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白酒到底多少度,古代喝的酒都多少度

1,古代喝的酒都多少度

刚酿出来的酒大概70°左右----

古代喝的酒都多少度

2,明清时候的白酒有多少度啊

酒的度数跟蒸馏塔的高度有很大关系,古时候的蒸馏塔都很矮,所以蒸馏出来的就度数也不会很高,差不多就是20度,好一些的能到30度!

明清时候的白酒有多少度啊

3,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古人喝好几坛酒都不会醉

当时以米酒为主,也就是现在说的醪糟酒,酒精度数不高,一般不超过十度。但喝多了照样上头,否则也不会有武松打虎的故事了。
我是来看评论的

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古人喝好几坛酒都不会醉

4,清朝人都喝什么样的酒多少度数详细些谢谢

中国古人喝就是现在说的米酒是用酒酿榨出的汁,顶多过滤一下现在的是蒸馏酒,也就是烧酒中国人要到明朝才掌握这门技术不过西方人很早就会了最早要算威斯忌了有凯尔特人发明的

5,古代的酒酒精到底有多高

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但是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我只知道75%酒精是可以烧的,上次拿错酒精了,烧的应该用95%,但是拿成75%的还是可以烧,50%的就不知道了
这样的结局不是我想要的..

6,古代的酒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一喝酒动不动就是几大坛

古代的时候一些诗人和江湖游侠都是好酒之人,遇到知己的时候都是抱着坛子喝,每一个人的酒量都是特别大,那么古代的酒大概在多少度呢?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其实,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们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发酵酒。这种酒,与如今的米酒和黄酒较为相似,酒精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10几度。也就是现在人们的喝的啤酒的度数吧!以度数来说,应该比现在超市里卖的米酒度数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那感觉就跟我们今天喝啤酒差不多。除了这类“浊酒”之外,在唐宋年间还出现了一种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李白诗里所描绘的那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水浒传》中的酒文化非常出名,有酒后打虎的武松,还有酒肉和尚鲁智深等。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20;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20度以下的,甚至是10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在宋朝末期,元朝前期时,酒的制作有了大的突破。因当时辽、西夏、金等来到中原,他们是有野性的人群,都来自寒冷的草原等地,为了趋避寒冷,强身健体。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通过蒸馏手法做酒,浓度很高的饮品才能够他们取暖。等到明朝的时候,人们依旧喜爱发酵的低度数酒,所以,蒸馏的酒水并没有得到非常大的普及和喜爱。等到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天下,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倾向于度数高的酒。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度数比较低,9度到18度那样,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7,古代的白酒到底有多少度为什么武松能连喝十八大碗还能打虎 搜

你好\过去的酒度数并不高\过去他都是以黄米酿的酒\所以喝那么多\不会醉酒的。
你好!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因为那时还没有蒸馏酒,所以度数不高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存在虚构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古代的白酒和现在的差不多,武松什么的,是小说,多少度的都有

8,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白酒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或麸皮曲、曲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而成。又称烧酒、老白干、烧酒等,是中国特有的蒸馏酒,是中国传统的饮料酒。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40度以下为低度白酒。酒精度这么高,如果你喝同样量的红酒和白酒,你会醉得很严重。如果不是因为特殊体质,我们都知道不能喝太多酒。但古人为什么总是喝几罐酒,还喝一千杯呢?虽然现在的酿酒技术大多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现代白酒与古代白酒有很大的区别。古酒的度数要低得多,可以喝几坛酒。早在5000年前,这里就有了酿酒的新石器时代。在樟树市竹卫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酒器,以及武城(商代)的精美青铜器。蒸馏技术可能是元朝蒙古人征服的中亚波斯地区引进和推广的。据说唐代有蒸馏酒。元朝以前,直到南宋,酒都是发酵酒。据《汉书·世和志》记载,“一酿用两个浓米,一个曲用一个石斛,最后的酒是六个石斛和六个碗”,用分蘖酿制的酒叫“利”,即甜酒。酒精含量很低,最高不超过20度。大部分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过滤。10度以上的酒与啤酒鸡尾酒相似。吴松打虎前在景阳岗喝了18碗酒,但他没有喝醉。否则,如果他喝醉了,变成了一滩泥巴,他怎么能杀死老虎呢。根据《本草纲目》,烧酒不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始建于元朝。它用烈酒和酒糟放入蒸笼(指蒸笼),蒸上煤气,用器皿运送滴落的露水。所有酸败的酒都可以蒸。最近,只用糯米或小米或高粱或大麦蒸,而曲娘瓮在10天内,要蒸好,其清澈如水,味道很浓,盖酒露也。”古代少数民族会喝这种酒来御寒,但古人的蒸馏方法没有现代先进。尤其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白酒是普通家庭作坊酿制的酿酒酒,所以大部分酒还是低度酒。1998年8月,在成都市锦江河外发现明初水井坊遗址。这是这家酿酒厂800年来的展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原始的酿造技术。酒是清朝发展起来的,逐渐取代了杜康。著名的蒸馏酒品牌大多创立于清代。著名的二锅头形成于清朝中期,接近近代。这样,古人所谓喝几坛酒不醉,就不得不有所不同。例如,李白不仅是一位诗仙,也是一位酒仙。在杜甫著名的《饮酒八仙歌》中,李白的酒仙是最后一行,“酒诗百诗”是为李白写的。看来李白的酒多了。今天大打出手,12斤左右,小豆的4斤4斤左右,酒精度10度左右,这很难让一个普通饮酒者醉倒。而古代的小坛子只有两三斤。喝几罐并不难。而且,史料和文学作品总是喜欢夸大事实。那些能专门记录饮酒的人天生就是有非凡才能的有权势的人。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古人喝了几坛酒,却从不喝醉。古龙小说中的英雄人物都爱喝酒,他们的饮酒能力惊人。其实,古龙的饮酒能力在现实中也很高。根据

