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台的来历````
1.黔北一带,水质优良,气候宜人,当地人善于酿酒,早就有人把这一带称为“酒乡”,而“酒乡”中又以仁怀县茅台村酿的酒最为甘洌,谓之“茅台烧”或“茅台春”。
2.所以茅台酒是以产地而得名。茅台村开设正规酒坊,始于何时,目前尚没有完整确切的考证材料。据茅台村现存最早的明代《邬氏族谱》扉页所绘邬氏家族住址地形图的标注,其临近有酿酒作坊。
3.族谱所载,邬氏是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随李化龙进军贵州,平定了播州土司杨应龙动乱后定居茅台的。
4.这说明茅台早在1599年以前就有了酿酒作坊。茅台最早的酒坊名称,据查考,是大和烧房。这个信息是从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化字炉上所铸的捐款户名单有大和酒坊名称而获得的。
5.据最近的考证发现,有一家比大和烧房更早的酒坊叫偈盛酒号。这是在1990年茅台至县城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
6.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茅台酒在清代兴旺起来,这与在乾隆年间,开修赤水河,茅台镇成为川盐连黔的集散地有很大关系。
7.到嘉庆道光年间,制作茅台酒的烧房已发展到不下20余家。据黄植青《自流进李友堂由发韧到衰亡》一文,富顺﹑荣县大盐商“李四友堂”与陕西商人田﹑刘二姓在仁怀所设盐号“协兴隆”就拥有了子号70余外,分布在由仁怀至贵阳的各州县。
二.茅台酒的由来?
1.两千年前,司马迁在他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发现夜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唐蒙。
2.大约在公元前135年的时候,唐蒙在出使秦朝末年割据两广一带的南越国时,有机会在宴席上吃到一种名叫枸酱的食品。
3.唐蒙一边吃,一边随意地问主人:这东西很好吃,是你们本地出产的吗?主人也很随意地回答他:这东西来自夜郎国,夜郎在南越以西,有一条牂牁江从夜郎流下来,在南越都城番禺即今天广州城下入海。
4.唐蒙留了心,把枸酱带回长安。有蜀商知道枸酱的来历,告诉他这东西产自蜀地,蜀人把它偷卖到夜郎,夜郎人又转卖给南越。
5.唐蒙一听,顿时来了精神。那时候汉朝廷并不知道蜀地之旁,竟有一个夜郎国家的存在。再一详问,蜀商告诉他,这个夜郎国“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唐蒙了解了这些情况,就把枸酱献给汉武帝品尝。
6.武帝曰“甘美之”。唐蒙趁汉武帝高兴,再进一步建议汉武帝说,如果从湖南、江西这边攻取南越,山高路险,很难奏效。
7.建议朝廷以巴蜀的力量,收服夜郎,可得夜郎精兵十余万,然后从牂牁江浮船而下,可收奇袭之功,取南越入版图。
8.汉武帝很欣赏唐蒙这个建议,作为一代雄主,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建议本身蕴含着的巨大战略机会。于是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封唐蒙为郎中将,率一千汉军,带一万民夫,携大量礼物,沿赤水河进入夜郎。
9.在唐蒙的劝说和各种礼物的诱惑下,夜郎王多筒,以及夜郎周边的一些小国都一起归顺了汉朝。这件事被后人称做“唐蒙通夜郎”。
10.它对中国西南地区,有着巨大而且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不仅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夜郎的故事,他还在这个故事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滇王与汉使者曰:汉孰与我大?
11.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意思是汉朝的使者到滇国去,滇王问他汉国有没有滇国大?
