一个大槽子,油盐米将会出的更多你们的子子孙孙就会吃不愁穿不愁了。人们相信了阴阳先生的话,就在石头上各凿一个大槽子,然而从此以后,油盐米再也没有冒了。据说这两块石头是两个螺蛳精变成,在被阴阳先生打死的时候,还流出了很多血。⒋仙人脱靴的传说。在赛山村黑龙关的路途上,天缘一石。石上有似于靴子一样的深痕,相传八仙经过此地,在此休息,脱靴倒灰尘,在此石头上磕了一下,而留下靴痕。帮为仙人脱靴。⒌油七罐的传说。在赛山村雷盘坳小庙路边上有一个特大的石头出土面,体积约八十方,正顶端现有若0.2方的一个石窝,相传在远古之时自产油七,可供一湾食用,全因人心不足,想多产而出售,请石匠将石窝锻大,那料事如愿违,被锻死了。⒍铁门槛的传说。大尖山腾岭向南约一公里处,又有一峰,名曰三马斜角(g…),北端有一横路,路旁有一石更,象门槛一样,横于路中,此叫“铁门槛”,相传古时候有一樵子打柴经常到此,常见这里铁门闪开,这樵子常入内玩,内有金街,生意兴隆,后因樵子偷了里面的“金豆子”被赶出来,紧闭铁门,至今未开。⒎死人沟的传说。大尖山林场后山,名叫赛山,赛山的南山洼是一深谷,此地名唤死人沟,相传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太平军在此山寨上被官兵围攻,惨遭失败,统治者的官兵将太平军杀死在山沟里,血流成河,死人沟由此而得名。⒏赛山寨的传说。明朝成祖年间,凉亭乡马家 有一姑娘嫁给贾沟当童养媳,后来起名马金花,地方尊称“马千金”。其人当时过困苦的童养媳生活,白天在此山麓放牧、打柴,夜里整米磨面。有一天天快黑了,她还在山放牧拾柴,拾到的柴禾无“要子”捆,这里她在山沟里拾到一根绳子,她顺便用绳子将柴捆好,牵牛背柴回家,夜里进磨坊磨面,人睡定之后,她看见厨房有光亮,走近一看,却原来是她拾到的那根绳子,她疑心地将绳子收藏起来,次日,经过实验,方知是捆仙绳。她从此不归家了,在此山上为王落草,买马招兵,又受异人传术,武艺出众,在此一方打富济贫,四方设立关卡,如刚家湾下首是她所设的北大关,名曰“霸王墩”,长骆湾下首是她所设的东大关,名曰“黑龙关”。等等。随后,朝廷兵部员外郎沈平玉从此路过,被马金花捉拿,其子沈山奎、沈山仲为救父,领兵讨伐,马金花看中沈山奎人品出众,生擒活捉,强逼招亲,投归为大明朝廷。清朝道光年间,连年灾荒,陈五斗又在此山落草。革命战争时期,当地豪绅为了逃避中共对他们的改造,又在此山负隅顽抗。民国十九年正月十五夜,中共攻破此寨,烧毁寨房,赛山寨霸主从此完结。⒐竹人竹马造反古时候,白雀园镇的侧面有片很大的竹林。到了春天,翠竹青青,百鸟翔集,鸟语声声。相传有一年,竹林色绿如黛,竹子大如碗口,长约三丈四丈,宛然猎猎战旗,到了伐竹季节,一位不速之客,忽然来到白雀园,对乡亲们说:这竹子一棵不能砍,个个竹节都有一卒一马一戟,棵棵竹子都有一位将官,越过一春,兵卒肢体长全,一反朝廷,夺来皇位,儿女百姓进住乐园,吃穿不愁,天下太平。说完这位不速之客扬长而去。镇南头有位老头,家有一条纯黑瘦狗。这条瘦狗在猪圈棚顶睡觉。猪棚上空常留一块云朵。阴天呈现黄白色,晴天放出灿烂霞光,夜间化为赤橙黄绿等色。当时,朝有一位善观天象的大臣,夜观天象,陡然发现中原地带一个偏僻地区,有浮云一块,放出五彩。他立即秉报皇上:“陛下,中原之僻域生浮云一簇,成五彩,乃天子之色也。度中原布衣皆有反心,愿陛下慎之。”皇上听后大惊,即遗皇兵数马,远征白雀,砍掉了竹林。传说竹子被砍后,流血满地,连月不止,腥味薰天,数月不散。第二年,竹林依旧葱郁。⒑朱洪武打蚊子元朝末年,在封建统治都是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贫苦农民朱洪武,年青时代,穷困潦倒,外出逃荒。相传有一天,朱洪武衣破褴缕,一路风尘,来到老山庙(现老山村村部)。晚上,他到附近讨一点饭吃之后,就在庙里的一间破屋里躺下。