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茶花坝酒厂,宜宾翠屏区有什么好耍的地方吗

1,宜宾翠屏区有什么好耍的地方吗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1.蜀南竹海位于四川省宜宾市长宁、江安两县交界之处,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景区44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87%,7万余亩翠竹覆盖了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被誉为竹的海洋、翠甲天下,与恐龙、石林、悬棺并称川南四绝。蜀南竹海素以雄、险、幽、峻、秀著名,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有八大主景区两大序景区134处景点,其中天皇寺、天宝寨、仙寓洞、青龙湖、七彩飞瀑、万江景区、古战场、观云亭、翡翠长廊、茶花山、花溪十三桥等景观被称为“竹海十佳” 2.李庄古镇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也是一个能折射汉族传统文化、涵养着汉族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其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姑咱镇,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东部,大渡河西岸,距县城35公里,辖8个村3个居委会,全镇常住人口167174人,平均海拔1400米,属干热河谷气候,常年气温15—17℃,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文化教育中心和科研基地 4.僰王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境内,属喀斯特地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2000年2月,僰王山正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县城西20公里的僰王山镇,槽坝相连,叶陌交通,博望山干地凸几,四壁绝崖凌空,主峰黑帽顶高耸入云,海拔达1180米。山L植被葱翠,均海茫茫,清幽静雅;山门沟谷溪流、瀑布湖潭、洞穴奇石等自然景观字熔宙冶,浑然天成。 主要有飞雾谷、道洞、黑帽顶、寿山湖等片区。集山水之精华,汇瀑布之大观。僰王山由南向北五条溪流,在山门沟谷中透迄穿行,形成数量众多,形状各异的瀑布群:有起伏跌宕,绵延数R米的梦溪叠瀑;有飞流直卜,如白龙出洞的龙泉瀑:有"大吼三声雨就来"的同声瀑;还有雨后四面八方皆是瀑布的宝盆谷围瀑 5.宜宾龙华古镇位于屏山县屏山镇南37公里处。因有明代所建龙华寺而得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宋代始建,明、清时已形成古镇规模。是历代四川边防驻军重地,设守备驻兵。清雍正九年( 1731年)改守备为平安营都司,统辖屏山、马边、沐川、雷波等地驻军。清咸丰元年(185年)曾设平安营,并修筑城墙、炮台。衙署、房舍等约 400间。镇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丹霞洞石刻及造像,有高约30米的全国第一大立佛,还有安涧清洪桥、禹王宫、龙华寺、都司衙门、分银石、石狮以及保存完好的全本质结构街坊等。在细沙溪两岸有3万多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树,地处打鱼村的丹霞地貌秀丽多姿。 赞哦亲亲 祝您生活愉快 更多5条 

