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古代称之为吃酒喝酒自何时来
自国外流传而来
2,中国人喜欢喝白酒起源于什么朝代
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酒水了,姨狄酿酒是最早的说法,我国粮食酒中最早出现是黄酒,称为酿造酒,又称发酵酒,是不经过蒸馏的,那时候不是白酒,随后才会出现为现在的蒸馏酒,即中国白酒,这与蒸馏器有关。有历史考证的的白酒出现是在元朝时期。
3,宋时为什么把喝酒称作吃酒
楼主你好: 由于宋时只喝酒不吃其他食物,因此,就将喝直接说成吃。求采纳
4,宋朝军中饮酒之风盛行为何统治者却不加制止
宋朝军中饮酒之分盛行,而统治者却不加以制止我认为有三个原因,制度使然、统治者的喜好、武将的特殊处境。宋朝军中允许饮酒和宋朝的特殊国情有关系。制度使然宋朝建立之初就有一项比较特殊的制度,这个制度为宋朝军中饮酒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宋朝有一个叫做“公使钱 ”的制度,这个公使钱就是各级官员的招待费用。在宋朝,各级官员是可以在朝廷领到一笔专门用来招待的费用的,换句话说国家是允许官员、武将们聚会的。我国从古到今,只要是宴会很少有不喝酒的,所以很多武将都会借“公使钱 ”来和同僚喝酒。也有人建议对这个制度进行修改,宋真宗说这是旧制,不能轻易更改。统治者的喜好宋朝的官家是非常喜欢喝酒的,这也是他允许军中饮酒的原因。宋朝的皇帝从赵匡胤开始就比较喜欢喝酒,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他喝酒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赵匡胤不仅爱喝酒,他还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受赵匡胤影响,宋朝的皇帝也都比较的喜欢喝酒。再加上宋朝的经济非常的发达,所以在宋朝喝酒并不是一个非常严格的事情。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武将们喝酒也并没有被禁止。武将的特殊环境我们都知道宋朝是重文抑武的,武将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因为赵匡胤自己就是通过军队来夺取政权的,所以他对于武将的防范是非常严格的。宋朝为了防止武将拥有过多的权利,对他们的限制是非常多的,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因为在权利方面对武将的约束比较多,所以在其他方面就比较的放松了。
5,宋朝时的酒是什么酒
白酒
宋代是手工作坊式的村榨酒不同于现时的蒸馏。虽然也分白酒老酒,但度数低喝着有点甜口感不辣。宋代酒大抵用瓶装或者坛装,开瓶,火辣辣的度数并不高,二三十度左右。
6,清明上河图中为何有很多酒肆宋朝人有多爱喝酒
一卷《清明上河图》徐徐打开,伴随着是一个沉浸在洒香之中的北宋,上至官家下至乡野,无酒不欢,宋时美酒琳琅,有日夜狂饮的,无论草莽英雄还是文人骚客,都醉在这个时代里。朝廷将酒业归入囊中,推进了稻业的发展,提升粮食的产量五代时对酒是实行“禁酒”的,这策略在宋初时也是依然执行的,但是北宋朝廷初始财政情况并不乐观,只能把酒业纳入了朝廷,希望能抽取税收,故而朝廷对酒品进行了监管制度,有朝廷认可酿酒的是正店,而从正店进货的是脚店,脚店是没有酿酒权的。朝廷对于酒业的关注度,让酒业得到发展,而粮食作为酿酒首要材料,让占城稻得到大力的引进,比本土稻相比,产量更高,更易种植,成熟时间更短更早。上有帝王喜杯酒,下有文人醉诗客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这酒喝得太于精彩,让他每天下朝之后还要与亲信喝上两杯,“朕每日宴会,承欢致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这《清明上河图》的酒香自宫中传出,飘入燕馆歌楼,醉入平民百姓家,画中汴京城栩栩如生,古柳舟船,却是酒店、酒馆、酒楼隔三如四,吟风弄月如王安石、欧阳修,亦如那苏东城醉倒美酒中,这个时代被酒浸润了,以杯盏相碰品味这太平盛世,而酿酒的师傅们也努力的研发着米酒、花酒、果酒……让宋时美酒达二三百种。这是一个提倡全民饮酒的时代,朝廷需要在酒业之中收到税收,在宋时,这可是占税收的三分之一来源了,宋是一个推崇文化的时代,也喝出魏晋文人的风骨,卷上画轴,汴京的繁华与美酒,依然让人赞叹,可是否也让人叹息呢?
