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波拿马主义者
波拿巴派是沙特阿拉伯第三大城市。波拿巴派以前是一座占地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沙漠小城,20世纪30年代发现石油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建成为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市区分居民区、农业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布局井井有序,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气候温和。
2. 波普主义者
波普艺术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借助 消费社会 、 先锋派 理论,笔者认为波普艺术的产生有其两方面的社会性根源:首先,消费主义伦理价值的形成是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重要原因;其次,波普艺术的产生是艺术重新回归社会的先锋派艺术的必然
3. 波提切利什么主义
佛罗伦萨派
达芬奇作为那个时代⾦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开创了属于他独特的艺术先河,他在历史上留下⽆数的价值,现今⼈们对她最⾼的价值体现在绘画⽅⾯。
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
达芬奇属于佛罗伦萨画派,却不限制于这个派别,他把这个派别更加完善。
达芬奇那个年代,意⼤利有五个⼤的艺术流派,达芬奇就属于佛罗伦萨画派 。
这个流派主要变现的的是宗教素材,要求整个画⾯,严肃,崇⾼,这也是当时那个时期耶稣的盛⾏的原因,佛罗伦萨画流派注重的是素描表现⼿法。
这个派系是⼈⽂主义思想未指导。在那个时期,有很多出名的画家,在开创这个派系的时候,第⼀次按⾃然法则拉开了之前派系的距离,有了⼀种造型透视的初期模型。 达芬奇属于什么流派跟他的信仰有很⼤关系,⼩时候的达芬奇⽇⼦并不好过,在后来求学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到了这个流派的画,就显⽰找到了属于⾃⼰最想要的东⻄,很年轻的时候,通过⾃⼰的极强观察⼒,⾃⼰研究⼈物透视、⼈体解剖等等,并极⼒研究⼈的内⼼活动,根据⼈的肢体语⾔和表情各种表现,其中的⼤量⼼⾎,收集⼯作后,才有了达芬奇的两幅盛名的巨作。
达芬奇的贡献 达芬奇⼀⽣的艺术活动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年期间的活动在佛罗伦萨,中期在⽶兰和佛罗伦萨两个地区之间进⾏艺术活动,晚期活动仍然还是留在了⽶兰。
他有着很多⽅⾯的才能,对⼈类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很⼤的贡献。达芬奇的贡献可以从以下⼏个⽅⾯进⾏描述和概括。 绘画⽅⾯:达芬奇早期的绘画受到了利⽐、乔托等艺术家的影响,⻘年时期的他在绘画界已经开始崭露头⾓。
1473年,达芬奇创作了⼀幅素描画《亚诺⻛景》,之后的⼏年时间⾥他⼜有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如《博⼠来朝》、《圣哲罗姆》等。 医学⽅⾯:达芬奇对于医⽣和⽣理学⾮常感兴趣,并且还将关于⼈体的解剖知识应⽤到了艺术当中,他通过解剖⼫体绘制出了⼈体的解剖图,在解剖图上详细记载了⼈体的各个器官,在医学上发挥了很⼤的作⽤。后来,⼈们将他在医学⽅⾯的遗稿进⾏整理,⼀共出版了六本关于医学的著作。
建筑⽅⾯:达芬奇在建筑⽅⾯有⾃⼰卓越的才华,他设计过很多建筑,如桥梁、城市下⽔道、教堂、房屋建筑等等。在对城市街道的规划中,他将⻋道跟⼈⾏道进⾏区分;在设计建筑时,他还特别规定了房屋的⾼度。⽶兰的护城河就是达芬奇所构想以及建造出来的。
达芬奇艺术特⾊分析
除了⼤众所知道的达芬奇是⼀个画家之外,达芬奇还是⼀个科学家,可能科学家这个词太笼统了,准确的说达芬奇是⼀个很有科学思想的艺术家。
所以达芬奇艺术特⾊中最突出的⼀点就是他的作品都⾮常的有科学思想。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中不管是企业家还是艺术家都会去观赏他的画作,因为欣赏达芬奇的作品不仅仅是在欣赏⼀幅画更多的是在欣赏达芬奇的艺术特⾊,他们希望从达芬奇留下的作品中找到当时达芬奇的⼼⾥所想和他为后世留下来的秘密。
关于画画⽅⾯,达芬奇艺术特⾊主要表现在他⾮常重视⼈物的内⼼情感,他⾮常擅⻓于永颜⾊来表达⼈物的内⼼和刻画⼈物的形象。这些都是他的艺术特⾊。
达芬奇在早些年间的时候多画画⾮常感兴趣,所以算得上是⼀个⾮常⾼产的画家,但是到后来他开始转向科研⽅⾯的时候就不怎么画画了,或者说是在这个时期达芬奇画画已经不是以前单纯意义上的画画了,他总是把作品和科学联系起来,甚⾄还在画作中保留了⼀些秘密等待着后⼈们去发现,这些都是达芬奇在艺术⽅⾯的特⾊。
4. 波拿马家族
有的。俄罗斯,这个早在1918年便灭亡了沙俄王权的国家,竟然在不久前又出现了王室复出的苗头。
这可不是说着玩的,前段时间有着俄罗斯大公之称的乔治·米哈伊洛维奇·罗曼诺夫结婚了,全场婚礼为时三天,请了欧洲各地贵族参加,据说有500多人。
婚礼上,乔治大公的妻子蕾贝卡·贝塔里尼戴着一顶超过27克拉钻石的王冠走进婚礼现场。
不仅如此,乔治大公的婚礼采用的是传统的王室婚礼章程,按东正教仪式进行:由东正教大主教主婚,并送上祝福;全程有高举佩剑的仪仗队护持,婚礼之后夫妻二人还走进彼得保罗大教堂向沙皇献花。
