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唐古拉山镇二道沟海拔高度
二道沟在从格尔木到拉萨的半路上,位于109国道五道梁到唐古拉山镇之间。五道梁海拔4670米;二道沟海拔4728米;唐古拉山镇海拔4543米。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
{0}
2,青海青稞互大酒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青海青稞互大酒业有限公司是2016-07-01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西宁市城中区互助巷48号2号楼15号铺。青海青稞互大酒业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30103MA752JF45E,企业法人孙慧敏,目前企业处于注销状态。青海青稞互大酒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青稞酒的研发、批发及零售;土特产加工、销售;电子商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青海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23313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100-1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45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青海青稞互大酒业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1}
3,青海省西宁市有几个制药厂分别是那几家
青海的医药企业全在这里了,不好意思,自己查吧!http://www.sosoyy.com/baiduqy/index.asp?area=青海青海普兰特药业有限公司[孙洪发] 青海省生化物学制药厂 青海大地药业有限公司(原第三制药厂)[康书文] 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原藏药制药厂)[艾措千] 青海省通天河藏药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赵维世] 青海君吒药业有限公司(七里寺医药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余兴元] 青海省格尔木制药厂 青海宝鉴堂国药有限公司(原海化制药厂)[王顺孝] 青海唐古拉药业有限公司(唐古拉藏药生产基地)[乔川宝] 青海金诃藏药(集团)药业公司 青海久美藏药药业有限公司(第三制药厂久美藏药分厂)[久美彭措] 青海帝玛尔藏药药业有限公司[帝玛尔 先生] 青海月王青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郝基荣] 青海省生物化学制药厂[王世显] 青海百玛藏药有限公司[张林] 青海省西海制药厂 青海藏元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青海省益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张鑫生] 青海高原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贾晓文] 青海制药集团西海制药厂[逯益民] 青海省北州制药厂 青海民和天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邢玉珍] 青海省青海湖药业有限公司[马青] 青海制药厂有限公司(原青海制药厂)[李相贤] 青海省中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省黄南州东格尔藏药有限公司[李爱伦] 青海中药制药厂 青海晶珠藏药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原青海晶珠藏药药业有限公司)[李方瑞] 青海省海南藏药厂 青海省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原青海省柴达木龙康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叶宝林] 青海琦鹰汉藏生物制药[刘先生] 青海绿色药业有限公司[杨永林] 青海格萨尔王藏药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原果洛州乳品厂鹿角胶车间)[毕润德] 青海省格拉丹东药业有限公司[田养东]
{2}
4,如何介绍藏药文化
青藏高原藏药产业调研 一、千年藏药热销 带动系列产业发展 4000多年前,藏医藏药起源于青藏高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博采祖国和世界传统医学之长,形成了拥有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民族医学体系。近几年来,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藏医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藏药开始走出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向现代化迈进。而这一过程中,藏药产业链条得到不断完善,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据专家介绍,青藏高原共有2000多种植物、170多种动物和80余种矿石可以入药。藏医学是融合了印度阿育吠陀医学、波斯尤那尼医学以及中医学的独特医学,藏医药和中医药有着相似的医疗思想,重视整体调节,重在恢复病人的整体平衡,这是中医和藏医的精髓。 崇尚自然的藏医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被现代人所接受和重视。由于对一些疑难杂症有特殊的疗效,藏药被不少人认为是来自雪域高原的灵药。在这种背景下,千年藏药,在现代得到了长足发展。自1995年我国首次颁布藏药标准以来,有200多种藏药进入了国家药典,40多种药剂成为保护品种。2000年公布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有35种藏药被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有20多家,西藏自治区有40余家,甘肃、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有不等的分布。仅在青海省,藏药产业的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年增长速度在30%以上;西藏的藏药年产值在3亿元以上。青海省境内的金诃、晶珠等藏药集团,年产值都在亿元左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西藏现有上规模的藏药企业8家,实现利税最高的为3500万元。同时,一些企业已经形成了集资源基地、医院、药物研究所、藏医教育、药品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集团型发展格局。 各生产企业依托青藏高原特有的丰富资源,加强开发力度,推出了一批市场认可度高、附加值高的藏药产品,基本形成了治疗心脑血管、肝胆、消化系统、风湿、妇科疾病等五大类产品。藏药开始摆脱传统上依附于寺庙和家庭手工作坊的地位,向规模化、现代化迈进。