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逸云酒厂,有关魏元忠的文言文大全

1,有关魏元忠的文言文大全

《旧唐书——魏元忠传》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原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  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候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宋文帝使王玄谟收复河南,沈庆之悬知不克。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桓温提数万之兵,万里而袭成都,刘真长期于决取。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则昔贤之与今哲,意况何殊。当事机之际也。皆随时而立功,岂复取贤于往代,待才于未来也?即论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龚,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又曰:  臣闻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故礼崇谋夫竭其能,赏厚义士轻其死,刑正君子勖其心,罚重小人惩其过。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纲纪举而众务自理,药石行而文武用命。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因事立功,遂乃弃甲丧师,脱身而走。幸逢宽政,罪止削除,国家纲漏吞舟,何以过此。天皇迟念旧恩,收其后效,当今朝廷所少,岂此一二人乎?且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仁贵自宣力海东,功无尺寸,坐玩金帛,渎货无厌,今又不诛,纵恶更甚。臣以疏贱,干非其事,岂欲间天皇之君臣,生厚薄于仁贵?直以刑赏一亏,百年不复,区区所怀,实在于此。  古人云:“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化。”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故人间议者皆言,“近日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良由中才之人不识大体,恐赏赐勋庸,倾竭仓库,留意锥刀,将此益国。徇目前之近利,忘经久之远图,所谓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自苏定方定辽东,李绩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加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之过。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使天下知闻,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万国共尊,文昌政本,四方是则,轨物宣风,理乱攸在。臣是以披露不已,冒死尽言。  且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识不稽古,请以近事言之。贞观年中,万年县尉司马玄景舞文饰智,以邀乾没,太宗审其奸诈,弃之都市。及征高丽也,总管张君乂击贼不进,斩之旗下。臣以伪勋之罪,多于玄景;仁贵等败,重于君乂。向使早诛薛仁贵、郭待封,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韩子云:“慈父多败子,严家无格虏。”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公孙弘有言:“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臣恐天皇病之于不广大,过在于慈父,斯亦日月之一蚀也。又今之将吏,率多贪暴,所务唯狗马,所求唯财物,无赵奢、吴起散金养士之风,纵使行军,悉是此属。臣恐吐蕃之平,未可旦夕望也。  帝甚叹异之,授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其年,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监其军事。孝逸至临淮,而偏将雷仁智为敬业先锋所败,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惧其锋,按甲不敢进。元忠谓孝逸曰:“朝廷以公王室懿亲,故委以阃外之事,天下安危,实资一决。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狂狡,莫不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留而不进,则解远近之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代公,其将何辞以逃逗挠之罪?幸速进兵以立大效,不然,则祸难至矣。”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图进讨。  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元忠请先击敬猷,诸将咸曰:“不如先攻敬业,敬业败,则敬猷不战而擒矣。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元忠曰:“不然,贼之劲兵精卒,尽在下阿,蚁聚而来,利在一决,万一失捷,则大事云矣。敬猷本出博徒,不习战斗,其众寡弱,人情易摇,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既克敬猷,我之乘胜而进。彼若引救淮阴,计程则不及,又恐我之进掩江都,必邀我于中路。彼则劳倦,我则以逸待之,破之必矣。