12.回到夜郎,夜郎亦问到同样的问题。他们都因为关山阻隔,不知道汉之广大;其实滇也罢,夜郎也罢,不过仅相当于汉之一州而已。
13.就因为司马迁这段话,后人把滇王略去,引申出一个“夜郎自大”的著名成语,以叽笑、警示那些不自量力、骄傲自大的人。
14. 其实,当时的夜郎并不太小,她的实际疆域大约包括了今天的贵州全境,四川一部,重庆一部,云南一部,广西一部,湖南一部。
15.这样一个面积的国家,即便今天来看也不算小。而当时的汉朝,还主要以黄河流域为统治中心,长江以南、长城以北的大多数地区,都还处在国家林立、鞭长莫及的状态中,还不是后来大中国的概念。
16.而且,滇王和夜郎王在当时那种交通极端闭塞、信息极端不畅的历史条件下,问一声汉使者谁大?可能还有一点谦虚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味在里面呢。
17. 正是因为有了“唐蒙通夜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随后又顺理成章地臣服了滇国,不久再挥师取了南越和东越,汉朝的疆域,才最终勾画出今天我们大中国在西南和东南方向的基本轮廓。
18.而这样一个开疆拓土的大事件,它最初的发端之处,其实就是南越人殷勤端来的那一盅枸酱。没有这杯枸酱,就不会有唐蒙和南越官员的那番问答,也就不会有大汉朝廷当时对南方疆域的战略策划和战略实现。
19.或者说,这种战略策划和战略实现,就会因为一个无意中的错失将要推迟若干年。据后人多方考证,这种被汉武帝赞美过的枸酱,就是当年居住在赤水河流域的仡佬族先民——也是构成西南方向夜郎等国主体民族的濮人精心酿造的一种美酒。
20.从那以后,枸酱北上西去南下,极可能在当时就成为一种尊贵生活的典范和标志,沉醉了一个风华绝代的汉朝。而这种引发和见证了一场国家疆域大扩张,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角色的美酒,在经历了两千年沧海桑田的轮回和千锤百炼之后,就被定格成今天闻名世界的贵州茅台酒。
三.谁知道茅台酒的由来 ?
1.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茅台酒,是以其产地茅台村命名的。茅台村现为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县城西北近15 公里的赤水河畔。
2.三四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因为到处长满莽莽苍苍的茅草,人们就叫它茅草村,简称茅村。 公元1745 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组织开修河道,舟楫畅通茅村。
3.茅村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接的要冲,日趋繁盛,一度成为拥有6 条大街的集镇,茅草也随之消灭,只有寒婆岭下的一个土台上,尚长着茅草,于是人们又改称茅村为茅台村。
4.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一直沿用至今。贵州仁怀县古属鰼国,早在2000年前已酿酒,以“蒟酱酒”称著于世。
5.据《史记》载,汉代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令唐蒙出使南越,饮到鰼国产的“蒟酱酒”。又《仁怀厅志》也载有古诗曰:“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
6.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鰼部来”。元代宋伯仁《酒小史》也载有“南粤唐蒙蒟酱”酒典故。西晋咸宁三年(227)犍为郡的陈端发动农民起义,以“始用酒一斗、鱼一头”吸收义民。
7.当时仁怀县属犍为郡,是陈瑞活动的地区,说明酿酒是很普遍的。唐代酿有“咂酒”。明代绘制的茅台村《邬氏族谱》上标有酿酒作坊。
8.清代酿有“咂酒、水酒、火酒、高梁窨酒、老酒”等品种,尤以茅台酒驰名遐迩。1990出土文物路碑是清乾隆49年(1984年)刻制的,上刻有“茅台偈盛酒号”。
9.《黔语》曰:“茅苔村隶仁怀县,滨河土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又《田居蚕室录》曰:“仁怀城西茅苔村制酒,黔省称第一。
10.其料纯用高梁者上,用杂粮者次之,制法煮料和曲即纳地窖中,弥月出窖熇之,其曲用小麦谓之曰白水曲。黔人又通称大曲酒,一曰茅苔烧。
11.仁怀地瘠民贫,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青黄不接之时,米价昆贵,民困于食,职是故也。”《贵州通志》载:“按黔省所产之酒,以仁怀茅苔村之高梁酒最佳。
12.郑子尹诗所谓‘酒冠黔人国’也。”1939年编《贵州经济》载有:“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
13.以高梁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其最初创办,究系何年、何人?
