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喝的酒是多少度的?
1.古人喝的称为酒水,度数低,古代人没有发明蒸馏技术,一般都是直接酿造的酒,跟现在的甜酒差不多。直接酿造的酒,度数有限,因为酵母菌在一定的酒精浓度下就罢工了。
2.所以自然酿造的酒,绝对不能到十几度以上。高于这个度数的酒,肯定是通过蒸馏得到的。元朝以前,人类还没有发明酒的蒸馏技术,中国也没有学到这个技术,所以那时候的酒,度数大约在11度左右。
二.秦汉朝酒多少度?
1.秦汉时期早的酒是以糯米、高粱、大麦等酿造,一般来说酒精度是不会高的,米酒的酒精度大概是20度左右。不过秦朝赵酒最为强烈,燕酒比较软绵,秦酒苦涩,这些当然是资料所说,具体是怎么样,可能无法确切的说。
三.古人的白酒度数有多高
1.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2.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
3.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
4.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
5.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
6.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酒,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
7.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
8.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9.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
10.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11.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四.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那古代的酒有多少度
1.没听说过千杯不醉的事情,诗词文中的千杯不醉是夸张的手段,而不是真的千杯,就象“白发三千丈”一样的,武松一饮十八碗已经是了不起的酒量了,而且当时的酒只是米酒而已。
五.古代的白酒度数有多高?
1.其实古代的酿酒技术并没有现代的酿酒技术那么发达,所以度数肯定没有现在的酒度数可以随意控制,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
2.”又有资料提出“烧酒始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年)”。《水浒》成书于明朝初年,当时烧酒即高度白酒已经出现,但尚未普及,所以景阳冈的店家才自卖自夸,武松所饮的应当是这种在当时尚未普及的烧酒,度数应该载40度左右。
3.小说写武松连饮18碗酒,一是当时的酒碗并不大,是一种高底、浅沿、广口的瓷碗,二是小说家为了表现武松的勇武,做了一些夸张。
4.不过,传统酒品还是以粮食酒、即烧酒、黄酒为主。大小麦、稻、黍、高梁、玉米、红薯等都是造酒原料。烧酒多为曲酒,其酿造分为踩曲与酿酒二个主要生产过程,故历来提到酿酒,都是踩曲造酒并提。
5.在元朝末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喝的酒基本上都是谷物发酵酒。制作过程很简单,把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到一定程度,米饭都变成了酒糟,用酒筛过滤掉,放进坛子里密封起来,少则三月,多则十年,打开坛子,成品酒就成了。
6.这样酿造出来的酒,一般度数在6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5度。一些技术落后的穷乡僻壤,酿造工艺比较差,3-5度的酒也很常见。
7.我们经常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各路大侠们在饭馆里畅饮女儿红。其实女儿红就是发酵酒,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酒。
8.这种酒由糯米和红糖等发酵而成,最终制作出来的酒颜色暗黄。现在的黄酒度数在10-15度,当时的女儿红度数估计在10度以下,而且喝起来甜甜的。
9.另外发展到现在,小编这里还是古老传统的烧酒方法,度数的高低,取之于人为,若想要高度的酒,就掐酒掐的高一点,余下的低度酒也不会废掉的,可第二次烧的时候加进去,但古人都舍不得第二次烧所以掐点度数比较低,一般都在55度吧。
10.若想要高度数的就把二淋子再烧一次,所以说高度酒一般会在73度左右吧。我们这年年烧黄米酒和五粮(黄米江米大米绿豆和少量的高粱),以上一些是个人的经验而谈。
六.宋朝一般都有些什么酒?