譬之逐兽,弱者先擒,岂可舍必擒之弱兽,趋难敌之强兵?恐未可也。”孝逸从之,乃引兵击敬猷,一战而破之,敬猷脱身而遁。孝逸乃进军,与敬业隔溪相拒。前军总管苏孝祥为贼所破,孝逸又惧,欲引退。初,敬业至下阿,有流星坠其宫,及是,有群乌飞噪于阵上,元忠曰:“验此,即贼败之兆也。风顺荻乾,火攻之利。”固请决战,乃平敬业。元忠以功擢司刑正,稍迁洛阳令。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元忠有讨平敬业功,特免死配流贵州。时承敕者将至市,先令传呼,监刑者遽释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虚实,岂可造次。”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色不挠。圣历元年,召授侍御史,擢拜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于岭表。复还,授御史中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肉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辜。”  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未几,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政号清严。长安中,相王为并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敬惮。时突厥与吐蕃数犯塞,元忠皆为大总管拒之。元忠在军,唯持重自守,竟无所克获,然亦未尝败失。  中宗在春宫时,元忠检校太子左庶子。时张易之、昌宗权宠日盛,倾朝附之。元忠尝奏则天曰:“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则天不悦。易之、昌宗由是含怒。因则天不豫,乃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潜谋曰:“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则天惑其言,乃下元忠诏狱,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令昌宗与元忠等殿前参对,反复不决。昌宗又引凤阁舍人张说令执证元忠。说初伪许之,及则天召说验问,说确称元忠实无此语。则天乃悟元忠被诬,然以昌宗之故,特贬授端州高要尉。  中宗即位,其日驿召元忠,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又迁兵部尚书,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时则天崩,中宗居谅暗,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未几,迁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中宗称善,赐元忠物千段,仍封其子卫王府谘议参军升为任城县男。时元忠特承宠荣,当朝用事。初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再居政事,天下莫不延首倾属,冀有所弘益。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四年秋,代唐璟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仍知兵部尚书事,监修国史。未几,元忠请归乡拜扫,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手敕曰:“衣锦昼游,在乎兹日;散金敷惠,谅属斯辰。”元忠至乡里,竟自藏其银,无所赈施。及还,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其恩遇如此。  是时,安乐公主尝私请废节愍太子,立己为皇太女。中宗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乃止。寻迁左仆射,余并如故。元忠又嫉武三思专权用事,心常愤叹,思欲诛之。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诛三思,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皆潜预其事。太子既斩三思,又率兵诣阙,将请废韦后为庶人,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守门,协令从己。太子兵至玄武楼下,多祚等犹豫不战,元忠又持两端,由是不克,升为乱兵所杀。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为高宗、天后所礼遇,竟不以升为累,委任如初。  是时,三思之党兵部尚书宗楚客与侍中纪处讷等又执证元忠及升,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手制听解左仆射,以特进、齐国公致仕于家,仍朝朔望。楚客等又引右卫郎将姚庭筠为御史中丞,令劾奏元忠,由是贬渠州员外司马。侍中杨再思、中书令李峤皆依楚客之旨,以致元忠之罪,唯中书侍郎萧至忠正议云当从宽宥。楚客大怒,又遣给事中冉祖雍与杨再思奏言:“元忠既缘犯逆,不合更授内地官。”遂左迁思州务川尉。顷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阳宫不豫,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进状云不可。据此,则知元忠怀逆日久,伏请加以严诛。”中宗谓杨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罗织元忠,岂是道理。”楚客等遂止。元忠行至涪陵而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仍令所司给灵舆送至乡里。睿宗即位,制令陪葬定陵。景云三年,又降制曰:“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协人望,时称国良。