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7年茅浆窖的现世
三家酒房的旧址如今“成义”“恒兴”烧房厂址在今茅台酒厂一、二车间,“荣和”烧房在今茅台酒厂制曲车间。三间烧房毗邻,中间有空隙和人行小道,呈品字形分布,“荣和”烧房居中,“成义”“恒兴”烧房在左右两侧,占地约5亩,木架瓦房。87年,在茅台酒厂一车间发现遗留的几坛茅浆窖,已保存多年,酱香突出,入口纯净,因此为了沿袭此酒,87年以茅台一分厂名义出品了新的茅浆窖,将原本在酒瓶封口刻以两家烧坊名字的标记,移至酒瓶背标,盖以“荣成窖”章,以示区别和纪念。
2,茅台前身是哪三家酒厂
茅台前身是王茅、华茅、赖茅三家酒厂。解放初期,1951年政府把王姓、华姓、赖姓三家烧坊合并成如今的茅台酒厂,这三家酒坊也就是俗称的王茅、华茅、赖茅。“王茅”最早开创了“茅台酒”的辉煌历史,“王茅”成为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在共和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重要事件中创造了很多传奇故事,为“茅台酒”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仁怀县人民政府先后将“成义”、“荣和”和“恒兴”三家烧房购买或没收,成立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此后茅台酒厂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3,历史上仁怀县有那几个酒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四川总督丁宝桢改革川盐运销制度,实行官运商销。以遵义人唐炯为总办,遵义人华联辉为总局文案。亦官亦商的华家设在茅台村的“永隆裕”盐号在华联辉指示下,于清光绪三年之后,在毁于兵灾的“茅台烧房”废墟上再建酒房,名“成裕酒房”,生产茅台烧。后“成裕酒房”沿袭乾隆时就有的“成义号”更名为“成义酒房”。其生产的酒,改名“回沙茅酒”。 继“成义酒房”之后十年,县人石荣霄、孙全太、王立夫合股联营开办“荣太和烧房”。这与清道光以前用“烧房”名酒厂完全一样。后因孙全太退股,荣太和烧房更名为“荣和烧房”,生产的酒名“荣和茅酒”。 民国四年(1915),北洋政府农商部,把贵州省仁怀县茅台村产的“回沙茅酒”、“荣和茅酒”,以“茅台造酒公司”名义送出,统称“茅台酒”。参加由美国倡导在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茅台酒的名字始于此。 民国十八年(1929年)贵阳市商人周秉衡在茅台村开办“衡昌酒房”。后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贵阳赖永初接管周氏“衡昌酒房”并更名为“恒兴酒厂”。生产酒先名“衡昌茅台”,后名“赖茅”。 解放后,于1951年11月5日、8日,分两次协议,国家以旧币一亿二千万元(一万元旧币折人民币一元))购买了“成义酒房”。同时还接管了“荣和酒房”,组建成国营企业。厂名贵州省专卖公司仁怀茅台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