{0}

2,黔江地区的文物古迹

渝东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首次记录: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底,在黔江区冯家坝镇茶花村红土弯老屋基洞出土了大批打制石器和更新世哺乳类化石,共得化石一百多件,多为动物牙齿,还有少量的骨骼碎片。初步鉴定,有哺乳动物化石二十一种,爬行动物一种,鸟类一种,无脊椎动物二种,共二十四种。还采掘到八百多件打制石器材料。其中包括原料、半成品、残片及石制品。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八六年元月五日,在秀山扁口洞发掘到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达二十八种,其种类之多,居全省第二位。两地的重要发现,以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至少在一万年以前,渝东南地区就留下了人类祖先的足迹。黔江区曾侯乙鎛 战国时,楚国属下曾侯乙遗物。1982年鉴定为一级文物,青铜制品,完整无缺,通高38厘米,颈端有悬纽,甬首为蝉纹,甬腹变与纹,还有铭文30字。1951年收集于酉阳龙潭王勃山家,黔江区珍藏。虎纽錞于镦于是春秋、战国时的一种军乐器,顶上铸虎纽,名虎纽镦于。“虎”是巴人的图腾,巴人也学会了制作这种乐器,并以虎形作为标记,可知是巴人的遗物。经鉴定为一级文物。青铜质重12.5公斤、高53厘米、胸围101厘米。1956年征集于黔江正谊乡白泉村(今寨子乡大路村),2件珍藏于黔江区。编钟春秋、战国时的宫廷乐器,视为国宝,当时的巴国已学会了制造这种乐器。涪陵小田溪出土一套大小12个编钟。黔江区文管所珍藏于濯西乡杨家湾出土的编钟2个。彭水猴栗乡富山村一农民捐赠编钟一个。珍藏黔江区。铜钲又名丁宁,它和镦于配合指挥作战,亦系春秋、战国时的军乐器。对研究春秋、战国时的冶炼、音乐、军事都有一定价值。蚕纹铜钲和变形鱼纹铜钲各一个。黔江区珍藏。甬钟西周时的青铜乐器之一,是编钟的一种,击撞,其音优美、悦耳。重12公斤,通高32.5厘米,钟身一次铸成,无合范痕迹。一口出生于距酉城约10公里的青山;另一口收集于民间,黔江区珍藏2口。汉铜币、铜器黔江区汉代遗存的铜币、铜器很多。有黔江区文物管理所珍藏有正阳团结村鲤鱼池出土的两汉“半两钱”,还有东汉“五铢钱”、王莽“货泉”;官渡峡潘家沟出土的东汉铜釜(量器)。汉代青铜器11件、青铜冼8件。“大吉羊(祥)”镜面砖一块,残存篆书阳文“大吉”二字,已改琢为砚。黔江区珍藏。唐钟唐代铜钟,黔州都督赵国珍铸造,原存郁山镇开元寺,今藏黔江区文管所,国家一级文物。全国已发现8口铜钟之一,复制品陈列于北京市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铜质,钟高143厘米,口围240厘米,口径78厘米,重约400公斤,钟顶为双龙蒲牢。钟体布玉版纹,腰铸月形图,腹镌刻“金紫光禄大夫工部尚书兼黔府都督御史大夫持节充本道观察处置选补等使汧国公赵国珎(珍)”,顶铸“大吉大利,愿平安”等字。土司夫人墓志1946年,在正谊乡(今冯家坝镇)渔滩官坟堡出土酉阳二十世土司冉跃龙庶夫人白氏墓志碑,今存黔江区文管所。碑质砂石,高45厘米,宽40厘米,厚7厘米,天长2厘米。碑锤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文林即黔江知县戴可彦撰碑文。墓志事绩与<冉氏家谱>载相符。1982年,鉴定为三级品。墓主白氏,酉司大江里(今后溪)人,白玉槐之长女,生于明万年十五年(1587年),卒于崇祯四年(1631年)。夫人与秦良玉同时率兵援辽阳,平奢乱,屡立战功。地面文物恐龙化石遗址恐龙化石点位于黔江区东南15公里的正阳乡群众村三阳岭,周围0.5平方米的山梁下有恐龙化石出土,发现102厘米的股骨1块,牙齿1颗,以及脊椎、尾椎、趾、踝、臂骨等恐龙化石。经专家鉴定:三阳岭恐龙化石中有鸭嘴龙、巨龙、肉食类龙等,距今7000万年前,为白垩纪晚期,为研究渝、鄂边区地质提供了古生物依据,具有重要意义。红土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红土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城20公里的冯家坝镇茶花村北1公里的红土弯老屋基洞,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经四川省文管会专家初掘,发现化石100多件,多为古动物化石,有哺乳动物20种、爬行动物1种、鸟类1种、无脊椎动物2种,共24种。并采到800多件石器及材料,有石制品、半成品、原材料、残片等,显然是一个石器场。专家认定:属更新世中晚期,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黔江区岩棺葬 黔江区古为濮、巴部族居地,史称“溪洞部族”或“溪洞蛮”,到处留下了他们的悬棺葬、岩棺葬的足迹。石柱龙河中游两岸下路乡约40里的石岩上尚存岩棺葬群130多处,双庆乡羊耳坡有94穴,三星乡玉皇殿有65穴,下路乡白岩有44穴,四方石有43穴。岩墓穴,一般凿在离地面5米以上的悬岩陡壁上。黔江区的官渡峡,秀山自治县的酉水,彭水自治县郁江的悬崖上都发现有岩棺葬和悬棺葬的遗迹。汉墓群汉武帝在今渝东南地建置涪陵县,汉官、汉人、官兵即进入了这一地区,这里的少数民族就以中原交往了。因此,这一地区发现了众多的汉墓,出土了汉砖、汉币等汉代文物。石柱西沱汉墓群,发现有5处,17座,出土有钱币等数10件遗物,汉砖数以千计。彭水郁山镇郁江东岸台地上发现了大量汉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有几何纹、汉字或图案的汉砖。汉墓很大,黔江九龙乡一处汉墓,人称“皇城堡”。凤池山位于黔江白石、杉岭两乡交界处,距县城68公里。川鄂边黔江庚戍起义誓师地遗址。主峰海拔1330米,仅一人工开凿的小道可攀缘而上,途中有巨石阻隔,山上有天生池,池边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修建的观音寺,温朝钟的起义指挥部设在这里。清宣统三年(1911年)1月,温朝钟在此誓师起义,攻占黔江城,由于清军追剿,半月即失败。红军树位于黔江水市乡水市村南2公里处有1株200余年的皂桷树。水市曾为川黔要道,是个集镇,贺龙两次到此买马,将马拴在皂桷树上。1934年5月,红三军进攻彭水,宿营水市,贺龙在皂桷树下召开大会,部署战斗,次日凌晨,贺龙骑龙向皂桷树及乡亲们告别。1997年8月1日,在树下竖“水车坪红军革命纪念地碑”。说来也怪,“文化大革命”中,皂桷树枯萎将死;粉碎“四人帮”后,则逐渐长发嫩枝绿叶,换发青春。人们管叫它名“红军树”。万涛故居位于黔江冯家坝镇桂花村,距县城22公里。建筑为四合大院,有砖土结构围墙,中有一天井,有正房、厢房、前厅,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屋23间。正房东侧第一间就是1904年1月20日为万涛诞生地。万涛同志于1923年7月到西南重镇重庆求学,受肖楚女主笔的<新蜀报>的影响,后来成为中央鄂西巡视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四军第二路党代表、湘鄂西特委副书记、红三军政委等职。故居门前有一株大桂花树,它标志着万涛思想飘香万里