历事三朝,俱展诚效。晚年迁谪,颇非其罪。宜特还其子著作郎晃实封一百户。”开元六年,谥曰贞。二子升、晃。《定命录——魏元忠》   相国魏元忠,与礼部尚书郑惟忠皆宋人。咸负材器,少相友善。年将三十,而名未立。有善相者见之,异礼相接。自谓曰:"古人称方以类聚,信乎?魏公当位极人臣,声名烜赫。执心忠謇,直谅不回,必作栋干,为国元辅。贵则贵矣,然命多蹇剥,时有忧惧,皆是登相位以前事,不足为虞。但可当事便行,闻言则应。"谓郑公曰:"足下金章紫绶,命禄无涯。既入三品,亦升八座。官无贬黜,寿复遐长。"元忠复请曰:"禄始何岁?秩终何地?"对曰:"今年若献书,禄斯进矣。罢相之后,出巡江傲,秩将终矣。"遂以其年,于凉宫上书陈事。久无进止,粮尽却归。路逢故人,惠以缣帛,却至凉宫,已有恩敕召入。拜校书,后迁中丞大夫。中间忤旨犯权,累遭谴责,下狱穷问。每欲引决,辄忆相者之言,复自宽解。但益肮脏言事,未尝屈其志而抑其辞,终免于祸,而登宰辅焉。自仆射窜谪于南郡,江行数日,病困。乃曰:"吾终此乎。"果卒。

有关魏元忠的文言文大全

2,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是唐朝复国的重要人物,按照当时政治集团划分,他是属于太子集团的,朝中除了武则天集团外,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都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武则天晚年罢免魏元忠和李峤是引发政变的起因,相王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有相王长史豆卢钦望、姚崇、司马袁恕己,而魏元忠在相王担任并州元帅时,担任他的副职,也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与魏元忠关系密切的宋璟等人,也是李氏集团的成员,相王与司马承祯关系密切,魏元忠也是崇尚司马懿的,神龙政变后调人朝廷担任门下侍郎的司马锽也是相王派系的。过去认为相王是傀儡性质的,毫无影响力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在神龙政变中比皇太子还积极,也可以看出魏元忠等人被罢黜是对他的打击,他在政变中,比起被人强扶入宫的皇太子,他是主动带领袁恕己去抓捕武氏集团成员,并且帅兵防御京城。魏元忠没有参与政变,皇太子没有搭救他,只是即位后启用了他。魏元忠是太子集团的成员,但却是与相王关系密切的。参与政变的敬晖是太平人,在太平公主的封邑,可能是太平公主集团的人,操纵这次政变的幕后者是相王和太平公主。魏元忠和狄仁杰是拥护李氏集团的首领,他和李峤被罢黜是在武则天病重期间,武氏集团为争夺皇权打击李氏集团的信号。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九州设险图》,备载古今用兵成败之事,元忠就传其术。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曰:  臣闻理天下之柄,二事焉,文与武也。然则文武之道,虽有二门,至于制胜御人,其归一揆。方今王略遐宣,皇威远振,建礼乐而陶士庶,训军旅而慑生灵。然论武者以弓马为先,而不稽之以权略;谈文者以篇章为首,而不问之以经纶。而奔竞相因,遂成浮俗。臣尝读魏、晋史,每鄙何晏、王衍终日谈空。近观齐、梁书,才士亦复不少,并何益于理乱哉?从此而言,则陆士衡著《辨亡论》,而不救河桥之败,养由基射能穿札,而不止鄢陵之奔,断可知矣。昔赵岐撰御寇之论,山涛陈用兵之本,皆坐运帷幄,暗合孙、吴。宣尼称“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则何平叔、王夷甫岂得同日而言载!  臣闻才生于代,代实须才,何代而不生才,何才而不生代。故物有不求,未有无物之岁;士有不用,未有无士之时。夫有志之士,在富贵之与贫贱,皆思立于功名,冀传芳于竹帛。故班超投笔而叹,祖逖击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且知己难逢,英哲罕遇,士之怀琬琰以就埃尘,抱栋梁而困沟壑者,则悠悠之流,直睹此士之贫贱,安知此士之方略哉。故汉拜韩信,举军惊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嗟乎,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至于此也!  亦有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展其志略,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则贫贱之士焉足道哉!汉文帝时,魏尚、李广并身任边将,位为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贤而囚之,不知李广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叹李广恨生不逢时,令当高祖日,万户侯岂足道哉。夫以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尔时胡骑凭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叹其生不逢时。近不知魏尚、李广之贤,而乃远想廉颇、李牧。故冯唐曰,虽有颇、牧而不能用,近之矣。从此言之,疏斥贾谊,复何怪哉。此则身为时主所知,竟不能尽其才用。晋羊祜献计平吴,贾充、荀勖沮其策,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缘荀、贾不同,竟不大举。此则位处立功之际,而不得展其志略。而布衣韦带之人,怀一奇,抱一策,上书阙下,朝进而望夕召,何可得哉。  臣请历访内外文武职事五品已上,得不有智计如羊祜、武艺如李广,在用与不用之间,不得骋其才略。伏愿降宽大之诏,使各言其志。无令汲黯直气,卧死于淮阳。仲舒大才,位屈于诸侯相。  又曰:  臣闻帝王之道,务崇经略。经略之术,必仗英奇。自国家良将,可得言矣。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绩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也。