正是大伏天,天气闷热。洪武满身汗泥,不到一会,蚊子闻到了汗味,纷纷前来,吸他身上的血。开始中几个,后来越来越多,最后蚊子打脸。他气愤地说:“小小蚊虫,欺人太甚,我一巴掌将你们打出去。”他猛地朝蚊子拍一巴掌,顷刻,蚊子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心安理和时睡着了。从此,这间小屋再没蚊子了。后来,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并被拥立为人民领袖。他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终于推翻了元代的统治者,灭掉了元代最后一个吸血的“蚊子”。⒒胡米的故事方寨大岭是白雀园东南部的一座最高的山峰。这里树木葱葱,怪石嶙峋。相传在帝王时代,方大汉在这里当寨主。方大汉在一次战斗中被乱箭穿心而死。他的女儿方小姐代父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但小姐不会带兵打仗,于是她就到处寻访武艺高强的人做她的丈夫。一天,方小姐的一个谋士来到小姐跟前说:“商城有个余大汉,武艺过人,小姐有意吗?”方小姐听了以后,回答说:“把余大汉召来。”方小姐看到余大汉身材魁梧,憨厚老实,就决定嫁给他,并把第一把交椅让给了丈夫。余大汉出生于贫苦家庭,从小放过牛,讨过饭,与劳动人民有密切的交往。他从一个武把式那里学得了一身好武艺。他一顿能吃斗米称肉,用铁带系裤子。有一年,朝廷派皇兵来扫荡方家寨,残酷地屠杀当地的儿女百姓。人们带着妻子儿女纷纷投奔余大汉。余大汉把老百姓的财物粮食都藏在大寨之内。这天,皇兵正与余大汉大动干戈,激烈的争战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这时余大汉肚子已经饿了,铁裤早已松了,他只好一只手提着裤子,一只手招架。皇兵乘虚而入,余大汉寡不敌众,被皇兵杀害。大寨的老百姓几乎杀光。接着,皇兵又放火烧寨,大寨上火光一片,烟雾腾腾,一直延续十余日才渐渐消失。寨里的粮食全被烧的焦黑发亮。传说后来余大汉的魂灵显现,将此胡米化成了治胃气胀痛的灵药。如今在方寨之巅,仍能发现有乌黑铮亮的“胡米”(实乃黑石子)。⒓玉皇帝屈斩灶神爷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姓胡的人家,很不珍惜粮食,把白花花的大米饭,拿去喂猪、喂狗、喂鸡、喂鸭,连阴沟里都有米饭,弄得猪吃狗甩的。住在他家的灶神爷见他们挥霍无度,很过意不去,就到玉帝那里告发了他。玉帝听到灶神的报告之后,大发雷霆,说:“我要狠狠地惩治这个竖子!不过,我先得下去询访一趟。”事不凑巧,这话却被胡家的老祖神听见,老祖神知事不妙,于是,在腊月二十二日夜里,托梦给这家人,说:“不肖子孙,五谷乃天之宝、国之柱、人之钢也,岂敢挥霍,肆意践之!上闻灶之奏,甚怒,欲问罪于尔等,冀尔等三思,以彰其咎。”顷刻,全家人都被惊醒,相互传告同一梦事。第二天清早,家人一齐打扫庭院,把糟蹋的粮食收拾干净。正当这时,天上雷声大作,玉帝遗动天神,来察看这家人。然而胡家的庭院干干净净,灶台清洁卫生。天神就向玉帝秉告:“陛下,胡家并无一料粮食糟蹋。”玉帝怒发冲冠,说:“灶卿,谎报民情,该当何罪!”于是,老灶神便作了刀下鬼。灶奶奶见灶神爷已死,当天就嫁给了住在金家的灶神爷。从此,胡氏家族就不过小年了。金家的灶神爷因为在二十三日忙着娶灶奶奶,耽误了时间,把过小年的时间,挪到了二十四日。因此,这个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2}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