{1}

3,四川省什邡市山茶花历史

一、山茶花栽培史探索  山茶花是原产东亚的亚热带森林植物。自从被人们选入园栽种和繁殖后,她以树姿灵秀、花朵鲜艳和凌寒开放等特点而受到人们钟爱,被誉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与其他传统花卉比较,山茶花是引入庭园栽培较迟的树种,故历史记载尚不全面。宋代徐致中《山茶诗》中仅描述8个品种,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亦只有28个品种,清初李祖望《茶花谱》中记述了48个品种。关于其最早栽培年代,国内在90年代以前的资料仅上溯到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公元860年左右),记载为“山茶似海石榴,出桂州,蜀地亦有。山茶花叶似茶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近年来,《茶馨专刊》发掘出隋代杨广《宴东堂》诗句“海榴舒欲尽,山樱开未飞”。山茶花古代又称海榴、耐冬及蔓陀罗,其多数品种盛开亦在野樱、樱桃花开放之前。故我国茶花栽培史应推前至隋代及隋前,即公元600年以前,比日本引植茶花的时间还早100多年。  四川栽培山茶花的最早时间,按《酉阳杂俎》成书的年代推算,应在公元860年之前,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宋代,川内各地庭园普遍栽种茶花。原籍眉山的苏轼写有《梵行寺茶花》绝句:“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南宋诗人陆游在蜀州(今崇庆县)任通判时曾写山茶为“东风三日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剑南诗注》云:“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树千苞,特为繁丽。”诗人范成大对海云寺举办山茶花会的盛况写诗云:“门巷欢呼十里诗,腊前风物已知春。”万有到西山观(现西山公园)明代即遍植茶花,目前尚保存着上百株百年以上茶花古树,着花繁茂。什邡县地处成都平原,自古即是经济发达地区,其山茶花植历史在川内亦是较长的。在什彭毗邻的八座坟赵家大院房后有古代人工栽植的两株宝珠茶古树,人称四川茶花王。第一株树高9m,直径85cm,主枝9条,最大枝直径32cm,每年开花5000朵左右(见《植物杂志》1990年第一期)。第二株树高10m,直径55cm,主枝5条,最大枝直径19cm,每年开花2000余朵。据花主赵禄云称,其祖先从明代成化初年(公园1465年左右)迁至此处后,已经14代人管理该树,管理期已近530年。  综上所述,说明四川省的茶花栽培历史已达千年以上。  二、川茶花的品种演变  山茶花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常绿阔叶林带的组成部分。四川盆地常年湿润多雨,相对湿度大,全日照天数不多,山茶花各品种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的逐代孕育下,形成了节间较短、叶片密集、叶色光洁青翠、叶脉隐平、花瓣润厚、花期较长等特点,故国内又称四川的茶花品种群为“川茶花”。在四川各地深丘及山林中,山茶属多种树木遍布各地,其中有茶花野生(原生)种和茶花砧木树种达24种。较常见的树种有下列8种:  桶子茶(c.JAPONICA.l),产西昌、雅安、什邡、灌县山中。花大6cm,5~6瓣,蕊心完整,红色或粉红色。叶片倒卵形或阔椭圆形,绿光亮。果中有种子1~3粒。  西南山茶(C.pitardii C),产川西川南海拔1000m以上林下。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单花红色或白色,5~7瓣。个别株有雄蕊瓣花现象。  四川山茶(C.sichuanensis C),产峨眉、雅安,在江油窦*后山有成片分布。