故赵充国征先零,冯子明讨南羌,皆计不空施,机不虚发,则良将立功之验也。然兵革之用,王者大事,存亡所系。若任得其才,则摧凶而扼暴。苟非其任,则败国而殄人。北齐段孝玄云:“持大兵者,如擎盘水。倾在俯仰间,一致蹉跌,求止岂得哉!”从此而言,周亚夫坚壁以挫吴、楚,司马懿闭营而困葛亮,俱为上策。此皆不战而却敌,全军以制胜。是知大将临戎,以智为本。汉高之英雄大度,尚曰“吾宁斗智”;魏武之纲神冠绝,犹依法孙、吴。假有项籍之气,袁绍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终以破灭,何况复出其下哉!  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故魏用柏直以拒汉,韩信轻为竖子;燕任慕容评以抗秦,王猛谓之奴才。即柏直、慕容评智勇俱亡者也。夫中材之人,素无智略,一旦居元帅之任,而意气轩昂,自谓当其锋者无不摧碎,岂知戎昭果毅、敦《诗》说《礼》之事乎!故李信求以二十万众独举鄢郢,其后果辱秦军;樊哙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登时见折季布,皆其事也。  当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亦有死事之家而蒙抽擢者。此等本非干略见知,虽竭力尽诚,亦不免于倾败,若之何使当阃外之任哉?后汉马贤讨西羌,皇甫规陈其必败;宋文帝使王玄谟收复河南,沈庆之悬知不克。谢玄以书生之姿,拒苻坚天下之众,郗超明其必胜;桓温提数万之兵,万里而袭成都,刘真长期于决取。虽时有今古,人事皆可推之,取验大体,观其锐志与识略耳。明者隋分而察,成败之形,昭然自露。京房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则昔贤之与今哲,意况何殊。当事机之际也。皆随时而立功,岂复取贤于往代,待才于未来也?即论知与不知,用与不用。夫建功者,言其所济,不言所起;言其所能,不言所藉。若陈汤、吕蒙、马隆、孟观,并出自贫贱,勋济甚高,未闻其家代为将帅。董仲舒曰:“为政之用,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弦而更张之,乃可鼓也。”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蛮夷不龚,拔卒为将,即更张之义也。以四海之广,亿兆之众,其中岂无卓越奇绝之士?臣恐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又曰:  臣闻赏者礼之基,罚者刑之本。故礼崇谋夫竭其能,赏厚义士轻其死,刑正君子勖其心,罚重小人惩其过。然则赏罚者,军国之纲纪,政教之药石。纲纪举而众务自理,药石行而文武用命。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败军之后,又不能转祸为福,因事立功,遂乃弃甲丧师,脱身而走。幸逢宽政,罪止削除,国家纲漏吞舟,何以过此。天皇迟念旧恩,收其后效,当今朝廷所少,岂此一二人乎?且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仁贵自宣力海东,功无尺寸,坐玩金帛,渎货无厌,今又不诛,纵恶更甚。臣以疏贱,干非其事,岂欲间天皇之君臣,生厚薄于仁贵?直以刑赏一亏,百年不复,区区所怀,实在于此。  古人云:“国无赏罚,虽尧、舜不能为化。”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故人间议者皆言,“近日征行,虚有赏格而无其事。”良由中才之人不识大体,恐赏赐勋庸,倾竭仓库,留意锥刀,将此益国。徇目前之近利,忘经久之远图,所谓错之毫厘,失之千里者也。且黔首虽微,不可欺以得志,瞻望恩泽,必因事而生心。既有所因,须应之以实,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比者师出无功,未必不由于此。文子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故商君移木以表信,曹公割发以明法,岂礼也哉,有由然也。自苏定方定辽东,李绩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数年纷纭,真伪相杂,纵加沙汰,未至澄清。臣以吏不奉法,慢自京师,伪勋所由,主司之过。其则不远,近在尚书省中,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使天下知闻,天皇何能照远而不照近哉!神州化首,万国共尊,文昌政本,四方是则,轨物宣风,理乱攸在。臣是以披露不已,冒死尽言。  且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臣识不稽古,请以近事言之。贞观年中,万年县尉司马玄景舞文饰智,以邀乾没,太宗审其奸诈,弃之都市。及征高丽也,总管张君乂击贼不进,斩之旗下。臣以伪勋之罪,多于玄景;仁贵等败,重于君乂。向使早诛薛仁贵、郭待封,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韩子云:“慈父多败子,严家无格虏。”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公孙弘有言:“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臣恐天皇病之于不广大,过在于慈父,斯亦日月之一蚀也。又今之将吏,率多贪暴,所务唯狗马,所求唯财物,无赵奢、吴起散金养士之风,纵使行军,悉是此属。臣恐吐蕃之平,未可旦夕望也。  帝甚叹异之,授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迁殿中侍御史。其年,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监其军事。孝逸至临淮,而偏将雷仁智为敬业先锋所败,敬业又攻陷润州,回兵以拒孝逸。孝逸惧其锋,按甲不敢进。元忠谓孝逸曰:“朝廷以公王室懿亲,故委以阃外之事,天下安危,实资一决。且海内承平日久,忽闻狂狡,莫不注心倾耳,以俟其诛。今大军留而不进,则解远近之望,万一朝廷更命他将代公,其将何辞以逃逗挠之罪?幸速进兵以立大效,不然,则祸难至矣。”孝逸然其言,乃部勒士卒以图进讨。  