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京的历史名人
1、余光中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2、朱棣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 等。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3、祖冲之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4、曹雪芹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5、李如洪李如洪(1917—2006),南京人。开国少将。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教员、研究员,秘书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校务科科长,第三大队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军工部行政处处长、人事处处长。1964年授予少将军衔。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祖冲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雪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如洪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余光中{0}
2,南京师范大学怎么样
很多人都会问南师大怎么样,网上有许多评论,感觉有些不实。本人就是南师的,谈谈个人对于母校的看法。南师是一所很不错的学校,绝不是网上某些学校无良人口中说的那样(没有调查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真心来讲,放眼整个江苏,除了南大和东南,其他学校就教学整体水平的差距其实并不算大,只是方向略有差异。看到这句话,一定有某些学校的喷子表示不屑了"就你们学校那点分数,还想和别人平起平坐?被某理工大,某航吊打完爆。求我都不去“”除了师范还有什么?”等等诸如此类尖酸刻薄。我承认,南师的分数确实比不过那些学校,但是这是有原因的。在如今这个把大学当成找工作的手段与途径的今天,理工类自然文化和财经类等很吃香,毕业后工作好找,待遇又高,这是这类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在国家的这个发展阶段,社会也需要大量的理工和财经类人才。国家投入的多,学生出来工作的好,分数自然水涨船高。至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等人文学科与之在这些方面相比下来,自然相形见绌。但想想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站在历史前端的大家,诸如钱钟书,胡适,鲁迅之流哪一个不是人文出身?喷子们估计又说了:“你人文再好,理工不行,最后不是又被外国人吊打?”诚然,理工和财经类为社会的创造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可想象的推动力,但是人文对于人类社会化,在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和素养方面有着理工和财会类难以企及的优势。我并不是说文科比理工科的好,也不是说理工科一定比文科差,只是它们突出的重点不一样,在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被人们接受的不一样。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绝不是某些学校的喷子为了彰显自己的虚荣心而故意贬低别人学校的借口。而且南师大的妹子比较多,喷子少,网络上的有利的声音比较薄弱,导致许多人对南师有误解。(其实南财也是,女生多,网络反映不是那么激烈,被黑的很惨。南财的会计财经类是相当不错的,但某些喷子只愿意抓住别人的过去,贬低别人,其实就是想抬高自己,满足虚荣心。) 具体来说,南师有许多不错的学院,比如地科院,公认的强院,学科很强,排位也很高。喷子们又要说了,“你地理全国有这专业的也没几所,排位自然高了”这是事实,但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南师校有这个专业,你们学校没有?我没有接触过地科院的教授老师,但是我接触过和地科院一起做项目的其它院的老师,他们对于地科院的教授们的工作态度都是赞不绝口。其次,说开设学科的学校少,那请你去看看其他开设这门学校的学校是哪些?而且因为学校少,考研竞争压力也小(这是我猜的),不仅如此,地科院每年保研的也会有一堆(这是事实)。强化院,没有专业的学院,纯粹的是为保研而设,听说课程很多,在大二才选专业,在进行专业课学习同时,还有院里的额外课程。学习强度很大,进去的分数也比较高(具体分数见百度百科)。付出这么多人家的保研率可不是盖的,听说一个班几乎没几个不被保研的(具体的不是很清楚,但绝对很高)。外院,教师院,教科院。这几个院也是公认的大院,英语不是强,而是很强,无论排名什么的都可见一斑,喷子又会说了“英语还好意思说,英语还不是被南大完爆”。那我就想说了,你们学校不也一样,XX专业被清华北大完爆。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学校,偏偏为了踩人家一脚把两个学校拿到一起比较,心里才舒服。而且南师的英语不见得比南大差。教师院,那没话说,大家都懂得。但是喷子们偏偏又做文章了,说你南师的教育学排名前三都没,还不是教育部属,连东北师大,陕西师大都比不过。那好,你要是愿意去东北或是陕西当老师,我认了。在江苏,或是长三角(全国不知道),南师教育绝对是块金子招牌,喷子们又说了,“你当华东师大不存在?”对,华师大是很强,名气也比南师响,但在教育学,两者各有千秋,就业也是一样,绝不是单纯的华师一定比南师的好。而说道不是部署,具体原因我不知道,但让你只能在南师,陕师,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里选一个,你选谁?我个人认为,我们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比他们差,甚至比有些部属师范还高(我的猜测,不认同的尽管喷,这我接着)。