叶广披针形。枝顶着生白色茶花。  尖叶山花(C.cuspidata W),产川北山区。枝条灰色。花白色,顶生或腋生。叶窄椭圆形,叶尖窄长。  尾叶山茶(C.caudata W),产南川山区。花白色。果内仅一粒种子。叶质薄,叶尖窄长。  峨眉红山茶(Comeiensis C),产峨眉、川南海拔1200m左右山中。花顶生,五瓣,红色。  红花油茶(C.polyodanta H),产叙永、古蔺等地。小乔木。叶圆形,质厚。花5~6瓣,鲜红色,花大8~10cm。果大,皮厚。当地称为“红山茶”。  川鄂连蕊茶(C.rosthorniana H),产川南海拔500~1200m山区。常绿灌木。枝叶细小,花白色。为川茶花主要砧木,俗称蒙茶。  上述野生茶花,间或存现花瓣数量增加或雄蕊变态、雄蕊瓣化现象。近年省内园林工作者在青城山、丹棱、西昌和会东等地发现过重瓣的野生山茶。按照古育花的人工选择规律,人们常优先选择变异或芽变枝进行培育和繁殖发展,因而才会有今天的姿态各异的众多品种。按现存的茶花品种的形态比较,可以看出茶花中的多数武瓣品种和一些文瓣品种,当是四川原产野生茶花的选育品种。从川内,现有千年古树(宝珠茶在川西、涪陵生长的古树)和其他数百年高龄的古树(红七心在巴县、米易生长,花王宝在江北白庙子生长)的情况,可以认为是川内自有品种。  从现有茶花品种看,呈现不同数量瓣化雄蕊的品种有大红阳、大红袍、崇宁袍、花丝莲、石榴茶、杜鹃茶、小凤冠、铁壳宝珠等。川茶花的新品种,大多是能结实的茶花品种自然杂交后得到的新变种。一些品种的芽变枝的繁殖株亦能得到新品种,例如红凤尾来源于花凤尾的芽变枝,喷原砂的芽变枝可得到栀子红、栀子白、鸳鸯栀子等品种,大红阳的芽变枝可得到花红阳、点雪红,胭脂莲可芽变化胭脂、*砂莲品种。  三、川茶花在什邡  什邡县种植川茶花的历史悠久。后蜀王妃花蕊夫人《宫词百首补》(公元950年左右)中有咏什邡茶花诗一首,原文为“山茶树树采山坳,恍如赤霞彩云飘。人道邡江花如锦,胜过天池天卉摇”。明万历年间在外省做官的刘宇亮归故乡绵竹时带回喷*砂、白十景等名种茶花,不久亦传入什邡地区。清嘉庆十七年《什邡县志》载“嘉庆二年,县西北所产之山茶花,价忽昂贵,其异样者,一本值五六百金。合邑宣传,流及旁邑,蓄花之家,赌卖花枝”。可见其盛况。至民国时期,红白乡有13户专以生产茶花为业,有圃地数十亩。红白乡森林茂密,雨水充沛,土质为含砾石黄砂壤,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多种树木生长旺盛。因之茶花生产良好,有的品种一年可发三次新梢,每次抽梢着叶5~6片(成都仅4片左右),所以是理想的繁殖基地,年出圃量可达三万余株。  什邡茶花在30年代通过成都花师邓双发、肖华兴等人每年运销内江、重庆等地。目前重庆市林木墓园内生长的川茶花大树,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邓双发船运茶花至重庆交由舒伯泉花师指导栽植的。又由本县花师毛羽宾、袁子平、郑时友、廖花客等人运往川西各地及绵阳销售。目前成都文化公园、草堂寺的茶花大树均是什邡供应的。临解放时全县茶花圃地面积仅有7亩多,茶花二年出苗出圃价下跌“斗米百株”。解放后,茶花销售量极少,仅有专业园林单位前来购量。“文革”时茶花更遭到毁树灭园的破坏。近年来,什邡县政府特别重视恢复什邡的茶花生产优势。组织力量进行专门调查,清查和保护了残存的茶花树,号召建立专业圃发展茶花。1994年县内已有县属品种园1处,集体品种园3处,专业户繁殖茶花已有60多户,共有茶花树1200株,每年出幼株上万苗。销售面已扩大到江南、西南各省。本世纪内,什邡育成的新品种有:革命旗、白绫、朝霞、粉荷花、兴荣茶、方亭春、卷叶红等。什邡现有川茶花品种75个。  什邡县山茶花协会于1981年成立。20年来,协会通过讲课、参观、印发专刊交流茶花技术,组织了4次全县性茶花品种展览。1992年2月,协会又参加在南郊公园举办的成都地区茶花展览,展出了什邡特有的茶花名种、新种,获得了市园林局颁发的特别奖。

{2}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