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元忠请先击敬猷,诸将咸曰:“不如先攻敬业,敬业败,则敬猷不战而擒矣。若击敬猷,则敬业引兵救之,是腹背受敌也。”元忠曰:“不然,贼之劲兵精卒,尽在下阿,蚁聚而来,利在一决,万一失捷,则大事云矣。敬猷本出博徒,不习战斗,其众寡弱,人情易摇,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既克敬猷,我之乘胜而进。彼若引救淮阴,计程则不及,又恐我之进掩江都,必邀我于中路。彼则劳倦,我则以逸待之,破之必矣。譬之逐兽,弱者先擒,岂可舍必擒之弱兽,趋难敌之强兵?恐未可也。”孝逸从之,乃引兵击敬猷,一战而破之,敬猷脱身而遁。孝逸乃进军,与敬业隔溪相拒。前军总管苏孝祥为贼所破,孝逸又惧,欲引退。初,敬业至下阿,有流星坠其宫,及是,有群乌飞噪于阵上,元忠曰:“验此,即贼败之兆也。风顺荻乾,火攻之利。”固请决战,乃平敬业。元忠以功擢司刑正,稍迁洛阳令。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以元忠有讨平敬业功,特免死配流贵州。时承敕者将至市,先令传呼,监刑者遽释元忠令起,元忠曰:“未知敕虚实,岂可造次。”徐待宣敕,然始起谢,观者咸叹其临刑而神色不挠。圣历元年,召授侍御史,擢拜御史中丞。又为来俊臣、侯思止所陷,再被流于岭表。复还,授御史中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则天尝谓曰:“卿累负谤铄,何也?”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徒,有如猎者,苟须臣肉作羹耳。此辈杀臣以求达,臣复何辜。”  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检校并州长史。未几,加银青光禄大夫,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兼检校洛州长史。政号清严。长安中,相王为并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敬惮。时突厥与吐蕃数犯塞,元忠皆为大总管拒之。元忠在军,唯持重自守,竟无所克获,然亦未尝败失。  中宗在春宫时,元忠检校太子左庶子。时张易之、昌宗权宠日盛,倾朝附之。元忠尝奏则天曰:“臣承先帝顾眄,受陛下厚恩,不徇忠死节,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则天不悦。易之、昌宗由是含怒。因则天不豫,乃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潜谋曰:“主上老矣,吾属当挟太子而令天下。”则天惑其言,乃下元忠诏狱,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令昌宗与元忠等殿前参对,反复不决。昌宗又引凤阁舍人张说令执证元忠。说初伪许之,及则天召说验问,说确称元忠实无此语。则天乃悟元忠被诬,然以昌宗之故,特贬授端州高要尉。  中宗即位,其日驿召元忠,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又迁兵部尚书,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时则天崩,中宗居谅暗,多不视事,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未几,迁中书令,加授光禄大夫,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神龙二年,元忠与武三思、祝钦明、徐彦伯、柳冲、韦承庆、崔融、岑羲、徐坚等撰《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奏之。中宗称善,赐元忠物千段,仍封其子卫王府谘议参军升为任城县男。时元忠特承宠荣,当朝用事。初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再居政事,天下莫不延首倾属,冀有所弘益。元忠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四年秋,代唐璟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仍知兵部尚书事,监修国史。未几,元忠请归乡拜扫,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手敕曰:“衣锦昼游,在乎兹日;散金敷惠,谅属斯辰。”元忠至乡里,竟自藏其银,无所赈施。及还,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其恩遇如此。  是时,安乐公主尝私请废节愍太子,立己为皇太女。中宗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乃止。寻迁左仆射,余并如故。元忠又嫉武三思专权用事,心常愤叹,思欲诛之。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诛三思,元忠及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皆潜预其事。太子既斩三思,又率兵诣阙,将请废韦后为庶人,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守门,协令从己。太子兵至玄武楼下,多祚等犹豫不战,元忠又持两端,由是不克,升为乱兵所杀。中宗以元忠有平寇之功,又素为高宗、天后所礼遇,竟不以升为累,委任如初。  是时,三思之党兵部尚书宗楚客与侍中纪处讷等又执证元忠及升,云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元忠惧不自安,上表固请致仕。手制听解左仆射,以特进、齐国公致仕于家,仍朝朔望。楚客等又引右卫郎将姚庭筠为御史中丞,令劾奏元忠,由是贬渠州员外司马。侍中杨再思、中书令李峤皆依楚客之旨,以致元忠之罪,唯中书侍郎萧至忠正议云当从宽宥。楚客大怒,又遣给事中冉祖雍与杨再思奏言:“元忠既缘犯逆,不合更授内地官。”遂左迁思州务川尉。顷之,楚客又令御史袁守一奏言:“则天昔在三阳宫不豫,内史狄仁杰奏请陛下监国,元忠密进状云不可。据此,则知元忠怀逆日久,伏请加以严诛。”中宗谓杨再思等曰:“以朕思之,此是守一大错。人臣事主,必在一心,岂有主上少有不安,即请太子知事?乃是狄仁杰树私惠,未见元忠有失。守一假借前事罗织元忠,岂是道理。”楚客等遂止。元忠行至涪陵而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仍令所司给灵舆送至乡里。睿宗即位,制令陪葬定陵。景云三年,又降制曰:“故左仆射、齐国公魏元忠,代协人望,时称国良。历事三朝,俱展诚效。晚年迁谪,颇非其罪。宜特还其子著作郎晃实封一百户。”开元六年,谥曰贞。二子升、晃。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文言文阅读