14.虽无可考,然于杨柳湾侧有化字炉,建于前清嘉庆八年(1803),其捐款姓名中有一‘大和烧坊’字样,故知其在嘉庆年间已有酿酒之烧坊无疑……。
15.”茅台酒因产自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 中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境的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
16.其后宋、元、明三朝间,位于今大方县以东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义)一带,制作白酒运用的就是这种普通酿酒技术。
17. 明万历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发动了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战争。遵义境内农业遭受崩溃性的破坏。
18.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陡增。相对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对整地窖酒醅进行多轮次发酵蒸馏取酒,其间掺入部分新原料的办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节省来源不足的高粱、小麦。
19.于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产生出了一套“多轮次掺沙发酵蒸烤”茅台酒生产基础工艺。此后这里的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使多轮次间掺入的新原料得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较差的酒液泼回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
20.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沙工艺”。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其他环节的技术。
21.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乾隆初年,历经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
四.茅台酒的来历要简单
1.茅台酒因产自贵州茅台镇而得名,但这个镇子最初并不叫茅台镇,而是叫茅草村。中国历史上的唐代,国境的西北和西南两大地区几乎同时出现白酒蒸馏技术。
2.其后宋、元、明三朝间,位于今大方县以东不足百公里的播州(今遵义)一带,制作白酒运用的就是这种普通酿酒技术。
3.明万历二十年(1600年),朱明王朝发动了平息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的战争。遵义境内农业遭受崩溃性的破坏。
4.而蜂拥而至的前后共20多万官兵,酗饮欢宴,播州白酒的消费量陡增。相对集中在茅台村的酒作坊主便被迫采用对整地窖酒醅进行多轮次发酵蒸馏取酒,其间掺入部分新原料的办法,以便充分利用酒醅中的淀粉含量,节省来源不足的高粱、小麦。
5.于是在茅台村酒作坊中产生出了一套“多轮次掺沙发酵蒸烤”茅台酒生产基础工艺。此后这里各代酒师又相继创造了“堆积工艺”,使多轮次间掺入的新原料得充分发酵;有的酒师又把第一次蒸馏得到的质量较差的酒液泼回酒液泼回酒醅使之在再次发酵中增香。
6.于是又产生了茅台酒生产的“回沙工艺”。之后,又有了高温制曲、大量用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陈酿及其他环节的技术。
7.大约发端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前后的茅台酒生产工艺,到清乾隆初年,历经一百多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白酒酒体,声名远扬。
8.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草村为茅台镇。扩展资料:茅台酒用小麦制曲,经八次发酵,贮存二三年后方可出厂。
9.它的独特感官指标是酒液无色透明,饮时醇香回甜,没有悬浮物及沉淀,酒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经久不散。
10.茅台酒的商标,最初用木刻印刷,只是在一个花瓣形的图案内,书写“贵州省茅台酒”几个楷书字样而已。后来才改为连史纸铅印。
11.商标定名:成义酒房为“双德牌”,荣和酒房为“麦穗牌”,恒实酒房为“山鹰牌”。1952年统改为“工农牌”。
12.1954年后,分为内销和外销两种商标:内销为“金轮牌”(又名“工农牌”),外销为“飞天牌”。文革时期曾一度改为“葵花牌”,旋又恢复“金轮牌”、“飞天牌”,一直沿用至今。
五.贵州茅台酒的来历
1.贵州茅台酒的来历:茅台镇,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
2.《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3.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
4.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
5.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
6.”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
7.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8.扩展资料:茅台酒作为世界三大名酒和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奖状。
9.建国后,茅台酒又多次获奖,远销世界各地,被誉为“世界名酒、“祖国之光”。茅台酒之所以被誉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
10.茅台酒厂区建于赤水河上游,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且无污染。峡谷地带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使空气中充满了丰富而独特的微生物群落。