青海省已经将藏药产业作为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增长点,并希望将其发展为青海省支柱产业之一。 藏医药的风行,不仅带动了种植、科研、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甚至推动了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发展。目前,青海省藏医药生产线将对游客开放,全面反映藏医药文化的博物馆也将建成并向广大游客开放,藏医药成为青藏高原一大特色旅游产品。对藏医药内涵的全面发掘和利用,为这一古老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其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有限的藏药资源能否擎起发展的一片天? 二、有限的藏药资源能否擎起发展的一片天? 近年来,传统民族医药的开发越来越得到重视,其中,藏药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但是有专家担心,藏药产业过快的发展,引发的是一系列掠夺式的采挖、采集,这不仅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会给有限的藏药资源带来灭顶之灾。资源是否能够擎起发展的一片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下,青藏高原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资料显示,青海省有药用资源1660种,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而西藏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 这样看来,藏药本身的资源储备还是相当丰富可观的。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1公斤冬虫夏草的价格已经由几十年前的100多元,涨至万元以上,翻了百倍之多,据业内人士分析,其行情还会继续看涨。而掠夺式采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破坏,也是有目共睹。据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统计,青藏地区20世纪70至80年代大黄产区近1万平方公里绿洲变成黑土滩;到80和90年代对红景天资源"地毯式"的采挖,对草原破坏严重;90年代后期藏药工业化生产的到来,已对不少高原植被造成威胁,如獐牙菜、花锚、唐石特端香、唐特苜蓿、唐石特紫茉莉、翼首草、独一味、绿绒蒿、雪莲等数十种药材越来越少,特别是藏药生产链上原来就没有藏药材供应的主渠道,没有专业的机构,由于盲目采挖开发,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藏药材资源日益枯竭。 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资料显示,青海省藏药材资源特别是地道药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收购量逐年上升,而药材产区却不断缩小,产量逐步下降。几乎所有的产区都是只采挖不保护,有多少挖多少,哪里方便哪里采。这种无序的掠夺式采挖已经使青海境内不少优质资源枯竭,个别品种甚至有灭绝的危险。青海藏药材年需求量在2000至2500吨之间,但年收购量不足1000吨。有的药材,如藏茵陈,因产量大大减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不得不从省外收购,有些甚至要进口。据统计,目前仅青海省境内濒危药材的品种主要就有:雪莲、麻黄、红景天、藏茵陈、青海茄参、乌努龙胆等10多种。 据专家介绍,藏药材本身所具有的种类构成广谱性、资源物种特有性、极端环境适应性等主要特点,使其成为具有广阔利用选择空间和较高潜在经济价值的宝贵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源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原因,天然药用资源本身低下的再生能力和脆弱的生存能力又制约着藏药材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药用资源难以保证中藏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目前,部分藏药材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显得较为突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藏药材资源的产业化和持续利用,就没有藏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藏药的需求量猛增,天然药材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为了避免贵重药材的绝种,在保护与开发中培植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三、突破藏药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瓶颈 近几年来,藏药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省藏药生产企业有20多家,西藏自治区有40余家。据了解,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在近年来"藏医药热"的带动下新建的,原来的企业也逐步扩产,因此对藏药材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不论从现实的处境还是从长远看来,如果仅仅靠野生中藏药材供给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只能是涸泽而渔,最终走上穷途末路,无法与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相适应。 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晓峰认为,随着藏药产业化的发展,藏药材资源资源利用强度的增加已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而藏药材的资源的繁衍再生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加强藏药材资源种类的人工引种栽培和繁殖驯养来提高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这将成为解决药材(特别是常用药材)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 但是目前,由于受地理环境、技术,以及起步较晚等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药材的人工种植规模,远远无法与内地一些省份相比。据青海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字表明,青海省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约在11万亩左右,而甘肃省已达90多万亩,当归、党参、大黄等品种的产量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份额。 