3,乂的同音字

乂的同音字疫[ yì ] 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统称:防~。鼠~。义[ yì ]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 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 3.情谊:情~。忘恩负~。 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父。~女。 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6.姓。 7.意义;道理:字~。定~。微言大~。意[ yì ] 1.意思:来~。 2.愿望:满~。 3.料想:出其不~。 4.事物流露的情态:春~。 5.意大利的简称。翊[ yì ] 辅佐;帮助:~戴(辅佐拥戴)。~赞(辅助)。邑[ yì ] 1.泛指城市:通都大~。 2.县。轶[ yì ] 1.超过。 2.散失:~事(没有正式记载的事)。懿[ yì ] 美好(多指德行):~德。~范。嘉言~行。奕[ yì ] 1.盛大。 2.姓。射[ shè ] [ yè ] [ yì ] 1.放箭。2.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3.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4.放出光、热、电波等。5.有所指。1.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2.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b.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熠[ yì ] 光耀;鲜明。易[ yì ] 1.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跟“难”相对):简~。轻~。~如反掌。显而~见。得来不~。 2.平和:平~近人。 3.轻视。 4.改变;变换:变~。~名。移风~俗。不~之论。 5.交换:贸~。交~。~货协定。以物~物。 6.姓。艾[ ài ] [ yì ] 1.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香气,可入药,内服可做止血剂,又供灸法上用。也叫艾蒿。2.姓。3.年老的,也指老年人。4.停止。5.美好;漂亮。1.同“乂”。2.惩治。亦[ yì ] 1.也(表示同样);也是:反之~然。人云~云。 2.姓。逸[ yì ] 1.安乐;安闲:安~。以~待劳。一劳永~。 2.逃跑:奔~。逃~。 3.避世隐居:隐~。~民。 4.散失;失传:~文。~书。~事。~闻。 5.超过一般:超~。~群。弋[ yì ] 1.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获。~凫与雁。 2.用来射鸟的带有绳子的箭。 3.姓。食[ shí ] [ sì ] [ yì ] 1.吃。特指吃饭。2.吃的东西。3.供食用或调味用的。4.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拿东西给人吃。用于人名,如郦食其。翼[ yì ] 1.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面生有羽毛。有的鸟翼退化,不能飞翔。通称翅膀。 2.飞机或滑翔机等飞行器两侧伸出像鸟翼的部分,有支撑机身、产生升力等作用。 3.侧:两~阵地。由左~进攻。 4.二十八宿之一。 5.帮助;辅佐:~助。扶~。 6.同“翌”:~日。 7.姓。衣[ yī ] [ yì ] 1.衣服。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3.胞衣。4.姓。穿;拿衣服给人穿。屹[ yì ] 山峰高耸的样子:~立。佚[ yì ] [ dié ] 1.同“逸”。2.放荡。3.美。4.姓。古同“迭”,轮流,更替。异[ yì ] 1.有分别;不相同:~口同声。大同小~。日新月~。求同存~。 2.奇异;特别:~香。~闻。 3.惊奇;奇怪:惊~。深以为~。 4.另外的;别的:~日。~地。 5.分开:离~。~爨(亲属分家)。 6.姓。燚[ yì ] 火燃烧的样子。多用于人名。翌[ yì ] 次于今日、今年的:~日。~年。~晨(第二天早晨)。艺[ yì ] 1.技能;技术:工~。手~。园~。~高人胆大。 2.艺术:文~。曲~。~人。 3.准则;限度:贪贿无~。 4.姓。翳[ yì ] 1.遮掩:林木荫~。 2.白翳,眼球上生的障蔽视线的白膜。诣[ yì ] 1.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烈士墓参谒。 2.(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造~。苦心孤~。益[ yì ] 1.好处(跟“害”相对):利~。公~。权~。受~不浅。 2.有益的(跟“害”相对):~友。~鸟。~虫。 3.姓。 4.增加:增~。延年~寿。 5.更加:多多~善。精~求精。驿[ yì ] 驿站,旧时供来往送公文的人或出差官员中途换马或暂住的地方。现多 用于地名。刈[ yì ] 割(草或谷类):~麦。~草。绎[ yì ] 1.抽丝。 2.理出头绪;寻究原因:寻~。抑[ yì ] 1.向下按;压制:~制。~郁。压~。~强扶弱。~恶扬善。 2.姓。 3.