9,古代的白酒度数一般是多少呢

古代分水岭在元朝,元朝以前都是酿造酒,酒度不会太高,最多也就5-8度,元朝时候出现了蒸馏酒,酒度大幅度提高,应该与今天白酒差不多了。50度左右应该没有问题。
一般白酒的度数是:36度,38度,39度,42度,45度,52度,等等葡萄酒的种类非常多,而且有许多种不同的分法。 其中以颜色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

10,古代人喝的酒度数高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号称千杯不醉

中国酿酒的 历史 很悠远,商朝前就早发明酿酒了,当时酿酒的原料主要用谷类和果类,酿造工艺比较落后,酿出的酒度数不高,一般下15度以下,后来随着酿酒工艺的不断提高,宋代以后发明了酿酒的二次蒸馏法,才提高了酒的度数,但也酿不出现在的高度酒。 所以古人喝酒了动不动就是几大碗不醉,其实是当时酒度数低的原因。 白酒是从清朝开始的,清朝之前几千年,古代人喝的都是黄酒,别人打虎武松喝十八碗,斗酒诗百篇李白等等,这些古人喝的都是10多度黄酒,所以说古代人号称千杯不醉。 目前考古可溯的中国白酒(固态蒸馏酒)是元朝,元朝之前就是酿造酒,酿造酒就像现在的黄酒或米酒,发酵后压榨取酒,酒液浑浊,所以才有一杯浊酒喜相逢的诗句,不经蒸馏取酒的酒体度数在6-12度之间,豪饮也不是不可能,以福建红曲黄酒为例,一般人3-5斤不在话下,我亲自喝过5斤没醉意。特别是吃饭喝,用餐时长超过2小时的话,普通人也几乎没问题,但很多古人的酒量也是被文学作品刻意夸大了,实际上酿造酒分解得更慢,胃撑不下那么大的量。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或水果发酵而成的,因为有发酵的杂质所以称为浊酒,这种酒的度数大概为8、9度,最高不超过15度,后 来宋元时期,酒开始经过二次高温蒸馏,这种酒度数较高,与今天的酒度数差不多。 古人喝的最早的酒,是一种天然果酒,也就是笑傲江湖里面说过的猴儿酒。 猴儿酒并非金庸先生杜撰出来的。根据考古学家考证,这种酒叫做猿酒,是山果成熟的时候,猿猴们采集果子,将吃剩的果皮果核扔在山间的岩洞石缝里面,果皮上的天然酵母就会把果实中的糖分发酵,产生酒精,从而形成酒浆。这就是天然形成的果子酒。 比如《清稗类钞》中,就有记载,平乐等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猴酒。 所以,人类有意识的酿酒,是从野果自然发酵得到的启示,人类最早饮用的酒,就是一种果酒。 而人类进入农耕时代,随着谷物产量的增加,慢慢发现了,嚼过的谷物会发酵产生酒。比如,明朝有个人叫做陈继儒,他在《偃曝余谈》中记载,琉球造酒,以水渍米,越宿,令妇人口咀手搓,取汁为之,名曰米奇。意思就是说,琉球造酒,把米用水泡软,放置一夜,让妇女用嘴嚼过然后手搓,取其汁液。 感觉这个和某台酒用少女的脚踩酒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啊,真是了不起的发明。据说有两千多种微量元素呢,元素周期表都放不下啦。 关于谷物酿酒,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古代有个叫做杜康的人,偶然发现用桑叶把煮熟的饭包起来,放在树洞里,然后杜康去干活儿了,忘记了。过了段时间,等杜康想起来,去拿出这坨米饭,发现已经有了酒气,就此发明了酿酒。 用谷物酿酒的方法,产生的酒,称之为酿制酒。但是,这种酒的酒精是由于微生物发酵产生,所以产生的酒度数有限,最多20度。此外,一不留神,发酵过度,酒精就成了乙酸,酒就发酸,成了醋了。 所以你看水浒传里面描写的好汉喝酒,有时候就会遇到发酸的酒,好汉就不耐烦,这是劣酒,给我拿好酒来! 故而, 古代人所说的千杯不醉,就是指这种,谷物酿制的低度酒了。这种酒,大多数度数是5度左右,跟今天的啤酒差不多。遇到能喝啤酒的,几个人就能喝百多瓶,千杯不醉非难事! 而我们今天喝的白酒,那是采用发酵过的酒糟和低度数酒浆,采用蒸馏工艺,得到的高度数酒,又叫烧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25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这是说,从元朝开始才有高度数白酒。 但是,水浒中的武松景阳冈打虎,三碗不过岗的那酒,应该是白酒无疑。否则寻常米酒怎有如此威力?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青龙县发现了金代的蒸馏酒器。金代和宋朝大致处于同一时期,所以说,宋代应该已经有烧酒了。 在唐诗中,白居易曾经有记载,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这里的烧酒,应该是把酒加热烧开饮用的意思,而不是蒸馏白酒。因为考古一直没发现唐朝蒸馏酒的 历史 文物。 