7,古代人为什么那么能喝白酒
古代的白酒酿造水份较多,古代熟称"水酒",大部份市场上出售的白酒酒精含量低,所以古代人看上去都能喝
也有大部分人不能喝酒的呀!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2!1. 古代人身体好 还有就是从小就锻炼喝酒 因为古代只有白酒啦!他们经常喝 这样可以提高酒量的呀 2. 就是古代的白酒度数低
古代上网假酒比较多 喝酒和喝开水 没什么区别 放在现代 让他试试二斤老白干绝对撂倒他
因为那时还没有啤酒!
因为古代工艺水平落后,酒精度数低
8,梁山好汉个个酒量非凡宋朝时期人们真的如此嗜酒吗
喝酒并不是宋朝人的“专利”,在古代很多的朝代都喜欢喝酒,甚至可以用“嗜酒”来形容。这倒不是想说古代人都有多么多么能喝,只是因为古代的酒度数实在是不高,和现在的酒水不同古代的酒水度数普遍在十几度,高的也不过是二十度,古代人之所以能把酒当水喝就是这个原因。至于为什么在人们的认知中宋朝的人十分能喝酒,可能就是因为《水浒传》中各个英雄好汉都是嗜酒的人,上来动不动就是几大坛酒,或者是十几碗酒,而且不论是什么场景都要喝酒,高兴了喝酒庆祝,平时喝酒助兴,伤心了喝酒平复,所以总给人一种酒不是酒而是饮料的错觉。其实这也不能说是错觉,因为宋朝那个时候酒水的读书还是很低的,平均下来也就是十度左右,喝起来确实和饮料没有什么差别。从《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其实就可以看出酒水意味着什么,当时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被吴用设计迷晕,吴用就是选择把迷药放在了就睡里面,然后再让卖酒的酒保把酒卖给杨志等人。试想一下烈日炎炎的时候,如果酒水的度数很高,谁会选择喝酒解渴降暑呢,酒水的读书低而且由于酿酒的原材料是粮食所以喝起来就会有回甜,所以他们才会选择把酒水当做饮料来喝。再来说一说《水浒传》中领一个喝酒专业户武松,一说到喝酒估计没有会忘掉他,当初在景阳冈的时候喝了十八碗酒也没有喝醉,难道武松的酒量真的是没有“上限”的,当然不是的,要论“量”的话武松的酒量确实是没的说,更重要的还是因为酒水的度数低,虽然喝了有十八碗但是依旧没有摄入很多的酒精,所以没有喝醉。
9,宋朝的时候谁最喜欢喝酒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个爱好,特别喜欢喝酒。他曾经对人说:“朕每日宴会,承欢致醉,经宿未尝不自悔也。”(司马光《涑水纪闻》)意思是每天都想喝一回,每次都会喝到大醉,第二天早上起来总是发下毒誓,发誓再也不喝了,可是到了晚上酒瘾一上来,还是忍不住要喝,一喝还是忍不住喝到大醉。出处:李开周的博客,《皇帝爱喝酒》
是柳永。柳永出身官宦家庭。年轻时到汴京应考,经常出入歌楼妓馆,为歌妓们填词作曲,过了一段风流浪子的生活,因此为当权者所不容,以致屡试不中。由于黄金榜上无名,他只好回过头来再到“烟花巷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把官名换酒喝,听小曲儿,用他自封的“白衣卿相”来对抗科场上的功名。后来有人在宋仁宗面前推荐他时,仁宗批道:“且去填词!”从此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杭一带过着流浪生活。到四十多岁时,他改名柳永才考中进士,在浙江定海等地做了几任小官。后来任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他终身潦倒,死后一贫如洗,据说是由几个歌妓凑钱将他埋葬的。
10,清明上河图中为何有很多酒肆宋朝人有多爱喝酒
清明上河图是宋朝时期画作的巅峰代表杰作。画面上展现了宋朝的都城开封城繁荣的场面,清明上和图当中有很多的酒馆儿,也是表现出了宋朝人非常的爱喝酒。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曾经利用杯酒释兵权削去了大部分武将的权力来维护中央集权,维护宋朝的家天下。