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求之欤,~与之欤? 4.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多则多矣,~君似鼠。 5.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非惟天时,~亦人谋也。弈[ yì ] 1.围棋。 2.下棋:对~。~棋。 3.姓。议[ yì ] 1.讨论;商量:自报公~。 2.意见:建~。提~。 3.评论:物~。无可非~。裔[ yì ] 1.后代子孙:后~。 2.边远的地区:四~。役[ yì ] 1.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劳~。徭~。 2.强迫驱使;使唤:奴~。~使。 3.旧指供使唤的人:仆~。 4.战役:平型关之~。 5.兵役:现~。义[ yì ] 1.合宜的事情。《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淮南子?齐俗》:“为义者,布施而德。” 2.正道、正理。《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3.死节、殉难。《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宋史?卷四五○?忠义传五?尹谷传》:“尹务实,男子也,先我就义矣。” 4.法则。《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5.意思:“意义”、“字义”。汉?孔安国《尚书序》:“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 6.功用。《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7.姓。如汉代有义纵。 8.合於正义的:“义民”、“义妇”、“义举”。《书经?康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 9.用来周济公众的:“义庄”、“义塾”、“义舍”。《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 10.假的,有其名而非真﹑非亲的:“义父”﹑“义子”﹑“义肢”﹑“义齿”。毅[ yì ] 果断;坚决:~然。~力。谊[ yì ] 交情:友~。情~。深情厚~。怿[ yì ] 欢喜;高兴。溢[ yì ] 1.充满而流出来:河水四~。洋~。 2.过分:~美之词(过分夸奖的话)。 3.古又同“镒”。浥[ yì ] 湿润:朝雨~尘。亿[ yì ] 1.数目。一万万。 2.古指十万。 3.数目非常大:~万。臆[ yì ] 1.胸。 2.无根据的;主观的:~测。~造。译[ yì ] 1.翻译:口~。笔~。直~。~文。~了一篇英文小说。 2.姓。泄[ xiè ] [ yì ] 1.液体或气体排出。2.漏,露。3.尽量发出。a.缓飞的样子,如“雄雉于飞,~~其羽”;b.闲散自得,如“十亩外兮,桑者~~兮”;c.弛缓的样子,如“天之方噘,无然~~”。忆[ yì ] 1.回想:~苦思甜。 2.记得:记~犹新。肄[ yì ] 学习:~业。~习(学习)。羿[ yì ] 后羿,古人名。一指夏朝有穷氏的酋长,善于射箭。二指嫦娥之夫。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昳[ yì ] [ dié ] 〔昳丽〕美丽。太阳偏西。挹[ yì ] 1.舀:~取。~彼注兹(从那里舀出来倒在这里头)。 2.牵引;拉。异[ yì ] 1.不同的:~乎。~说。~常。~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邪说”)。~化。~性。~样。大同小~。~曲同工。 2.分开:离~。~居。 3.另外的,别的:~日。~地。~国。~乡。~类。 4.特别的:奇~。~闻。~彩。奇才~能(特殊的才能)。 5.奇怪:惊~。诧~。怪~。薏[ yì ] 〔薏苡〕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颖果卵形。果仁叫薏米,可入药,有健脾、去湿、利尿等作用。缢[ yì ] 勒死;吊死: ~杀。 自~。佾[ yì ] 古代乐舞的行列。呓[ yì ] 呓语:梦~。瘗[ yì ] 1.埋葬;埋藏。 2.安静;文静。峄[ yì ] 峄山,山名,在山东。艺[ yì ] 见“艺”。镒[ yì ] 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黄金百~。劓[ yì ] 古代一种割掉鼻子的酷刑。疙[ gē ] [ yì ] 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瘩”;e.量词,如“一~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痴呆的样子。悒[ yì ] 忧愁不安:忧~。郁~。~~不乐。仡[ yì ] [ gē ] 1.〔仡仡〕2.强壮勇敢。3.高大。〔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4.4万。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区。有本民族语言,兼通汉语和当地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语。建有贵州省道真、务川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等自治地方。殪[ yì ] 1.死。 2.杀。衪[ yì ] 古同“袘”。镱[ yì ] 金属元素,符号Yb,原子序数70。是稀土元素之 一。银白色金属,有延展性,质软。是重要的发光材料敏化剂。可制特种合金。鹢[ yì ] 古书上说的一种像鹭的水鸟。廙[ yì ] 1.可移动的住房。类似蒙古包。 2.恭敬。睾[ yì ] [ zé ] [ gāo ] 暗中察看。古同“泽”,泽兰,一种香草。1.古同“皋”,高地。2.古同“睾”。熤[ yì ] 古人名用字。裛[ yì ] 1.书套。 2.缠绕。嗌[ ài ] [ yì ] 咽喉被食物等塞住。咽喉。枻[ yì ] [ xiè ] 1.船舷。