2004年,国家颁布了《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简称GAP),并要求建立一批国家GAP管理部门认可的规模化药用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即GAP基地,这也将成为制药集团原料供应地。而为了使今后的发展不会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目前青藏两省区上规模的藏药生产企业都着力于打造自己的药材资源储备基地。据了解,青海省已经批准青海唐古拉药业有限公司建立规模达31万亩的大黄种植基地、以及其他6个GAP种植基地;奇正藏药厂在西藏林芝地区创建了红景天种植基地;青海大地药业建立了藏荫陈种植基地,被列入国家"双高一优"工程。 据青海省三普药业总经理李良学介绍,GAP种植基地的培育,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是企业产业链延伸的一个表现。此外,在把握原材料可控性的前提下,对青海的藏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从源头抓起,使野外采集保证不了质量和数量的劣势被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化种植所取代。 青海省唐古拉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萧融说,很多藏药数量的减少与无度的开发脱不了干系。如大黄的成长期为3年,即3年成药,如果开发之后不及时补种,就很容易出现断层。31万亩大黄种植基地的建立,将会为大黄资源的有序利用打下基础。 青海省社科院专家认为,可以把发展药材种植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相结合,将其作为后续产业,实行林、草、药套种,或与其他经济作物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四、藏药业发展制约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青藏高原藏药产业获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整个产业链条也在逐步的完善中。专家和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藏药业既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也面临着行业重新整合,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据悉,藏药业目前遭遇到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间无序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发展所需的动植物资源有日益枯竭之势;企业缺少拳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缺乏引领藏药走向现代化的企业家、营销、管理等人才;政府对药材的指导滞后等。 据青海省社科院的专家介绍,目前藏药产业争夺原料、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弱、小、散",形不成经济规模,并且行业之间缺乏合作与联合,"小而全"现象严重,产品结构雷同,品牌混杂。企业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普遍落后;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差距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较高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藏医药专家和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员;专门参与国家藏医药发展研究的力量少,严重制约着藏药产业发展。从总体上看,若是长此以往,整个行业有崩溃的危险。 专家指出,藏药产业管理上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政出多门,没有一个有力的机构来明确和引导,如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技术改造的贷款、日常工作的管理指导以及GMP的认证工作均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这样导致"龙王多了不治水"。同时,在资源有限的承受能力下,藏药产业不宜"遍地开花",仅仅强调总的产值有多少,而是要提高单个药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将产业做精做强。目前政府对藏药产业的指导远远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在"藏药热"的背景下,恶意竞争导致单个药品的市场价值升不起来。因此,政府必须对产业加以调节,以形成健康、持续的发展局面。 青海省金诃药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世平说,现在藏药企业还是比较弱,原始资本的积累有限。而大部分的资本必须投入生产领域,保证起码的生产正常运转。所以投入市场运作和技术开发领域的资本势必不足,这也严重影响到了藏药业的长远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看似问题较多、较为混乱的局面中同样隐含着发展机遇。王世平说,2004年,国家实行了"地标"升"国标"(地方批号换国家批号),凡未通过GMP认证的不准进行药品生产。这一措施将淘汰一批低层次、低水平的小药厂,准入门槛的提高将带给整个行业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而即使资本规模再大,达不到GMP的要求,也难以拿到生产许可证,这使得真正有资质的企业才能参与藏药的开发和生产。藏药行业将会更加纯净,产品的质量也将得到更有效的保证。 王世平认为,目前,藏药产业已经出现了整合的趋势。有一些小的厂家,开始"投靠"上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小厂家将其产品交给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有一定市场控制权的企业运作。在市场层面的整合显示出一定结果后,必然上升到资本层面的整合,那时就会有一批在行业内占主导性的企业和有特色、有一定市场认可度的品牌出现。 同时,也内人士认为,藏药传统的消费群体是藏族群众,可是当它发展成一个工业化产品时,传统的消费群体显然不能满足它日益增长的产量。而时下的"藏药热"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人们追求新奇的原因。要让这一行业长远、健康的发展,就必须结合对历史悠久的藏文化的宣传,使人们了解、理解藏药文化的内涵。做藏药,既是做产品,更是做文化。消费群体的进一步孕育和培养,是一柄"双刃剑",做得好将会提供大量理性、稳定和长期的消费市场,做得不好,藏药产业就极有可能是"昙花一现",长久、持续发展成为泡影。 总之,制约因素与发展机遇并存是目前藏药产业所面临的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藏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