教科院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有个学前教育专业,全国第一。也就是幼师,现在城市里的人都很注意自己孩子学前教育这一块,而且愿意付出,毕业生的工资自然也不错。文学院,生科院,数科院,这三个都有基地班(保研率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甚至还有跨校培养,生科和数科其他不是很了解,但文学院,真真实实是南师的一块招牌,我不敢说是江苏第一,毕竟有个南大,究竟谁更好我也不知道,但绝不会低于第二,历史上也是名家辈出。法学院,提到法学,喷子们又说了,”法学学了就是失业“,在就业方面,究竟法学是不是学了就失业,我并不太了解,但要是提到校友,那是相当厉害的,你们可以查一查江苏法院院长是那个学校的,或者说,你们可以查一查江苏省法律系统里有几个不是南师毕业。我曾经听我法学院的朋友吹牛:”不管你是哪个学校的,但要是想在江苏法院系统里混,都没有南师法学院的文凭好使”。我觉得这话他说的夸张了,我本人也不相信(喷子们,看清楚我的态度,不要到时又拿这个攻击我),毕竟大家伙聚在一起吹吹牛情有可原。但是骄傲之人向来必有骄傲之本,法学院的实力不容忽视。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美术学院我不是很懂,但音乐学院绝对是江苏省的霸主,没有之一(从全省第一名开始录取固定人数)。喷子们又说了“你个学艺术的,有什么好得瑟的,你们个学校就这些东西拿的出手”。这又回到了上面所讲的,谁说非艺术类一定比艺术类专业好?谁规定非艺术类的学生就高人一等?你凭什么因为一个学院的艺术而评判一个学校的好坏?你藐视的其实不是一个学校,一群人,你所藐视的其实是一个被人类发展千年的文明本身的一部分。社法院,公管院。社法院的各国历史类专业也很强,但是正如只以就业机会,报酬等判别一个专业喷子们所讲,你这个专业都是冷门的,根本不算。这个我无法说服他们,确实,我也认为历史的就业面太窄了,但是,读史可以明得失,对于提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内涵,那是很有意义的。公管院,不了解,只晓得江苏省内所有高校指定的马克思教材是他们院编的(至于其他学校用没有,我不知道)。还有仙林在仙林的院,诸如金女院,商院等财经类的院系,不知道诸君有没有听过这句话“每个学校的商院都很强”。因为,财经类的广受欢迎,分数都不低,竞争都比较激烈(个别学校除外)。还有物科院,化科院,计科院等偏理工科的院系,化科和计科不是很了解,但是物科的老师基本都是从南大,东大,中科大挖过来的,当然还有少部分本校的,不敢说很强,但绝不是网络传说中的那种吊车尾。最后还有紫金电自院和能源院这些纯工科的院系,他们也是和南财一样,因为出身(南京动专合并形成)很不受待见,但我敢说,他们绝对是南师最刻苦的两个院,我也承认,他们和某理工,某航有差距,我诚心讲,想学工科,要是分数够,我建议你去某理工,某航,但分数如果不够,南师绝对是值得你来的地方。 最后,就是苏大和南师究竟谁强?苏大现在声称文科和南师比肩,理工科完爆南师,学校层次(排名)甩南师几条街。我自己其实认为南师大比苏大好一点,这也是当初苏大和南师都可选,我还是来了南师的理由。首先,南师在南京,南京高校林立,你总能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发现不足提高视野,以至于避免总是叫嚣自己有多牛逼。其次我认为南师大的文科比苏大强,因为我小学,中学听到的一些名人有些是出自南师,比如徐悲鸿等,没听说苏大在人文方面出过什么人。我也坦承讲,我学的是理工类,之所以没去某理,某航是因为分数不够,考虑过省外的小985,结果还是来南师,因为我当时希望自己能在一个文科氛围很浓郁的高校里,提升一下自己的素养,提高一下情商,我认为做事先做人,这是很重要的。当然只是个人看法,至于理工科,我真的不知道哪家强,排名的话,综合类高校排名偏高这是无争议的事实,但是凡都以排名论学校,这是不对的,上财排名78靠后,但谁敢说上财是所烂学校?南师和苏大究竟哪加强,这个我没有定论,我认为论综合实力,苏大比南师强,但是单纯以水平来讲,南师更高。但说句心里话,在今天,文科类高校处于劣势是不争的事实,毕竟在强调经济发展的现在,它无法带来直接的进步。但是,诸如碰瓷等社会道德问题的突出也彰显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相信在未来,它会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一家之言,不喜可喷。{1}
3,沈复的介绍
1、简介作者 沈复,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 长洲人。生于清乾隆30年,卒年不详。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三冠之家",后习幕经商,后来又以卖画为生,浪迹四海。嘉庆十三年(1808),经友人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正使齐鲲的幕客,渡海参加了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在琉球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沈复所写的一部自传体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自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共六卷,依标题依次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前四记,后两记散佚。书中记叙了他和妻子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名地的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 3、掌握下列加红字的读音。 童稚 zhì 藐小miǎo 项为之强jiāng 唳lì 癞虾蟆lài há ma 怡然yí 土砾lì 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4、掌握下列多音词。 虾 :A xiā 兴:A xīng B há B xìng 5、辨析形似字: 毫háo 拟nǐ 怡yí 砾lì 豪háo 似sì 贻yí 烁shuò shì 殆dài 铄shuò 6、一词多义。 之 A 助词,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 B 代词。“昂首观之” 为 A 表被动。