酒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物,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走夫贩卒,所有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王侯将相喜欢喝酒,平民百姓也喜欢喝酒,宋朝的酒文化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和欧阳修就非常喜欢喝酒,在他们创作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见到了酒的影子。欧阳修著名的文学作品《醉翁亭记》中的“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就是描写了宋朝人喝酒时候的盛况。世人皆知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是很少人有人知道宋朝也有一位很爱喝酒的是文学家,这个人就是苏轼。喜欢喝酒,而且会喝酒,自己还会酿酒。酒已经成为了宋朝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高兴的时候喝酒,悲伤的时候喝酒,兴奋的时候喝酒,低落的时候喝酒。无论人们处在哪一种情绪当中酒都已经是他们生活必需品。随之而来宋朝的酒业已相当的发达,也出现了历史上很多的名酒。琼酥酒、瑶池酒、瀛玉酒、琼腴酒都是闻名于世的就酒。宋朝也修建了很多可以提供大家一起饮酒的场所。忻乐楼、和乐楼、遇仙楼听上去就有诗情画意,更加激发了人们喝酒的氛围,很多文人墨客也是和酒结下了缘分,也因为酒留下了后世流传的故事,宋朝的人喝酒有时候会把窗户封闭起来,等他们酒醒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
11,宋朝的白酒和现代白酒的区别
宋朝的白酒是发酵酒,不是蒸馏酒;宋朝的红酒是米酒,不是葡萄酒。现代人把酒分成两大类:蒸馏酒、非蒸馏酒。再细分一下,还能分成四类:白酒、黄酒、啤酒、红酒。其中白酒是蒸馏酒,黄酒、啤酒和红酒都是非蒸馏酒。白酒通常用高粱酿造,不过也可以用小麦、玉米、小米和地瓜来酿。糯米也能酿成白酒:先酿成黄酒,再经过蒸馏(江浙人民称之为吊烧)变成白酒。葡萄、梨子、橘子、菠萝等水果,都能拿来造白酒,不过水果比谷物贵,用水果造白酒太不划算。宋朝没有蒸馏酒。换句话说,宋朝人喝不到白酒。但是宋朝已有“白酒”这一概念。南宋朱弁《曲洧旧闻》记当时旧名,把杭州竹叶青归类为白酒。南宋罗大经著有《红白酒》:“酒有和劲,太守王元邃以白酒之和者、红酒之劲者,手自剂量,合二为一,杀以白灰,风味颇奇。”意思是说一个姓王的市长把“白酒”和“红酒”混到一起,加工出一种全新的“红白酒”。这说明宋朝不但有了“白酒”,还有了“红酒”。可惜那时候的白酒和红酒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宋朝白酒是用大米酿造的非蒸馏酒,之所以叫它“白酒”,是因为酿酒时全用白曲,成品酒的颜色是白的。宋朝红酒也跟现在的红酒全无关系,它也是用大米酿造的非蒸馏酒,之所以叫它“红酒”,是因为酿酒时添加了红曲,成品酒的颜色是红的。无论“白酒”还是“红酒”,只要用炭火烧烤,靠高温把酒液里的微生物杀死,把成品酒烧出浓浓的糊香味,延长其保质期,则又叫做烧酒。这种烧酒也不是蒸馏酒,因为它只是高温杀菌,并不蒸馏提纯。宋朝人是会用葡萄酿酒的,苏东坡年轻时在陕西做官时就酿过葡萄酒,他用葡萄和糖来酿造,不放酒曲,酿的是原汁葡萄酒,甜度很高,度数很低,不是干红,更非干白。原汁葡萄酒也是红酒,可是苏东坡和其他宋朝人一直老老实实地叫它蒲桃酒,并不称之为红酒。
12,在宋朝人的饮酒观念当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酒的好坏呢
有人说,宋朝是一个文人的朝代,因为这个朝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诗词名家。但要我说,宋朝其实是一个娱乐的朝代,因为经济的发展,朝廷不再限制老百姓的夜生活,取消了宵禁制度。这让勾栏瓦舍这样的娱乐场所蓬勃发展起来,无数文人墨客也有了寻欢作乐的场所,在玩乐中有了诗情画意,留下千百名篇。但在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有一样东西是少不了的,那就是美酒。宋朝人是出了名地爱酒,喝酒可以说喝出了花样,无论是文人之间的行酒令,还是各种与酒有关的游戏,都说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酒文化。