乔治大公这场浩大的王室婚礼上,我们就看到了那些被推翻的王室贵族的面孔,比如保加利亚的西米昂二世,比如法国波拿马·穆拉特的家族成员,以及葡萄牙、卡塔尔等王位继承人们……
5. 波拿巴主义什么意思
现代意义的民族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前,法国人效忠法国国王,王室在民族和人民中起到联系纽带的作用,比如百年战争中贞德就是认同查理七世为法国国王挺身而出领导抗英,我们中国人还能回忆起春秋时期就有了蛮夷和华夏区分的概念,“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这可以看作是旧民族主义,民族认同不是现代才有,但不同时代的基础不一样。
大革命爆发后,国王被推翻,这就需要新的联系纽带把法国人民团结起来。
而法国革命受启蒙运动影响,要求废除三级会议,实现法律上的平等。
后来,罗伯斯庇尔更激进地要求男性公民普选权。
现代民族主义就是建立在公民平等基础上的产物。可以说,没有公民平等就没有现代民族主义
6. 拿破仑波拿马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原名拿破仑·布宛纳,人称奇迹创造者。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数学家。
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1814)(1815),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曾经征服和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广大领土。
7. 拿破仑波拿巴主义
1804年3月21日(农历1804年2月10日),法国《拿破仑法典》颁布。
1789年6月,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国民议会通过决议宣布,“所有各类赋税与奉献,凡未经议会正式明确批准者,在全国各省份概予停止”,国王也无权决定税收。国王路易十六为此大怒,解除了主张税收权归议会的财政总监内克的职务。
国王与国民议会的矛盾激化了。7月,巴黎城被起义者控制。巴士底狱被攻克。以“谁有权决定赋税”为起因的法国大革命就这样全面爆发。1792年9月,统治法国上千年的君主制被废除,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1799年拿破仑乱中夺权,发动“雾月政变”,成立执政府。
10个月后,他下令成立由四名委员组成的“民法起草委员会”,规定委员必须在11月内完成民法起草。起草委员会按期完成了民法草案,经大理院和上诉院研究修改后,提交参政院讨论修改。参政院围绕民法草案,共召开了102次讨论会,拿破仑亲任主席并参加公议97次。法典最后经立法院一致通过。于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了这部人类历史上的典范性法典。被拿破仑任命为民法起草委员的四人是大理院长特龙谢、罗马法专家马尔维尔、政府司法行政长官普雷阿梅纳、及海军法院推事波塔。
8. 法国波拿马家族
拿破仑·波拿巴(1769年-1821年),即拿破仑一世,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拿破仑以军事而起家。拿破仑出生于科西嘉岛,早年在法国军校学习军事,专攻炮兵学。1793年,拿破仑率军在土伦战役中,击败了入侵的保王党与英军,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被破格从少校直接升为准将。1795年,平定了保王党叛乱。1796年,征战意大利,战胜了强大的奥地利军队,其声名远震全欧。1798年,远征埃及,扫清了法国通往开罗的障碍。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督政府,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期间他下令制定了著名的《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后于1804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在位期间称“法国人的皇帝”,也是历史上自查理三世后第二位享有此名号的法国皇帝。
1805年在海战中被英国击败,从此放弃从海上进攻英国,并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前后五次击败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自己兼任意大利国王,称霸欧洲。在最辉煌时期,欧洲除英国外,其余各国均向拿破仑臣服或结盟。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1812年,拿破仑错误进攻俄国,遭受惨败。之后受到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打击,被流放到厄尔巴岛。从岛上逃离回国后,拿破仑重整局势,与第七次反法同盟开战。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在岛上逝世。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9. 波拿巴主义法西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
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
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