1.贵戚家酒,郓王家宴名酒:琼腴;肃王家宴名酒:兰芷;椿龄嘉王家宴名酒:琬醑;濮安懿王家宴名酒:重酝;建安郡王家宴名酒:玉沥;李和文驸马家宴名酒:金波;王晋卿家宴名酒:碧香。
2.东京名酒:东京丰乐楼出品:眉寿、和旨;忻乐楼出品:仙醪;和乐楼出品:琼浆;遇仙楼出品:玉液;玉楼出品:玉酝;铁薛楼出品:瑶醽;仁和楼出品:琼浆;高阳店出品:流霞;清风楼出品:玉髓。
3.三京名酒:北京(大名府)出品:香桂、法酒;南京(应天府)出品:桂香;西京(河南府)出品:玉液,酴醾香。
4.四辅州名酒:澶州出品:中和堂;许州出品:潩泉;郑州出品:金泉。河东名酒:太原府出品:玉液、静制堂;汾州出品:甘露堂;隰州出品:琼浆;代州出品:金波、琼酥。
5.扩展资料:宋代盛酒用注子注碗,注子高25厘米,底径8厘米,直筒口,肩部稍宽斜,直流微曲,流口略高于注口,腹下内收,六道棱线分明,把注体装饰成瓜棱状,扁平的带形柄上各有一道弦纹。
6.矮圈足,直筒形套盖,盖顶塑蹲狮钮,昂首翘尾,富于装饰趣味。由七瓣组成的莲花口,似仰莲绽开,各花瓣边缘均刻有简洁的图案,形似花叶,宽肥的莲瓣自下而上合成深腹大碗。
7.注碗造型稳重,但略显单薄。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宋代注子酒壶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宋朝人真会喝 光听这些酒名都醉了!
七.宋代的名酒有哪些?
北宋的东京有很多名酒:丰乐楼常备的自酿酒名为“眉寿”、“和旨”。忻乐楼有仙醪,和乐楼有琼浆,遇仙楼有玉液,王楼有玉酝,清风楼有玉髓,会仙楼有玉胥,时楼有碧光,班楼有琼波,潘楼有琼液,千春楼有仙醇,中山园子正店有千日春,蛮王园子正店有玉浆,朱宅园子正店有瑶光,邵宅园子正店有法清大桶,张宅园子正店有仙醁,方宅园子正店有琼酥,姜宅园子正店有羊羔,梁宅园子正店有美禄,杨皇后园子正店有法清南宋临安的名酒有也很多,如玉练槌、思堂春、皇都春、中和堂、珍珠泉、有美堂、雪腴、太常、和酒、夹和、步司小槽、宣赐碧香、内库流香、殿司凤泉、供给酒、琼花露、蓬莱春、黄华堂、六客堂、江山第兰陵、龙游、庆远堂、清白堂、蓝桥风月、蔷薇露、爰谘堂、齐云清露、双瑞、爱山堂、得江、留都春、静治堂、十洲春、玉醅、海岳春、筹思堂、清若空、北府兵厨、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银光、清心堂、丰和春、蒙泉、萧洒泉、金斗泉、思政堂、龟峰、错认水、溪春、紫金泉、庆华堂、元勋堂、眉寿堂、万象皆春、济美堂、胜茶、雪醅……
八.古代白酒的度数?
白酒大概都在30-40%左右。。。。那是最好的。。。差點的10幾20%的最多
九.古代人喝很多酒都不醉,古代的酒等于现代的多少度
说古代人喝酒基本上喝不醉这个是在宋朝以前,宋朝以前因为技术原因都是低度数的酒,相当于现在的啤酒,
十.中国古代的水酒有多少度
1.古代的水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也就是醪糟酒,度数比较低,9到18度那样 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烧酒非古法也。
2.自元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3. 但白居易又有句诗写到: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可见民间的烧酒早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
4. 再说武松的三碗不过岗。店家说俺家的酒虽然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且饮三碗之后就过不得前面的景阳岗。
5.所以说很有可能是他们用某种方法制作出的烧酒,也许没有四五十度,但肯定高于一般的水酒。不然那三碗水酒,别说武二,连普通人也醉不了吧。
6.参考资料来源:知乎;作者:黄丽洁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 致亲爱的提问者:每一个对你的提问认真回答的人都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温暖的心。
7.对于提问者的你或我来说,我们是在虚心求教而不是不耻下问,多数回答者所期盼并不是积分而是学以致用,帮助他人的那种快乐。
8.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原本不是迅速和免费的,但知道给了我们这种偏得,在我们接受了回答者的馈赠而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时,我们是否应该回应以起码的谦逊和感恩呢?
9.寻求帮助的人啊,只要你的一句感谢和几个点击,就能让更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问答在这里持续发生。不要让懒惰和情绪成为一盆最终浇灭助人之火的冰水,及时去采纳那个认真帮助了你的回答者的善意吧,无论这个人是我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