而他们喝酒也喝出了自己的一套理念,在他们的理念里,很多因素都会影响酒的口感和好坏,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宋朝人的观念中,都是什么因素会影响酒的好坏?酒的分类宋朝时,虽然全民爱酒,但人与人之间喝的酒可不尽相同,当时人们把喝的酒分为大酒和小酒两个种类,身份不同喝的酒自然也有所不同。这里的大酒指的是一种蒸馏酒,其在《宋史》中有详细的记载。书中讲大酒是在寒冬腊月下料,之后采用蒸馏的手法,经过酿,蒸两道工艺做出来的新酒。在这之后,酒还要至少储存半年,让其醇化老熟之后才可对外出售。而这种酒的特点就是酒精浓度高,味道更醇厚,并且价格上也更昂贵。相比大酒繁琐精细的制造工艺,小酒则显得随意的多。小酒本质上是当时的一种米酒,它的用料和制造工艺相比大酒都显得比较粗糙,唯一的优势就是随酿随卖,比较方便。而且和大酒经过储存之后会更加纯美不同,小酒酿造完成以后就要尽快饮用,放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发生变质,口感也会变酸。从两种酒的制造工艺和发酵周期也不难看出, 随酿随喝,售价便宜的小酒更受下层劳动民众欢迎。而精酿细造,酿造周期长的大酒自然更受达官贵人欢迎,在当时有的大酒还是宫廷专供。影响酒品质的因素在宋朝人眼中,影响酒的品质的因素首要一点就是酿造时间。如果是小酒的话,对这一点倒没有特殊要求。但如果是大酒,那么酿造的时间越久,酒味就越醇厚,自然品质也就越高。一般的大酒都要酿造一年以上的时间,如果是要进宫的酒,那么酿造时间还会更长。第二点就是水质的选择,在宋朝的酿酒圣经《北山酒经》中指出,水质的好坏对最终成酒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当时民间还有一句俗话叫“名酒必有佳泉”。经过前人在酿酒工艺之路上的实践摸索,到宋朝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水质对酒品的巨大影响。好的水质,如山泉,地下水等水对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糖化 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在《齐民要术》中对酿酒水质的选择也有明确记载。书中指出,在水质的选择中,河水是第一好。如果酿酒之地离河水较远,那可以选用极其甘甜的深井水替代,但一定要牢记千万不要使用碱性过大的水,中性水酿酒为最佳。此外低温季节时,如秋冬季水中的浮游生物较少,酿酒时可以直接采用。第三点是发酵程度和温度的控制。上面我们说水质对最终成酒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而发酵程度与温度在酿酒过程中则直接关系到酿酒的成败。古人在酒的发酵过程中特别注意五个阶段,又称五齐。首先第一个阶段是泛齐,这一阶段中作为酿酒原料的谷物会被液体中的二氧化碳冲到液面。接着在第二个阶段醛齐中,发酵开始,液体会有淡淡的酒味。第三个阶段是盎齐,在此阶段液体气泡增多,并有声音发出。到第四个阶段醒齐时,液体颜色会发生变化,酒味也更加浓重醇厚。最后一个阶段是沉齐,到这个阶段气泡完全消失,发酵过程也就此结束,液体中无用的糟粕开始下沉。而在这五个阶段中,温度的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温度过高或不足,可能最后都会导致功亏一篑。但在此期间,温度的控制有一个矛盾之处,因为在酒酿造的过程中,糖化和酒化是同时进行的,而这就要同时顾及到淀粉酶和酵母菌。但淀粉酶的催化不适宜在高温环境中进行,但如果将温度调节过低,又会影响到后一阶段酵母菌的糖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宋朝人在前人积累的经验下不断摸索,最终将温度控制在了一个淀粉酶和酵母菌都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当酿造过程开始以后,这两种微生物可以同时进行催化。最后也就不会再影响酒的品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酿造的工艺流程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我国独有的。不得不说,品酒这件事,宋朝人是认真的。