2.短浆。矫正弓弩的器具。癔[ yì ] 〔癔症〕也叫歇斯底里。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多由精神刺激而急剧发病。主要症状是运动、感觉和精神意识等障碍。议[ yì ] 见“议”。泆[ yì ] [ dié ] 1.古同“逸”。2.古通“溢”。荡涤。忆[ yì ] 见“忆”。蓺[ yì ] 种植:树~五谷(种植五谷)。斁[ yì ] [ dù ] 1.解除。2.厌倦;懈怠;厌弃。3.盛大的样子。4.终止。败坏。鮨[ yì ] 1.鱼,体细长而侧扁,红色或褐色,有斑纹。口大,可以伸缩,牙细而尖。生活于海洋中,有的进入淡水。 2.古指鲵鱼:“(北岳之山)诸怀之水出焉……其中多~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鷁[ yì ] 见“鹢”。埸[ yì ] 1.田间的界限。 2.边境:疆~。枍[ yì ] 〔~栺(zhī)〕a.一种树,即檍树。b.中国汉代建章宫中一个宫殿的名称。c.泛指宫殿,如“水亭通~栺(zhī),石路接堂皇。”均亦作“枍诣”。亿[ yì ] 见“亿”。埶[ yì ] [ shì ] 古同“艺”。古通“势”。杙[ yì ] 1.斜埋在地上的小木桩。 2.系在木桩上。嫕[ yì ] 性情和善可亲:婉~(和婉柔顺)。蜴[ yì ] 见〖蜥蜴〗。湙[ yì ] 〔浟(yóu)~〕水流动的样子,如“尔其为状也,则乃浟(yóu)~潋滟,浮天无岸。”译[ yì ] 见“译”。晹[ yì ] 太阳在云中忽隐忽现。曀[ yì ] 天阴沉。駅[ yì ] 同“驿”(日本汉字)。黓[ yì ] 黑色。忔[ yì ] [ qì ] 厌烦。可爱,如“思量模样~憎儿,恶又怎生恶?”。豷[ yì ] 猪的喘息。饐[ yì ] (食物)腐败发臭:“食~而餲。”绎[ yì ] 见“绎”。驿[ yì ] 见“驿”。炈[ yì ] 砖瓦窑的烟囱。也指用土坯临时搭成的灶。兿[ yì ] 古同“艺”。呹[ yì ] 1.牛羊嚼草的样子。 2.疾速的样子。帟[ yì ] 小帐幕,亦指幄中座上的帐子:“掌帷幕幄~绶之事”。焬[ xī ] [ yì ] 干貌。古同“焲”,火光。袘[ yí ] [ yì ] 衣袖。裙边。瘗[ yì ] 1.埋葬。晋?潘岳《西征赋》:“夭赤子於新安,坎路侧而瘗之。”唐?韩愈《祭十二兄文》:“生不偕居,疾药不亲,敛不摩棺,瘗不绕坟。” 2.埋藏;隐藏。《新唐书?魏徵传》:“大理卿马曙有犀铠数十首,惧而瘗之。”元?张可久《红绣鞋?三衢山中》曲:“仙桥藏老树,石笋瘗苍云。” 3.审;明白。古方言。《方言?第六》“瘗,审也。齐楚曰瘗。”诣[ yì ] 见“诣”。儗[ nǐ ] [ yì ] [ ài ] [ yí ] 1.《广韵》鱼纪切,上止,疑。2.准备,打算。3.古通“拟”,比拟。4.茂盛貌。草木、庄稼茂盛的样子。6.迟疑。7.凝滞。8.超越本份。9.草拟,依照。10.比划。1.《广韵》鱼记切,去志,疑。2.迟滞;迟疑。参见“俦儗”。1.《广韵》五溉切,去代,疑。2.《广韵》海爱切,去代,晓。3.见“儓儗”。1.《集韵》鱼其切,平之,疑。2.疑。谓因疑惑不解而羞愧。怿[ yì ] 见“怿”。醳[ yì ] [ shì ] 1.酒;醇酒。2.赏赐酒食。古通“释”,释放。”肊[ yì ] 同“臆”。妷[ zhí ] [ yì ] 古同“侄”。”放荡。釴[ yì ] 1.附耳在唇外的方鼎。 2.姓。潩[ yì ] 清潩河(Qīngyì Hé),水名,颍河的支流,在河南。殹[ yì ] 1.呻吟声。 2.蒙幕。 3.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也”、“兮”:“礼使介老将之以自救~。”苅[ yì ] 同“刈”。欥[ yù ] [ yì ] 古同“遹”,句首助词,虚用,无实义。辞。又作“喜”解。繶[ yì ] 1.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2.系束。 3.古代酒器口与足底之间的篆文装饰。秇[ zhí ] [ yì ] 古同“执”,拘捕。古同“艺”,种植。玴[ yì ] 像玉的美石。勚[ yì ] 1.劳苦。 2.器物磨损,失去棱角、锋芒等:螺丝扣~了。虉[ yì ] 盘龙参,古称“绶草”。悘[ yī ] [ yì ] 审。1.恭敬。2.安静。悥[ yì ] [ niàn ] 古同“意”。古同“念”。伇[ yì ] 古同“役”。貤[ yí ] [ yì ] 1.古通“移”。2.贩卖。1.重复。”2.古通“迤”,延展;延续。”蘙[ yì ] 1.古书上说的一种草。 2.古同“翳”,遮蔽:“先是斯境,~于榛薄。”訳[ yì ] 古同“译”。轶[ yì ] [ dié ] 1.後车超前车。引申为超越。2.突袭,突击。3.超绝。4.散失。5.通“逸”。安闲,逸乐。6.通“逸”。奔驰;逃跑。7.通“溢”。1.更替;轮流。2.见“轶荡”。燡[ yì ] 1.〔~~〕光明,如“赫~~而烛坤。” 2.光耀:“园蘅眩红花,湖荇~黄华。”浂[ yì ] 1.古同“泆”。 2.涯。鶂[ yì ] 古同“鷁”。檍[ yì ]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木材坚韧,可做弓弩等:“凡取干之道七,柘为上,~次之。”峄[ yì ] 见“峄”。跇[ yì ] 超越。嬑[ yì ] 古女子人名用字。芅[ yì ] 〔铫~〕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即猕猴桃。獈[ yì ] 义未详。寱[ yì ] 同“呓”。豙[ yì ] 1.猪发怒,毛竖起。 2.删夷,剔除。螠[ yì ] 无脊椎动物的一大类,雌雄异体,身体呈圆筒状,不分节,有少数刚毛。生活在海底泥沙中。也叫海肠子。耴[ yì ] 〔聱~〕a.众多的声音;b.鱼鸟的状态。浳[ yì ] 1.肥泽。 2.润。栺[ zhī ] [ yì ] a.古书上说的一种树。b.柱。见“枍”。镒[ yì ] 见“镒”。伿[ yì ] 怠慢不敬。鸃[ yì ] 〔鵔~〕见“鵔”。澺[ yì ] 〔~水〕中国河南省上蔡县以下洪河的古称。呓[ yì ] 1.“呓”的繁体字。 2.说梦话。《列子?周穆王》:“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

乂的同音字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