而最新的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现了一件蒸馏酒器,长这个样子。 如此,据说可以把我国蒸馏酒 历史 一下子提到2000年 历史 。但是,相信古代这玩意只是供给王公贵族的,平民百姓无缘享受。 就写到这儿吧。 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古人千杯不醉,那就要好好了解一下中国的酒 历史 了! 首先来说说中国酒的来历,就是酒祖杜康,杜康放羊时,把吃不完的剩饭藏在树洞里了,主要是怕糟蹋粮食,结果就给忘了,剩饭在树洞里被雨水浸泡了,天长日久就发酵了,杜康放羊再次经过,在那棵树下休息,就闻到味道了!然后中国最早的酒就出现了,就是酿造酒。度数低,也就和啤酒米酒一样,就是杂质多,容易上头。曹操在诗中写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张飞经常说“把酒筛满”,这个“筛”就是把粮食过滤掉。宋朝《水浒传》中,野猪林篇,鲁智深说“昨夜多灌了几碗黄汤,所以来晚了,险些误了贤弟性命”。 时间来到元朝初期,中国就出现了蒸馏酒了!杂质少了,酒体透明了,就是度数高了!所以以后文献啊,小说啊就很少出现“大碗喝酒”“十八大碗还能过岗”了! 所以中国酒的分水岭是元初,从酿造酒转变成蒸馏酒,当然了,为了追求怀旧情结,现在也有女儿红,花雕酒等等。 还有一个小常识,就是日本清酒的来历,日本把中国酿造酒全套照搬到日本,他们的米酒和中国一样,也是黄汤,因为日本老板拖欠工资,工人为了报复他,往米酒缸里倒了很多炉灰渣子,因为碳有吸附杂质的能力,就这样机缘巧合,日本鬼子的“清酒”就出现了! 古代应该是黄酒,或者米酒,因为“陆游《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和“王翰《凉州词二首 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以及“杜甫诗《客至》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等。 醅字新华字典解释为:没有过滤的酒。 这里面提到的醅就是黄酒和米酒才有的。过滤直接饮用。 而白酒以前叫烧酒,做白酒的店铺以前叫烧锅,烧坊。是蒸馏技术下的酒。而蒸馏技术盛行比较晚。 而且蒸馏酒的发酵液,所谓的这个酒不能过滤直接喝。不好喝的。度数也不高。毕竟是高粱大豆,大麦或者小麦等蒸熟粉碎拌酒曲发酵的。 至于剑南春等说的唐代的窖泥,以及 历史 记载陕西凤翔县(笔者老家)在唐代宰相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返程的时候,在凤翔柳林镇(现四大名酒西凤酒的西凤酒厂所在地,古时候烧坊很多,旁边有条河,建国后公私合营以来才正式建设西凤酒厂)亭子头发现蜂蝶坠地而卧,询问得知附近发现一坛陈年老酒,醇香无比。写下诗句:送客亭子头,蜂蝶醉不舞;三羊开国泰,美哉柳林酒。 可以看到当年主要是喝黄酒与米酒,低度米酒就是今天我们陕西叫醪糟,也叫酒醅,现在西安还有牌子叫皇瑰稠酒,倒出来就是加了桂花的白色的米酒,南方叫米酒。黄酒是更加复杂的酿制后,就已经变黄,不是醪糟即米酒那种清澈比较透明微微带白色的样子。 所谓李白的斗酒诗百篇,会须一饮三百杯,要是白酒估计早喝醉了。还写什么诗歌。 同时代的杜甫就喝米酒,至于李白琥珀光的酒应该不是白酒,白酒装在玉碗不是黄色的,琥珀是黄色的,黄色的古代有玛瑙但不是玉。古代的玉以白色和田玉羊脂玉,低等的汉白玉,甚至于青玉为主。有没有黄玉我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很大程度上,那时候喝的都是黄酒米酒。或许有白酒,但是豪饮白酒的话估计一般人受不了也喝不了那么多。当然李白可能是特例,首先可能酒量大,再者李白就是喝酒太多身体喝坏了,后来去世的时候年纪不大。 这要从我国酒的发展史来说,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米酒的发展史”。我国古代的酒是酿造工艺,而并非现在蒸馏法,相对来说酒精度度数是很低的,到底有多低呢? 在各类古诗词中可以经常看到“浊酒”二字,一指的是酒体浑浊,二指的是酒体颜色“淡黄”色。 古代酿造酒的原料多为谷物,米类,酿造法造酒有一个极其关键的条件——温度,温度绝对不能超过20度的,超过20度的温度发酵菌就会死亡,酒就会变质,所以想要酿造出口感上品的酒,温度绝对不能过高,这样酿造出酒的度数也通常在10-17度左右。在各地发酵菌群的不同,发酵时间长短的不同,气候温度不同等条件下导致酒的度数有较大差异。 古代自有“千杯不醉”的说法,这么看来酒的度数在10度-17度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所以古代的酒基本上与现代的普通啤酒差不多。 按“坛”喝酒的说法也就说的通了,如果是现在的白酒动不动就要30度起,这种度数的酒喝几坛可是要人命的。 古代的酒度数低,跟现在的啤酒度数差不多,所以很多人号称千杯不醉。