13,简述宋朝上层人士注重吃喝的原因
《宋朝人的吃喝》汪曾祺
唐宋人似乎不怎么讲究大吃大喝。杜甫的《丽人行》里列叙了一些珍馐,但多系夸张想象之词。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高足的浅碗,四个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的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其余的看不清是什么。苏东坡是个有名的馋人,但他爱吃的好像只是猪肉。他称赞“黄州好猪肉”,但还是“富者不解吃,贫者不解煮”。他爱吃猪头,也不过是煮得稀烂,最后浇一勺杏酪——杏酪想必是酸里吧叽的,可以解腻。有人“忽出新意”以山羊肉为玉糁羹,他觉得好吃得不得了。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大概只是山羊肉加碎米煮成的糊糊罢了。当然,想象起来也不难吃。
宋朝人的吃喝好像比较简单而清淡。连有皇帝参加的御宴也并不丰盛。御宴有定制,每一盏酒都要有歌舞杂技,似乎这是主要的,吃喝倒在其次。幽兰居士的《东京梦华录》载《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使臣诸卿只是“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碟。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勺数枚”。“看盘”只是摆样子的,不能吃。“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第四盏下酒是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第五盏是群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第六盏假鼋鱼、密浮酥捺花;第七盏排炊羊胡饼、炙金肠;第八盏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第九盏水饭、簇饤下饭。如此而已。
宋朝市面上的吃食似乎很便宜。《东京梦华录》云:“吾辈入店,则用一等玻璃浅碗,谓之‘碧碗’,亦谓之‘造羹’,菜蔬精细,谓之‘造’,每碗十文。”《会仙楼》条载:“止两人对坐饮酒……即银近百两矣。”初看吓人一跳。细看,这是指餐具的价值—宋人餐具多用银。
几乎所有记两宋风俗的书无不记“市食”,其中钱塘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得最为详备。宋朝的肴馔好像多是“快餐”,是现成的。中国古代人流行吃羹,“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却不说是洗手炒肉丝。《水浒传》中林冲的徒弟说自己“安排得好菜蔬,端整得好汁水”,“汁水”也就是羹。《东京梦华录》云“旧只用匙今皆用筋矣”,可见都是可喝的汤水。其次是各种菜,鸡、鸭、鹅。再次是半干的肉脯和全干的肉。几本书里都提到“影戏”,我觉得这就是四川的灯影牛肉一类的东西。炒菜也有,如炒蟹,但极少。
宋朝人饮酒和后来有些不同的,是总要有些鲜果干果,如柑、梨、蔗、柿、炒栗子、新银杏,以及莴苣、“姜油多”之类的菜蔬和玛瑙饧、泽州饧之类的糖稀。《水浒传》所谓“铺下果子按酒”,即指此类东西。
宋朝的面食品类甚多,我们现在叫做主食,宋人却叫“从食”,面食主要是饼,《水浒传》里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
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大概和明朝人的纵欲有关系。
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东京梦华录》云“用一等玻璃浅碗……每碗十文”,可证。《韩熙载夜宴图》上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