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遣谁两次出使西域
首次出使是公元前139年-公元前126年,历时13年;第二次出使是公元前119年-公元前115年,历时4年;
目的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国和汉朝一起东西夹击北方强国匈奴;
作用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西域和中原的联系。
2. 公元前119年谁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既有政治上的目的,也有经济上的需求,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勾奴,此行未能达到目的,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这次出使十分顺利,张骞的副使分别到达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帕提亚,身毒等国。
3.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4. 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的是谁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2、人物简介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博望侯。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5.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遣谁两次出使西域张骞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最先使用的。
他将从公元前114年到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的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因此,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因为大量中国的丝织品经过这条道路远运到西方而得名,此外,通过海路进行运输的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多次派兵攻打匈奴,先后设立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沟通了内地与西域的直接往来。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携带各种物品价值千金,用作馈赠的礼物,不仅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地,还到打了安息等国家。
此后,中亚,西亚各国也经常派使节到汉朝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当时,长安经过河西走廊通向中亚,一共有两条路,分别是南路和北路,这两条大路成为当时经济交流的两大动脉。西汉末年,丝绸之路因为战乱而中断,东汉时期再度繁荣起来。
汉代沿海人民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当时重要的航线有两条,一条向东可以到达朝鲜半岛,在绕半岛而东可以到达日本;一条向南,可以到达印度。
这些国家运到汉朝的货物有明珠等宝物,汉人运往这些国家的物品分为黄金器物和各种丝织品。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上,各国的物产珍品、动植物种类、生产技术、科学成果、文化艺术等进行的持续不断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于中国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有着深远的影响。
6. 公元前138年谁奉命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7. 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增进汉王朝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和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8. 公元138年,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请求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但并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国。
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乌孙,历时数年才回到长安.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他与他的副使先后到过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产相继传入中国,中国丝绸等商品也大量被运往西域,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9.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谁出使西域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1:汗流浃背
汉武帝的托孤重臣大将军霍光,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平安候。
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架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
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
计划商议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在房里来回度步,却拿不定注意。其妻果敢,揪了他。妻子是太史司马迁的女儿。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有一个叫李延年的人,知音律,善歌舞,很得汉武帝的赏识,也是汉武帝的男宠。一次,他给汉武帝演奏了一首歌曲,其歌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汗武帝听后十分感慨,叹息无处寻到如此的佳人。
后来平阳公主告诉汉武帝,说李延年有个妹妹,佳丽善舞。汉武帝一听十分高兴。于是,李延年就把妹妹嫁给了汉武帝做夫人。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3:奋不顾身
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李陵。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不料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无赖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才被迫投降,并非贪生,而且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为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关于汉武帝的成语故事4:相见恨晚
西汉时,原来齐国临淄这个地方有个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学习纵横术,后为纵横术没什么用处了,便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大概因为半路出家,修养不够,所以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斥。
汉武帝初年,主父偃听说大将军卫青爱惜人才,就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拜见卫青将军。卫青很赏识主父偃的才华,多次向汉武帝举荐,可是汉武帝没有理睬。
时间一久,主父偃所带的资财几乎要花光了,大家都开始讨厌他。远道而来,求官不成,生计都成了问题,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举荐不成,那就直接上书皇帝,没准儿会有意外惊喜。
当时,北方匈奴经常侵扰汉朝边境,让汉武帝十分头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就匈奴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抓住要害,切中时弊,力主汉武帝讨伐匈奴。与他同时上书的还有徐乐、严安二人。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文章,极为欣赏,很快就召见了他们三人,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人原来都在哪里来着?真是相见恨晚呀!于是,汉武帝拜他们三个人做了郎中。
10.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派遣谁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于公元前139年,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后,拜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