11,清朝时的酒是烧酒还是米酒

二者都有。元代出现酒精蒸馏技术,开始有了白酒。但蒸馏技术要求比较高,一般农村不具备条件,所以几百年来直到今天我国农村很多地区仍然有自酿米酒的传统。元代以后烧酒逐渐普及,在城镇经济发达的地区专业酿酒作坊发展起来,当时的城市中开始出现专门经营烧酒的店铺与酒馆。
烧酒
绍兴黄酒
烧酒,酒精蒸馏术在清代以前就有了
60多度也正常。为了提高酒度,酒度达到30度的酒尾进行截留回蒸,也可以做到原酒酒度达到65度以上。70多度是分级摘酒造成的,白酒蒸馏时候,前段流出的白酒酒度高,后段流出的白酒酒度低。前段白酒可以达到70度以上。白酒蒸馏的甑锅高度一般在70~80cm,这样的高度符合白酒蒸馏的高度,装甑高度达到这样的高度即可。
两者都有例如河北的老白干是烧酒,绍兴黄酒是米酒

12,古代白酒的度数

白酒大概都在30-40%左右.... 那是最好的... 差點的10幾20%的最多
古代的酿造技术和现代有差距,现代酒都是将酒酿好后蒸馏提纯然后勾兑,度数分高度酒和低度酒,容易操控,古代酿酒酿好后过滤后直接饮用,因此度数不会太高,就像现在人自己家酿米酒、葡萄酒一样;古代的酒很讲究.一般最烈的酒不过30+度.一般的也就10几度.
古代白酒的度数是随着这酒储藏的时间而变的!酒越久越沉越香!还有一点就是,酒里也是有水参与加工而成!所以在储藏的时候,水分也是会流失一部分!随之酒的本身就会浓一些!
恩肯定是不应样的呵呵过去的酒当水喝现在的白酒喝点就醉这主要还是人类的进步
我想最少也是38度以下
古代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