“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 当作。“以丛草为林” 以 A 用。“徐喷以烟” B 把。“以虫蚁为兽” 观 A 景象。“作青云白鹤观” B 看。“昂首观之” 内容分析 整体感知 1、课文研读。 本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工笔的艺术技巧,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第一件事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事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这三件“趣”事并不是“物”本身有“趣”,而是人赋予了它们灵性,给予了它们生命,于是,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生灵就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的一道道风景,亮起来,活起来了。可见“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象,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2、文章的主旨。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3、文章的结构。 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2-4):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观察蚊飞,观察花台草木,观虫斗、驱虾蟆三件事。 全文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提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具体分析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怎样才能产生“物外之趣”? ①眼力强 ②爱好观察 ③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④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3、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能发现美,认识美的人。 4、找出文中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⑴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⑵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课文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 ●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版本 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 卷二 闲情记趣 卷三 坎坷记愁 卷四 浪游记快 卷五 中山记历 卷六 养生记道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 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 (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 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 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 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 《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 <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沈复(三白)记述种兰往事,说及友人赠他一盆荷瓣素心兰,他珍同拱璧。 不到两年,忽然枯萎了!原来有人也很爱兰,欲分享而不得,逐用沸水把兰 害死。沈复一气之下,从此“誓不植兰”。一如此大发脾气。实在不合卫 生。别人犯了错,却拿自己承受折磨;何其笨也!他不应“誓不植兰”,而 该“努力植兰”;把兰花遍植园中,一可以成全自己爱兰的心愿,二可以气 煞那个害兰的坏蛋,不亦快哉! 我第一次看《浮生六记》是1980年前后,当时就很喜欢,用杨序里面的话来说,是“阅而心醉焉”。后来也时不时拿出《浮生六记》来翻一翻。 前年我有机会去华东旅游,在苏州住了一晚,当晚我特地去沧浪亭旁边找沈复旧居。从东吴大道拐进去,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是沧浪路。走进去几十米,隔一条小河,对面是沧浪亭公园,有桥可通。公园晚上不开门,进不去,那一带又没有路灯,黑得很。我问路上一对情侣,知不知道《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故居的位置,他们说不知道,看样子两位连《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书也不知道。再往前走一点,紧靠沧浪亭,有一栋很大的纪念馆,是一位画家的,我记得是颜文梁的纪念馆。我转到纪念馆后面,那里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民居,巷子大概只有两三米宽。我随便走进一户开旅店的人家,跟里面看店的老人家谈了一阵,后来他儿子也出来跟我聊了几句。他们都不知道《浮生六记》,不知道沈复。说起颜文梁,他们显得很骄傲,说老人家小时候亲眼见过颜文梁。我又问起《浮生六记》里面提到过的仓米巷,他们说的确有这么一条巷子,不过前几年旧城改造,巷子已经没有了。这是我当晚唯一的收获。 听说以前林语堂去找过一次沈复故居,也没有找到。看来沈复的故居是没有了。苏州这地方文物太多,政府可能根本没把沈复这么个从来没有得过功名的小人物放在眼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